舉例解析,2019高考填志願必知9大關鍵概念

舉例解析,2019高考填志願必知9大關鍵概念

1、高考名次和位次:

高考名次是指按照成績進行排序,成績相同的則作為同一名次,但不是同一位次。位次不是名次,而是指考生成績和考生人數總和後的綜合排序;如果總分不同,則總分高的考生位次在前,如果總分相同,則比較下一科目(按照語數英物化生/政史地的順序),下一科目分數高位次在前,依此類推,如果考生所有科目完全相同的時候,則比較在編場時統一隨機生成的考生隨機碼,隨機碼小者位次在前,也就是說隨機碼只有在考生所有科目成績相同時才會用到。

比如A考生考了696分,名次是全省第二,但是還有一個B考生和他總分相同,這時開始對比兩人的語文成績,也相同,再對比數學成績,B考生要高,所以A考生最後位次為3。

注意:位次主要適用於各省參加全國普通高考的所有考生按科類(如理工類、文史類)進行排序;保送生、自主招生和藝術類、體育類招生等類別不適合用位次方法進行參考

2、 招生批次:

2018年起,廣東省將原第一批本科、第二批本科兩個招生錄取批次合併為“本科批次”,設置本科和專科兩個錄取批次。批次合併後,仍實行平行志願投檔錄取的方式,廣東省較大幅度增加了本科批次相關科類的院校志願數,從原來的“7+4”兩個批次11個院校志願數增加到15個院校志願數,而且在每個院校志願中增加1個不服從專業調劑志願(即學生可以選擇不去某個專業)。本科批次和專科批次的錄取時間有先後順序,本科在前專科在後。每個批次有批次線,考生達到批次線才能報考該批次的院校。

3、平行志願:

所謂平行志願,指考生所選A、B、C、D等志願,他們之間是平行關係。將達到批次錄取最低控制分數線的考生,按考生成績從高分到低分的順序,由計算機對每個考生所填報的平行院校志願,依次檢索。

舉例而言,如果第一志願裡設有A、B、C、D四個平行校志願,考生依次填報後,錄取時首先考察你是否過了報考院校的投檔線,過來的,將考生檔案投到考生填報的A學校,如成績不夠,則將考生檔案投到下一個院校B,以此類推。但是如果由於你填報的所有專業已經被比你分數高的同學報滿了,你被投檔進入後,又不服從調劑,則會被退檔至下一批次。

4、 投檔線和錄取線:

投檔線指以院校為單位,按招生院校同一科類(如文科或理科)招生計劃數的一定比例(如投檔比例1:1.2以內),在對第一志願投檔過程中自然形成的院校調檔最低成績標準。 錄取線則指招生院校最終錄取完成後的最低分數線或者分專業最低分數線。

這麼講可能比較難以理解,舉個例子T大學理科是一本A類,計劃招50人,有90個人報了理科,而且成績都在第一批本科錄取分數線之上。

這個時候,招生辦就會按照招生計劃數的1.2倍(50*1.2),將90人的成績從高到低排序,前60名考生的檔案會被髮送到S大,然後再由S大從60人中挑選50人錄取,沒被錄取的10人檔案將會退回招生辦。

投檔到S校的60個成績裡,排名第60的那個成績就是投檔線。被錄取的50個成績中,排名第50的那個成績是該校理科的錄取分數線。

舉例解析,2019高考填志願必知9大關鍵概念

5、投檔比例和是否服從調劑:

當考生的高考合成總分(實際高考成績與政策性加分分值的總和)達到某科類某批次最低錄取控制線以後,考慮到高校對錄取考生的專業匹配問題,允許高校調閱超過計劃數一定數量的考生檔案,調閱數與計劃數之比就是投檔比例。

簡單來說,就是招生院校為了保證在篩選後,依然招到足夠的學生。而篩選的標準一般有:是否受過學校處分、體檢是否有疾病、志願是否服從調劑等。一般院校都承諾,無以上特殊情況的同學,一旦提檔不退檔,保證考生利益。

這就涉及到了是否服從調劑的問題,調劑,簡單來說,就是在學生分數不能達到其志願院校意向的所有專業時,是否聽從學校調配,到該校其他專業進行學習。如果不服從調配,就意味著學生在報考的志願專業全部掉了之後,即使分數高於該院校的投檔線,也不能進入該院校,包括不能進入該批次所有院校(因為每一批考生都只有一次被院校提檔的機會)。

舉個例子,S大今年的錄取計劃人數為100人,但為了保證在篩選掉不服從調劑的同學和身體有疾病、受過學校處分的同學後依然有足夠的學生,按照1:1.2的比例,提取了120名考生的檔,在篩選掉受處分、身體有疾病、不服從調劑等原因的同學後,S大最終錄取了110名考生,這個數字比計劃的100人要多,但是S大並沒有退檔,全部錄取

在每一批次的錄取中,考生都只有一次被提檔的機會,就好像是在第一個時間段(即第一批次錄取)有15輛大巴停在車站,而每個人只能選擇上一輛,如果車到達終點後,發現自己意向的專業全部已經招滿了人,自己的分數不足以進去,而又沒有填寫服從調劑從而聽從學校分配進入未招滿人的專業,只能與該批次的院校徹底無緣,因為車輛全部已經到達終點了。

6、優先投檔線(僅部分省份,如廣東):

普通高中各批次按當前批的招生計劃數,根據該批次有志願的考生人數,再按一定比例劃定“優先投檔線”。對達到“優先投檔線”的考生,市招考辦按其志願次序對這部分考生進行第一次投檔,優先投檔線以上的掉檔的同學可以享受第二次投檔的機會,和優先投檔線以下的同學一起參與投檔。若在優先投檔線上學校未完成招生計劃,再對優先投檔線以下,批次錄取最低控制分數線以上的考生進行投檔。這樣做是為了保證高分考生的利益,儘量避免遇到高分被退檔的情況。

舉例來說,假設2019年廣東的第一批次優先投檔線為550分,550分以上的同學優先參與投檔,因為不服從調劑等各類原因被退檔的高分考生,可以再第二次投檔時與550分以下的考生一起參與競爭排位,獲得第二次在該批次院校投檔的機會。

7、一分一段表:

舉例解析,2019高考填志願必知9大關鍵概念

高考成績分數段(一分一段表)是很重要的填報志願的依據,也是各大高校劃自己分數線的一部分依據。一分一段表是從高到低的排名,考生根據成績對照一分一段表,就可以知道自己在全省的排名,再參照各類學校各批次招生計劃數,確定自己該如何填報志願。考生填報志願前,第一步要知道自己的位次,也就是說要比較準確地知道自己在全省同類考生中的排位。一分段表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參照資料。

一分一段表如何使用?

舉個例子,廣東2019年高考中,分數為650的同學位次排名最低為200,也就是說650以上的有200人,而分數為649的同學位次排名最低為300,那就意味著649分的同學一共有100人,而S大在廣東省的招生計劃數為20人,投檔線為649分,就知道S大每個招生計劃至少有5個人在競爭,可以看出競爭劇烈。所以一分一段表的第一個作用就是讓考生們瞭解自己的分數段有多少名考生,瞭解競爭情況

第二個用法是重點,考生可以根據自己的位次排名和往年的一分一段表,把自己的成績換算成2018、2017、2016的同位分(即相同位次對應的分數。我們知道不同年份的高考分數沒有可比性,但省位次可以。省位次對排名靠前的一本重點院校還是非常好用的,甚至有的多年都表現相對穩定)。

比如某考生2019年考了620分,位次為2000名,他將自己的位次和往年的做對比,發現2018年位次在2000名的分數段為630,2017年為625,2016年為610,這時候他就可以根據同位分和往年的投檔線做對比,比如A大2018年投檔線為620,2017年投檔線為610,2016年投檔線為600,則某考生大概可以知道自己能去A大。

8、專業分數級差:

專業分數級差一般在3分~10分之間。進檔考生錄取專業時第一志願考生,以實考分由高到低排序,若考生的第一志願專業未滿額則將該生錄取為該專業;若考生的成績未達到其第一志願專業的錄取分數,則其總分減去專業級差分後參與第二專業志願排序;若第二專業志願仍不能錄取,再減去一個級差分參與第三志願排序,如此依次類推。

舉個例子某考生考了620分,他報考的W大第一志願專業分數線為645分,他去不了,於是根據該校的專業分數級差,他的總分要減去2分參與第二志願專業排序,假設第二志願專業分數線為630分,他依然去不了,於是再根據該校要求減去1分,參與第三志願專業排序,第三志願專業分數線為319,此時雖然該考生原來的分數已經達到分數線,但是由於減了3分,此時他的分數為617分,依然去不了該專業,於是他要再減1分到第四專業,第四專業分數線為615分,這時候考生分數為616分,就可以進去了。

9、線差:

線差分為考生考分線差與高校錄取分線差。考生考分線差是指考生的考分或預估分與考生所在省市的批次控制分數線的差值,即考生分數比批次控制分數線高多少分。高校錄取分線差是指高校在某個省市某批次的錄取分數線與該省市的批次控制分數線的差值,即高校錄取分比批次控制分數線高多少分。線差的作用主要用於對招生院校的錄取分數進行分析和比較,尤其是對不同年度的錄取分數進行分析和比較,因為很多院校在不同年度的錄取分經常會發生很大變化,但其錄取線差一般波動不會太大

比如,F大2017年的錄取分數線為600,該年的批次線為480,錄取分差為120分,而2018年的錄取分數線為630,但該年的批次線為527,錄取分差為123分,與2017年差別不大。考生可以根據2019年的批次線和自己的考分線差來初步判斷自己能不能上F大,比如考生2019年考了590,但是該年的批次線為450,則考生可以判斷自己應該能上F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