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大山深處,一個人的郵路!

18年,大山深处,一个人的邮路!

有這麼一份職業,每天起早貪黑,天不亮就出門,晚上直到完成工作才能休息。

他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重複跑著同樣的路,與時間賽跑,把最新的“新聞”及時送給用戶。

他們的報酬不高,工作很容易被忽視,但他們覺得他們的責任大於天。

因為他們深知,黨報發出的是黨的聲音,宣傳的是黨的政策。這些人就是奔波在報刊發行最基層的鄉村郵政投遞員。

這幾年,隨著網絡和自媒體的發展,看報的人越來越少,很多穿梭在鄉間小道的報刊投遞員早已被人淡忘了。但在中國梯田第一縣的莊浪縣大莊鎮,有這麼一個人,他憑著一腔熱情和一份責任,18年來披星戴月,歷經風霜,穿行在山間小道上,把一份份報紙傳遞給鄉村幹部群眾,用他的堅毅和深情鋪就了一條大山深處的送報情。

這個人就是莊浪縣大莊鎮郵政投遞員李田玉。

18年,大山深处,一个人的邮路!

今年44歲的李田玉,是莊浪縣朱店鎮柳李村人。

李田玉從小最愛聽母親講故事。上小學時,雖然當時家裡不太寬裕,但看到李田玉很愛看故事,父親還是給他訂了《少年文史報》。從那時起,李田玉就喜歡上了報紙,與報紙結下了不解之緣。除了《少年文史報》,他每年還訂《小學生學習報》《故事匯》等兒童讀物。1992年,為了養家餬口,初中剛畢業的李田玉外出打工掙錢。後來,父親患病,癱瘓在床不能自理。為了照顧父親,李田玉那年返回了家,在大莊鄉幹起鄉村郵政投遞員。

大莊鎮地處莊浪縣西部山區,當時有22個村,這裡山大溝深,郵政所在山樑上,可大多數村子在溝底裡,送報紙一個來回行程達100多里路,況且還要帶80多斤的報紙。有的村別看只隔著一個溝,但村與村投遞點之間的路程相當遠,是典型的“隔溝能說話,一走十里路”。尤其是老山溝、青龍溝一帶,路又陡又窄,晴天騎車顛簸,陰雨天滿是泥濘。有時不能騎車,他只能背起郵包,走10多里的土路,直到把黨報黨刊和郵件送到千家萬戶。

剛開始幾個月,李田玉每每投遞歸來,兩條腿都酸了,走路都很吃力,但他從來沒有叫過苦、喊過累。

李田玉把報刊看得比自己的命都重要。有時遇上下雨,為了不讓雨水淋溼報紙,他往往顧不上自己,先用身上雨衣把報紙蓋好,等到落腳避雨的地方,李田玉已經淋得像個落湯雞。

報紙時限性很強,投遞工作不能出現延誤和差錯。當時郵政所裡只有李田玉一個人,為了不影響送報紙,李田玉只能晚上整理報紙。每天晚上吃過飯,他按照路途村莊,把1000多份報紙分村捆綁、裝包後,才入睡。第二天早上和學生一樣,李田玉6點就起床,他背上郵包,檢查一下自行車,開始了一天的投遞征程。這樣的程序化動作,從第一天當郵政投遞員開始,天天如此,從未改變過。

18年裡,自行車他騎了4年,摩托車騎了8年。2013年,他湊錢買了一輛小麵包車。

儘管郵政投遞員是個平凡的崗位,但李田玉深知責任重大,在黨的十八大、十九大、全國兩會這樣的會議召開時,李田玉一刻都不停留,總是力爭第一時間把報紙送到。

張山村村民伏維江,是個退休工人,特別愛看報紙,在家堅持訂閱《光明日報》《參考消息》《剪報》等報紙,每天下午3點送報的時候,他一直在門前等著。一收到報紙,總是會笑著對李田玉說,你是我一天最想見的人。

因為報酬低,工作辛苦,和李田玉當初一起當郵政員的同事,紛紛換了工作,只有他不走,一干就是18年。李田玉說:“在傳遞報刊的過程中,自己有付出,但更多的是收穫。只要看到他們的笑臉,再苦再累,也覺得值得。”

18年,大山深处,一个人的邮路!

往期精彩回顧

18年,大山深处,一个人的邮路!

分享快樂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快樂。快把快樂分享給您的夥伴們吧!

點擊右上角:“發送給朋友”、“朋友圈”。

微博號:plrbtxwb123

出品:平涼日報社融媒體工作室

技術:崔烘獎

監製:李玉成

法律顧問:張忠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