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理工學院王元珍副教授: 蔡氏父子良好的家風家訓滋養了後人

王元珍(1968.12-),復旦大學哲學學士,浙江大學法學碩士,《蔡氏古民居——蔡資深其人其厝》一書編撰組主編,現為廈門理工學院副教授,近年專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研究,主持教育部、福建省和廈門市社會科學研究課題多項。

廈門理工學院王元珍副教授: 蔡氏父子良好的家風家訓滋養了後人

王元珍副教授

記者:王教授,您好!去年您主編了《蔡氏古民居——蔡資深其人其厝》一書,可否分享下當時出版這本書的初衷,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

王元珍:與蔡氏古民居結緣,始於20多年前。記得那時從福廈線拐進古民居所在地——南安官橋鎮漳裡村漳州寮自然村,那第一段近千米長的鄉間道路晴天塵土飛揚,雨天一路泥濘。但是,這並不影響深藏於村中的蔡氏古民居建築群所給予我的震撼:十多棟翹角飛簷、紅牆紅瓦漢式大厝整齊劃一,拔地而起,其恢宏氣勢,撼人心魄;村中寬闊的石埕一塵不染,有著當時農村少有的乾淨整潔;大厝內外精美絕倫的磚石木刻和彩塑、字畫,引人遐思,令人流連忘返。

可以說,那些房子和那裡的淳樸民風、文化傳統深深吸引了我,並因此萌生了為它做點什麼的念頭。2012年,國家文物局將蔡氏古民居作為“閩南紅磚建築”典型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尤其是近年隨著瞭解蔡氏古民居建設歷史的老人們日漸作古,對蔡氏古民居建築群文化要素的挖掘、整理、保護的願望更為迫切。這一想法和中共南安市委宣傳部的工作思路不謀而合,於是有了《蔡氏古民居——蔡資深其人其厝》的研究與創作。

這本書是課題組團隊合作的成果,著者為王元珍、程微子、黃金洪、應莉雅四人。由於全書內容涵蓋古民居主要建設者、古民居營造與裝飾技藝、匾聯題刻三個方面,難度不言而喻。尤其是有關古民居主要建設者蔡啟昌、蔡資深的文獻資料匱乏,除了地方誌中不多的文字記載,其他多由分散在國內外的蔡氏後人口述提供,或僅有隻言片語零星散見於近代閩南華僑相關的敘述之中。

為此,課題組成員不辭辛苦做了大量的田野調查和資料挖掘,歷時2年走訪菲律賓、香港和國內諸多蔡氏後人和相關知情人,力求最大限度還原蔡資深的真實形象,同時還在書中對他所倡導的家風家訓及其對蔡氏後人的影響做了專門的研究和闡述。

記者:蔡氏古民居有上百年曆史,目前是全國文保單位。在您看來,這一難得的閩南建築大觀園給後人留下了哪些歷史價值?

王元珍:建築是凝固的音符,是中華文化重要的物化形式。作為一處獨具匠心的文化瑰寶,蔡氏古民居是近代閩南紅磚民居的典範之作,體現了閩南紅磚大厝在吸納外來文明基礎上融會中西的建築風格和裝飾技藝,是研究閩南紅磚民居的典型樣本。

同時,作為近代菲律賓華人華僑奮鬥史的一座豐碑和縮影,它更凝聚著以蔡啟昌、蔡資深為代表的南安海外同胞重傳統、愛拼搏、敦親族、厚桑梓的價值理念和人文精神,正是這樣的價值理念和人文精神的深刻影響,閩南海外同胞在異國他鄉成功創業之後,又以拳拳赤子之心回報祖國和家鄉。

記者:蔡資深不僅是位菲華翹楚,更是一名慈善家,其良好的家風家訓留下了寶貴的遺產。我們比較好奇的是,蔡資深後人目前的情況?這跟他對子女教育是否有很大關係?蔡資深對現代人有何現實意義?

廈門理工學院王元珍副教授: 蔡氏父子良好的家風家訓滋養了後人

王元珍:蔡啟昌、蔡資深父子雖然文化程度不高,卻十分重視教育,除了捐資當地書院、考棚、學校,他們還在家族聚居大厝群落中建“醉經堂”、闢“讀書處”,在大厝門楣、門廊、廳堂、窗欞等處遍設匾聯題刻作為家訓格言,教導族中子弟和後代子孫為人處世、修身立業的道理。他們倡導為善最樂、詩禮傳家的家風家訓,滋養了一代又一代蔡氏後人。也正是在這樣的家風家訓的教育薰陶下,整個村落民風淳樸,外出讀書、工作的年輕人大多選擇在城市安家,留守村中的蔡氏族人則安然守護這片寧靜美麗的鄉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與此同時,這片面積1.6萬平方米的土地,人才輩出,自建成以來的百餘年時間裡,培養出了100多位大學生,他們遍佈國內外學界、政界、商界和文化體育等領域,其中有民國時期“嘉禾”勳章的獲得者;有放棄國外優裕的生活條件,慨然回國奔赴延安參加抗戰的熱血青年;有中英雙馨的知名教授;有“捧著一顆心來不帶一根草去”、對黨和國家賦予的職責專誠盡職的領導幹部;有全運會冠軍;有科學家和企業家……他們身上或勇於進取,或樂於奉獻的精神,毫無疑問與蔡氏家族的家教和家風傳承密切相關。

眼下,蔡氏古民居家風家訓館已在規劃設計之中,隨著地方政府對蔡氏古民居歷史和文化價值的進一步重視,相信越來越多人將通過對蔡資深、蔡氏家規家訓和家風傳承的瞭解,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良好家庭教育的重要意義。

記者:蘇清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