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莫斯科戰役德軍已經消滅了幾百萬蘇軍,為什麼蘇軍還能反攻?

ABYSS8470378


莫斯科戰役可以說是二戰史上最慘烈最艱苦的戰役,這是一場艱苦卓絕的城市巷戰,雙方都投入了幾百萬部隊,在莫斯科城裡,每一條街道,每一個建築都在發生著戰鬥,以至於德軍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慘重的代價。

莫斯科是蘇聯人的首都,是退無可退之地,蘇聯人要想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必須打贏這場戰,於是城中所有成年男子在經過幾天簡單的特訓後,扛起槍與德國人殊死搏鬥,這裡的每一條街道,每一個拐角,他們都清清楚楚,紅軍精神讓他們人人抱著必死之心,在很多時候,往往德國人在白天艱難打下的陣地,夜晚一次突襲就又重新回到蘇聯紅軍手中。

戰爭持續了幾個月之久,德國人發動閃電戰奪取莫斯科的計劃失敗了,異地作戰導致的後勤壓力越來越大,最可怕的時,從西伯利亞吹來的寒風讓莫斯科進入冷冬,對蘇聯人來說,雖然也有影響,但他們早已習慣了這樣的氣候,而德國人高估了自己,由於準備不足,加上水土不服,很多人沒死在蘇聯人的槍口下,卻在莫斯科的冬天再也醒不過來了,此消彼長,當蘇聯人意識到德國人的戰力開始變得疲軟,尤其是最大的威脅,坦克軍團由於沒油趴窩的時候,這時候,他們反攻的機會已經來到……


俠亦道


從德國進攻蘇聯到莫斯科戰役,蘇軍確實損失很大,而且還在基輔戰線損失了實力非常強的西南方面軍。但這些損失,從本質上講,還並未傷及蘇聯的根本。如果莫斯科丟了,德國就可能有一點取勝的可能,但也只是那一點可能而已。德國和蘇聯,從國家整體的工業製造能力,經濟實力,資源儲量,人口基礎上講,就不在一個層次上。再舉個例子,拿破崙的法國軍隊跟當時的沙俄相比,誰更強?希特勒的能力跟拿破崙比,誰更強?總的來看,拿破崙的水平要更高一些,但拿破崙還是敗了。所以說蘇俄的後勁很強,根本不是德國能比的,接下來具體分析。

上文提到說,德國工業製造能力不如蘇聯,我指的是生產力,並非技術。如果非要討論技術,德國在某些領域的技術確實勝過蘇聯,比方說坦克和步槍,但這個技術優勢不大。德國貨的優點是精細靈巧,蘇聯貨的特點是耐用厚實,從這個角度看,不好評論高下。另外,再說輕工業,蘇聯的生產力很強,如果缺了棉衣,後方很快就能趕製出幾十萬套,而德國則辦不到。

接著講戰術,德國前期能取勝,勢如破竹,圍殲了基輔的主力蘇軍。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斯大林的戰略失誤,當時蘇軍的高級將領朱可夫和華西列夫斯基一致認為應該放棄基輔,保存實力。但斯大林猶豫不決,結果造成西南方面軍被圍,西南方面軍的主將也是一位水平很高的將領,最後死的可惜。只要蘇軍部署得當,德軍能不能如此迅猛,真的不好說。

蘇聯的人口基數還是比較大的,1.8億人口,在整個蘇德戰鬥中犧牲了近3000萬,戰後蘇軍可以馬上調動的兵力還在1000萬以上。然而此時的德國軍隊幾乎死傷殆盡了,如果要打持久戰,德國不可能戰勝蘇聯。


兵說


這充分說明,面對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家,即使侵略者在前期已經取得了巨大戰果,仍然會被僅剩半條命的對手打敗!

德軍在1941年6月22日開始的巴巴羅薩計劃,共出動部隊550萬人,3350輛坦克,2770架飛機,7200門火炮,並以不宣而戰的方式對蘇聯進行了侵略。

當時蘇軍在前線共220萬人,但仍然無法抵擋德軍半步。開戰第一天就被德軍擊毀飛機1000多架,3天后共3900多架被摧毀。開戰僅半年,400萬蘇軍被殲滅,而在1941年6月的時候,蘇聯全國軍隊也不過只有500萬人!

這是一場規模空前的大戰,假如蘇聯的體量沒有那麼大,恐怕真的如希特勒估計的那樣,在半年時間內被征服!

可惜,希特勒想像不到蘇聯是多麼廣袤。法國面積為67萬平方公里,而蘇聯面積為2200萬平方公里,為法國的32倍!這就導致德軍雖然一路高歌猛進,卻距離佔領整個蘇聯遙遙無期!所以,當莫斯科會戰之前,雖然德國已經控制了蘇聯40%的人口,卻還要面對一個人口1.1億的國家的頑強抵抗!

於是,以快著稱的閃電戰被迫變成了持久戰!因為,在這半年的時間內蘇聯已經逐漸適應德軍打法,並且成功轉入戰時體制!

早在二戰初期,蘇聯就有準備!

與希特勒同時代不乏水平高超的政治家。所以,希特勒的所作所為被很多人看的一清二楚!在這種情況下,蘇聯對德國的一舉一動還是保留著警惕性!

當德軍侵略波蘭的時候,蘇聯迅速和日本簽訂《互不侵犯協定》,並佔領東波蘭,保證和德國有一個戰略緩衝區。除此之外,蘇聯政府早在30年代,就開始有計劃的將大量工廠建設在東部地區甚至西伯利亞一帶。

規模浩大的戰略大遷徙

蘇德戰爭爆發後,龐大的國土為蘇聯贏取了寶貴的時間,規模浩大的工業大遷徙讓1800多萬人口和無數工廠設備成功轉移到大後方!為此,蘇聯僅列車就動用了150萬節車廂!為了提高運輸效率,最繁忙的路段,每隔10分鐘就會發出一列火車,以至於車和車之間只有幾百米的距離!


戰時體制高效率運轉,為打贏莫斯科保衛戰提供了人力和物質基礎

蘇德戰爭爆發僅一週後,蘇聯就制定了《戰時生產計劃》,以便讓整個國家進入戰時體制。所以,雖然德軍在西部地區不斷攻城略地,讓蘇聯損失大量工廠和產業工人。但到莫斯科保衛戰前,蘇聯的工業生產就已經開始停止下降,並逐漸上升!到莫斯科保衛戰結束前,蘇聯工業生產能力已經超過戰爭爆發前!

就像前面所說,雖然德國已經控制了蘇聯40%的人口,但蘇聯仍然保有1.1億人,這成為打敗德軍的重要依靠!就在德軍攻向莫斯科的同時,蘇聯已經完成530萬軍人的徵召工作,而莫斯科城內已經成功動員數十萬軍隊。到1941年10月初,在莫斯科周邊已經雲集125萬大軍。

婦女和少年也被動員了起來,修築工事的人中有超過3/4是由婦女和少年組成。在德軍到來前已經修成700多公里反坦克壕,3800多個火力點,共挖掘300萬立方米土方!

同時,她們還在城中組建了幾百個醫療隊,上千個救護隊,還有至少20萬人參加了消防隊!

希特勒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實力

希特勒的想法是在冬季來臨之前結束莫斯科會戰。但是沒有想到動員起來的蘇聯,迸發出了強大的戰鬥力,德軍百萬大軍進攻了2個多月,不僅沒有佔領莫斯科,反而兵困城下。

戰前德軍陸軍總部根據情報部門和氣象部門蒐集的資料向希特勒建議,應該做好在莫斯科城下過冬的準備。希特勒哈哈大笑,說:我相信,我們的士兵很快就可以行走在莫斯科的大街上了!

這種迷之自信導致德軍準備不足,1941年12月初,氣溫已經下降到零下40度,而德軍連最起碼的棉衣都不能人手一件,車輛更是因為天寒無法啟動。就在此時,蘇軍預備隊身穿防寒服,手持加了抗凍潤滑劑的武器正在替換前線已經疲憊的士兵!

絕地大反擊

1941年12月6日,朱可夫指揮100個師向德軍發起反擊。在炮火的掩護下,漫山遍野的蘇軍高喊著“烏拉”衝上德軍陣地。到12月25日,蘇軍共殲滅30萬德軍,摧毀坦克1000多輛。

到1942年4月20日,莫斯科保衛戰結束,蘇軍共殲滅德軍50萬,摧毀坦克1300輛,火炮2500門,向前推進100-350公里,打破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此戰結束後,基本解除了德軍對莫斯科的威脅!


歷史風暴


在莫斯科爆發之前,蘇軍已經損失了接近五百萬軍隊,面對上百萬德軍的進攻,蘇聯首都莫斯科危在旦夕,一旦莫斯科淪陷,那麼蘇聯士氣必然大減,隨之而來的是戰鬥力的大幅度降低。結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莫斯科保衛戰蘇軍勝利了,並且由此開始反攻。

蘇軍之所以在劣勢的情況下還能反攻,是由多方面因素所決定。蘇聯佔地面積2200萬平方公里,國土面積世界第一,國土廣袤,龐大的縱深,使得德軍著名的閃電戰不能達到其戰略目的,短時間無法佔領整個蘇聯。



其次在於蘇聯最高領袖斯大林的臨危不亂,在白萬德軍圍攻之下,斯大林沒有聽從下屬的建議退出莫斯科,而是選擇留下來,與蘇聯人民一起保衛莫斯科,這給了莫斯科人民莫大的信心。


在莫斯科戰役之前,蘇聯已經有超過百分之四十的國土淪陷,犧牲了幾百萬士兵,可是仍然有1.1億人民,隨時都可以在號召出幾個幾百萬士兵。並且希特勒盲目自信,德國氣象部門已經預測到莫斯科的寒冬,可希特勒卻認為不到寒冬到來,德軍便可以攻陷莫斯科,因此沒有做任何過冬的準備。


麥地傳奇


題主詢問莫斯科戰役時德軍已經消滅了幾百萬蘇軍,為何還冒出這麼多軍隊反攻。這其實涉及到:組建現代化的軍隊,到底有那幾方面的因素?然後我們看看二戰時的蘇聯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

二戰中,蘇聯是組建軍隊最多的國家。在死亡2700萬人的基礎上,居然到戰爭末期還擁有1200萬軍隊。這些軍隊怎麼來的呢?

組建軍隊首先要有人力,而且最好是受過基礎教育的人口,而不是文盲。人力不光是參軍,也要在打仗同時維持國家正常運轉。蘇聯的人口大約是1.6億左右(若算上吞併的波羅的海三國和波蘭東部則再多2000萬),是德國(連奧地利和捷克)的2倍左右。蘇聯在布爾什維克執政20年中發展基礎教育,整體人口素質不低。而且蘇聯早早解放婦女,男女同工同酬,很多婦女走上工作崗位,代替男人生產,甚至在前線挖戰壕。德國則直到快覆滅時依然堅持讓女人當家庭主婦。這麼一來,斯大林可動用的勞動力實際上是希特勒的三倍。對於可以抽調三千萬壯丁參戰的蘇聯,損失三百萬人並不足以毀滅戰爭能力。

其次,組建軍隊要有裝備。蘇聯在二戰前已經具有歐洲第一、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的工業生產力,保證了源源不斷地生產武器裝備。而且俄製武器皮實耐用,很適合大範圍裝備。希特勒雖然收編了大半個歐洲的軍工廠,但整合也需要時間。

第三,組建軍隊要有糧食物資。蘇聯領土遼闊,農業發達,軍糧不成問題。

第四,組建軍隊,尤其在大敵壓境、我軍損失慘重的情況下補充軍隊,要有高效的動員能力。布爾什維克的集權化運作是很高效的,也有一大批忠誠和能幹的中基層幹部,加上俄國人本身的彪悍,補充動員速度很快。

第四,組建軍隊需要有時間。蘇聯廣闊的國土給了喘息機會。即使德軍殲滅數百萬蘇軍,佔領上千公里土地,蘇軍依然能及時整訓更多部隊投入戰場。

最後,美國扶持蘇聯對抗希特勒,源源不斷的支持了蘇聯武器、車輛、糧食,也極大增強了蘇軍的恢復能力。

從1941年6月22日開戰,德軍在短短三個月內殲滅200多萬蘇軍,深入邊境數百公里。但這個過程中德軍也損失了30多萬,而且蘇軍的抵抗沒有被粉碎。之後德軍繼續挺進,但蘇軍的抵抗也越來越強烈。莫斯科會戰中德軍損失50多萬,被迫後退。而蘇軍雖然傷亡比德軍更大,卻第一次站穩了腳跟。至此,德軍在西線總共損失了百萬之眾,部隊遭到重創。而蘇軍傷亡四百萬,卻以此為代價,開始進入“相持階段”。


巴山夜雨涮鍋


雖然蘇聯在我們的印象中就是不缺人,但蘇軍之所以能從潰敗打到反擊,可不止在於“人數堆出勝利”。大雨的阻礙、大雪對德軍的傷害、大閱兵對蘇軍的鼓舞……這些元素匯聚到一起,讓蘇聯得以在首都莫斯科逆轉反擊。

那麼,當德軍的鐵蹄兵臨莫斯科遠郊之時,蘇軍到底是怎麼慢慢從被動打到反攻優勢的呢?

一、退無可退,身後就是莫斯科!

由於蘇軍在斯摩稜斯克戰役的抵抗十分頑強,德軍中央集團軍群止步於此,中央戰場得到暫時的平靜,蘇軍也有了兩個半月的時間養精蓄銳,準備防禦莫斯科。他們從遠東和西伯利亞調來援軍、組織莫斯科市民建立民兵隊伍、發動民眾參與修築工事,成功在莫斯科以西建立了兩道防線。

而基輔戰役結束後,德軍將進攻的矛頭再次指向莫斯科。北面的德軍雖未能佔領列寧格勒,但在包圍住這個城市後,也抽出裝甲部隊和摩托化部隊,準備協助中央集團軍群進攻莫斯科,莫斯科的局勢一下子嚴峻起來。

儘管蘇軍竭盡全力準備這場戰役,但德軍攻勢之迅猛還是超出他們的預想。180萬德軍從維亞濟馬和布良斯克兩個方向出發,突破了蘇軍防線。科涅夫指揮的蘇軍西方面軍被打得暈頭轉向,差點在維亞濟馬全軍覆滅,布良斯克方面軍也大部分被殲滅,這一連串的失利使得莫斯科危在旦夕。

二、天意難違,德軍坦克終被擋下

燃眉之急,一場秋雨卻在這時拯救了莫斯科。降雨後的土地變得泥濘不堪,大量德軍坦克無法行動,正處於優勢的進攻也被迫停滯。這場及時雨使得莫斯科免遭突襲,蘇聯人急忙在莫斯科以西一百公里外的莫扎伊斯克防線投入力量,力圖擋下德軍的攻勢。

緊接著,蘇軍又迎來大救星:朱可夫。蘇軍高層將遭受重創的西方面軍和預備方面軍合併變為新的西方面軍,由大名鼎鼎的朱可夫擔任司令員。朱可夫是有名的勝利元帥,他的到來無疑大大提高了蘇軍士氣。

雖然道路狀況不佳,但德軍佔領莫斯科的慾望依然強烈,他們在泥濘中向莫扎伊斯克發動了多次猛烈的進攻,而得到喘息的蘇軍也進行頑強的抵抗,一直拖慢德國坦克的腳步。就連閃電戰之父古德里安親自指揮的部隊,也因蘇聯人的防禦而寸步難行。

11月7日,蘇聯紅軍在德國人的炮聲中完成了紅場閱兵,這場神聖的儀式給了蘇聯人抵抗到底的決心與勇氣,他們唱著《莫斯科保衛者之歌》,和來自遠東地區的援軍一起踏向前線。

1941年的冬季,即使在蘇聯人看來也寒冷異常,但新調來的蘇軍因長期駐守遠東和西伯利亞的低溫地區,早已適應在這種氣溫下作戰。而德軍參謀們根本沒料到如此可怕的嚴寒,完全沒有為士兵們提供禦寒的準備。當蘇軍穿上棉衣、毛皮靴和棉帽時,德軍還缺乏過冬的軍服,坦克甚至無法啟動,只能在臨時的陣地裡守著火堆取暖。

三、開始反攻,把德國人打回去!

德軍在莫斯科城下的命運已經寫定了,蘇軍吹響了反擊的號角。12月5日,科涅夫的加里寧方面軍首先發動反攻,其他部隊也接連行動。在寒風中瑟瑟發抖的德軍根本無法抵禦蘇軍的衝鋒,被殺得丟盔棄甲。到20日,蘇軍已經收復了莫斯科周邊的許多地區,德軍一退再退。

希特勒不顧將領反對,要求德軍堅決抵抗。這也許是他少有的正確決擇:德軍的抵抗使得部隊能有序地向後方轉移,而沒有造成1812年拿破崙那樣的潰敗。

蘇聯軍隊從來勢洶洶的德寇手中保住了莫斯科,這是德軍在東線的第一場大敗。據統計,進攻莫斯科的德軍傷亡達五十萬人,被蘇聯紅軍趕到離莫斯科數百公里之遠。當然,德軍在失利之後的有序撤退,還是保留了一定的力量,以至於在1942年仍有能力發動進攻。而莫斯科是一場重要的勝利,但離最終勝利,還有很艱苦的路要走。

從整個反法西斯戰爭的角度來看,莫斯科戰役是一場舉足輕重的大會戰,它打破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眾所周知,德軍的戰鬥力在軸心國部隊中是當之無愧的第一,連軸心國的“老大”都被擊敗,其他軸心國同樣難逃被正義之師打倒的命運。

這場戰役,帶給世界的是鼓舞人心的振奮:不論是中國軍隊、寄身英國的自由法國政府、還是在南斯拉夫堅持鬥爭的游擊隊,無疑都因這場勝利更堅定了信心。他們堅信:光明終將戰勝黑暗,正義必將戰勝邪惡!


WarOH協虎


蘇聯,當時全國有約1億5000萬人口。整個二戰期間,蘇聯一共動員了大約3000萬人員。所以,蘇聯擁有足夠的兵員,重新補充部隊。也就是說,在補充部隊,人力資源這一方面,蘇聯並不存在問題。

其次,蘇聯當時實行一種,一個正職首長,攜帶兩名副職首長。當部隊開展開拔,一名正職首長攜帶一名副職前去作戰。原住地,留有一名副職首長,該名副職首長,將會,接收,新來報到的人員,組成新的一支部隊。這樣,這一支新的部隊,擁有原先的,擁有經驗的,各級首長,以及相應配套的士官,這支新的部隊的作戰能力同樣,十分可觀。這一方案,使得蘇聯部隊可以在短時間內的予以擴張。所以,蘇聯在被消滅大量部隊之後,人就可以組建相當數量的新的,擁有作戰能力的部隊,予以支援。

同時,在二次大戰爆發以前,蘇聯已經是世界第二大工業強國,擁有相應的完整的重工業體系。雖然開戰之初,蘇聯軍隊損失慘重,但相應的為蘇聯的人口以及重工業的轉移爭取了時間。蘇聯烏拉爾山以東地區,也有相應的重工業基地,可以為蘇聯的部隊提供武器裝備。槍支彈藥,火炮,坦克飛機等,重型裝備,蘇聯,並不缺乏。這使得蘇聯新組建的部隊並不缺乏武器,戰鬥力相當可觀。

同時根據租借法案,英國美國也向蘇聯提供了相當數量的軍事援助,裝甲車汽車等,甚至於包括做陸戰靴所使用的皮革糧食等等。

同時,蘇聯同日本在東北進行了諾門坎戰役,使得日軍,敢向北進行進攻,蘇聯可以將遠東地區的部隊調往,莫斯科戰場西線投入到同納粹德軍的作戰當中。

德軍前期,深入蘇聯,向蘇聯發起進攻。過於漫長的補給線,使得德軍的估計已經存在相應的非常重大的問題。而且,莫斯科戰役期間,蘇聯進入了漫長的冬天,對於德軍的進攻造成了相當大的困擾。

以上種種,加之蘇軍,上下同仇敵愾對抗入侵,使得蘇聯能夠在莫斯科戰役,之前,雖然已經損失了數百萬軍隊,但仍舊可以與反殺,最終攻入柏林,消滅納粹。


葉落幻影


1941年9月30日至1942年4月20日,蘇聯紅軍和法西斯德軍進行了舉世矚目的莫斯科會戰。



10月2日,德軍從中部突破了蘇軍防線,到10月中旬的兩週之內,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完成了三個大包圍圈,兩個在布良斯克附近,另一個在維亞茲馬以西,共俘虜了663000蘇軍士兵。

莫斯科危在旦夕,蘇聯政府的部分機構和外國使節從10月15日開始遷往古比雪夫,在北、西、南通往莫斯科的所有重要地段上,蘇軍的防線危如累卵,德軍甚至已經能看到克里姆林宮的塔樓(最近俄《論據與事實》週刊刊文,又說這個是不可能的。)最關鍵時刻,蘇聯把一支支新組建的預備師投入了戰鬥,頑強的堵住了防線,並不斷地用戰略預備隊發起猛烈的反突擊。到11月底,莫斯科巋然不動,而德軍徹底恐懼和絕望了。

12月5日,蘇軍在莫斯科附近,以3個方面軍共15個集團軍的兵力實施反攻,把德軍趕離莫斯科一百到二百五十公里,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


德軍參謀長哈爾德說:“剛殲滅了蘇軍幾十個師,又出來了幾十個師”。斯大林好像是能撒豆成兵。朱可夫戰後說:“斯大林的增援部隊像是魔術變出來的”

那損失數百萬的蘇軍,何來如此多的援軍呢?

【二戰蘇聯的動員能力】

二戰前,蘇聯為了適應戰時快速動員的要求,就建立了完整的後備力量管理體制。國家有兵役管理委員會,下面成立了四千三百個軍訓辦公室,有幾千個教研組和五萬名教官從事後備兵員訓練。

1941年6月23日,蘇德戰爭爆發的第二天,蘇聯各地首先對23歲到35歲的公民實行動員,僅七天之內就有530萬人應徵人伍,新組建了96個野戰兵團。由於蘇軍前期損失巨大。8月,蘇聯進一步徵招18和50歲的人入伍。蘇共的430萬黨員,就有110萬走上前線。各城市有400萬工人自動參軍,組成了60個師支援前線。在德軍進攻莫斯科時,僅莫斯科就動員了50萬直接參加保衛戰。

1941年12月,蘇聯又從後備兵員中新組建了300個師和159個旅,並且還有100個師的戰略預備隊。到1942年5月,蘇聯全國共動員有1800萬人,使蘇軍總兵力擴大到1000萬人以上,輸送到前線的作戰部隊有550萬之多。

到戰爭結束,蘇聯共傷亡2750萬人,其中有2000萬是軍人。但全國戰時軍訓系統在這期間共訓練了4000萬人。也有資料說是9000萬人,但蘇聯1941年的人口才1億8400萬,感覺有點誇張,就4000萬已經夠恐怖了。

1923年生的男性(1941年時18歲)活到戰後的全國僅僅剩下4萬人。戰鬥民族當之無愧。



有種觀點,到10月底,西伯利亞的25個步兵師和9個裝甲旅的精銳部隊已經陸續西調到了莫斯科近郊。蘇軍在力量上也壓倒了德軍。但斯大林卻打點滴似的把一支支訓練不足的新組建師送去做炮灰,故意示弱,誘敵深入,消耗德軍,最終打德軍一個措手不及。

或者,就算沒有天氣因素,德軍如願以償的攻入莫斯科,結果也是斯大林格勒戰役的翻版提前發生,源源不斷的炮灰送去打巷戰,養精蓄銳的遠東蘇軍一個反擊,德軍都不用等到45年,就和拿破崙一樣一潰千里了。

【遠東蘇軍精銳】

看過電影【兵臨城下】會有印象,僅培訓了幾周,剛學會開槍的新兵,在政委聲嘶力竭的怒吼和督戰隊機槍的威脅下,兩個人一支槍就送上了前線,這就是新組建預備師的縮影。(蘇聯一直到1943年斯大林格勒戰役後,才實行把打殘的老兵部隊撤下來,補充新兵,邊休整邊培訓的方式,大大的提高了作戰效率。)雖然預備師數量充足,但指望這樣部隊去拯救莫斯科,當然不行。斯大林的眼睛看向了東方。



當時,在遠東有一支裝備精良,成建制的精銳部隊,從39年諾門坎戰役後,就和日本關東軍大眼瞪小眼,瞪了兩年了。無事可幹。斯大林在得到日軍短期內不會北上的情報後,立即調動了這支部隊。

朱可夫《回憶錄》:“尤其是緊急調出,曾在1939年哈拉欣河戰役中殲滅日軍精銳第6集團軍的遠東精銳部隊,包括第11坦克旅、第6坦克旅、第82步兵師、摩托裝甲第9旅、摩托裝甲第7旅。其中在1939年就裝備150輛坦克的第11坦克旅,在莫斯科會戰時擔任蘇軍最高統帥部的坦克預備隊”。

在什捷緬科《戰爭年代的總參謀部》中:“把已經訓練好的幾個師從外貝加爾和遠東地區運往西線,這些師原是準備對付日本入侵遠東地區的,此時成為蘇軍最高統帥部用於西線的戰略預備隊。”

“中亞軍區的部隊,主要調走的是哈薩克,吉爾吉斯等中亞共和國的部隊,比如著名的潘菲洛夫師團。”

說明,不僅是遠東蘇軍,從烏拉爾到海參崴之間包括中亞的部隊,都抽調了精銳增援莫斯科。

同時,斯大林還玩了個花樣:



看錶格,出自2012年解放軍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抗日戰爭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統計》一書。

在1941年12月1日,部署在遠東的蘇聯紅軍居然還有1343307人。

顯然,斯大林是把戰鬥力不強的新組建的後備部隊派去遠東,同時保持原先的無線電活躍狀態以迷惑日軍。把作戰能力強的遠東精銳調去莫斯科,成為反擊的主力。

就像日本的關東軍,開始的關東軍和最後守在中國東北的關東軍雖然名字都叫關東軍,但其實部隊作戰素質已經天地之差。

在1941年6月22日,遠東蘇軍有703714人,再對比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司令博克的戰爭日誌“從西伯利亞調來的三十四個師,至少有二十一個師放在中央集團軍群的正面!”說明斯大林調來了百萬遠東精銳的說法是成立的。



蘇聯軍民是偉大的,為保衛首都莫斯科,蘇聯有927000人犧牲,88萬人受傷或凍傷。德軍在莫斯科戰役中的失敗,標誌著德國陸軍常勝不敗的神話破滅了。

同時也留下了很多猜測讓軍史迷爭論不休:

•德國是不是被莫斯科的嚴寒打敗的?

•德國如不派古德里安南下支援南方,八月份就開始攻打莫斯科,能否成功。

•德國在10月初,就原地建立防線,等待來春再攻打莫斯科。結果會否好點。


逸禪文化



二戰時,德軍在蘇聯邊境集結,打入德國內部的俄羅斯間諜成功把希特勒進攻蘇聯的絕密計劃告訴了斯大林,斯大林總固執的說德軍不可能進攻蘇聯,所以就沒聽取間諜的情報。由於斯大林搞黨內大清洗,殺害了很多重要將領和指揮官。所以斯大林對任何人都不信任,包括打入德國的特務。當德軍大兵壓境攻入蘇聯境內還將信將疑,打到列寧格勒才組織反擊。蘇聯人已經被德軍消滅了幾百萬了。

之前加盟蘇聯的白俄羅斯、烏克蘭、亞美尼亞、愛沙尼亞、阿塞拜疆、格魯吉亞、拉脫維亞、哈薩克斯坦等兵源充足,兵多將廣。

再加上德軍沒有做好後勤物資的防寒準備,將軍和士兵穿的衣服不那麼厚,碰上蘇聯天氣環境惡劣,水土不服,導致了大量士兵凍傷或被凍死。蘇聯人是在本土作戰,當然是越戰越勇了。德軍頂不住蘇聯的進攻,兵敗如山倒,只有投降別無出路。

雙方陣亡:

德軍和軸心國:85萬人

蘇聯紅軍:47萬人,平民200萬人。


鐵男春秋


莫斯科戰役是二戰中最慘烈的戰役之一,光是1941年底, 蘇軍死傷和被俘的人數就超過了30萬,那會兒蘇聯全國人口在開戰時約1.8億,不過半年內丟了大片領土,莫斯科戰役時蘇聯實際控制人口也就一億上下吧。根據後來蘇聯官方的統計,整個莫斯科戰役中,蘇軍共陣亡60多萬人, 這是個非常可怕的數字。可就是在這種極端惡劣的條件下,蘇軍依然能夠牢牢守住莫斯科,並進行了成功有效的反擊。




那麼蘇聯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現在很多史學家主流的觀點是認為惡劣天氣導致了德軍的戰鬥力下降,包括德軍司令古德里安也在後來把失敗歸咎於寒冷的氣候。簡單的說法就是莫斯科戰役第一階段,德軍佔了上風,然後第二階段被泥巴困住了才救了莫斯科。而事實上還有賴於援軍的及時趕到,據稱莫斯科戰役之前在前線已經出現英國坦克和美國戰鬥機了。



戰役結束後,敗退的德軍撤過頓河。巨大的人員與物資損失使得德軍在庫爾斯克戰役前都沒能再回到戰略進攻的姿態。 莫斯科戰役期間,斯大林一直坐鎮,沒敢離開過,他知道的前線情況都是看電影或聽報告的。 而且當時的情況是蘇聯也對莫斯科的存亡已經不抱太大期望了,屬於能頂多久頂多久, 象徵意義太大而已,而且主要機關部隊指揮系統早已後撤。幸好關鍵時刻得到了物資與兵源的補充。據統計,從1941年8月到年底,蘇聯共收到英美提供的物資36萬噸,1942年245萬噸。而當時莫斯科城內的新兵基本上訓練個幾周最多兩個月三個月就拉上戰場去了,兵源也得到一定解決。在天時地利的幫助下,德軍的敗退是有理可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