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言伴君如伴虎,那麼為何唐朝功臣大多都能善終?

右惜


唐朝的開國功臣確實善終的比較多,我們討論這件事的時候多是從李世民善待功臣這個角度來分析這件事,的確,李世民本身確實善待功臣,但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大唐的開國皇帝是李淵,而李淵後來被自己的兒子給逼下了臺。這也間接地保住了一部分功臣。

我們通常所說的唐朝功臣,一般指的是李世民在643年設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實際上在更早的時候還有李淵定下的十七位太原元謀功臣。當然這兩份功臣名單中是有重合的部分。比如柴紹、殷開山、長孫順德等。

太原元謀功臣中,李世民、裴寂和劉文靜都給予了恕二死的權力,不過這個東西,能給你,自然也能收回來。大唐618年建國,而劉文靜在619年就被李淵下令處死了,原因固然是因為劉文靜在家中酒後咒罵裴寂,更多的則是因為劉文靜惹惱了李淵,所以恕二死在這個時候是不管用的,讓你死還是得死。

裴寂在高祖朝的時候享盡了榮華富貴,到了太宗朝,就不是那麼回事了,戰戰兢兢不說,還時常被李世民說道,最後被僧人牽連丟了官回了老家,當李世民再想起裴寂的時候,他已經死了。

我們知道,大唐建立之初,中原並沒有平定下來,主要的平定工作是在618年到624年之間做完的,而平叛的主要統帥就是李世民,跟隨在李世民身邊的能臣武將自然就都是唐初的大功臣。這些人在太平盛世怎麼安排,尤其是武將,其實是一個很大的難題,他們桀驁不馴,與朝廷格格不入,倘若在高祖朝為官的話,很可能大部分就都丟了腦袋,但是很幸運的是,他們都是在頂頭上司李世民手底下做事。

如果李世民沒有在626年發動玄武門之變逼李淵下臺的話,李淵還能繼續做至少十年的皇帝,在這期間,這些武將不可能有好的結果,這樣說並不是說李淵心胸狹窄容不得人,而只是說這些武將和李淵只是君臣關係,一旦犯錯,李淵不可能姑息,而武將又是很容易在太平盛世犯錯的。自古文臣武將就是相互看不順眼,矛盾很多。就拿尉遲敬德來說,他那樣的人在高祖一朝的話,李淵怎麼可能容忍他胡作非為,還動手打任城王李道宗,還被人說謀反。

但是李世民繼位之後情況就不一樣了,他和這些文成武將是有感情的,而且他需要這些人在朝中形成平衡勢力,相互掣肘,為他所用。李世民帶兵打仗了那麼久,他完全能鎮得住這些武將,而且唐初本就是府兵制為主,兵權全在皇帝手中,李世民完全不會擔心武將會謀反。

還有一點就是,李世民過去曾經看過漢書,知道漢高祖和韓信等功臣之間的事情,他不願意效仿劉邦,反而希望在他的統治期間,能給功臣們一個好的未來,並安享晚年。

當然,還是有功臣死在了李世民的手中,比如攛掇太子李承乾造反的侯君集,以及養了五百義子的張亮,他們的被殺皆因牽扯到易儲的大事中來,李世民不可能容忍這樣的事情發生。

有一點讓人詬病的就是,魏徵死後,李世民的前後態度對比太強烈,前一刻給魏徵題碑,後一刻因為懷疑魏徵並非那麼忠誠就把墓碑給推倒。其餘的功臣,則大多數就是病死或者老死。第一功臣長孫無忌則是被自己的外甥李治給弄死了。

另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現象就是,這些功臣後代的結局多不怎麼好,雖然大多數都和皇家結親,但是在高宗朝還是很多不得善終,長孫無忌一家就不用說了,被李治折騰的幾乎沒了,高士廉的後代也被波及。

房玄齡的三個兒子除了長子房遺直被貶為庶人沒處死之外,其餘兩子都被處死了,這是房遺愛謀反案的處理結果。柴紹和平陽昭公主的兒子柴令武也被牽扯進去,被處死。還有李績的孫子徐敬業起兵反對武則天,被殺後,武則天尤不解氣就把李績給刨棺戮屍了。


蕭曉四姑娘


這個是歷史演變過來的,不見得一開始就是這樣的。我們現在的歷史經驗多少是來自明清的居多,明清皇權比較集中,對大臣的多少殺伐決斷說一不二是比較專制的。

這一切也是歷史給的教訓,歷朝歷代權臣百出,為加強皇權,最後演變成這個伴君如伴虎。

但在唐朝多少不一樣些,別以為瓦崗寨就是唐朝建立的故事。唐的建立是在繼承北魏西魏西周一路下來的基礎上。歷史學家有個專有名詞,關隴軍事貴姓集團,李淵、楊堅都是這個集團的。可以這麼說北魏拓跋開始一直到李唐皇族都是這個集團的人物。

隋煬帝其實也不是什麼所謂昏庸無道之人。隋朝實際是在關隴軍事集團這些人支持下才建立的。既然如此就受制於這些人,有東漢魏晉南北朝受制於門閥士族的教訓,隋朝統一後,多少要對這些大族有所防範。有鑑於察舉、薦舉、九品中正制等最後被門閥士族把持的結果,那就不問出身考試吧,這就是科舉的由來。但這些明顯損害了這些人的利益,到隋煬帝時,借東征朝鮮的失敗,這些人起事造反,隨天下大亂。

隋煬帝天天外跑,基本不呆在京城,一是性格使然,二是不想受制於這些人,個個都是長輩,背後還都站著一群盤根錯節的家族勢力,牛氣哄哄。

但隋煬帝還是步子邁大了,一下子失控了。但天下其實已定,這之中是沒有分裂的勢力的,這一點是和東漢末年不一樣的。最後,還是被李淵撿了個便宜。

但唐有天下後,一樣得科舉,一樣得限制這些人,一樣得東征高麗,一樣得修大運河。但有隋的教訓,步子不能邁太大了,得一點點來。所以,就沒法和後世朱元璋那樣火燒慶功樓對付這些人,只能慢慢來。

歷史上李世民從諫如流,其實也不是什麼多偉大,多值得誇耀的事。魏徵等人天天拿隋煬帝說事,其實背後說法是:哥幾個能扶你上來,也能拉你下來,你看著辦!回到後宮,長孫皇后也是關隴軍事貴族的人,怎麼辦。只能涼辦!唐沒有伴君如伴虎的原因其實是這個。

所以,唐一朝也是顯現出皇權的獨單性。皇帝一人,根本無法管理一個大國,只能依靠一部分人。他所依靠的這些人的起伏的就是朝代更替的原因。

李唐依靠這些人上的臺,但沒法完全相信這些人,只能有限的使用從,就這依舊有安史之亂。最後的結果就是,只能相信太監。雖太監不改朝換代,但依舊專權。從唐明皇用高力士管禁軍開始,到李輔國時,唐朝其實已經滅亡了,皇帝廢立已經由宦官說了算。


沙中土大溪水


伴君如伴虎說的是不錯,就是說在皇帝身邊要處處小心,不然的話說不定什麼時候就完蛋了。

但這是要分時候的,古代的皇帝一般都是打仗,奪天下的時候都是兄弟,哥們,你只要給我玩命就行。但是不能一起享福,天下打下來以後,他就會害怕這些功臣來奪他的權力和天下,你看看歷史上哪一個皇帝不是這樣。

我們再來看看李世民,他只是一個秦王,瓦崗山的弟兄們都是在這個時候投靠的他。為他的稱帝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李世民也是有野心的人,626年,通過玄武門之變奪得了皇位,登上了皇帝的寶座,但是我們看看他登上皇位以後,他任然開疆擴土,征戰四方,所以李世民有被稱為”馬上皇帝”,這都是需要用人的,如果他濫殺無辜誰還給他賣命。

前期的李世民還是很開明的,任用房玄嶺,長孫無忌,褚遂良,的一班文臣,能夠吸賢納良,這才開創了貞觀之治。到了後期雖然有點翹辮子,但是李世民還有一個賢內助啊,就是長孫皇后,長孫皇后在李世民的一生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每當李世民做出錯誤決定的時候,他都能積極進言,幫他梳清思路,避免李世民濫殺無辜,所以在長孫皇后死後,李世民一直都沒有再立皇后,這也說明長孫皇后在他心目中的位置了。


老蘇拉歷史


一個是伴君如伴虎,一個是高處不勝寒,朝廷的組織結構決定了君臣難以善終。即便是魏徵,依然死後被鞭屍。其他人,有在李世民朝被削爵的,也有在武則天時被處死的。

傳統政治的特點,在於朝廷有分工但不分權。一旦某權臣得勢,朝廷大權即為其所有,朝廷拿不出策略從結構上分治。

所以朝臣固然伴君如伴虎,不得不奉承帝王,依靠帝王取得權力;帝王平時養在深宮,謀的是天下最獨佔的一份權柄,所謂神器不可假於人。臺下的固然辛苦,臺上的人又何嘗不是如履薄冰。

形成這種傳統的原因是因為在中國古代社會里對於權利和義務沒有明確劃分。比如皇帝和丞相之間沒有一份契約,來規定誰應該幹什麼,應該佔多少利益,應該幹多少年。

名義上皇帝是可以通吃的,最大的權,他要,美女財貨都是他的,最大的光榮是他的,天下有什麼好事,都是他的功勞。那麼當一個臣子,有了足夠大的權力之後,當然就會覬覦這個位置。所以就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權臣,就是指那些權力威望足夠大,甚至能夠顛覆皇權,自己當皇帝的大臣。比如曹操。

權臣篡位,都形成了一套既定的法式。先是取得在朝堂上的實際權力,把大小臣子都換成自己人。然後給自己上各種稱號,比如劍履上殿,贊拜不名,比如封王,開府,形成一套獨立於朝堂的辦公體系。接下來就是禪讓這最後的戲碼。

所以當了皇帝也不安全,必須要防止某個臣子坐大。當然還要防止朝臣聯合起來轄制和欺騙自己。當皇帝也是心裡苦啊。

對於君主來說,一直到形成了虛君制,也就是像英國的國王,日本的天皇,把實際權力分到以首相為首的政府手裡,國王只保留一個名號和地位象徵,其他人沒有辦法再奪走這份榮耀,才獲得了真正的安全。這就是所謂統而不治。


松鼠老孫


唐朝殺功臣也很多


劉董95


好多也沒有善終,其實每個朝代都很難善終,尤其是掌軍政大權的


二東080


很簡單,因為從魏晉以後中國整個社會是門閥政治。那些你所知道的名臣,不是因為他們當上了朝廷的官,他們才是巨頭,而是因為他們本來就是巨頭,他們可以直接跳開朝廷,吸取到社會的資源。皇帝當然沒法把他們怎麼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