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無會周”需要制度配套

—分享—

今年兩會期間,中共中央辦公廳發出《關於解決形式主義突出問題為基層減負的通知》,明確提出將2019年作為“基層減負年”。《通知》下發即將滿月,河北、黑龍江、浙江、江西、湖南、廣西和青海等多省(自治區)已陸續印發文件,確保措施落地。(4月8日《北京青年報》)

一直以來,“文山會海”都備受詬病,也成了基層幹部沉重的負擔之一。事實上,這些會議並沒有真正地在解決問題,而是成了一些領導幹部的“秀臺”,他們在上面洋洋灑灑地說,下面只能洗耳恭聽,這樣的會議往往只是一種形式。

不過,這樣的會議卻讓幹部把時間都花在了會場,在群眾需要的時候往往以我在“開會”來回答,久而久之,群眾甚至會認為這只是幹部不作為的一種藉口,讓基層的幹部有苦難言,這樣的會議不管是對於群眾還是對於幹部來說都是一種傷害。

而“無會周”“無會月”的出現,讓這些長期在會場上奔波的幹部鬆了一口氣,他們終於有時間奔向現場,走到群眾身邊去,這樣的一種改變的確是讓人振奮,但是也擔心這樣的改革只是曇花一現,不能長久。

在“無會周”制度的落實中,一些地方讓會議前移或者後推,從根本上說會議的數量沒有減少,會議的質量沒有提升,只是換了一種方式,從本質上來說還是換湯不換藥,這樣的“無會周”只是一種幌子,還容易成為幹部懶政、怠政的藉口。

空談誤國,實幹興邦。“無會周”制度雖然好,但是關鍵還是要看落實,重實效,這就需要有配套的制度,讓幹部在無會周也能夠深入群眾,到群眾的身邊去解決時間的問題,而不是因為無會就無事,進而不作為,這樣的觀念要轉變,就需要制度的保駕護航,才能真正地落實“無會周”制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