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明針功夫”的起源和作用

據說清代乾隆年間,有一個制壺藝人正在趕製幾把茗壺,光坯的時間耗費了他大量的功夫,光了又光還總是不滿意。

那一天,他坐在泥凳邊拿起一把壺坯準備光身,他的妻子正好在旁邊梳頭,一隻插在頭髮間的髮梳在桌旁,他以為是明針就拿起來用,因為這個髮梳是牛角做成的,長期梳髮已很光滑加上又軟又高彈性使得壺體很是光滑。

從此做紫砂壺都知道牛角製作的各種明針來光坯是最佳之物。

紫砂壺“明針功夫”的起源和作用

明針功夫,是指用光滑的器具(主要是塑料板、牛角片)在成型生坯表面進行刮壓處理的工藝。

明針的作用,影響的不僅僅是壺的做工是否精良,對壺的燒製效果以及成品的泡養效果都會產生明顯影響。

無論從藝術性的角度還是從實用性的角度,明針的作用都是顯而易見的。

明針效果,不僅僅是把砂壺表面壓平刮整,也會使較細的顆粒(俗稱漿)溢上表面。

因為較細的顆粒受熱面積大,蘊藏空氣少,熱傳導性能較好,所以吃溫好,這樣,同樣的窯溫,明針工藝到位的砂壺燒結的程度就高。

燒結到位,不僅砂壺的顏色周正,而且坯體強度高(不易破碎),氣孔率3-5%,紫砂透氣不透水的特性也才能充分展現出來。

紫砂壺“明針功夫”的起源和作用

許多壺藝人忽視明針功夫,因為許多買壺的人因為不懂明針功夫的作用而不在意明針功夫。

一把壺的定型(包括拍身筒、按嘴鋬、裝壺蓋)工時基本上是固定的,就是明針功夫可深可淺,這在模具壺的製作上表現得尤為明顯。

真正好一把紫砂壺,並不在於是全手工成型還是模具(擋坯)成型,而是看造型、觀感、精緻度以及泥料與造型是否匹配,這些都和成型工藝無關,觀感和精緻度卻很大程度上是明針的效果。

紫砂壺“明針功夫”的起源和作用

成型工藝的價值就在於製作難易以及是否展現紫砂的獨特材質性能,他體現的是壺藝人的技藝和修養,與作品的實際表現並無直接關聯。

話又說回來,一把真正好的壺,一定是明針功夫到位的壺,對許多壺藝人來說,壺的價值有時候往往就體現在明針功夫的多寡。

明針的另一極重要的功用就是將泥料、成型、燒成三者結合,產生紫砂最特殊的工藝表現能使壺體表面,雖不像瓷器的施加釉料,就能富有光澤,雖有一定的氣孔率,而不滲漏的特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