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業績暴雷“七傷拳”系列之四——全民負債

核心摘要

*ST凱迪、*ST工新2018年發生鉅虧,兩家公司都將虧損歸因於債務危機。傳導的路徑是:債務危機導致融資渠道關閉,一方面財務費用激增,一方面司法糾紛不斷,進而全面殃及現有業務。適度負債經營,終究只是一場難圓的夢。

從資產負債率、流動比率、有形資產/有息債務三項指標粗略看來,多數A股上市公司的償債能力尚屬健康。原因可能一是A股的上市規則決定了,來到這個市場的未必是最優秀的學生,但多數還是合格的學生。第二個原因可能是,儘管監管機關的各項政策經常被非議,但在當前的中國國情下,家長主義的監管方式,在很大程度上維護了上市公司的財務利益。

“你一旦走進負債的怪圈,就很難走出來。”

—查理·芒格

· 正 · 文 · 來 · 啦 ·

多年以後,當A股的投資者在股票堆裡翻檢K線,準會注意到2018年夏天那些因債臺高築,股價如同斷了線的風箏一般的上市公司。

當時,*ST凱迪還叫“凱迪生態”,是一家從事生物質發電等綠色能源的企業。2018年5月7日,凱迪生態公告對7年期中期票據違約。

復牌後,凱迪生態的股價連續跌停一個月。十字位置是第一個復牌日:2018年7月2日。

上市公司業績暴雷“七傷拳”系列之四——全民負債


一個月後的8月17日,在2018年年報後“披星”的*ST工新,發佈了違規擔保、鉅額負債逾期、賬戶凍結以及終止重組的重磅利空公告,並複製了*ST凱迪的股價走勢。

上市公司業績暴雷“七傷拳”系列之四——全民負債


根據*ST凱迪、*ST工新發布的業績預告,2018年分別虧損50億元至60億元、29.89億元至37.78億。

兩家公司都將虧損歸因於債務危機。傳導的路徑是:債務危機導致融資渠道關閉,一方面財務費用激增,一方面司法糾紛不斷,進而全面殃及現有業務。

這不是一個人的戰鬥。深陷債務泥淖的鉅虧家族裡,還有龐大集團、堅瑞沃能、利源精製、雛鷹農牧等。

適度負債經營,終究只是一場難圓的夢。

我們挑選出資產負債率、流動比率、有形資產/有息債務三個指標,以2018年第3季度末數據為準,粗線條觀察A股上市公司償債能力的健康程度。

資產負債率

次新股輕裝上陣,ST苟延殘喘

統計樣本包括A股全市場3592家上市公司。


上市公司業績暴雷“七傷拳”系列之四——全民負債


從統計數據來看,資產負債率在20%到50%之間的上市公司佔比為48.31%,接近一半,說明A股上市公司作為整體企業中比較優質的一個群體,總體財務狀況還是比較健康的。

資產負債率在20%以下的,包含了部分食品、藥品、飲料等大消費類上市公司,以及相當數量的次新股,這裡面有IPO融資降低負債率的因素。


上市公司業績暴雷“七傷拳”系列之四——全民負債


資產負債率超過100%,意味著已經資不抵債,淨資產為負是暫停上市和退市的條件之一。這18家公司基本均為“披星”的ST公司,常年掙扎在保殼線上。

資產負債率在80%到100%之間的162家公司中,主力軍是三類:銀行、保險等金融企業;房地產開發企業;電、煤、能源等重資產企業。這是與銀行、地產行業負債經營的特點相吻合的。

上海主板、深圳主板、中小板、創業板資產負債率最高者,分別是:

1

*ST保千,全稱江蘇保千里視像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92%;

2

*ST華澤,全稱成都華澤鈷鎳材料股份有限公司,190.82%;

3

*ST巴士,全稱巴士在線股份有限公司,180.05%;

4

樂視網,全稱樂視網信息技術(北京)股份有限公司,105.72%。

無一不深陷債務泥潭之中,不能自拔。

流動比率

總體流動性管理良性,“兩高一剩”舉債度日

統計樣本包含3510家上市公司。


上市公司業績暴雷“七傷拳”系列之四——全民負債


流動比率在0.5以下的98家公司中,多數為煤炭、鋼鐵、造紙、電力、有色、水泥等產能過剩行業。償還流動負債,主要以融資性現金流為來源。

85.16%的上市公司流動比率大於1,表明A股上市公司總體上的流動性管理尚屬良性。

有形資產/有息債務

多數短期無虞,但兩成多也因負債而坐困愁城

我們再以“有形資產/有息債務”的指標進行考察。樣本是3003家上市公司。

比率不足1的家數為757家,比率在1以上的為2246家。其中,該項指標為負的為97家,和資產負債率超過100%一樣,97家中充斥著常年保殼的ST類公司。

上市公司業績暴雷“七傷拳”系列之四——全民負債


通過上述的粗略分析發現,多數A股上市公司的償債能力尚屬健康,這與我們的直觀印象似乎不符。在2018年爆雷不斷的新聞裡,我們可能認為情況已經非常糟糕。

但看上去還沒有那麼糟糕。

原因可能有幾個。一是A股的上市規則決定了,來到這個市場的未必是最優秀的學生,但多數還是合格的學生。這個群體以及背後的企業家,總體上是整個市場上相對優秀的一個群體。

第二個原因可能是,儘管監管機關的各項政策經常被非議,但在當前的中國國情下,家長主義的監管方式,在很大程度上維護了上市公司的財務利益,通過問詢處罰、規範關聯交易、禁止同業競爭、嚴限對外擔保、嚴查大股東侵佔、督促履行承諾等方式,監管機構和交易所聯手,在上市公司與大股東、收購方、債權人之間築起了一道防護網。

怪不得上市公司一直被虎視眈眈。無論是產業資本,還是門口的野蠻人,或者是那些孜孜以求,一不小心就從上市公司咬下一塊肉來的人。

(全文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