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如何发展特色农产品?

乡小农


"组织化+标准化+品牌化"促进特色农业发展的原因."组织化"实现了特色农业规模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培育了具有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市场主体,降低了交易成本;依托"组织化"推广"标准化\


小二apple农场


(一)柑橘种植及品种结构调整必须遵循自然规律。1.坚持品种定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环境养一方作物”。任何作物离不开土壤、大气、温度、水分这些基本要素。宜都是柑橘的北缘地带,温州蜜柑这个品种也是经过50多年的发展,没有被淘汰掉,有它自身的优势,说明还是有市场竞争力的。从宜都的情况看,柑橘品种可调的空间很小,可调的品种也不多,重点是提高品质。我市柑桔品种特早熟只能以“大分、日南1号、肥之薯”为主,早熟以“国庆1号、鄂柑2号”为主,不要盲目引进其他品种搞品改。2.择优立地条件。柑橘发展一定要坚持适地适栽,尊重自然规律,尊重科学。那么,在园地选择上建议把握以下要点:在1月平均温度≥5℃,≥10℃的年积温5000℃以上,年降雨量800-1500 mm,无霜期≥260 天,海拔高度≤300米;通过改造的活土层≥60 cm,地下水位≤100 cm,土壤pH值5.5-7.2,坡度<20度的地方进行栽培。只有在这样的自然生态条件下发展柑橘,温州密柑的品质特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3.抓好规模控制。目前,我市能挂果的面积31.7万亩,与省厅专家90年代中期普查的最大13.5万亩,多了18.2万亩(主要原因是在大发展时期把一些不适合种植柑橘的地方定植了柑橘)。加上近几年项目和道路建设把适宜温州密柑种植的地方占了约3.5万亩,因此,实际上我市最适合发展温州密柑的地方只有10万亩。如果把这10万亩管理好,温州密柑的品质可以大幅提高,果品产量按每亩4吨,均价按每吨4000元计算,每年总收入为16亿元,比现在70万吨总量,均价每吨1200元要多7.6亿元。同时,仅采摘工资就要减少6000万元。因此,建议重点抓好这个10万亩的提纯复壮和熟期结构调整及科学管理。不适合发展现在已经种植的柑橘21.7万亩才是我们供给侧改革和结构调整的重点。建议退柑还田或者发展适合我市自然条件的桃、李、杏等落叶果树或者其他作物。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一些柑橘主产区的农民已经自发的在进行调整。

(二)熟期结构调整需要不断延伸。我市柑橘的熟期结构应向早熟和晚熟两端延长,特早熟、早熟、中熟、晚熟理想的比例为10:30:40:20(目前为6.4:43.3:46.1:4.1),调整的任务还很重,最终实现错峰销售、均衡上市。

(三)以提升品质为重点,推广科学种柑水平。要通过设施栽培、完熟栽培技术、延迟采收技术、双减绿色栽培技术、交替结果技术、高品质集成栽培技术、采后现代分级技术等把柑橘的优异品质、差异化品质做出来,尤其在生产环节中不要使用多菌灵等残留的药物,实现优质优价。特别是要大力推进设施栽培,要学习日本,让20%的设施栽培挣了产业80%的钱。要大力推动采后红外分级生产线的建设,确保同级果品品质稳定。

(四)集中打造品牌,在营销增值上增加效益。无论是品种结构调整,还是品质提升,都要注意市场开发。整个产业要形成适度短缺、市场隔断,保证种植者效益的格局。要注重品牌集中打造,包括电商,也要统一品牌。把重点放在柑橘下树后的增值上,如采后处理,品牌销售,电商销售,家庭农场、旅游休闲农业,精致农业,吸引更多的人投身到全产业链发展中。

(五)发挥政府推动作用,出台保障措施。充分发挥好政府这只手的推动作用。组建一套行政体系、行政机构去抓,明确短期、长期目标,出台支持发展多少条线,发展多少面积的设施栽培、多少面积的良种改造、投入多少资金等政策措施。同时要加大技术体系的投入,安排专人去研究设施栽培、高品质栽培、绿色生态栽培、品种适应性、采后处理等。








山太子


特色农产品,是指一个地区特别著名的、有特色、有优势的优质产品,柑橘来说,很出名的比如福建琯溪蜜柚、赣南脐橙、南丰蜜橘等等,这些农产品都是当地的品牌。要发展特色农产品,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要发展特色农产品,首先你这个区域得有好的农产品,有规模有特色有品质有产量,如果规模太小、农产品品种分散、品质差产量低,要发展特色农产品是有难度的,只有达到一定规模,占有一定市场比例,才谈得上特色。



有了产品之后,要有特色,你得有商标品牌,也就是有一个统一的称呼,哪怕你东西再好,没有品牌支撑,终究是为别人做嫁衣,以别人的牌子在出售。这个就需要一个地区政府、企业、种植户等各方面共同创立培育,共同经营。一个优质品牌需要很长时间的发展。打个比较,秭归脐橙品牌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一度时期品牌价值下降,甚至有被取代的风险,近几年品牌价值和知名度才得到提升和扩展。



有了品牌,更有维护品牌名誉,扩大推广和市场声誉,要让消费者知晓、认可,只有农产品质量好,卖的出去、卖的多了,知道的认可度上去了,你的农产品才有特色。

特色农产品,归根结底还是要有货,有拿得出手的东西,有能得到市场和消费者认可的农产品。


熊二是个二货


柑橘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种植,许多地区都说自己是柑橘之乡,而目前比较知名的特色柑橘种植地有湖南石门柑橘、江西赣南脐橙、浙江三门蜜橘、浙江温州蜜桔、湖北宜昌橙、浙江黄岩蜜桔、四川眉山春橘、湖南怀化冰糖橙、重庆江津广柑、云南褚橙、广东四会沙糖桔等等。

柑橘如何发展特色农产品?先要搞清楚什么叫做特色水果。

特色水果指某地特有的或特别著名的产品,有文化内涵或历史,亦指只有在某地才生产的一种产品。特色水果有三种情况:独有、最优、久传。特色水果要符合一种或者多种情况。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由于自然环境不同,“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独有的农产品是当地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决定的,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产生了独有的品种,只有本地或者某几个地方出产而其他地方没有。

特色水果品质非常受地理环境、气候环境、土壤环境影响,拿我家乡的马牯塘莲来说,只在江尾马牯塘村的那几百亩地种植出来的才有那个味道,其他村种植出来的莲藕不能与马牯塘村的莲藕相比,这就是土壤环境影响。

久传水果是指当地种植该水果年代久远,有历史渊源,如我家乡的翁源三华李在明朝嘉靖年间,就有三华李种植。经过多年的种植,已经发展成当地的地理特色水果。

柑橘能打造成当地特色水果吗?如何将柑橘打造成当地特色水果?

将柑橘打造成当地特色水果的案例当属云南褚橙比较经典,褚橙前身在当地原来就是一个比较好的冰心橙品种,褚时健褚老经过对品种的优化和控制橙的大小,使推出市场的橙大小一样,再经品牌运营后才成为了当地的特色橙。


再如广东信宜钱排三华李,广东信宜市钱排镇通过引入翁源三华李在本土嫁接优化而成,加上当地环境气候适应三华李的特性,故其果型,色泽,味道均比较好,该地政府对于发展三华李种植又落力扶持,经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非常大的种植规模,钱排三华李也成为了当地的特色水果,水果名片。

前面两个案例都有非常好的参考价值,案例说明了,当地没有特色水果是可通过培育或者引进来发展成特色水果,但当地的气候土壤环境必须适合所引进的水果生长,要不会出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状况。同时本身要对水果品质进行优化,使之品质、口感都优良,当地政府也需要扶持才行,单靠个人能力,除非有褚老那样的人脉和资源才能将不出名的冰心橙打造成褚橙品牌,成为当地特色水果。

总结:将柑橘打造成当地特色水果不是一朝一日的事,品种的优化、种植规模、品牌建立、知名度的打开都是需要时间来培育,任重道远啊!!!


南粤新农人


柑橘要发展成特色产品,并不是每个地方都适合的。俗有南方为桔,北方为枳的说法。柑橘的品质与土壤环境和气候有很大的关系。每个优质品种大规模种植前都要先引进试种,选出适合当地栽培口感好的品种。每个品种的成熟期也要注意,最好能做到错锋上市。每个地方基本上都有适合的品种,有些地方还成为了地理标志农产品。


傻农闯天下


我觉得柑橘不是每个地方都能够做出品牌,首先是市场为导向,一切以市场的需求为准则,也就是客户的需求来倒逼自己的产品设计。其次,每个地区的产品都需要描述和表达不同的文化与品质特征。不同的口味口感,不同的生长环境,生长过程与气候条件,不同的消费终端,都需要向市场表达,至于推广的方式方法,遵循市场规律和渠道建设。


新农民季冠


弱弱的问一句啥是《特色》,对于柑橘而言个人理解是:品质第一,只有被市场消费者的高度认可,高度评价,高度购买力,高度接受力才能形成真正的《特色》。如果依靠营销手段,大力推广,广告铺天盖地,所得来的知名度,那叫《特色》吗?


我来了气死你


打造区域性特色柑橘,创造公用品牌,大家合力做大做强


宁海枨茶


先做品质、出精品!再创品牌如褚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