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言伴君如伴虎,那么为何唐朝功臣大多都能善终?

右惜


唐朝的开国功臣确实善终的比较多,我们讨论这件事的时候多是从李世民善待功臣这个角度来分析这件事,的确,李世民本身确实善待功臣,但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大唐的开国皇帝是李渊,而李渊后来被自己的儿子给逼下了台。这也间接地保住了一部分功臣。

我们通常所说的唐朝功臣,一般指的是李世民在643年设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实际上在更早的时候还有李渊定下的十七位太原元谋功臣。当然这两份功臣名单中是有重合的部分。比如柴绍、殷开山、长孙顺德等。

太原元谋功臣中,李世民、裴寂和刘文静都给予了恕二死的权力,不过这个东西,能给你,自然也能收回来。大唐618年建国,而刘文静在619年就被李渊下令处死了,原因固然是因为刘文静在家中酒后咒骂裴寂,更多的则是因为刘文静惹恼了李渊,所以恕二死在这个时候是不管用的,让你死还是得死。

裴寂在高祖朝的时候享尽了荣华富贵,到了太宗朝,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战战兢兢不说,还时常被李世民说道,最后被僧人牵连丢了官回了老家,当李世民再想起裴寂的时候,他已经死了。

我们知道,大唐建立之初,中原并没有平定下来,主要的平定工作是在618年到624年之间做完的,而平叛的主要统帅就是李世民,跟随在李世民身边的能臣武将自然就都是唐初的大功臣。这些人在太平盛世怎么安排,尤其是武将,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他们桀骜不驯,与朝廷格格不入,倘若在高祖朝为官的话,很可能大部分就都丢了脑袋,但是很幸运的是,他们都是在顶头上司李世民手底下做事。

如果李世民没有在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逼李渊下台的话,李渊还能继续做至少十年的皇帝,在这期间,这些武将不可能有好的结果,这样说并不是说李渊心胸狭窄容不得人,而只是说这些武将和李渊只是君臣关系,一旦犯错,李渊不可能姑息,而武将又是很容易在太平盛世犯错的。自古文臣武将就是相互看不顺眼,矛盾很多。就拿尉迟敬德来说,他那样的人在高祖一朝的话,李渊怎么可能容忍他胡作非为,还动手打任城王李道宗,还被人说谋反。

但是李世民继位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他和这些文成武将是有感情的,而且他需要这些人在朝中形成平衡势力,相互掣肘,为他所用。李世民带兵打仗了那么久,他完全能镇得住这些武将,而且唐初本就是府兵制为主,兵权全在皇帝手中,李世民完全不会担心武将会谋反。

还有一点就是,李世民过去曾经看过汉书,知道汉高祖和韩信等功臣之间的事情,他不愿意效仿刘邦,反而希望在他的统治期间,能给功臣们一个好的未来,并安享晚年。

当然,还是有功臣死在了李世民的手中,比如撺掇太子李承乾造反的侯君集,以及养了五百义子的张亮,他们的被杀皆因牵扯到易储的大事中来,李世民不可能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

有一点让人诟病的就是,魏征死后,李世民的前后态度对比太强烈,前一刻给魏征题碑,后一刻因为怀疑魏征并非那么忠诚就把墓碑给推倒。其余的功臣,则大多数就是病死或者老死。第一功臣长孙无忌则是被自己的外甥李治给弄死了。

另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就是,这些功臣后代的结局多不怎么好,虽然大多数都和皇家结亲,但是在高宗朝还是很多不得善终,长孙无忌一家就不用说了,被李治折腾的几乎没了,高士廉的后代也被波及。

房玄龄的三个儿子除了长子房遗直被贬为庶人没处死之外,其余两子都被处死了,这是房遗爱谋反案的处理结果。柴绍和平阳昭公主的儿子柴令武也被牵扯进去,被处死。还有李绩的孙子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被杀后,武则天尤不解气就把李绩给刨棺戮尸了。


萧晓四姑娘


这个是历史演变过来的,不见得一开始就是这样的。我们现在的历史经验多少是来自明清的居多,明清皇权比较集中,对大臣的多少杀伐决断说一不二是比较专制的。

这一切也是历史给的教训,历朝历代权臣百出,为加强皇权,最后演变成这个伴君如伴虎。

但在唐朝多少不一样些,别以为瓦岗寨就是唐朝建立的故事。唐的建立是在继承北魏西魏西周一路下来的基础上。历史学家有个专有名词,关陇军事贵姓集团,李渊、杨坚都是这个集团的。可以这么说北魏拓跋开始一直到李唐皇族都是这个集团的人物。

隋炀帝其实也不是什么所谓昏庸无道之人。隋朝实际是在关陇军事集团这些人支持下才建立的。既然如此就受制于这些人,有东汉魏晋南北朝受制于门阀士族的教训,隋朝统一后,多少要对这些大族有所防范。有鉴于察举、荐举、九品中正制等最后被门阀士族把持的结果,那就不问出身考试吧,这就是科举的由来。但这些明显损害了这些人的利益,到隋炀帝时,借东征朝鲜的失败,这些人起事造反,随天下大乱。

隋炀帝天天外跑,基本不呆在京城,一是性格使然,二是不想受制于这些人,个个都是长辈,背后还都站着一群盘根错节的家族势力,牛气哄哄。

但隋炀帝还是步子迈大了,一下子失控了。但天下其实已定,这之中是没有分裂的势力的,这一点是和东汉末年不一样的。最后,还是被李渊捡了个便宜。

但唐有天下后,一样得科举,一样得限制这些人,一样得东征高丽,一样得修大运河。但有隋的教训,步子不能迈太大了,得一点点来。所以,就没法和后世朱元璋那样火烧庆功楼对付这些人,只能慢慢来。

历史上李世民从谏如流,其实也不是什么多伟大,多值得夸耀的事。魏征等人天天拿隋炀帝说事,其实背后说法是:哥几个能扶你上来,也能拉你下来,你看着办!回到后宫,长孙皇后也是关陇军事贵族的人,怎么办。只能凉办!唐没有伴君如伴虎的原因其实是这个。

所以,唐一朝也是显现出皇权的独单性。皇帝一人,根本无法管理一个大国,只能依靠一部分人。他所依靠的这些人的起伏的就是朝代更替的原因。

李唐依靠这些人上的台,但没法完全相信这些人,只能有限的使用从,就这依旧有安史之乱。最后的结果就是,只能相信太监。虽太监不改朝换代,但依旧专权。从唐明皇用高力士管禁军开始,到李辅国时,唐朝其实已经灭亡了,皇帝废立已经由宦官说了算。


沙中土大溪水


伴君如伴虎说的是不错,就是说在皇帝身边要处处小心,不然的话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完蛋了。

但这是要分时候的,古代的皇帝一般都是打仗,夺天下的时候都是兄弟,哥们,你只要给我玩命就行。但是不能一起享福,天下打下来以后,他就会害怕这些功臣来夺他的权力和天下,你看看历史上哪一个皇帝不是这样。

我们再来看看李世民,他只是一个秦王,瓦岗山的弟兄们都是在这个时候投靠的他。为他的称帝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李世民也是有野心的人,626年,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得了皇位,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但是我们看看他登上皇位以后,他任然开疆扩土,征战四方,所以李世民有被称为”马上皇帝”,这都是需要用人的,如果他滥杀无辜谁还给他卖命。

前期的李世民还是很开明的,任用房玄岭,长孙无忌,褚遂良,的一班文臣,能够吸贤纳良,这才开创了贞观之治。到了后期虽然有点翘辫子,但是李世民还有一个贤内助啊,就是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在李世民的一生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每当李世民做出错误决定的时候,他都能积极进言,帮他梳清思路,避免李世民滥杀无辜,所以在长孙皇后死后,李世民一直都没有再立皇后,这也说明长孙皇后在他心目中的位置了。


老苏拉历史


一个是伴君如伴虎,一个是高处不胜寒,朝廷的组织结构决定了君臣难以善终。即便是魏征,依然死后被鞭尸。其他人,有在李世民朝被削爵的,也有在武则天时被处死的。

传统政治的特点,在于朝廷有分工但不分权。一旦某权臣得势,朝廷大权即为其所有,朝廷拿不出策略从结构上分治。

所以朝臣固然伴君如伴虎,不得不奉承帝王,依靠帝王取得权力;帝王平时养在深宫,谋的是天下最独占的一份权柄,所谓神器不可假于人。台下的固然辛苦,台上的人又何尝不是如履薄冰。

形成这种传统的原因是因为在中国古代社会里对于权利和义务没有明确划分。比如皇帝和丞相之间没有一份契约,来规定谁应该干什么,应该占多少利益,应该干多少年。

名义上皇帝是可以通吃的,最大的权,他要,美女财货都是他的,最大的光荣是他的,天下有什么好事,都是他的功劳。那么当一个臣子,有了足够大的权力之后,当然就会觊觎这个位置。所以就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权臣,就是指那些权力威望足够大,甚至能够颠覆皇权,自己当皇帝的大臣。比如曹操。

权臣篡位,都形成了一套既定的法式。先是取得在朝堂上的实际权力,把大小臣子都换成自己人。然后给自己上各种称号,比如剑履上殿,赞拜不名,比如封王,开府,形成一套独立于朝堂的办公体系。接下来就是禅让这最后的戏码。

所以当了皇帝也不安全,必须要防止某个臣子坐大。当然还要防止朝臣联合起来辖制和欺骗自己。当皇帝也是心里苦啊。

对于君主来说,一直到形成了虚君制,也就是像英国的国王,日本的天皇,把实际权力分到以首相为首的政府手里,国王只保留一个名号和地位象征,其他人没有办法再夺走这份荣耀,才获得了真正的安全。这就是所谓统而不治。


松鼠老孙


唐朝杀功臣也很多


劉董95


好多也没有善终,其实每个朝代都很难善终,尤其是掌军政大权的


二东080


很简单,因为从魏晋以后中国整个社会是门阀政治。那些你所知道的名臣,不是因为他们当上了朝廷的官,他们才是巨头,而是因为他们本来就是巨头,他们可以直接跳开朝廷,吸取到社会的资源。皇帝当然没法把他们怎么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