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莫斯科战役德军已经消灭了几百万苏军,为什么苏军还能反攻?

ABYSS8470378


莫斯科战役可以说是二战史上最惨烈最艰苦的战役,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城市巷战,双方都投入了几百万部队,在莫斯科城里,每一条街道,每一个建筑都在发生着战斗,以至于德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莫斯科是苏联人的首都,是退无可退之地,苏联人要想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必须打赢这场战,于是城中所有成年男子在经过几天简单的特训后,扛起枪与德国人殊死搏斗,这里的每一条街道,每一个拐角,他们都清清楚楚,红军精神让他们人人抱着必死之心,在很多时候,往往德国人在白天艰难打下的阵地,夜晚一次突袭就又重新回到苏联红军手中。

战争持续了几个月之久,德国人发动闪电战夺取莫斯科的计划失败了,异地作战导致的后勤压力越来越大,最可怕的时,从西伯利亚吹来的寒风让莫斯科进入冷冬,对苏联人来说,虽然也有影响,但他们早已习惯了这样的气候,而德国人高估了自己,由于准备不足,加上水土不服,很多人没死在苏联人的枪口下,却在莫斯科的冬天再也醒不过来了,此消彼长,当苏联人意识到德国人的战力开始变得疲软,尤其是最大的威胁,坦克军团由于没油趴窝的时候,这时候,他们反攻的机会已经来到……


侠亦道


从德国进攻苏联到莫斯科战役,苏军确实损失很大,而且还在基辅战线损失了实力非常强的西南方面军。但这些损失,从本质上讲,还并未伤及苏联的根本。如果莫斯科丢了,德国就可能有一点取胜的可能,但也只是那一点可能而已。德国和苏联,从国家整体的工业制造能力,经济实力,资源储量,人口基础上讲,就不在一个层次上。再举个例子,拿破仑的法国军队跟当时的沙俄相比,谁更强?希特勒的能力跟拿破仑比,谁更强?总的来看,拿破仑的水平要更高一些,但拿破仑还是败了。所以说苏俄的后劲很强,根本不是德国能比的,接下来具体分析。

上文提到说,德国工业制造能力不如苏联,我指的是生产力,并非技术。如果非要讨论技术,德国在某些领域的技术确实胜过苏联,比方说坦克和步枪,但这个技术优势不大。德国货的优点是精细灵巧,苏联货的特点是耐用厚实,从这个角度看,不好评论高下。另外,再说轻工业,苏联的生产力很强,如果缺了棉衣,后方很快就能赶制出几十万套,而德国则办不到。

接着讲战术,德国前期能取胜,势如破竹,围歼了基辅的主力苏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斯大林的战略失误,当时苏军的高级将领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一致认为应该放弃基辅,保存实力。但斯大林犹豫不决,结果造成西南方面军被围,西南方面军的主将也是一位水平很高的将领,最后死的可惜。只要苏军部署得当,德军能不能如此迅猛,真的不好说。

苏联的人口基数还是比较大的,1.8亿人口,在整个苏德战斗中牺牲了近3000万,战后苏军可以马上调动的兵力还在1000万以上。然而此时的德国军队几乎死伤殆尽了,如果要打持久战,德国不可能战胜苏联。


兵说


这充分说明,面对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即使侵略者在前期已经取得了巨大战果,仍然会被仅剩半条命的对手打败!

德军在1941年6月22日开始的巴巴罗萨计划,共出动部队550万人,3350辆坦克,2770架飞机,7200门火炮,并以不宣而战的方式对苏联进行了侵略。

当时苏军在前线共220万人,但仍然无法抵挡德军半步。开战第一天就被德军击毁飞机1000多架,3天后共3900多架被摧毁。开战仅半年,400万苏军被歼灭,而在1941年6月的时候,苏联全国军队也不过只有500万人!

这是一场规模空前的大战,假如苏联的体量没有那么大,恐怕真的如希特勒估计的那样,在半年时间内被征服!

可惜,希特勒想像不到苏联是多么广袤。法国面积为67万平方公里,而苏联面积为2200万平方公里,为法国的32倍!这就导致德军虽然一路高歌猛进,却距离占领整个苏联遥遥无期!所以,当莫斯科会战之前,虽然德国已经控制了苏联40%的人口,却还要面对一个人口1.1亿的国家的顽强抵抗!

于是,以快著称的闪电战被迫变成了持久战!因为,在这半年的时间内苏联已经逐渐适应德军打法,并且成功转入战时体制!

早在二战初期,苏联就有准备!

与希特勒同时代不乏水平高超的政治家。所以,希特勒的所作所为被很多人看的一清二楚!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对德国的一举一动还是保留着警惕性!

当德军侵略波兰的时候,苏联迅速和日本签订《互不侵犯协定》,并占领东波兰,保证和德国有一个战略缓冲区。除此之外,苏联政府早在30年代,就开始有计划的将大量工厂建设在东部地区甚至西伯利亚一带。

规模浩大的战略大迁徙

苏德战争爆发后,庞大的国土为苏联赢取了宝贵的时间,规模浩大的工业大迁徙让1800多万人口和无数工厂设备成功转移到大后方!为此,苏联仅列车就动用了150万节车厢!为了提高运输效率,最繁忙的路段,每隔10分钟就会发出一列火车,以至于车和车之间只有几百米的距离!


战时体制高效率运转,为打赢莫斯科保卫战提供了人力和物质基础

苏德战争爆发仅一周后,苏联就制定了《战时生产计划》,以便让整个国家进入战时体制。所以,虽然德军在西部地区不断攻城略地,让苏联损失大量工厂和产业工人。但到莫斯科保卫战前,苏联的工业生产就已经开始停止下降,并逐渐上升!到莫斯科保卫战结束前,苏联工业生产能力已经超过战争爆发前!

就像前面所说,虽然德国已经控制了苏联40%的人口,但苏联仍然保有1.1亿人,这成为打败德军的重要依靠!就在德军攻向莫斯科的同时,苏联已经完成530万军人的征召工作,而莫斯科城内已经成功动员数十万军队。到1941年10月初,在莫斯科周边已经云集125万大军。

妇女和少年也被动员了起来,修筑工事的人中有超过3/4是由妇女和少年组成。在德军到来前已经修成700多公里反坦克壕,3800多个火力点,共挖掘300万立方米土方!

同时,她们还在城中组建了几百个医疗队,上千个救护队,还有至少20万人参加了消防队!

希特勒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实力

希特勒的想法是在冬季来临之前结束莫斯科会战。但是没有想到动员起来的苏联,迸发出了强大的战斗力,德军百万大军进攻了2个多月,不仅没有占领莫斯科,反而兵困城下。

战前德军陆军总部根据情报部门和气象部门搜集的资料向希特勒建议,应该做好在莫斯科城下过冬的准备。希特勒哈哈大笑,说:我相信,我们的士兵很快就可以行走在莫斯科的大街上了!

这种迷之自信导致德军准备不足,1941年12月初,气温已经下降到零下40度,而德军连最起码的棉衣都不能人手一件,车辆更是因为天寒无法启动。就在此时,苏军预备队身穿防寒服,手持加了抗冻润滑剂的武器正在替换前线已经疲惫的士兵!

绝地大反击

1941年12月6日,朱可夫指挥100个师向德军发起反击。在炮火的掩护下,漫山遍野的苏军高喊着“乌拉”冲上德军阵地。到12月25日,苏军共歼灭30万德军,摧毁坦克1000多辆。

到1942年4月20日,莫斯科保卫战结束,苏军共歼灭德军50万,摧毁坦克1300辆,火炮2500门,向前推进100-350公里,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此战结束后,基本解除了德军对莫斯科的威胁!


历史风暴


在莫斯科爆发之前,苏军已经损失了接近五百万军队,面对上百万德军的进攻,苏联首都莫斯科危在旦夕,一旦莫斯科沦陷,那么苏联士气必然大减,随之而来的是战斗力的大幅度降低。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莫斯科保卫战苏军胜利了,并且由此开始反攻。

苏军之所以在劣势的情况下还能反攻,是由多方面因素所决定。苏联占地面积2200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世界第一,国土广袤,庞大的纵深,使得德军著名的闪电战不能达到其战略目的,短时间无法占领整个苏联。



其次在于苏联最高领袖斯大林的临危不乱,在白万德军围攻之下,斯大林没有听从下属的建议退出莫斯科,而是选择留下来,与苏联人民一起保卫莫斯科,这给了莫斯科人民莫大的信心。


在莫斯科战役之前,苏联已经有超过百分之四十的国土沦陷,牺牲了几百万士兵,可是仍然有1.1亿人民,随时都可以在号召出几个几百万士兵。并且希特勒盲目自信,德国气象部门已经预测到莫斯科的寒冬,可希特勒却认为不到寒冬到来,德军便可以攻陷莫斯科,因此没有做任何过冬的准备。


麦地传奇


题主询问莫斯科战役时德军已经消灭了几百万苏军,为何还冒出这么多军队反攻。这其实涉及到:组建现代化的军队,到底有那几方面的因素?然后我们看看二战时的苏联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二战中,苏联是组建军队最多的国家。在死亡2700万人的基础上,居然到战争末期还拥有1200万军队。这些军队怎么来的呢?

组建军队首先要有人力,而且最好是受过基础教育的人口,而不是文盲。人力不光是参军,也要在打仗同时维持国家正常运转。苏联的人口大约是1.6亿左右(若算上吞并的波罗的海三国和波兰东部则再多2000万),是德国(连奥地利和捷克)的2倍左右。苏联在布尔什维克执政20年中发展基础教育,整体人口素质不低。而且苏联早早解放妇女,男女同工同酬,很多妇女走上工作岗位,代替男人生产,甚至在前线挖战壕。德国则直到快覆灭时依然坚持让女人当家庭主妇。这么一来,斯大林可动用的劳动力实际上是希特勒的三倍。对于可以抽调三千万壮丁参战的苏联,损失三百万人并不足以毁灭战争能力。

其次,组建军队要有装备。苏联在二战前已经具有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的工业生产力,保证了源源不断地生产武器装备。而且俄制武器皮实耐用,很适合大范围装备。希特勒虽然收编了大半个欧洲的军工厂,但整合也需要时间。

第三,组建军队要有粮食物资。苏联领土辽阔,农业发达,军粮不成问题。

第四,组建军队,尤其在大敌压境、我军损失惨重的情况下补充军队,要有高效的动员能力。布尔什维克的集权化运作是很高效的,也有一大批忠诚和能干的中基层干部,加上俄国人本身的彪悍,补充动员速度很快。

第四,组建军队需要有时间。苏联广阔的国土给了喘息机会。即使德军歼灭数百万苏军,占领上千公里土地,苏军依然能及时整训更多部队投入战场。

最后,美国扶持苏联对抗希特勒,源源不断的支持了苏联武器、车辆、粮食,也极大增强了苏军的恢复能力。

从1941年6月22日开战,德军在短短三个月内歼灭200多万苏军,深入边境数百公里。但这个过程中德军也损失了30多万,而且苏军的抵抗没有被粉碎。之后德军继续挺进,但苏军的抵抗也越来越强烈。莫斯科会战中德军损失50多万,被迫后退。而苏军虽然伤亡比德军更大,却第一次站稳了脚跟。至此,德军在西线总共损失了百万之众,部队遭到重创。而苏军伤亡四百万,却以此为代价,开始进入“相持阶段”。


巴山夜雨涮锅


虽然苏联在我们的印象中就是不缺人,但苏军之所以能从溃败打到反击,可不止在于“人数堆出胜利”。大雨的阻碍、大雪对德军的伤害、大阅兵对苏军的鼓舞……这些元素汇聚到一起,让苏联得以在首都莫斯科逆转反击。

那么,当德军的铁蹄兵临莫斯科远郊之时,苏军到底是怎么慢慢从被动打到反攻优势的呢?

一、退无可退,身后就是莫斯科!

由于苏军在斯摩棱斯克战役的抵抗十分顽强,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止步于此,中央战场得到暂时的平静,苏军也有了两个半月的时间养精蓄锐,准备防御莫斯科。他们从远东和西伯利亚调来援军、组织莫斯科市民建立民兵队伍、发动民众参与修筑工事,成功在莫斯科以西建立了两道防线。

而基辅战役结束后,德军将进攻的矛头再次指向莫斯科。北面的德军虽未能占领列宁格勒,但在包围住这个城市后,也抽出装甲部队和摩托化部队,准备协助中央集团军群进攻莫斯科,莫斯科的局势一下子严峻起来。

尽管苏军竭尽全力准备这场战役,但德军攻势之迅猛还是超出他们的预想。180万德军从维亚济马和布良斯克两个方向出发,突破了苏军防线。科涅夫指挥的苏军西方面军被打得晕头转向,差点在维亚济马全军覆灭,布良斯克方面军也大部分被歼灭,这一连串的失利使得莫斯科危在旦夕。

二、天意难违,德军坦克终被挡下

燃眉之急,一场秋雨却在这时拯救了莫斯科。降雨后的土地变得泥泞不堪,大量德军坦克无法行动,正处于优势的进攻也被迫停滞。这场及时雨使得莫斯科免遭突袭,苏联人急忙在莫斯科以西一百公里外的莫扎伊斯克防线投入力量,力图挡下德军的攻势。

紧接着,苏军又迎来大救星:朱可夫。苏军高层将遭受重创的西方面军和预备方面军合并变为新的西方面军,由大名鼎鼎的朱可夫担任司令员。朱可夫是有名的胜利元帅,他的到来无疑大大提高了苏军士气。

虽然道路状况不佳,但德军占领莫斯科的欲望依然强烈,他们在泥泞中向莫扎伊斯克发动了多次猛烈的进攻,而得到喘息的苏军也进行顽强的抵抗,一直拖慢德国坦克的脚步。就连闪电战之父古德里安亲自指挥的部队,也因苏联人的防御而寸步难行。

11月7日,苏联红军在德国人的炮声中完成了红场阅兵,这场神圣的仪式给了苏联人抵抗到底的决心与勇气,他们唱着《莫斯科保卫者之歌》,和来自远东地区的援军一起踏向前线。

1941年的冬季,即使在苏联人看来也寒冷异常,但新调来的苏军因长期驻守远东和西伯利亚的低温地区,早已适应在这种气温下作战。而德军参谋们根本没料到如此可怕的严寒,完全没有为士兵们提供御寒的准备。当苏军穿上棉衣、毛皮靴和棉帽时,德军还缺乏过冬的军服,坦克甚至无法启动,只能在临时的阵地里守着火堆取暖。

三、开始反攻,把德国人打回去!

德军在莫斯科城下的命运已经写定了,苏军吹响了反击的号角。12月5日,科涅夫的加里宁方面军首先发动反攻,其他部队也接连行动。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德军根本无法抵御苏军的冲锋,被杀得丢盔弃甲。到20日,苏军已经收复了莫斯科周边的许多地区,德军一退再退。

希特勒不顾将领反对,要求德军坚决抵抗。这也许是他少有的正确决择:德军的抵抗使得部队能有序地向后方转移,而没有造成1812年拿破仑那样的溃败。

苏联军队从来势汹汹的德寇手中保住了莫斯科,这是德军在东线的第一场大败。据统计,进攻莫斯科的德军伤亡达五十万人,被苏联红军赶到离莫斯科数百公里之远。当然,德军在失利之后的有序撤退,还是保留了一定的力量,以至于在1942年仍有能力发动进攻。而莫斯科是一场重要的胜利,但离最终胜利,还有很艰苦的路要走。

从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角度来看,莫斯科战役是一场举足轻重的大会战,它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众所周知,德军的战斗力在轴心国部队中是当之无愧的第一,连轴心国的“老大”都被击败,其他轴心国同样难逃被正义之师打倒的命运。

这场战役,带给世界的是鼓舞人心的振奋:不论是中国军队、寄身英国的自由法国政府、还是在南斯拉夫坚持斗争的游击队,无疑都因这场胜利更坚定了信心。他们坚信:光明终将战胜黑暗,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WarOH协虎


苏联,当时全国有约1亿5000万人口。整个二战期间,苏联一共动员了大约3000万人员。所以,苏联拥有足够的兵员,重新补充部队。也就是说,在补充部队,人力资源这一方面,苏联并不存在问题。

其次,苏联当时实行一种,一个正职首长,携带两名副职首长。当部队开展开拔,一名正职首长携带一名副职前去作战。原住地,留有一名副职首长,该名副职首长,将会,接收,新来报到的人员,组成新的一支部队。这样,这一支新的部队,拥有原先的,拥有经验的,各级首长,以及相应配套的士官,这支新的部队的作战能力同样,十分可观。这一方案,使得苏联部队可以在短时间内的予以扩张。所以,苏联在被消灭大量部队之后,人就可以组建相当数量的新的,拥有作战能力的部队,予以支援。

同时,在二次大战爆发以前,苏联已经是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拥有相应的完整的重工业体系。虽然开战之初,苏联军队损失惨重,但相应的为苏联的人口以及重工业的转移争取了时间。苏联乌拉尔山以东地区,也有相应的重工业基地,可以为苏联的部队提供武器装备。枪支弹药,火炮,坦克飞机等,重型装备,苏联,并不缺乏。这使得苏联新组建的部队并不缺乏武器,战斗力相当可观。

同时根据租借法案,英国美国也向苏联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军事援助,装甲车汽车等,甚至于包括做陆战靴所使用的皮革粮食等等。

同时,苏联同日本在东北进行了诺门坎战役,使得日军,敢向北进行进攻,苏联可以将远东地区的部队调往,莫斯科战场西线投入到同纳粹德军的作战当中。

德军前期,深入苏联,向苏联发起进攻。过于漫长的补给线,使得德军的估计已经存在相应的非常重大的问题。而且,莫斯科战役期间,苏联进入了漫长的冬天,对于德军的进攻造成了相当大的困扰。

以上种种,加之苏军,上下同仇敌忾对抗入侵,使得苏联能够在莫斯科战役,之前,虽然已经损失了数百万军队,但仍旧可以与反杀,最终攻入柏林,消灭纳粹。


叶落幻影


1941年9月30日至1942年4月20日,苏联红军和法西斯德军进行了举世瞩目的莫斯科会战。



10月2日,德军从中部突破了苏军防线,到10月中旬的两周之内,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完成了三个大包围圈,两个在布良斯克附近,另一个在维亚兹马以西,共俘虏了663000苏军士兵。

莫斯科危在旦夕,苏联政府的部分机构和外国使节从10月15日开始迁往古比雪夫,在北、西、南通往莫斯科的所有重要地段上,苏军的防线危如累卵,德军甚至已经能看到克里姆林宫的塔楼(最近俄《论据与事实》周刊刊文,又说这个是不可能的。)最关键时刻,苏联把一支支新组建的预备师投入了战斗,顽强的堵住了防线,并不断地用战略预备队发起猛烈的反突击。到11月底,莫斯科岿然不动,而德军彻底恐惧和绝望了。

12月5日,苏军在莫斯科附近,以3个方面军共15个集团军的兵力实施反攻,把德军赶离莫斯科一百到二百五十公里,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德军参谋长哈尔德说:“刚歼灭了苏军几十个师,又出来了几十个师”。斯大林好像是能撒豆成兵。朱可夫战后说:“斯大林的增援部队像是魔术变出来的”

那损失数百万的苏军,何来如此多的援军呢?

【二战苏联的动员能力】

二战前,苏联为了适应战时快速动员的要求,就建立了完整的后备力量管理体制。国家有兵役管理委员会,下面成立了四千三百个军训办公室,有几千个教研组和五万名教官从事后备兵员训练。

1941年6月23日,苏德战争爆发的第二天,苏联各地首先对23岁到35岁的公民实行动员,仅七天之内就有530万人应征人伍,新组建了96个野战兵团。由于苏军前期损失巨大。8月,苏联进一步征招18和50岁的人入伍。苏共的430万党员,就有110万走上前线。各城市有400万工人自动参军,组成了60个师支援前线。在德军进攻莫斯科时,仅莫斯科就动员了50万直接参加保卫战。

1941年12月,苏联又从后备兵员中新组建了300个师和159个旅,并且还有100个师的战略预备队。到1942年5月,苏联全国共动员有1800万人,使苏军总兵力扩大到1000万人以上,输送到前线的作战部队有550万之多。

到战争结束,苏联共伤亡2750万人,其中有2000万是军人。但全国战时军训系统在这期间共训练了4000万人。也有资料说是9000万人,但苏联1941年的人口才1亿8400万,感觉有点夸张,就4000万已经够恐怖了。

1923年生的男性(1941年时18岁)活到战后的全国仅仅剩下4万人。战斗民族当之无愧。



有种观点,到10月底,西伯利亚的25个步兵师和9个装甲旅的精锐部队已经陆续西调到了莫斯科近郊。苏军在力量上也压倒了德军。但斯大林却打点滴似的把一支支训练不足的新组建师送去做炮灰,故意示弱,诱敌深入,消耗德军,最终打德军一个措手不及。

或者,就算没有天气因素,德军如愿以偿的攻入莫斯科,结果也是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翻版提前发生,源源不断的炮灰送去打巷战,养精蓄锐的远东苏军一个反击,德军都不用等到45年,就和拿破仑一样一溃千里了。

【远东苏军精锐】

看过电影【兵临城下】会有印象,仅培训了几周,刚学会开枪的新兵,在政委声嘶力竭的怒吼和督战队机枪的威胁下,两个人一支枪就送上了前线,这就是新组建预备师的缩影。(苏联一直到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后,才实行把打残的老兵部队撤下来,补充新兵,边休整边培训的方式,大大的提高了作战效率。)虽然预备师数量充足,但指望这样部队去拯救莫斯科,当然不行。斯大林的眼睛看向了东方。



当时,在远东有一支装备精良,成建制的精锐部队,从39年诺门坎战役后,就和日本关东军大眼瞪小眼,瞪了两年了。无事可干。斯大林在得到日军短期内不会北上的情报后,立即调动了这支部队。

朱可夫《回忆录》:“尤其是紧急调出,曾在1939年哈拉欣河战役中歼灭日军精锐第6集团军的远东精锐部队,包括第11坦克旅、第6坦克旅、第82步兵师、摩托装甲第9旅、摩托装甲第7旅。其中在1939年就装备150辆坦克的第11坦克旅,在莫斯科会战时担任苏军最高统帅部的坦克预备队”。

在什捷缅科《战争年代的总参谋部》中:“把已经训练好的几个师从外贝加尔和远东地区运往西线,这些师原是准备对付日本入侵远东地区的,此时成为苏军最高统帅部用于西线的战略预备队。”

“中亚军区的部队,主要调走的是哈萨克,吉尔吉斯等中亚共和国的部队,比如著名的潘菲洛夫师团。”

说明,不仅是远东苏军,从乌拉尔到海参崴之间包括中亚的部队,都抽调了精锐增援莫斯科。

同时,斯大林还玩了个花样:



看表格,出自2012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统计》一书。

在1941年12月1日,部署在远东的苏联红军居然还有1343307人。

显然,斯大林是把战斗力不强的新组建的后备部队派去远东,同时保持原先的无线电活跃状态以迷惑日军。把作战能力强的远东精锐调去莫斯科,成为反击的主力。

就像日本的关东军,开始的关东军和最后守在中国东北的关东军虽然名字都叫关东军,但其实部队作战素质已经天地之差。

在1941年6月22日,远东苏军有703714人,再对比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博克的战争日志“从西伯利亚调来的三十四个师,至少有二十一个师放在中央集团军群的正面!”说明斯大林调来了百万远东精锐的说法是成立的。



苏联军民是伟大的,为保卫首都莫斯科,苏联有927000人牺牲,88万人受伤或冻伤。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的失败,标志着德国陆军常胜不败的神话破灭了。

同时也留下了很多猜测让军史迷争论不休:

•德国是不是被莫斯科的严寒打败的?

•德国如不派古德里安南下支援南方,八月份就开始攻打莫斯科,能否成功。

•德国在10月初,就原地建立防线,等待来春再攻打莫斯科。结果会否好点。


逸禅文化



二战时,德军在苏联边境集结,打入德国内部的俄罗斯间谍成功把希特勒进攻苏联的绝密计划告诉了斯大林,斯大林总固执的说德军不可能进攻苏联,所以就没听取间谍的情报。由于斯大林搞党内大清洗,杀害了很多重要将领和指挥官。所以斯大林对任何人都不信任,包括打入德国的特务。当德军大兵压境攻入苏联境内还将信将疑,打到列宁格勒才组织反击。苏联人已经被德军消灭了几百万了。

之前加盟苏联的白俄罗斯、乌克兰、亚美尼亚、爱沙尼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拉脱维亚、哈萨克斯坦等兵源充足,兵多将广。

再加上德军没有做好后勤物资的防寒准备,将军和士兵穿的衣服不那么厚,碰上苏联天气环境恶劣,水土不服,导致了大量士兵冻伤或被冻死。苏联人是在本土作战,当然是越战越勇了。德军頂不住苏联的进攻,兵败如山倒,只有投降别无出路。

双方阵亡:

德军和轴心国:85万人

苏联红军:47万人,平民200万人。


铁男春秋


莫斯科战役是二战中最惨烈的战役之一,光是1941年底, 苏军死伤和被俘的人数就超过了30万,那会儿苏联全国人口在开战时约1.8亿,不过半年内丢了大片领土,莫斯科战役时苏联实际控制人口也就一亿上下吧。根据后来苏联官方的统计,整个莫斯科战役中,苏军共阵亡60多万人, 这是个非常可怕的数字。可就是在这种极端恶劣的条件下,苏军依然能够牢牢守住莫斯科,并进行了成功有效的反击。




那么苏联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现在很多史学家主流的观点是认为恶劣天气导致了德军的战斗力下降,包括德军司令古德里安也在后来把失败归咎于寒冷的气候。简单的说法就是莫斯科战役第一阶段,德军占了上风,然后第二阶段被泥巴困住了才救了莫斯科。而事实上还有赖于援军的及时赶到,据称莫斯科战役之前在前线已经出现英国坦克和美国战斗机了。



战役结束后,败退的德军撤过顿河。巨大的人员与物资损失使得德军在库尔斯克战役前都没能再回到战略进攻的姿态。 莫斯科战役期间,斯大林一直坐镇,没敢离开过,他知道的前线情况都是看电影或听报告的。 而且当时的情况是苏联也对莫斯科的存亡已经不抱太大期望了,属于能顶多久顶多久, 象征意义太大而已,而且主要机关部队指挥系统早已后撤。幸好关键时刻得到了物资与兵源的补充。据统计,从1941年8月到年底,苏联共收到英美提供的物资36万吨,1942年245万吨。而当时莫斯科城内的新兵基本上训练个几周最多两个月三个月就拉上战场去了,兵源也得到一定解决。在天时地利的帮助下,德军的败退是有理可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