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森林裡的城市,冊亨是怎麼做到的?

“住”在森林里的城市,册亨是怎么做到的?

“住”在森林里的城市,册亨是怎么做到的?

“住”在森林裡的城市

“住”在森林里的城市,册亨是怎么做到的?

——冊亨縣發展林業產業帶動脫貧攻堅紀實

近日,全省林業第一季度工作調度暨森林城市建設部署會在安順舉行,會上對2017年通過貴州省林業廳驗收的省級森林城市進行授牌,全省有12座城市獲此殊榮,冊亨位列其中之一,成為黔西南州首個“住”在森林裡的城市。

生態環境逐年向好,林業產業逐漸形成,“綠色”經濟帶動脫貧攻堅效應日益凸顯。冊亨縣開闢的以林為主、其他高效農作物為主的產業發展之路值得借鑑。

四季往復,綠色始終是冊亨的底色。

放眼望去,綿延起伏的山脈披上了一層厚厚的綠被,大地上綠樹成蔭、百鳥翔集,清爽的綠意讓人頓感舒暢。

在尊重布依鄉風民俗,保護具有傳統文化的林木和林地的基礎上,冊亨縣按照自身地域特點,因地制宜採取多種模式開展亞熱帶樹種森林城鄉綠化。同時,聚焦脫貧攻堅“春風行動”,圍繞“四場硬仗”,深入推進生態扶貧、產業扶貧,努力實現林業產業助推脫貧攻堅。至去年底,全縣森林面積達268萬畝,森林覆蓋率已達69%,成為全省規模最大的桉樹工業原料林基地和杉木速生豐產林基地。

生態保護,建設綠色屏障

“住”在森林里的城市,册亨是怎么做到的?

包圍在蒼翠群山中的大寨村。

冊亨縣位於我省西南部,地處雲貴高原向廣西低山丘陵過渡的高原邊沿斜坡、珠江上游南北盤江交匯的三角地帶。境內溝壑縱橫,峰巒疊伏,山地、坡地、丘陵、窪地壩子河谷交錯分佈。屬於南亞熱帶季風氣候,是典型的乾熱河谷地區,氣候溫和,有“天然溫室”之稱,適宜多種林木生長,地勢從西北到東南逐漸降低,最高海拔1634米,最低海拔375米。是貴州緯度最低的縣份。

在林業發展中,冊亨搶抓滇桂黔石漠化綜合治理、珠防工程、退耕還林等國家植樹造林工程機遇,大力發展林業產業。縣委縣政府明確特色林產業為該縣“一縣一業”扶貧發展產業,成立了以縣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分管副縣長為副組長,縣直各部門、各鄉鎮(街道)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一縣一業”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全縣特色林產業的推進發展,助推脫貧攻堅成效。同時,以省林業廳幫扶冊亨為契機,積極向上爭取支持,努力實現項目全覆蓋,為全縣林產業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冊亨大力進行植樹造林,因地制宜發展杉樹、桉樹等速生商品林、經濟林,2017年爭取到各類資金1.6億元,實施營造林15.97萬畝,其中退耕還林7.13萬畝、荒山造林8.84萬畝,完成杉木種植3萬畝、桉樹2萬畝、油茶2萬畝、花椒3萬畝,全年近2.02億元資金直接或間接轉入林農手中,11822戶農戶47917人受益,戶均增收達1.7萬元。

該縣以“綠色貴州三年行動”和“以樹為綱、綠色小康”為工作中心,認真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以脫貧攻堅為中心,深化林業改革,大力發展特色林產業,努力強化林業生態建設助推脫貧攻堅的作用。到2017年末,全縣森林面積268萬畝,森林覆蓋率預計達69%,活立木蓄積848萬立方米,其中有杉木83萬畝、桉樹35萬畝、油茶15.5萬畝、核桃板栗等經果林10萬畝、其他有林地10萬畝,區劃界定國家公益林56.84萬畝、地方公益林52.34萬畝,全年林業總產值28.5億元,實現“生態美、百姓富”目標,為營造生態冊亨奠定了有力的綠色屏障。

林權改革,打造“綠色銀行”

“從山裡搬出來,我家種植的杉樹解決了大問題。”冊亨縣秧壩鎮者術村村民徐應樂呵呵地說,他家原本住在深山,為了搬出大山,他用家裡的100畝杉樹林地作抵押,貸款5萬元修房子。

早在2006年底,全省林權制度改革試點縣之一的冊亨縣就啟動了林權制度改革工作。林權制度改革的實施,不僅打破了制約冊亨全縣林業產業發展的“瓶頸”,而且還解決了長期困擾農村的貸款難、融資難問題。

產權問題解決後,山林成了農民的“家產”,如何利用林改契機推動全縣林業產業發展?經過探索,冊亨縣在林改過程中啟動森林資源抵押貸款配套改革,縣金融部門與林業局聯合下發《森林資源資產抵押貸款管理辦法》,引導和鼓勵林木所有者以林木資產作抵押向信用社貸款,有效解決了林木經營者生產資金不足的難題。

“我完全沒想到‘沉睡’的森林資源一夜間變成了綠色財富。”徐應說。林改及配套措施推出後,為群眾解決貸款難、融資難尋找到了新的途徑,林業資源迅速成為資本被盤活,除了貸款用於林業發展,農民在子女入學、修建房屋、發展生產遇到資金難題時,也可使用林權證抵押向金融機構貸款。

隨著改革的深入實施,冊亨縣積極探索“三變”模式,鼓勵公司企業、能人、大戶等社會優勢力量參與到林業產業發展中。通過項目支撐、示範帶動、農戶全程參與,實現利益共享、共同發展、貧困農戶增收。同時,繼續大力推行林權抵押貸款制度,緩解林農和林企融資難題,把“活樹”變成“活錢”,把“死資源”變成“活資產”,促進林農增收、林企發展、林業的良性發展。2017年新增林權抵押貸款747萬元,全縣累計辦理林權抵押貸款3.6億元。通過發展林業產業,帶動從業人員約5萬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達1萬人以上。先後爭取到建檔立卡貧困戶生態護林員1259名,帶動1259戶貧困戶脫貧。

城在林中,營造綠色城市

“住”在森林里的城市,册亨是怎么做到的?

冊亨—“住”在森林裡的城市

夏季驕陽似火,走進冊亨城區,卻仍覺風清氣爽。

“道路兩旁長勢繁茂的綠樹遮擋了太陽,滿城的三角梅花開爭豔,冊亨縣城不大,但非常有特色,生態保護得好。”近日,到冊亨出差的重慶人高亮感嘆。

近年來,該縣森林資源快速增長,生態建設成績斐然,林業產業加快發展,林業機構和基層組織得到加強。為進一步改善生態環境,提升森林質量,做強林業產業,促進生態旅遊發展,2016年,冊亨縣正式向貴州省綠化委員會申報創建“省級森林城市”,縣委、縣政府提出:把城市融入自然森林,讓冊亨形成有山有水、有森林有鄉村、有都市的城鎮化格局,把冊亨打造成山水一體化、森城一體化、城景一體化的山水森林城市,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到水、進得到森林、記得住鄉愁。

2017年,冊亨縣印發創建森林城市宣傳工作方案,成立了由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冊亨縣創建森林城市領導小組;同時,還結合創建下達專項目標,將創建工作納入了對各鄉(鎮、街道)和有關單位新增目標進行考核,使責任層層落實。

認真編制《冊亨縣省級森林城市建設總體規劃(2017-2025年)》,並將其納入城市總體規劃予以實施。積極爭取資金,多渠道投入,加強城市生態基礎設施建設。該縣2016年、2017年分別爭取到各類林業資金1.45億元和1.62億元。除財政投入外,還積極引進社會資金投入林業的森林培育(育苗、鄉村綠化等)、加工(木材加工廠)、森林旅遊等。同時,已劃定1000人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地保護區20個。縣城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壩朝水庫)水質和各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南盤江入出境斷面和者樓河高洛點斷面監測均達到地表水三類水質以上。建有汙水處理廠1座。水源地宜綠化地森林覆蓋率平均達到70%以上。

冊亨在實施森林城市建設中,大力推進溼地公園、城市與社區公園、城區綠地、綠色社區建設,市民開門見綠,真正實現了住在森林城市裡。據瞭解,全縣轄區內已建有面積20公頃以上的森林公園或溼地公園2處;建成區內建有多處以各類公園為主的休閒綠化場所,基本滿足本市居民日常休閒遊憩需求。縣城周邊和過渡區建有防護綠化隔離林帶,緩解了城市熱島效應、淨化汙染。2016年至2017年,實施了環城森林生態建設工程,完成了5個鄉鎮和街道330萬元城鎮建設、道路、景區景觀綠化400畝。

民生林業,實施綠色增收

“住”在森林里的城市,册亨是怎么做到的?

在奇松公司上班的巧馬鎮易地扶貧搬遷精準貧困戶。

“以前一直在外打工,如今在奇松林業公司上班,工資不比打工低,還可以照顧家裡。”搬到冊亨縣巧馬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的宋永英對如今的工作非常滿意。

近日,記者走進位於巧馬鎮的貴州奇松木業發展有限公司,只見遍佈車間的吸塵管網全速運轉,車間內板材碼放整齊,無刺鼻氣味。200多名員工在生產線上忙活著,工程車來回穿梭,一根根原木經過若干工序,變成一張張規整漂亮的建築板材。

和宋永英一樣,如今不少易地扶貧搬遷戶都在奇松林業找到了工作,依託木材加工,較好地解決了生計問題。

“我們一期工程年產10萬立方米免漆環保多層實木板生產線,於2016年10月投產,產品熱銷全國各地,吸納了不少易地扶貧搬遷戶、留守婦女、返鄉民工就近就業與增收。”奇松公司人事行政主管巴能興告訴記者,公司正在建設二期工程,將利用木材廢料生產刨花板,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冊亨縣有豐富的林木資源,當地黨委、政府非常重視林業產業發展,這是我們選擇在這裡建廠的重要原因。”巴能興說。

近年來,冊亨縣大力實施退耕還林、珠江防護林等國家重點林業工程建設,狠抓商品林和特色經濟林建設,加大營造林和森林生態管理保護力度,森林覆蓋率逐年攀升,被列為“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試點示範縣”。

通過發展富民加工產業,有效實現共同增收。該縣年採伐林木53.57萬立方米,出規格材34.52萬立方米,實現產值3.45億元。為提升冊亨林業競爭力,該縣已先後引進了奇松、林鑫、晶天等大型木材加工企業入駐工業園區,延長產業鏈,提高木材附加值。據統計,目前全縣有木材加工企業、加工點54家,木材加工能力達30萬立方米以上,產值達7.5億元;油茶加工企業2家,年產茶油500噸,產值3000萬元;有靈芝酒廠1個,年消耗靈芝2000公斤;林產品加工可解決2500人以上勞動就業,涉及精準貧困人口1000人以上。

圖片來源 | 梁興星 宋 潔 謝洪仁

“住”在森林里的城市,册亨是怎么做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