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史上的崛起——辛亥革命篇(三)

上一篇我們聊到《辛丑條約》的簽訂和晚清名臣的凋零,其實到這時,清朝的歷史完全就可以認定已經完結,因為從1901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的這段時間裡,統治中國的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一種“約定成俗”。我們可以從武昌的成功起義看出清政府統治的無能為力,當然這樣的勝利是基於惠州起義、黃花崗起義、廣州新軍起義、鎮南關起義等全國各地風起雲湧的反抗清政府統治勢力的基礎之上的。

要知道武昌起義的成功之時,孫中山先生仍然流亡海外,所以真正革命成功的力量並不是完全是孫中山先生所期待的那種“民主”的力量。當一個政府所認定的暴亂行為,被睿智的人民所擁戴時,政權傾覆就會是必然的結果。得民心者得天下,不等同於得民心者得以治天下,辛亥革命就是最好的一個例子,而中國之所以失去這次珍貴的崛起機會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當時以孫中山先生為首的革命黨軍勢力難以對抗袁世凱掌握的北洋軍的攻勢,而當時的皇室已經成為了談判的籌碼。對全國許許多多響應辛亥革命的勢力而言,起義的目的已經達到了,而袁世凱十分識時務的願意支持共和無疑是最好不過的結果了。孫中山先生的自願請辭除去是為中國的未來之外,也確是事不可為。

袁世凱的確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不論後世文藝作品中對他的演繹如何,他做掌握的勢力是當時任何一位政治家所不具備的,自李鴻章之後,晚清能臣之首非他莫屬。可是作為一名政治家,袁世凱太過純粹,奪權、復辟、稱帝,權利讓一位站在中國最頂端的統治者失去了理智。護法、討袁、軍閥混戰,中國又錯過一次奮起直追的機會。

那這次的錯過又該歸咎於和人呢?孫中山先生?自然不是,正是孫先生的十幾年心血才造就了一次推翻清政府的成功起義,先生是當時當之無愧的精神領袖。軍閥袁世凱?他只不過是一卓越的政治家,不僅如此,他還是清朝覆滅的直接推手。那應該怪“誰”?革命的不夠徹底,我想這才是主因。對於大多數中國人而言,天下只不過換了個“皇帝”,飯還是吃不飽,稅不見丁點少,日子還是那麼糟。

這才是根本,失敗的不是三民主義,而是三民主義沒有實施下去,國雖然不是那個國,可天依舊是那個天。當然,我所論證的只是中國為何沒能趁勢崛起的一些根本性原因。民國的建立對於中國的教育,思想以及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所做出的貢獻是巨大的。尤其是思想教育方面,蔡元培、魯迅、胡適等民國大師的風采足以照亮中國上下五千年的人文史,而中國的國力在民國建立之後的確有了一段很大的提升,無論是經濟還是軍事。

經濟的提升一目瞭然,可軍事實力的提升在何處?其實也是顯而易見,四個字——軍閥混戰。武力代表一切,這是軍閥混戰時期的準則,能在一場又一場戰爭中活下來的都是百戰精兵,這時的中國即使混亂不堪,也絕不是十幾年前八國聯軍那種混編部隊可以橫行無忌的地方了。軍閥混戰雖然使得中國在血與火中變得更加疲憊,更加虛弱,但同樣改變了中國的國防力量——第一次淞滬會戰就足以說明一切。

今天是我的生日,今天因為喜歡而寫,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