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少年读书会 ——融入式创建法的创新

前言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社会性教育对生命成长与心智发展极其重要,宁波威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10多年坚持研究幼儿与青少年社会性教育,总结的“融入式创建法”社会教学理论体系,对促进幼儿与青少年社会性的发展效果显著。

“融入式创建法”即教师将自己的教育意图融入在特定的情境之中,以语言为载体,通过师生间主动或被动的互动,达成幼儿和青少年主动认知环境与社会性知识、循序渐进的形成积极的社会性情感体验的教学方法。

J.Piaget的建构主义认知教育理论、中国《易经》源头哲学理论为构建该教学法的整体框架和教学模式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希望在该教学法的指引下,可以创建出能滋养生命的特定环境,让孩子的社会性与个体性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成长。

“二十四节气”少年读书会 ——融入式创建法的创新

关键词: 融入式创建法、 “二十四节气”少年读书会、 社会性教育

对于二十四节气,想必大家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作为中国历法的独特创造,在推动中国几千年来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国际气象界甚至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随着中国影响力的逐渐扩大和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多样性舞台上日益绽放的风采,二十四节气流传到世界各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也被各国人民所称道。然而回望我国国内,被问到二十四节气时可以脱口而出“二十四节气歌”的人实在是屈指可数,特别是现在处于青少年阶段的群体们。

不过,这也的确情有可原,毕竟时代在不断的发展,在改革开放后,我国将工作的重心放在了发展市场经济上,工业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在经济得到飞速发展的同时,农业文明也快速过渡到了工业文明,而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似乎就出现了断层,社会性质的快速转变似乎让大家一时之间难以很好的将传统文化顺应时代的潮流。特别是生长在新时代的青少年一代们,此时的科技更加发达,基本上都是趴在平板上长大的一代,过早的接触网络,也许给这一代人获取知识的途径带来了便利,可是网络自身的特有的娱乐性,难免会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在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同时,从内心产生对传统一类的文化的抗拒之心。

“二十四节气”少年读书会 ——融入式创建法的创新

由农耕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使得现在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确很难接触到“二十四节气”,即使春去秋来,太阳东升西落,我们每一年的轮回,都免不了包含节气的轮回,但是只在课本或是老师口中听过“春雨惊春清谷天”的大家的确对节气也是一知半解,而且大多数时间都在课堂内学习,也着实没有机会去感受“从惊蛰一路走到霜降”的意义。没有人特意的引导和没有时间亲身体验,也许是造成青少年们对“二十四节气”陌生的原因。

“二十四节气”少年读书会就是在意识到以上两点问题后再继续秉承初心后的产物。少年读书会是国之行在推广全民阅读过程中所开展的特色项目,旨在通过举办大大小小与阅读有关的主题活动来加深亲子关系,培养孩子从小的阅读好习惯,实现他们对自己和世界的了解和探索,在尊重与欣赏的氛围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架起一座桥梁,托起每个家庭的梦想。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全民阅读是少年读书会一直不变的初心,去年的读书会也在这种观念的指引下取得了大幅的成功,在一场又一场活动的不停的摸索和多年积累的经验总结下,得出“融入式创建法”的社会教学理论体系,该理论体系从实践中而来,将其作为指导理论赋予“二十四节气”少年读书会的灵魂,再付诸于实践。

以往的少年读书会活动取得了大幅的成功,受到参与家长的一致好评。虽然一定程度上是对“融入式创建法”的践行,却因为没有鲜明的系列主题,最终效果并不是十分的理想。在日趋完善的“融入式创建法”的指导和多次实践活动积累的经验的指引下,在2019年年推出全新的“二十四节气”少年读书会。

“二十四节气”少年读书会旨在让当代少年以及青少年了解中国二十四节气的由来,体验各个节气的风俗习惯,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和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在充分尊重与欣赏孩子天性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学习经典与探索自己的好奇心相结合。围绕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每一期选取一个节气作为主题,在室内进行关于该主题节气的知识分享,将自主权全权委托给参与的小朋友们,本着自愿公平公正的态度,选举出每一期主题节气读书会的主持人和领读人,在他们的带领下对知识进行探索。成为主持人或者领读人的小朋友不仅可以和大家一起学习相关节气的知识,而且也在履行好自己职务的时候锻炼了自己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在竞选成为主持人或者领读人的过程中培养了自己的竞争力。其实在“融入式创建法”的指导下,不仅仅是室内读书会的模式有了全新的变化,还增加了户外体验田园的板块。“二十四节气”是农耕文明的产物,而现在进入工业文明的我们也不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模式,在日常生活中更加难以贴切的去感受“二十四节气”。所以,走出户外,去亲历,去感受就变得尤为重要。

在“二十四节气”少年读书会中,我们会依照时间、天气等具体的实际情况,安排与节气共呼吸的户外读书会活动:在大自然的怀抱中除了分享与交流每期的节气相关知识,还会组织开展与当期节气风俗习惯相关的活动。拿“春分”举例,这个节气在民间活动中是踏春之始的意思。此时的大地春意盎然,春暖花开,想必大家都已经在书本的字里行间领略过了这个阶段景色的魅力,但是大家真的可以在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一幅生机勃勃的场景吗?这也是“融入式创建法”的核心所在,脱离特定情境的教学并不深刻。那如果在春分的时候大家一起亲自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去踏一次春呢?效果一定会比教师光在教室内磨破嘴皮子对这个节气大讲特讲来的好。

“二十四节气”少年读书会 ——融入式创建法的创新

“开放”、“融入”、“创建”是融入式创建法的教学步骤,也必须融汇贯彻在整场“二十四节气”少年读书会中。开放读书会的形式,将权利下放,活动中的教师担当引导与维护秩序的作用,将每一期主题活动的主持人、领读人的只能全权交于孩子,在体系逐渐完善之后,争取由孩子自己策划自己想要的活动方式以及内容。在开放的环境中让孩子担任职务,承担责任与履行义务,在读书会中设计创造特定空间环境,使孩子能够完全信任与敞开,萌生自主的认知兴趣和积极的情感需求。情境交融,擦出传统与生活的火花。每一期的主题节气活动虽然形式丰富,但是还是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存在,比如说关于当期主题节气的分享与经典文学的分享这一板块是不能动摇的,而教师需要通过营造情境、言语引导或者实地体验的方式,将关于节气的知识融入读书会的过程中,使孩子在轻松友好的环境中认知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与自我的关联,从而产生主动探索经典传统文化的动力,从而进一步知晓人类和社会发展规律,掌握社会技能奠定认知基础和情感基础。发散思维,更好的创建自身能力。无论是室内与其他家庭一起分享节气知识,经典著作,还是户外感受四季变迁,都是在有意识的引导孩子们置身于社会活动中,学会怎样与人交流与更好的表达自我,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肢体表现,都会汇聚成孩子成长当中自身的能力,从中学会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对个体性和社会性认知的理解,释放自己的情感体验,创建自己独立思考能力与适应社会的能力,达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十四节气”少年读书会,是融入式创建法付诸实践的一大创新,在如何推广全民阅读,打破青少年们对传统文化“老旧”、“过时”的刻板印象,我们一直都在摸索与前进。“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少年一直都是国家的希望,少年阶段的思想具有强大的可素性,如何为少年们创造一个学习传统经典文化,友好分享学时与见闻的环境,在父母以及老师的指引下成为我中国之好少年是“二十四节气”少年读书会不变的初心,也是“融入式创建法”的意义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