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日本偷襲珍珠港,希特勒什麼反應?

用戶109258832060


珍珠港事件在歷史上看似是日本對美國發動的一次成功的偷襲戰,但這場偷襲帶來的連鎖反應可以說是二戰軸心國的災難,所以希特勒對於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反應就是憤怒和失望,按照希特勒自己的話說“日本就像掉進陷阱的野豬”,日本這一豬隊友的所做所為使希特勒的戰略佈局破產,也是二戰的一個重大轉折點。



珍珠港事件概括

1940年時,德國的閃電戰橫掃西歐,德國全面佔領歐洲軍事強國法國,英國被孤立於大不列顛,德國的戰車進而順利的攻下蘇聯數個軍事重鎮,並圍攻了莫斯科。日本方面對於亞洲國家的侵略步伐也並不緩慢,西歐國家的戰爭失利導致日本盯上了英法等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地,日本力圖繼續擴大戰果,這就碰觸了美國人的利益,進而引發了美國的制裁——“石油禁運”。


眾所周知,日本的“軍國主義”實際上就是轉嫁國內的經濟頹廢的矛盾,日本的資源匱乏是非常致命的問題,因此日本的對外侵略目標也在於資源的掠奪,其以戰養戰的戰略確實達到了一定成果,所以美國總統羅斯福在1941年7月26日頒佈的石油禁運制裁對於日本來說是很嚴重的問題,在1941年8月時,日本的石油儲備只能維持日本陸軍12個月、海軍18個月。因此在外交途徑無法解決此問題的情況下,日本先於1940年9月27日,與德國和意大利簽訂三國同盟條約,隨後日本天皇於11月5日的御前會議上決定對美宣戰(實際上的珍珠港事件是不宣而戰)。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在三本五十六的策劃下不宣而戰,突襲了美國太平洋艦隊在珍珠港的海軍基地。美國被炸燬諸多戰艦和飛機,士兵陣亡兩千多人,致使美軍基地幾近癱瘓,有種說法是太平洋艦隊幾乎全軍覆沒,但這實際上是誇大的說法,後邊還會講。日本對於珍珠港的偷襲一方面是對美國石油禁運的報復行為,另一方面也是見於美國太平洋艦隊對於日本入侵東南亞是有極大威脅的,按照山本五十六的陳述,將偷襲目標定在珍珠港的意義就是防止美國的太平洋艦隊牽制日本進攻東南亞的側翼。

珍珠港事件的影響

“好了!我們總算贏了。”——丘吉爾



按照希特勒的戰略計劃,日本在中國東北進攻蘇聯能夠與德國形成兩線對蘇作戰,佔領蘇聯只是時間問題,但這一切的其前提條件就是美國不參戰。深陷蘇聯戰場的德國面對嚴寒天氣已經是吃盡了苦頭,日本此時不僅沒有給予德國東線戰場的支持,反而招惹了美國,美國的綜合國力並不是二戰後才崛起,其實力在一戰的時候都已經展現出來,在一戰時就是因為美國的參戰才改變了戰局走向,這也是希特勒1939年時就下令“任何德國潛艇不準在大西洋攻擊美國船隊”的原因,德國的戰略目標眼下只是征服蘇聯進而控制整個歐洲,美洲強國是其不敢觸碰的一環,但豬隊友日本的愚蠢行為打破了希特勒的戰略佈局。


在珍珠港事件發生後,丘吉爾就按耐不住內心的喜悅了,因為這必然會引起美國的參戰,事實也是如此,美國在此事件之前一直保持著中立國的姿態,而此事件爆發後,羅斯福在12月8日中午在國會發表演講,隨後便由參眾兩院通過了向日本宣戰的提案,美國至此摒棄了“孤立主義”,進入參戰狀態,隨著美國的對日宣戰,中國於9日正式對日宣戰,10日對德、意宣戰。緊接著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等近20個國家也相繼對日宣戰,德意迫於同盟關係於11日對美宣戰,美國做出回應,對德、意宣戰,進而形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總體格局。

珍珠港事件陰謀論

從美國對日製裁到對日宣戰,這中間的一系列關係產生了另一種說法,那就是羅斯福為美國尋找對日宣戰的藉口,從而故意導演了珍珠港失利的事件,這種說法也並不是不可信,理由如下。



美國雖然是處於中立狀態,但其對日本的制裁是威脅日本既得利益的,因此美國不可能毫無防備的就這樣制裁日本,除了石油禁運的條款外,美國還凍結了日本在美國的所有資產。按照羅斯福的備忘錄所述,這是為了爭取更多的談判籌碼,但日本天皇在御前會議中所說的外交途徑沒有辦法解決就說明了雙方之間在談判中並未達成共識,因此提高警戒是雙方必然要進行的工作,至少得進入戰備狀態吧,也不至於事件發生幾十分鐘後才由太平洋艦隊司令部發出“珍珠港遭遇空襲,不是演習”的通知。

美國具備強大的間諜體系和情報系統,對日本的偷襲沒有一絲察覺顯得並不合理。三本五十六在制定偷襲珍珠港的“Z作戰計劃”中提出了兩個假設前提條件,即第一前提是在襲擊時,美國太平洋艦隊正停泊在珍珠港內;第二前提是日軍的航空母艦隊在渡過半個太平洋時不被發現。這兩個前提條件在日本國內都認為是不可能達成的,因三本五十六以辭去聯合艦隊司令一職作為要挾,日本海軍司令部才同意了這一計劃。但這兩個前提還是順利的達成了,美軍不僅將軍艦在珍珠港停的好好的,還在週末正常休假,而美國的偵查巡邏機也完全沒有發現日本6艘航母這等規模的龐大艦隊。


而在太平洋沿岸的中國都已經通過“落後”的技術提前破譯了日本的密電,並轉告給美國,即使美國不相信中國的情報,那麼自身的破譯能力和偵查系統居然在事發前沒有一點斬獲,這一點也很令人懷疑。當“虎虎虎”的戰鬥指令下達之後,日軍第一波從航母上起飛的戰機是183架,而此時的航母離珍珠港也就200海里,這個時候的戰鬥預警也並不算晚,但美軍就是沒有做出任何防備的動作。

從日本偷襲珍珠港所炸燬的軍艦諸如“俄克拉荷馬號”、“西弗吉尼亞號”、“亞利桑那號”和“馬里蘭號”等來看,這些軍艦雖是主力戰艦,但屬於服役時間較長的老戰艦了,並且美太平洋艦隊的航母均不在港內,“企業號”航母也是在返航時象徵性的出動十來架戰機投入戰鬥。而美國方面損失最大的應該是希凱姆機場、惠列爾機場和福特島機場的幾百架戰機。因此才有了羅斯福以小損失來博取國內對於宣戰日本的支持之說法。



不管此事是否為羅斯福的陰謀,珍珠港事件的直接後果就是引起美國的參戰,並形成了盟軍對陣軸心國的國際格局,這一事件成功的打破了希特勒的戰略佈局,因此在得知日本這個豬隊友招惹美國後,希特勒的憤怒與丘吉爾的喜悅是形成了鮮明對比的,全世界都認為日本人是頭豬的時候,也只有日本人自己還在為珍珠港的勝利而沾沾自喜。


棍哥觀史


希特勒在得知珍珠港事件後,非常淡定,幾天後元首就主動對美國宣戰了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聯合艦隊對美國位於夏威夷珍珠港的海軍基地進行了偷襲,重創了美國太平洋艦隊。而在幾個偷襲爆發幾個小時之後,日本才向美國政府遞交了宣戰書,這引起了美國朝野上下的一致憤怒,美國國內的反戰風潮瞬間消失地一乾二淨,全美上下同仇敵愾,紛紛要求參戰。

就在珍珠港事件爆發的第二天,羅斯福總統宣佈將12月7日定為美國“國恥日”,而美國國會國也在同一天正式對日宣戰,這個消息迅速傳遍了整個世界。(1941年12月8日,美國正式對日宣戰)

在得知美國政府參戰之後,中、英、蘇三國都是欣喜若狂,此時的三國在歐洲和亞洲戰場被德、意、日法西斯壓得喘不過氣來。而出於各種因素考慮,國民政府甚至都沒有向日本宣戰。(當然,日本也沒有向中國宣戰,整個二戰期間日本始終拒絕向中國宣戰)

如今美國的參戰極大地振奮了中、英、蘇三國的士氣,而在美國的牽頭下,中美英蘇也迅速成立了反法西斯同盟,二戰迎來了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而作為日本的盟友,納粹德國元首希特勒在聞聽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消息後卻出奇的平靜,非常的淡定。並沒有如國內野史所說那樣驚慌失措和痛罵日本人,反而是主動給日本老鐵打氣助威。

在珍珠港事件爆發的次日,希特勒立刻召見日本駐德大使大島浩,並對大島浩進行了安慰。元首對大島浩表示德國會依照《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的約定對美國宣戰,他告訴日本老鐵千萬不要害怕,德國會支援日本。(希特勒會見大島浩)

《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是德、意、日三國於1940年9月27日簽署的軍事同盟條約,條約中第三條規定:

“三國並承允如果三締約國中之一受到目前不在歐洲戰爭或中日衝突中的一國攻擊時,應以一切政治、經濟和軍事手段相援助”。

根據這條規定,只要德國、意大利、日本當中的一國遭到了歐亞大陸以外國家的進攻,那麼另外兩國必須予以支援。也就是說日本在跟美國開戰後,德國和意大利也必須向美國宣戰。

雖然在珍珠港事件之前,希特勒都極力避免與美國發生衝突,並一再對德國潛艇部隊強調不得攻擊美國商船,以免給美國人以參戰的口實。然而元首是何等人物,不可能那麼膽小。

希特勒只不過不想樹敵太多,畢竟美國遠在大洋彼岸,並不在德國的進攻範圍之內,德國沒有必要招惹美國,但德國也不畏懼美國的參戰。

當時的德軍在歐洲戰場上一路所向披靡,軍心正旺,元首認為是要拿下蘇聯,美國就不足為懼。而說句實在話,如果巔峰時期的德國與美國單挑,鹿死誰手真的尚未可知。

於是在僅僅4天之後,1941年12月11日德國便主動向美國宣戰了,而意大利墨索里尼政府也緊隨其後的對美國宣戰了。(希特勒在國會對美國選擇)

在得知柏林對美國宣戰之後,美國政府激動不已,畢竟美國參戰的主要目標是德國,美國在二戰時的基本戰略也是“先歐後亞”,所以美國對日宣戰只不過是個引子,對德宣戰才是真正目的。

於是美國也決定禮尚往來,立即對德國宣戰,二戰由此正式演變為一場全球性的世界大戰。


千佛山車神


軸心三國中,意大利是戰略傻子,日本是戰略瘋子,德國是戰略狂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場和戰爭爭奪地其實在歐洲,而歐洲戰場上德國前期可以說是橫掃,德國得益於自己的先進的軍事工業和軍事人才,但是在當時的歐洲戰場上,德國戰略制定非常的清晰明瞭,掃清歐洲大陸上的一眾小國,佔領法國,迫降英國,進攻蘇聯,關鍵是絕對不能招惹當時最為強大的美國。

德國非常完美的執行了這個戰略,雖然英國沒有投降,但是在強大的德國陸空軍壓迫下,已經完全的龜縮在英吉利島上沒有任何的反擊之力,德國正好可以騰出手來全力進攻蘇聯。

德國是軸心國的主導者,他的戰略執行有一個很重要的步驟就是日本通過東北為基地,進軍蘇聯東部,給予蘇聯亞洲東部強大壓力,迫使蘇聯分兵西伯利亞,減輕德軍在西線的壓力。德日兩軍夾擊蘇聯,從而達到滅亡蘇聯的目的。

從戰略上講,這是方案是非常完美的,此時的歐洲已經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阻止德國,而在亞洲地區,中國雖然是最為強大的抵抗勢力,但已經被日軍打得毫無還手之力了,日本的幾十萬關東軍囤積東北其實是一種浪費。如果日本能夠響應希特勒的戰略,那麼二戰的結局可能是另外一種結局。

但是這個戰略唯一的條件就是不能激活美國參戰的可能,因為美國的實力實在太過強大,他的參戰將會直接導致戰爭天平的傾斜。

日本作為戰略瘋子卻沒有執行希特勒的這個方案,他們有自己的原因,一是在諾門罕戰役中被蘇聯打怕了;一是日本的國內資源嚴重不足,特別是石油和橡膠嚴重缺乏,美國又對他進行了進口封鎖。

軍國主義主導的日本帝國不解決戰爭原料的問題,這場戰爭是遲早要失敗的,而解決資源的可能就只能是南下進攻南亞地區,掠奪當地豐富的石油和橡膠資源,而要佔領該地,就動了美國人在該地的利益,一定會導致美國參戰。

日本的考慮很單純,與其在南亞與美國發生正面衝突,不如在南下之前就消滅美國的海軍實力,既然遲早有一戰,不如先下手為強,於是精心策劃了偷襲珍珠港事件。

日本海軍對美國珍珠港的偷襲其實是失敗的,不但沒有消滅美國海軍的主力艦隊,更是直接激活了美國對日宣戰,根據軸心國的協議,美對日宣戰,德國也不得不對美宣戰,日本這個豬一樣的隊友就完美的把美國拉入了二戰戰團,直接導致了美國可以出兵歐洲。

當希特勒在得知日本偷襲了美國珍珠港後,表面平靜,甚至平淡,但內心其實是有千萬頭羊駝在奔跑,但是事已至此,已經沒有任何辦法挽回,只想在蘇聯戰場上速戰速決,快速的解決蘇聯,然後回師歐洲,迎戰即將到來的美軍,卻不想蘇聯的惡劣天氣導致了德軍損失慘重,深陷蘇聯戰爭泥潭而不出。

日軍的南下佔領南亞地區,開始是一路順風順水的,幾乎佔領了整個南亞地區,又一路北上,準備合圍中國重慶,迫使蔣介石政府投降,但是由於美軍的參戰以及日本自身能力的不足,導致這戰略目的沒有達成,反而在南亞地區分兵過多,被中國的“持久輪”給慢慢耗死了。


沉墨9527


其實希特勒得知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消息是非常惱火的。因為當時蘇德交戰正酣,希特勒是希望日本在遠東進攻蘇聯,使蘇聯腹背受敵,從而達到早日佔領整個蘇聯的戰略目標。然而日本卻惹惱了美國這個龐然大物,這樣使德國將面臨兩線作戰的危險,你認為希特勒會高興嗎?不過作為盟友又不得不立刻做出跟美國宣戰的決定。

不過當時聽到日本偷襲了珍珠港的消息的確有兩個人比較高興,一個是蔣介石,一個是丘吉爾,傳說當時丘吉爾正在浴缸裡苦悶,聽說這個消息竟然直接從浴缸裡跑出來在床上又蹦又跳。

日本也不是貿然進攻美國的,偷襲珍珠港的直接策劃者山本五十六是個美國通,為的是速戰速決消滅美國的海軍有生力量掌握太平洋的制海權。這方面日本早期就做足了功課的,經過陸軍北上進攻蘇聯和海軍南下東南亞的劇烈爭論後,最後決定確立南下的戰略,但必須要解決面前兩個強敵,就是蘇聯和美國。1941年4月13日《日蘇中立條約》的簽訂對於日本和蘇聯意義都非常重大。合約簽訂後斯大林破例親自到莫斯科火車站為日本外相送行。這樣日本就可以全力解決另一個宿敵美國了。

然而這個條約的簽訂卻出賣了中國的主權,因為日本承認外蒙古獨立,蘇聯也承認了日本佔領的我東北的偽滿洲國。由此可見國與國之間也是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在此前提下誰也左右不了誰,今天握手,明天可能就翻臉,這就是政治,這就是外交。


老么看點


古事今説,今説古事!

日本偷襲珍珠港,希特勒是什麼反應?希特勒很可能很淡定,很多觀點都是希特勒暴跳如雷,並且稱日本為“掉進陷阱裡的野豬”。本人並不贊同這個觀點,我認為珍珠港事件爆發的時候,希特勒的反映及時不是欣喜但是也絕對不至於暴跳如雷。

為什麼這麼說,理由如下:

第一,希特勒一定是知道日本會對美國開戰的,對於德國、意大利、日本軸心國來說,德國是戰爭實力最強的國家,是二戰法西斯力量的集中地。在如此大前設條件下,如果日本決心與美國開戰,德國是不可能一無所知的。

當然即便希特勒知道希特勒並反對,日本人也不會放棄對美作戰偷襲珍珠港,但是在二戰中期的實際情況看來,德國應該並不清楚珍珠港偷襲計劃的具體情況但是對日本向美國開戰並不突然。

希特勒知道日本對美國開戰並且在珍珠港大量的消耗美國的海軍實力,在理論上是高興的,畢竟“朋友的勝利就是自己的勝利。”

第二點,很多人說希特勒生氣是因為日本開戰美國是將反法西斯的力量擴大了,這一點沒有問題,我也贊同,但是我要說明的有兩點。

1.在日本沒有開戰之前,美國就通過“租借法案”將武器與糧食等軍用物資免費或者有償的輸送給同盟國軍隊了,這項法案從1941年4月就已經包含了蘇聯。也就是說,即便日本沒有偷襲珍珠港,美國沒有參戰,但是美國的軍用物資已經在1941年的4月份就已經“參戰了”。

另外,即便日本最後沒有實行珍珠港也沒有與美國開戰,美國依然會源源不斷的通過“租借法案”對蘇聯、對英國、對中國,對所有反法西斯國家施行軍事援助,美國雖然在這個時候名義上是中立的,但是實際上已經用另一種方式“參戰了。”

雖然德國在日本協定中一再避免對美國開戰,但實際上希特勒是希望美國不要出現在歐洲戰場上。

2.日本發動珍珠港事件之後一方面造成了美國海軍很大的軍事損失,另一個方面,在太平洋戰爭前期,日本對美作戰是佔據一定的軍事優勢的,這種優勢在很大程度上是有利於軸心國對同盟國作戰的優勢。

更為重要的是,日本對美國開戰之後吸引了美國的注意力將美國的重心有歐洲轉向了亞洲,美日的作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美國對蘇聯戰場的援助間接支援了德國對蘇聯的戰爭。


第三點,希特勒對自己戰勝蘇聯信心滿滿,即便不依靠日本的力量(東進計劃)德國依然可以獨立戰勝蘇聯。

珍珠港事件發生在1941年的12月,此時的歐洲戰場上德軍依然佔據這戰略主動權,不久之前結束的基輔會戰,德國用32000的代價消滅蘇軍近20萬人,俘虜65萬人取得了輝煌的勝利,而12月份正在開打的莫斯科戰役在這個時候還勝負難分。

希特勒的想法中,他覺得日本人是為自己分擔了很大一部分美國的軍事力量、所以說希特勒在珍珠港勝利的消息時應該是高興的;而希特勒暴跳如雷、大罵日本人是“野豬”,也應該是存在的,不過這應該是二戰中後期的時候,日本在太平上一敗塗地,德國在蘇聯戰場上一敗再敗。這個時候的希特勒應該是怒不可遏的。

但是在珍珠港事變的時候,希特勒的反應其實是和我們往常的說法不一樣,此時的希特勒正處在人生的巔峰期,那時候的德軍還沒陷入窘境,希特勒也不會暴跳如雷!


古事今説


12月7日,日本偷襲了珍珠港。

12月8日,羅斯福在國會對日本宣戰。

丘吉爾喜出望外,說“現在美國和英國在同一條船上了”,他立即從戰時內閣取得授權,對日宣戰。

希特勒得知日本的行動後,心情也跟丘吉爾差不多,同樣感到非常高興。他馬上打電話給戈培爾,表達他的興奮,並且命令在12月10日召開國會會議。會議後來推遲了一天,在12月11日的國會演講中,希特勒聲稱“東亞的衝突對我們來說是個很好的禮物”,演講的高潮階段就是希特勒對美國宣戰。

很多人認為日本的行動打亂了希特勒的計劃,實際上根本不是這麼回事。日本的行動完全符合了希特勒的期望。

一、珍珠港事件之前,日本和德國正在討論共同對付美國的協議

(羅斯福在國會對日本宣戰)

1941年11月12日,日本高層決定,對美作戰不可避免,應該努力同德國達成協議共同對付美國,並且承諾不實現單獨和平。

此時德國在蘇聯的戰況不利,德國希望日本參加對蘇聯作戰。日本的回應卻是必須馬上討論德國是否會推遲對美作戰。

11月21日,德國駐日大使歐根奧特將情況彙報給外長裡賓特洛甫,裡賓特洛甫回覆說:戈林認為如果德國或者日本有一方已經陷入對美戰爭,另一方一定不會實現單獨和平。

11月28日,裡賓特洛甫會見日本駐德大使渡島支廳,他保證如果日本對美開戰,德國將給予幫助,在任何情況下,德國都不會同美國實現單獨和平,元首已經下過決心了。

12月4日,裡賓特洛甫在東線司令部見到希特勒,得到同意去準備一個由德意日三方締結的協定,約定任何一方如同美國開戰,另外兩方將立即認為自己也跟美國開戰了。

只不過日本人襲擊珍珠港的時候,協議還沒有籤。這是日本人的單方面行動,德國反而不需要承諾什麼了。

二、希特勒一直希望日本去進攻美國

(松岡洋右與希特勒)


1941年春天,蘇德戰爭還沒有爆發,日本外相松岡洋右訪問柏林,希特勒就對他說:如果日本對美開戰,德國將立即承擔責任。

巴巴羅薩行動失利後,希特勒雖然希望日本參與對蘇聯作戰,但並沒有抱太大指望,因為希特勒一直很樂觀自信,他一直認為德國可以靠自己解決蘇聯,日本如果進攻美國,反而有利於德國消滅蘇聯。

在希特勒看來,日本進攻美國至少有三個好處:既可以把美國拴在太平洋上,又可以削弱英國(日本肯定不會放過英國在遠東的殖民地),還可以切斷美國對蘇聯的援助,有助於德國消滅蘇聯。

希特勒得知日本偷襲珍珠港後,感到很意外,但同時也非常高興,他表示“我們根本不可能輸掉這場戰爭,我們現在的同盟軍3000年來都沒有被征服過。由於日美開戰,世界格局已經發生了完全變化。美國現在顧不上蘇聯,也難以向英國運送有價值的物資了。”

12月9日,希特勒回到柏林,戈培爾去看他,事後在日記裡記錄:“元首又一次因為對於勝利的樂觀和自信感到愉快。”

三、日本偷襲珍珠港,使得希特勒有了對美國宣戰的合適時機

(希特勒在國會演講)

珍珠港事件之前,美國對德國已經是不宣而戰了。

1941年6月22日,德國進攻蘇聯的當天,美國就宣佈解凍蘇聯資產,並對蘇聯實施援助。

1941年7月,美國接管了冰島,負擔起了在大西洋護航的任務,加大了對英國的援助。

1941年9月,羅斯福還要求美國海軍在大西洋見到德國潛艇就打,還要先發制人。

美國和德國已經處於事實上的戰爭狀態了,只不過希特勒一直在忍。

希特勒一直在限制德國潛艇的行動,搞得潛艇部隊非常難受。在輿論上,希特勒也限制媒體發表任何有可能刺激美國的新聞。

希特勒很清楚,德國一戰的失敗,跟美國最後參戰有著很大關係,德國人心中有陰影。珍珠港事件後,他在給納粹地方官員講話中說,“如果沒有日美衝突,德國對美宣戰很難為人民所接受。”

珍珠港事件爆發後,希特勒立即下令潛艇無限制的攻擊美國船隻,盟軍損失的船隻噸位直線上升。

對希特勒來說,這是一次宣傳的機會,這是一個好消息,可以掃除東方戰線的失利帶來的陰霾。他還要掌握主動權,“一個強大的帝國不會讓別人向它宣戰,只能由它向別人宣戰”。

希特勒精心準備了國會演講,本來12月8日,日本希望德國立即跟進,裡賓特洛甫告訴渡島支廳,元首正在考慮找一個最好的時機來宣佈對美開戰,他需要時間。於是希特勒的演講推遲到了12月11日。

希特勒的演講持續了一個半小時,他對羅斯福進行了長篇大論的攻擊,罵羅斯福是“魔鬼般狡猾”的猶太人支持的。最後在演講高潮部分正式對美國宣戰,並且宣讀了和日本、意大利簽訂的三國協議。

只不過,希特勒誤判了形勢,美國沒有被拖在太平洋,而是採取了先歐後亞的策略,打算先解決德國,然後再去對付日本。希特勒的演講也沒能提升德國民眾的士氣,反而讓士氣更加低落了,因為德國又多了一個強大的對手。第二天他就不得不承認東線的形勢不太好,要通過宣傳讓人民做好準備接受犧牲。


我是迷蝶夢,以上為個人淺見,如果你有不同看法,歡迎留言喲。

<strong>


迷蝶夢文史社


其實一直都有一種說法就是美國一直都知道日本的計劃,羅斯福是為了讓美國參戰才會讓日本故意偷襲了珍珠港。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估計希特勒就得哭了。


嗶哩戰事


希特勒非常高興,以為美國兩線作戰會吃力,可能會放棄歐洲戰場或減輕投入。沒想到德國不爭氣,栽給了蘇聯。更沒想到日本那麼不扛打,被美國輕取,雙線作戰沒受到影響。希特勒最後氣死了哈哈


老夫有話說5


本來蘇聯和美國都不參戰的,結果很好,這哥倆,一個招惹蘇聯,一個招惹美國,互為豬隊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