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首日破發大跌37.2%,“網紅第一股”還能用顏值換錢麼?

北京時間4月3日晚,國內“網紅孵化第一股”如涵控股登陸納斯達克,證券代碼為“RUHN”,發行價為12.50美元。

即便旗下頭部網紅到場站臺,如涵正式開盤後仍直接破發,股價一路狂跌不止。截至日收盤跌37.2%,市值為6.49億美元。


上市首日破發大跌37.2%,“網紅第一股”還能用顏值換錢麼?


對此,有評論認為,這是因為華爾街的投資人,看不懂如涵的網紅電商模式。

事實真的如此麼?

張大奕賺走了如涵的錢

2017年,如涵創始人馮敏在接受採訪時,說出過一句火遍網絡的名言:“你負責貌美如花,我負責賺錢養家”。

時間回到3年前。

2014年,馮敏34歲,在機緣巧合之下,結識了當年27歲的張大奕,兩人決定一起開淘寶店。此前,張大奕已經做了8年自由模特,擁有20餘萬個人微博粉絲。

上市首日破發大跌37.2%,“網紅第一股”還能用顏值換錢麼?


據財經天下週刊報道,僅一年時間,二人合作的店鋪成為淘寶服裝品類的銷量冠軍。初試鋒芒後,馮敏決定轉型,發力網紅經濟,或者更準確地說,網紅電商。

馮敏承擔了日常運營,而合夥人張大奕,則專注於把自己打造成一個網紅。目前,她的微博已經擁有了1075萬粉絲。

招股書顯示,如涵的股權結構中,CEO馮敏持股27.51%,網紅張大奕持股15%。2017財年、2018財年和2019財年前三季度,張大奕佔公司總營收的比例,分別為50.8%、52.4%和53.5%。

同時,對於如涵以她的名義開設的在線商店,張大奕有權拿到49%的淨利潤。

不難想像,這幾年發展下來,張大奕肯定賺到了錢,而如涵卻還在虧損,這顯然難以說服華爾街的投資人為此買單。

誰是下一個張大奕?

在中文網絡世界,有一句調侃很有名,也很真實和殘酷:“過氣網紅不如狗”。

張大奕確實很能賣貨,但萬一她有朝一日也過氣了呢?如涵其實也在防範這個風險,但目前來看,效果不太好。

招股書顯示,目前如涵有113個簽約網紅,但除去張大奕等排名前十的KOL,剩下103名簽約網紅2019年前三季度貢獻的GMV約6.7億元。

簡單計算不難發現,這103名簽約網紅,平均每人每月貢獻的GMV僅為約72萬元,很難覆蓋包裝、推廣網紅的運營成本。

換個角度來看,這實際上說明,除了張大奕外,如涵沒有再捧紅過其他任何一名新網紅。如果公司運營網紅的成功經驗沒有辦法批量複製,那麼華爾街的投資人,自然會選擇“用腳投票”。


上市首日破發大跌37.2%,“網紅第一股”還能用顏值換錢麼?


從網紅電商轉向藝人經紀?

如涵究竟如何才能賺到錢?馮敏可能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

此前,如涵的定位是網紅電商,公司收入大多來源於自營網店的銷售,但這項業務的毛利率不高。為此,手握網紅,也就是手握流量的如涵,正在發力第三方營銷服務。當前,新業務的收入佔比,已經從最早的不足1%,上升到了11%。

這讓如涵越來越像一家藝人經紀公司:簽約網紅,輸送流量,同時為她們尋找更多曝光的機會,如參加綜藝、參演影視劇等。和電商股相比,影視股的估值,原本就要低得多,如涵的股價大跌,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在上市當日,如涵旗下的網紅曾集體發聲帶節奏,一邊高喊著“今天開始,我也是上過紐約時代廣場大熒幕的豬豬女孩了”,一邊推出大手筆粉絲抽獎。她們或許自己也不清楚,未來究竟是會成為一個能帶貨的網紅,還是會轉型為一個成功跨界的明星。

但生在這個能用顏值換錢的時代,她們總歸是幸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