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最早的“差頭”計價器?在楊浦區挖到的兩塊石碑藏玄機

「记忆」最早的“差头”计价器?在杨浦区挖到的两块石碑藏玄机

十多年前的一個春天,上海市歷史博物館接到熱心市民來電,在楊浦區楊樹浦路1920號附近(廣德路西側)上街沿圍牆角落邊,有兩塊刻有英文和阿拉伯數字的石碑,估計是租界時期留下的舊物。在楊浦區文保所和相關部門的幫助下,歷博館在楊浦區相關部門的全力支持配合下,及時將這兩方石碑掘出,並運回博物館。這兩塊石碑有何玄機?一起來探個究竟吧!

「记忆」最早的“差头”计价器?在杨浦区挖到的两块石碑藏玄机

20世紀初的楊樹浦路

這兩塊石碑相距約二米,西側的一塊上鐫“S·M·C”。S·M·C是上海工部局即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的縮寫,表明這方石碑是由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所立,下面的文字為“4MILES THE BUND”,即“距外灘4英里”。1英里約等於1.6公里,4英里正巧在6.4公里。乘小汽車從外白渡橋出發,沿大名路、楊樹浦路到石碑所在位置,里程錶顯示正巧在6.4公里左右;根據上海市測繪院繪1∶50000地圖進行丈量,石碑與外白渡橋的距離也在6.4公里左右。可以確定,該石碑從豎立起來就未被移動過。

「记忆」最早的“差头”计价器?在杨浦区挖到的两块石碑藏玄机

外灘的黃包車

上海在電車開通之前,以及電車開通後一段很長的時間裡,東洋車——即所謂的“黃包車”是市內最主要的公共代步工具,每天有數以千計的東洋車行駛在上海的大街小巷,承擔城市交通客運任務。於是,工部局很早就制定和公佈了關於城市運輸的法規,對營運車輛徵稅、收費以及必須遵守的法則作出限定,如1903年新頒的《公共租界工部局治安章程》第十七款為“東洋車行”,規則共十四條,並附有“車資定章”,規定如下:

遠近 一英里或一英里以內五分,以後每半英里或半英里以內洋二角;

時候 一點鐘或一點鐘以內洋二角五分,以後每點鐘或每點鐘以內洋一角。

東洋車的計價分路程和時間二種,路程按英里計算,以一英里起計價,一英里以內收費洋5分,這相當於我們今天出租車的起步價,以後以半英里為一個計價單位,每半英里收費洋5分,包租東洋車則以時間計價(隨著時間推移,車資定價在不同年代又有所調整)。

東洋車是以英里計價的,但當時的東洋車上不可能安裝計程器或計價器,毫無疑問,由於沒有計價的辦法,車伕與客人之間討價還價之事就會經常發生,甚至為價錢問題而引發爭執的事件不斷,於是,工部局就在東洋車營運相對繁忙的路段豎立一些里程的標識,僱車者可參照這些“里程碑”給付車費。所以《上海指南》中講:“老於上海者,則不必先論價,俟拉到後隨便給之”,猶如我們今天坐出租車,只要根據計價器打出的價格支付車費就可以了。

「记忆」最早的“差头”计价器?在杨浦区挖到的两块石碑藏玄机

黃包車伕與印度巡捕

在電車出現以前,上海市內客運公共交通工具主要是馬車和東洋車兩大類,馬車主要是計時包租收費,所以可以確定,楊樹浦路上發現的石碑可定為“東洋車計價里程碑”。當時許多客運量較大的地段會豎有這樣的“里程碑”,隨著上海城市建設和發展,那些“里程碑”早已不知去向,而如今發現的這塊石碑的歷史和文物價值就更顯珍貴了。

也許有人會問:這一類“里程碑”應該豎在東洋車客流較大的地段,而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楊樹浦只是一個工業區,居住人口不多,東洋車的客流量也不大,怎麼偏偏會在這裡豎立“里程碑”呢?這又得從同時發現的另一方石碑講起。

另一方石碑稱之“界石”或“地界石”。它的上方鐫英文“B.C.LOT 8500”,下為“三新廠界”。

「记忆」最早的“差头”计价器?在杨浦区挖到的两块石碑藏玄机

地界石

今天的霍山路舊名匯山路,英文名Wayside Road,這Wayside就是“界線”、“路界”的意思;1893年租界擴張,虹口美租界的東界延伸到楊樹浦(即今蘭州路相鄰的那條河,滬東“楊樹浦”地名即以該河流得名);1899年公共租界再次擴張,它的東界又延伸到了楊樹浦底。

「记忆」最早的“差头”计价器?在杨浦区挖到的两块石碑藏玄机

上海開埠早期的風景畫,近處是虹口美租界地區,遠處是外灘英租界

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的“五口通商”條約只規定上海、寧波、福州、廈門、廣州五口岸對英國人開放,但對開放後僑民如何在通商口岸獲得土地,如何生活貿易等細則沒作出規定,於是在1843年10月,中英又在虎門簽訂了《虎門條約》,所以《虎門條約》也被叫作“五口通商附粘善後條約”,該條約第七款中說:

在《萬年和約》(即《南京條約》)內言明,允准英國人攜眷赴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港口居住,不相欺侮,不加拘制。但中華地方官必須與英國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議定於何地方,用何房屋或基地,系準英人租賃。

條約同時還規定,英國僑民必須將租用土地的面積、位置和建造房屋的數量、樣式向他們的領事館註冊,而領事館則每年一次(後來改為多次或分批)通報地方官(上海的地方官即指上海道臺),立案後才能生效。換言之,租界的土地契約須向領事館註冊,再由領事館向上海道署立案,經上海道署丈量、核實、加蓋道署鈐記後才正式生效。租界的土地契之所以被稱之“道契”,就是因鈐有道署官印記而得名。

「记忆」最早的“差头”计价器?在杨浦区挖到的两块石碑藏玄机

“道契”

該界石上的“B.C.LOT”中的“B.C.”是英國領事署,即British Consulate的縮寫,而LOT即空地、土地,“B.C.LOT”即“向英國領事館註冊的土地”,下面的“8500”則是該道契的登記號碼。而“三新廠”即三新紗廠,標明該土地業主的名稱。

三新紗廠佔地240畝,擁有職工約4000名,估計有10%即約400名的企業領導層、高級管理人員和技術員等居住在提籃橋附近或市中心區,在沒有機動車的年代,他們上下班的主要交通方式是僱東洋車。所以,這裡才會豎一方東洋車的計價里程碑。

「记忆」最早的“差头”计价器?在杨浦区挖到的两块石碑藏玄机

三新紗廠大門

1908年上海有軌電車正式通車,其中3路有軌電車從楊樹浦路、東大名路、大名路過外白渡橋後,再沿外灘到延安東路外灘,全程設13個車站,收費一站為一分,全程最高為8分,車費比東洋車便宜多了,快捷、安全、準點的電車立即替代了東洋車,成為滬東最主要的交通工具。這塊東洋車記價里程碑的使命也日漸式微了。

「记忆」最早的“差头”计价器?在杨浦区挖到的两块石碑藏玄机

老明信片中的楊樹浦路

「记忆」最早的“差头”计价器?在杨浦区挖到的两块石碑藏玄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