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如何發展特色農產品?

鄉小農


"組織化+標準化+品牌化"促進特色農業發展的原因."組織化"實現了特色農業規模化生產、一體化經營,培育了具有競爭力的特色農產品市場主體,降低了交易成本;依託"組織化"推廣"標準化\


小二apple農場


(一)柑橘種植及品種結構調整必須遵循自然規律。1.堅持品種定向。“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環境養一方作物”。任何作物離不開土壤、大氣、溫度、水分這些基本要素。宜都是柑橘的北緣地帶,溫州蜜柑這個品種也是經過50多年的發展,沒有被淘汰掉,有它自身的優勢,說明還是有市場競爭力的。從宜都的情況看,柑橘品種可調的空間很小,可調的品種也不多,重點是提高品質。我市柑桔品種特早熟只能以“大分、日南1號、肥之薯”為主,早熟以“國慶1號、鄂柑2號”為主,不要盲目引進其他品種搞品改。2.擇優立地條件。柑橘發展一定要堅持適地適栽,尊重自然規律,尊重科學。那麼,在園地選擇上建議把握以下要點:在1月平均溫度≥5℃,≥10℃的年積溫5000℃以上,年降雨量800-1500 mm,無霜期≥260 天,海拔高度≤300米;通過改造的活土層≥60 cm,地下水位≤100 cm,土壤pH值5.5-7.2,坡度<20度的地方進行栽培。只有在這樣的自然生態條件下發展柑橘,溫州密柑的品質特性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3.抓好規模控制。目前,我市能掛果的面積31.7萬畝,與省廳專家90年代中期普查的最大13.5萬畝,多了18.2萬畝(主要原因是在大發展時期把一些不適合種植柑橘的地方定植了柑橘)。加上近幾年項目和道路建設把適宜溫州密柑種植的地方佔了約3.5萬畝,因此,實際上我市最適合發展溫州密柑的地方只有10萬畝。如果把這10萬畝管理好,溫州密柑的品質可以大幅提高,果品產量按每畝4噸,均價按每噸4000元計算,每年總收入為16億元,比現在70萬噸總量,均價每噸1200元要多7.6億元。同時,僅採摘工資就要減少6000萬元。因此,建議重點抓好這個10萬畝的提純復壯和熟期結構調整及科學管理。不適合發展現在已經種植的柑橘21.7萬畝才是我們供給側改革和結構調整的重點。建議退柑還田或者發展適合我市自然條件的桃、李、杏等落葉果樹或者其他作物。從我們調查的情況看,一些柑橘主產區的農民已經自發的在進行調整。

(二)熟期結構調整需要不斷延伸。我市柑橘的熟期結構應向早熟和晚熟兩端延長,特早熟、早熟、中熟、晚熟理想的比例為10:30:40:20(目前為6.4:43.3:46.1:4.1),調整的任務還很重,最終實現錯峰銷售、均衡上市。

(三)以提升品質為重點,推廣科學種柑水平。要通過設施栽培、完熟栽培技術、延遲採收技術、雙減綠色栽培技術、交替結果技術、高品質集成栽培技術、採後現代分級技術等把柑橘的優異品質、差異化品質做出來,尤其在生產環節中不要使用多菌靈等殘留的藥物,實現優質優價。特別是要大力推進設施栽培,要學習日本,讓20%的設施栽培掙了產業80%的錢。要大力推動採後紅外分級生產線的建設,確保同級果品品質穩定。

(四)集中打造品牌,在營銷增值上增加效益。無論是品種結構調整,還是品質提升,都要注意市場開發。整個產業要形成適度短缺、市場隔斷,保證種植者效益的格局。要注重品牌集中打造,包括電商,也要統一品牌。把重點放在柑橘下樹後的增值上,如採後處理,品牌銷售,電商銷售,家庭農場、旅遊休閒農業,精緻農業,吸引更多的人投身到全產業鏈發展中。

(五)發揮政府推動作用,出臺保障措施。充分發揮好政府這隻手的推動作用。組建一套行政體系、行政機構去抓,明確短期、長期目標,出臺支持發展多少條線,發展多少面積的設施栽培、多少面積的良種改造、投入多少資金等政策措施。同時要加大技術體系的投入,安排專人去研究設施栽培、高品質栽培、綠色生態栽培、品種適應性、採後處理等。








山太子


特色農產品,是指一個地區特別著名的、有特色、有優勢的優質產品,柑橘來說,很出名的比如福建琯溪蜜柚、贛南臍橙、南豐蜜橘等等,這些農產品都是當地的品牌。要發展特色農產品,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要發展特色農產品,首先你這個區域得有好的農產品,有規模有特色有品質有產量,如果規模太小、農產品品種分散、品質差產量低,要發展特色農產品是有難度的,只有達到一定規模,佔有一定市場比例,才談得上特色。



有了產品之後,要有特色,你得有商標品牌,也就是有一個統一的稱呼,哪怕你東西再好,沒有品牌支撐,終究是為別人做嫁衣,以別人的牌子在出售。這個就需要一個地區政府、企業、種植戶等各方面共同創立培育,共同經營。一個優質品牌需要很長時間的發展。打個比較,秭歸臍橙品牌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一度時期品牌價值下降,甚至有被取代的風險,近幾年品牌價值和知名度才得到提升和擴展。



有了品牌,更有維護品牌名譽,擴大推廣和市場聲譽,要讓消費者知曉、認可,只有農產品質量好,賣的出去、賣的多了,知道的認可度上去了,你的農產品才有特色。

特色農產品,歸根結底還是要有貨,有拿得出手的東西,有能得到市場和消費者認可的農產品。


熊二是個二貨


柑橘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種植,許多地區都說自己是柑橘之鄉,而目前比較知名的特色柑橘種植地有湖南石門柑橘、江西贛南臍橙、浙江三門蜜橘、浙江溫州蜜桔、湖北宜昌橙、浙江黃岩蜜桔、四川眉山春橘、湖南懷化冰糖橙、重慶江津廣柑、雲南褚橙、廣東四會沙糖桔等等。

柑橘如何發展特色農產品?先要搞清楚什麼叫做特色水果。

特色水果指某地特有的或特別著名的產品,有文化內涵或歷史,亦指只有在某地才生產的一種產品。特色水果有三種情況:獨有、最優、久傳。特色水果要符合一種或者多種情況。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由於自然環境不同,“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獨有的農產品是當地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決定的,獨特的地理氣候環境產生了獨有的品種,只有本地或者某幾個地方出產而其他地方沒有。

特色水果品質非常受地理環境、氣候環境、土壤環境影響,拿我家鄉的馬牯塘蓮來說,只在江尾馬牯塘村的那幾百畝地種植出來的才有那個味道,其他村種植出來的蓮藕不能與馬牯塘村的蓮藕相比,這就是土壤環境影響。

久傳水果是指當地種植該水果年代久遠,有歷史淵源,如我家鄉的翁源三華李在明朝嘉靖年間,就有三華李種植。經過多年的種植,已經發展成當地的地理特色水果。

柑橘能打造成當地特色水果嗎?如何將柑橘打造成當地特色水果?

將柑橘打造成當地特色水果的案例當屬雲南褚橙比較經典,褚橙前身在當地原來就是一個比較好的冰心橙品種,褚時健褚老經過對品種的優化和控制橙的大小,使推出市場的橙大小一樣,再經品牌運營後才成為了當地的特色橙。


再如廣東信宜錢排三華李,廣東信宜市錢排鎮通過引入翁源三華李在本土嫁接優化而成,加上當地環境氣候適應三華李的特性,故其果型,色澤,味道均比較好,該地政府對於發展三華李種植又落力扶持,經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非常大的種植規模,錢排三華李也成為了當地的特色水果,水果名片。

前面兩個案例都有非常好的參考價值,案例說明了,當地沒有特色水果是可通過培育或者引進來發展成特色水果,但當地的氣候土壤環境必須適合所引進的水果生長,要不會出現“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的狀況。同時本身要對水果品質進行優化,使之品質、口感都優良,當地政府也需要扶持才行,單靠個人能力,除非有褚老那樣的人脈和資源才能將不出名的冰心橙打造成褚橙品牌,成為當地特色水果。

總結:將柑橘打造成當地特色水果不是一朝一日的事,品種的優化、種植規模、品牌建立、知名度的打開都是需要時間來培育,任重道遠啊!!!


南粵新農人


柑橘要發展成特色產品,並不是每個地方都適合的。俗有南方為桔,北方為枳的說法。柑橘的品質與土壤環境和氣候有很大的關係。每個優質品種大規模種植前都要先引進試種,選出適合當地栽培口感好的品種。每個品種的成熟期也要注意,最好能做到錯鋒上市。每個地方基本上都有適合的品種,有些地方還成為了地理標誌農產品。


傻農闖天下


我覺得柑橘不是每個地方都能夠做出品牌,首先是市場為導向,一切以市場的需求為準則,也就是客戶的需求來倒逼自己的產品設計。其次,每個地區的產品都需要描述和表達不同的文化與品質特徵。不同的口味口感,不同的生長環境,生長過程與氣候條件,不同的消費終端,都需要向市場表達,至於推廣的方式方法,遵循市場規律和渠道建設。


新農民季冠


弱弱的問一句啥是《特色》,對於柑橘而言個人理解是:品質第一,只有被市場消費者的高度認可,高度評價,高度購買力,高度接受力才能形成真正的《特色》。如果依靠營銷手段,大力推廣,廣告鋪天蓋地,所得來的知名度,那叫《特色》嗎?


我來了氣死你


打造區域性特色柑橘,創造公用品牌,大家合力做大做強


寧海棖茶


先做品質、出精品!再創品牌如褚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