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女不知亡國恨”,為什麼叫商女?

黃二哥43


唐代著名詩人杜牧的一首詩《泊秦淮》流傳千古,詩曰: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特別是後兩句抒發了詩人感慨,借陳後主陳叔寶因為追求荒淫享樂最終導致國家滅亡的歷史故事,來諷刺晚唐時期醉生夢死的統治者們,來表達詩人憂國憂民的秦懷。這兩句話因此常常被人引用。

然而很多人不免提出疑問:詩中說的“商女”,我們都知道是歌女,但作者為什麼要用“商女”來代指“歌女”呢?

在這個問題下,有答主說:古人常用秋女來代指美女,而秋對應五行中的金,商是中國樂曲的五音“宮商角徵羽”之一,其聲促以清,也對應五行中的金,所以商=秋,商女就是秋女,而秋女則多為古代歌女的代稱。

這種說法很有意思,但是缺乏直接證據,所以僅僅是一種推測而已。我們檢索古籍會發現,“商女”這個詞是杜牧第一個使用的,在杜牧之前無一人使用,而後人再使用“商女”一詞,也多與杜牧這首《泊秦淮》有關。比如宋詞裡有:“流恨下,秦淮商女”、“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等詞句。如果“商女”=“秋女”,為何其他人都不這麼說呢?

其實,有時古人使用“商女”一詞,還與另一位唐代詩人有關。比如有一首元曲《潯陽江》是這麼寫的:“送客時,秋江冷,商女琵琶斷腸聲。可知道司馬和愁聽。月又明,酒又酲,客乍醒。”很顯然,這首元曲是對白居易的名詩《琵琶行》的模仿,曲中的“商女”,指的是白居易筆下那位嫁作商人婦的琵琶女。

眾所周知,古代民分四等:士農工商,商人名列末流,往往被人瞧不起,地位不高。所以在唐代,商人娶同樣地位低下的藝妓是常有之事。也許正因為如此,歌女便與商人聯繫在了一起。而且“商女”多指“商人之女”,唐代商人由於地位低下,不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商人的女兒在家境貧寒時去青樓賣唱,想必也是理所當然之事。也許這才是“商女”的真正含義吧。


一切有為法,如夢亦如露。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


夢露居士讀文史


我說得這麼細膩,這麼多人還是理解錯了,又tm自以為是亂噴。跟讀者對噴又特別沒風度。

再說一遍邏輯關係:

  • 五行――五音――五季――商秋:商=秋
  • 所以,秋女=商女。

這些都不是不證自明的常識,我需要引證文獻來證明。

我都說了,你不想看論證過程,可以跳到後面直接看結論,如果你覺得結論有問題,再看論證過程。我是不是持之有據。

都這樣為讀者考慮,腦子進水也不至於留言亂噴,而且亂噴的都理解錯了。

――――――

我見到有人說:古代賣唱、賣藝的藝伎是一種商業行為,所以叫做商女。這肯定是不靠譜的。

這首詩簡單直白,全詩沒有一個典故,卻意象營造非常成功,為何要用一個晦澀不解的【商女】?

其實,【商女】對今天的人來說晦澀,對古人來說如同大白話,這是因為古今讀書人學到的知識點、教育內容不一樣。

所以 這個問題從兩個方面講:

第一,古代讀書人學什麼知識,這與【商女】的又有什麼關係?

第二,也就是考證文獻中【商女】稱呼的由來。

想快速閱讀,可以只看下文的大黑體字。

或者直接跳到後文看結論部分。你覺得有疑惑再看論證過程。

-------------------------------------------

我們知道《易經》為群經之首,古人的必讀的術數之書,對古人來說,讀《易經》是學的「哲學」和「科學」知識。(注意:我打了引號)

「陰陽五行」是中國古人理解世界萬物建構的一套理論模型,其源頭就是來自《易經》:

古代的物理、音樂、醫學、天文、地理、風水、時間紀年。。。等,都可以用這套理論解釋。

古代的文人,通過讀《易經》的陰陽五行,可以通曉醫學、音樂、天文等等。當然,正不正確就是另一回事了。

古人言:不知易,無以為醫。因為中醫的理論基礎「陰陽五行說」,就是來自《易》,所以「醫易同源」。

古代知識分子,很多都通曉中醫,自己病了能自己開中草藥方子給自己治病。

比如發現甲骨文的王懿榮,就是自己開方子給自己治病,他的開的方子中有「龍骨」這味藥,恰好也就發現了甲骨文。

我們一般用「五音不全」來形容一個人沒有音樂天賦。但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是「五音」?「五音」指的什麼?

古人也以「陰陽五行」來解釋音樂,「五行」對應「五音」:「宮、商、角、徵、羽」。

【五音】等於簡譜的「1、2、3、5、6」。也就是所謂的「中國五聲音階」。

中國古人認為音樂影響人的情緒,因此,音樂不但可以修身養性,還可以治病養生。

這是我製作的表格:「五音」與「簡譜、五臟、季節、五行」的對應關係:

  • 《周禮·春官》:皆文之以五聲,宮商角徵羽。
  • 《黃帝內經》:天有五音,人有五臟;天有六律,人有六腑.......角為木音通於肝,徵為 火音通於心,宮為土音通於脾,商為金音通於肺,羽為水音通於腎。

我說了這麼多,就是想說:五音與五行、五季、五臟等等的對應關係,對古人來說是常識中的常識,讀過書的人基本上都知道。

從上表可以知道:五行之「金」對應「五音」的「商」、「五季」之「秋」:

《禮記》:孟秋之月,其音商。

所以,「秋天」有「商秋」和[金秋]之稱。

至於百度百科所說的:「商音淒厲,與秋天肅殺之氣相應,所以稱秋為商秋。」

這種說法是否正確我也不知道,因為《春江花月夜》是非常歡快的音樂,也是【商調】。

所以,我認為這種說法很可能是本末倒置,「商秋」稱謂來自五行的對應關係。

當然,我對中國古代音樂沒有更深的瞭解,只是懷疑。

古代文人在詩詞歌賦中把「秋天」經常叫做「商秋」:

  • 《文選·何晏》:結實商秋,敷華青春。
  • 晉 潘尼《安石榴賦》:商秋授氣,收華斂實。
  • 晉 陸機《行思賦》:商秋肅其發節,玄雲霈而垂陰。

古人說的「商風、商信、商氣」都是指「秋風、秋信、秋氣」:


引自:《漢語大詞典》,第2卷 頁372-373

在古代,美人也叫「秋女」或者「秋娘」:

引自:《漢語大詞典》,第8卷 35

在唐代,美貌的歌妓女伶常以「秋娘」為名,有名者如謝秋娘、杜秋娘等。

因此,「秋娘」或者「秋女」也漸漸成為美麗的歌妓女伶的代稱:

引自:《漢語大詞典》, 第8卷 41

古代「秋娘」和「泰娘」分別是代指「歌姬」和「舞姬」,經常以「互文修辭」的形式出現在古人的文學作品中:

  • 宋 蔣捷 《一剪梅·舟過吳江》:秋娘渡與泰娘橋,風又飄飄,雨又蕭蕭。
  • 宋 蘇軾 《蘇州閭丘江君二家雨中飲酒》詩之二:“喚船渡口迎秋女,駐馬橋邊問泰娘。

-------------------------------------------

結論部分

好,經過以上文獻梳理和考證,我們基本搞清楚了,「商女」稱謂的由來,可以放心的下結論。

第一,從陰陽五行理論看:「五音」之「商」對應「五季」之「秋」,因此有「商秋」之稱。

「商秋」就屬於漢語「聯合並列式」合成詞。一個事物有兩種稱謂,就可以互相代替使用。

比如:「殷商、荊楚、華夏」等等。

第二,唐代的時候,文人雅士一般把「歌姬女伶」稱為「秋女」和「秋娘」。

那麼,「秋女」也就可以稱為【商女】,與「秋風」稱為「商風」是一樣的道理。

「商、秋」互用,對古人來說是常識中常識。但是今人沒有學過《易經》,也不大懂「陰陽五行」,所以就看不懂「商女」這種稱謂。

-----------------------------------------

至於什麼「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我即便是男人,我也不認同杜牧。

什麼「後庭花是靡靡之音亡國調」,古代是男權社會,女人地位不高,國家大事是男人在搞,男人把事情搞砸了,杜牧你為什麼要陰陽怪氣諷刺一個女人?

人家就唱個歌,你一定要一個艱難謀生的弱女子扮演一個苦大仇深的樣子?


小漢字見大歷史


“商女”是什麼意思?商朝的女子,做生意的女子,還是商人的女兒呢?

“商女不知亡國恨”是出自杜牧《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這首詩的意思是:迷離的月色和輕煙籠罩著寒水和白沙,夜晚詩人的船停靠在秦淮近岸的酒家。賣唱的歌女不懂什麼叫亡國恨,隔著江水仍在大聲高唱李後主寫的《玉樹後庭花》。


從這首詩我們可以看出,“商女”在這根本不是商朝的女子,也不是做生意的女子,更不是商 人的女兒。在這裡它是指以賣唱為生的歌女。


那麼怎麼歌女被稱為“商女”了呢?那就隨有書君一起去探一探它的緣由吧。


原來在唐朝時,歌伎、女伶都被通稱為“秋娘”,也稱為“秋女”。有詩句為證,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這句的意思是,我彈奏的曲子很好聽,讓老師都連連稱讚。我化的妝容也很好看,每次化完妝周圍的藝妓都嫉妒我美。從這句詩來看,這裡的“秋娘”指的就是她身邊的姐妹,彈琴唱歌的歌女。


那麼“秋娘”怎麼又稱為“商女“了呢?



這是因為古人的音樂和現在的“哆、來、咪、發、索、拉、稀”不同,它是五聲音階,即宮商角徵羽。在五聲音階中,旋律以商調為主音的樂聲,它的樂調比較悲涼哀怨。與秋天蕭瑟,淒涼的感覺相近,所以後來就把”商“與四季中的”秋“匹配起來,稱為商秋。


古代以“商”指秋還挺多的,比如商信、商風、商吹在這裡都是指秋風,商日就是指秋天,商意、商氣指的就是秋意、秋氣,而商暮也就是秋末的意思了。


看到這裡就明白了吧,“秋女”也就稱為了“商女”當然也就是“歌女”了。


在我國古代詩歌中,用“商女”來指代“歌女”的詩句也有很多。如宋代葉月流《琵琶亭詩》“明月滿船無處問,不聞商女琵琶聲”。這裡的“商女“就是歌女的意思。



元代馬致遠《潯陽江》“送客時,秋江冷,商女琵琶斷腸聲”中“商女“也是歌女的意思。還有明代凌義渠《固鎮驛折殘榴花》“點點猩紅滲血冷,隔船商女怨琵琶”,這裡的“商女”都是指代的歌女。


各位讀者,下次再看到“商女“應該知道是什麼意思了吧?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唐代著名詩人杜牧(803年——852年)在公元828年,被朝廷安排擔任“校書郎”一職,這一年他25歲。此職務相當於國家歷史典籍的主編,需要在全國各地四處蒐集資料,核對與校訂典籍中的不實之處。

隨即,杜牧被朝廷派往淮南一帶修撰典籍。作為京兆長安人,被委派到江南水鄉工作,能體驗到不一樣的生活,對杜牧來說,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他帶著極大熱情,正式開啟了自己的工作,把每項工作都做得井井有條,深受朝廷和當地官員的器重,俸祿和官職也連年水漲船高。

因為口袋有錢,又因在異鄉工作,每當夜幕降臨,寂寞和孤獨如同黑夜一樣向杜牧壓迫而來,除過用寫詩的方式排遣孤寂,流連於燈紅酒綠的夜場,跟青樓女子打情罵俏,成為他最重要的生活方式。也是在這個時候,杜牧把大量時間、精力和錢財揮霍在了夜場生活裡。

當35歲之後,度過了大約10年這樣的紙醉金迷生活之後,步入中年的杜牧逐漸厭倦了這種生活,開始在多首詩歌裡表達他對這種生活的懊悔之情。其中最有名的一首詩歌要數《遣懷》,詩曰: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從此詩中完全能看出杜牧對這一時期虛度光陰的日子非常悔恨和愧疚。

接著,杜牧似乎清醒了,他的思想發生重大變化,詩風逐漸轉向對社會現實的剖析,開始向他的遠房親戚和現實主義大詩人杜甫看齊,創作了許多針砭時事的佳作。

七絕《泊秦淮》無疑是此類詩歌的代表作之一,此詩後兩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作為千古名句被流傳至今。意思是說,大唐王朝的江山搖搖欲墜,即將滅亡了,青樓賣唱的歌女怎麼能懂得亡國之恨,隔著江水仍然在高唱著那首《後庭花》。

商女本意指歌女,卻有相當深刻的典故。

在名著《易經》中,把天地萬物的構成稱作“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行運行規律是天地造化下生成的自然之道,自然萬物是環環相扣的,一個起變化,勢必引起其它連鎖反應。大到宇宙運行,小到人的生老病死,都有緊密地內在聯繫。如果一個人掌握和了解了這些知識,則對音律、醫學、天文地理等無所不知,他完全可以做到萬事不求人。

古人常常用“陰陽五行”來解釋音樂,“五行金木水火土”分別對應“五音”中的宮、商、角、徵、羽。它們又跟五色,即紅、青、黃、白、黑,五臟,即心、肝、脾、肺、腎,以及五季相互對應。

由於古人對音樂的理解方式跟現代人不一樣,現在用“哆(1)、來(2)、咪(3)、發(4)、索(5)、拉(6)、希(7)”來表現音階,而古人使用的是五聲音階,用宮、商、角、徵、羽來表達。在五聲音階裡,商調通常被作為主音階來使用,樂調哀怨悲涼是其最大特色。這種音調傳達出的氣氛跟秋天蕭殺、淒涼的氣候特點十分相近,於是,人們逐漸把“商調”跟“秋韻”聯繫在一起,便有了“商秋”的說法。

古代青樓的歌女在唱歌時,大多歌唱的是以離別、漂泊、哀怨、孤獨等為主題的商調,旋律比較低緩悲哀,是宮體詩譜曲後形成的,尤其以《玉樹後庭花》最具有代表性。所以,歌女便有了另一個稱謂——商女。

這些歌曲帶有鮮明的行樂須及春的享樂主義傾向,非常符合漂泊浪子的心理感受和情感狀態,所以,一直受這些人的歡迎。

杜牧看到大唐王朝的江山已經搖搖欲墜了,歌女們依然不懂得“國在家在”的道理,依然用甜美的歌喉讓客人們沉浸在溫柔鄉里,所以,他就發出了那樣的感慨。


鴻鵠迎罡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一首《夜泊秦淮》流傳千古,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牧寫的詩.儘管平鋪直敘、膾炙人口,但其中的“商女”之淵源鮮為人知。

本來,唐代歌妓和女伶原稱秋娘,而我國古人把五音"宮商角徵羽"與一年四個季節相匹配,因為商音尤其淒厲,與秋天冷落肅殺之氣相對應,所以,用商音配秋季,秋季又被稱為"商秋"。



古代以“商”代“秋”的地方比比皆是,如商飆就是指秋天的狂風,商日泛指秋天,商雲指秋雲,商暮指秋末;由此可見,商約定俗成秋,即商與秋是對等的,“商女”即為秋女、秋娘,也就是歌妓、女伶。


我國封建時代,等級制度嚴格,民眾分為四等依序排列為:士農工商,即商人是最末位,地位最低,尤其唐朝;如: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彠於李世民開疆拓土時,在經濟上資助過唐軍,並跟隨秦王南征北戰,立下了汗馬功勞,唐朝建立後,官職做到都督;但,駱賓王在《討武曌檄》中依然認為武則天出身“寒微”,就是因為,早年武士彠做過木材生意,是商人。

在唐代,商人與藝妓常受人歧視,地位相當;白居易《琵琶行》中:“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是說歌女青春不再,容顏黯然,生活無著落,只好嫁給商人,與之患難與共,自然而然地歌女與商人聯繫在一起;“商女”也有“商人之女”的意思,商人社會地位低下,無法讓子女接受上等教育,在家境貧寒時往往送女兒去青樓賣唱,世易時移,“商女”就被賦予了罔顧廉恥的下賤歌女的特殊含義。


希望星晨58298869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這一句出自唐代著名詩人杜牧的《泊秦淮》。這裡的“商女”是什麼意思呢?有人解釋為特指商王朝時的禍國美女妲姬,有人解釋為商人之妻,有人解釋為“秋娘”等。本人只聽說過妲姬妖媚惑君,沒聽說過妲姬以唱歌見長,妲姬唱《玉樹後庭花》更是時空穿越,故足可以排除。本人只知“商人重利輕別離”,商人之妻寂寞無聊,卻並不見得商人之妻喜歡拋頭露面,在秦淮河裡唱歌;既為人妻,再寂寞也不會出來獻唱,與亡國之恨也恐怕扯不上關係,故亦可以排除。把“商女”解釋為“秋娘”是對的,但只是換了個名稱而已,並未揭示其真正含義。



實際上,“商女”之“商”,確指音律。古有五音,或稱五聲。五音指宮、商、角、徵、羽,“商”為五音之一。“商女”就是以商音為其風格的歌女。那麼“商音”是什麼風格呢?這就要從《周易》理論中尋找答案了。



《易》以北斗七星斗柄所指方向確定時間,斗柄東指,天下為春,五行屬木,其音為角;斗柄南指,天下皆夏,五行屬火,其音為徵;斗柄指向西南隅,季節在夏秋之交,所謂長夏,為四季之中,五行屬土,其音為宮;斗柄西指,天下了秋,五行屬金,其音為商;斗柄北指,天下成冬,五行屬水,其音為羽。



季節不同,五行不同,其音亦不同。音的風格與季節特點、五行特點有密切關係。比如春天五行屬木,萬物出達,生機勃勃,其音如鼓如角,催人奮進,故為角音。古人擊鼓吹號角為進,就是這個道理。商音是秋天之音,五行屬金。秋天草木衰敗凋零,萬物收斂,其音靡靡頹廢,消磨人的意志。古人鳴金而退,就是這個道理。故“商”代表頹廢的靡靡之音,“商女”就是指唱靡靡之音的歌女。



“商女”唱靡靡之音,那是她們的職業,亡國不亡國不是她們能夠決定的,也不是她們所能關心的,君子尚且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況歌女乎?她們只需唱好歌就行了,當然不知亡國恨了。“商女不知亡國恨”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因為我們不能把天下興亡的責任寄希望於婦孺,不正常的現象是那些應知亡國恨卻不知亡國恨的醉生夢死的統治者。國危音頹,其咎在聽歌者,不在唱歌者。故“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是作者借貶歌女而諷刺醉生夢死的統治者罷了。


子夏故壇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這兩句詩出自於杜牧的《泊秦淮》。杜牧是唐代詩人,唐代的另一位作家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也提到了彈琵琶唱曲的女子。

《琵琶行》裡的琵琶女雖然不知道叫什麼名字,但是序裡說“問其人,本長安倡女”。詩裡也透露了細節,“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這裡提到的歌女“秋娘”,這是一個唐代詩詞裡的指代式的名字,特指美貌又有才華的樂伎女子。不只白居易寫“秋娘”,杜牧自己也寫過《杜秋娘詩》,其中的“秋娘”也是一個歌女。

“商音配秋”,這在古代屬於文化常識。比如秋天,可以稱為“商秋”,秋風,也可以稱為“商風”。儒家十三經裡的《禮記》有一篇叫作《月令》,講的就是陰陽五行與一年十二個月對應,並融入國家禮儀、法令、行政等事務中的應對細節。其中也提到過“孟秋之月,其音商”。

所以用“商女”來指代“秋娘”,也是“商”與“秋”通用的意思。


沅汰


這句詩出自杜牧的《泊秦淮》。我們先看杜牧是誰?

他爺爺可了不得,是宰相杜佑。也就是說杜牧是出自官宦世家。而且他自己也很爭氣,26歲就中了進士。

可是彼時的唐朝卻不爭氣,已經進入了晚唐,杜牧去世後50年就亡了。

正因為杜牧的身份和地位,所以他看到了晚唐的腐朽,預感到了大唐江山的岌岌可危。

詩名:泊秦淮。也就是說杜牧停留在秦淮時的感傷。感傷誰呢?陳後主!

秦淮在南北朝時候是屬於陳國,而陳後主整天流連在聲色犬馬之中,不思進取,最終滅亡。

因此杜牧才會感傷:商女不知亡國恨!

杜牧在夜遊秦淮夜景,觸景生情,借陳後主的故事,諷刺那些不從中汲取教訓而醉生夢死的晚唐貴胄們。

我們言歸正傳,商女為什麼叫商女?有人說這是因為賣場,做生意的歌女,所以叫商女。

很顯然,這個商並不是商人,而是古代的五音:宮商角徵羽。

比如鬼谷子說:商角不二合,微羽不相配。能為四聲主,其唯宮乎?

在五音中,商與角不相和,徵與羽不相配一樣。能成為四聲的主音唯有宮聲而已。所以五音相配和諧,才能發出動聽的音樂。

那麼這與商女有什麼關係呢?在唐朝歌女又被稱為秋女。

在古韻中,把五音宮商角徵羽與四季相配,因為商音淒厲,與秋天肅殺之氣相應,故以商配秋,稱為商秋。

五音中的商與秋相合,因此,歌女又稱秋女,秋女又稱商女。


中華鬼谷子智囊團


這首詩的全文是:

泊秦淮

唐 · 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這首詩的成詩時間在晚唐。唐代歌妓、女伶通稱“秋娘”,亦稱為“秋女”。

白居易《琵琶行》:“曲罷曾教善才伏,妝成每被秋娘妒”。那麼“秋娘”何以又被稱“商女”呢?這是因為我國古人把五音宮商角徵羽與四季相配,因為商音為金盛,與季節秋天相對。商音聽起來綺麗,秋天肅殺之氣濃,故以商配秋,稱為商秋。古代以商指秋比較多見,商信、商風、商吹、商飆指秋風,商日指秋天,商序、商素指秋季,商意、商氣指秋意、秋氣,商雲指秋雲,商暮指秋末。由此可見“商女”即秋女、秋娘,也就是歌妓、女伶了。

後人因為成詩於晚唐,作者看到國勢衰微之際,大家仍沉迷於酒色,渾然不覺,自己心中為國擔憂的心情。所以後來“商女”也被很多人與被女色亡國的商朝做類比,說成“商女”,是講達官貴人們不知亡國之憂。



鑑於杜牧的風格,比如“牧童遙指杏花村”這種表達的習慣,個人偏向於第一種解釋。第二種覺得有些後人牽強附會之意。


如是史社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一句出自唐代著名詩人杜牧的《泊秦淮》,此句的含義則是說賣唱的歌女不懂得亡國之恨,仍然隔著江水高唱歌曲《玉樹後庭花》,全詩通過對秦淮之景和商女唱歌的描寫,抒發了詩人對於當權者荒淫無度、耽於享樂的批判,表達了詩人自己對於國家衰微的擔憂,寓情於景,是一首語言精練、情感充沛的諷喻詩。

這裡的“商女”指的就是賣唱的歌女,為什麼“商女”會有這種含義?且聽筆者慢慢道來。在唐代,歌伎通常被稱之為秋娘或秋女,白居易《琵琶行》之中的名句“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一句中的秋娘指的就是這樣的歌女。而秋娘或秋女往往又會被稱為“商女”,這是因為古人習慣把宮商角徵羽五音與季節相配,商音淒厲,而秋季又是肅殺之季,故“商”在很多時候可以指代秋。正如歐陽修在《秋聲賦》之中提到的那樣:“天之於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在描寫秋季的肅殺之景時,也是把秋季和商音聯繫在一起。故而我們可以知道,在古代的語境中,商與秋是聯繫在一起的,因此秋娘、秋女又可被稱之為商女,也是取了這樣的含義。此外,關於古代五音與季節的匹配,在這裡筆者再做簡要說明,宮商角徵羽五音與春夏秋冬四季的對應關係為:角為春音,徵為夏音,宮為長夏音,商為秋音,羽為冬音,劃分的方式與五音各自的特色有關,也與陰陽五行有很密切的關聯,反映了古人對世界的認識和感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