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的時候成吉思汗鐵騎能夠百戰百勝?

談文論史


為什麼古代時候的成吉思汗的蒙古鐵騎能百戰百勝呢?

為什麼?那就來看看蒙古鐵騎吧:

蒙古騎兵是中世紀一支訓練有素、紀律嚴明、戰術靈活 、智勇兼備、令人生畏的如旋風般的快速反應作戰部隊。

13世紀由成吉思汗創建並由他的繼承者保持了很久的一支騎兵部隊,蒙古騎兵沒有歐洲傳統軍事思想的束縛,以他們的勇猛和靈活的戰術縱橫歐亞大陸,建立起了豈今為止世界上最宏偉強大的帝國,蒙古帝國。

他們體格強壯,能適應各種情況下的戰鬥需要;他們能在快速撒退時用手中的弓箭回頭射擊隨後追擊的敵人;能夠吃苦和忍耐極度嚴酷的氣候條件,不貪圖安逸舒適和美味佳餚。

不容忽視的是:他們在訓練過程中強化形成的鋼鐵般的意志以及嚴格的紀律制度,使得每一個士兵都很自覺的服從命令,並嚴謹不怠,這在中世紀的其它地區及帝國的軍隊中是前所末聞的。

蒙古騎兵,創建者:成吉思汗,部隊規模,24萬,組織體制,三個騎兵縱隊。

組建:

1206年,再經過不懈的努力和征伐下,蒙古草原各部落首領推舉鐵木真為成吉思汗,意為非凡的領袖。

從此草原上原本分裂的各部落被成吉思汗統一到了一起,草原上一個強大的部族從此誕生了,他就是蒙古族,成吉思汗著手對整合後的騎兵進行了強化嚴酷的訓練,並把他們訓練成了一支能征善戰,號令嚴明的騎兵部隊。

公元1211年,統一大草原的成吉思汗開始了大規模的軍事擴張,用了五年時間蒙古軍隊打敗並戰領了金國和高麗。

在對金國和高麗的戰爭中,成吉思汗發現騎兵很難也無法攻克築有城牆的城市,於是他又組建了依靠攻城機械以及使用射石機、彈努的新兵種,配合騎兵作戰,並因此獲得了很大的成效,為日後的的戰爭集累了很寶貴的經驗。

因蒙古內部發生了叛亂,成吉思汗留下部分部隊守衛佔領區,率大部隊返回了蒙古草原穩定後,率領部隊進攻波斯的花刺子模,公元1221花剌子被擊敗臣服,緊接著繼續揮兵向南、向西、向東,戰火席捲了整個亞洲。

接著蒙古軍隊從波斯出發向西北方向推進,經過偵查後,一支大約20.000人的騎馬部隊在速不臺和拔都將軍的帶領下穿過高加索進入了俄羅斯,在經過偵查以及佔領有利地形後公元l223年,蒙古鐵騎擊敗了卡尓卡河岸的一支由俄羅斯人和庫曼人組成的軍隊,接著又跟卡馬河流域的保加利亞軍隊遭遇並將其擊潰,然後向東返回。

根據這次遠征所收集的大量軍事情報,十五年後成吉思汗制定了征服歐洲的洋細作戰計劃。

蒙古軍隊作戰要求的是質量而不是數量,他動用的最大的一支軍隊,就是征戰波斯的那支軍隊,人數大約24萬,而以後征戰歐洲的軍隊都沒有超過15萬。

簡單有效的軍隊體制是蒙古軍隊的特徵,標準的蒙古野戰騎兵部隊由3個縱隊組成,每個縱隊的兵力為10000人,也就是現代一個騎兵師吧,每個騎兵縱隊包括10個騎兵連,每連100人,每個騎兵連包括10個班,每班10人,每人一匹戰馬,一旦失去戰馬,那就拿著弓箭跟著前進的部隊在馬後射箭攻擊敵人,這種作戰方式很有效,也更具殺傷力,實戰效果相當不錯。

機動性能:

蒙古騎兵的機動性能在當時那是無與倫比的,作戰行軍的速度是很高的,每天能推進80公里,當時歐洲的騎兵推進速度也只有40公里。

戰馬是蒙古騎兵高效率作戰的主要因素之一,與高大的歐洲馬相比,蒙古馬矮小精壯,皮厚毛粗,耐忍受能力極強,可忍受零下40度的嚴寒,所以成吉思汗就敢於在冬季發動向東歐的戰爭。

蒙古馬還有一大特點那就是能在雪地裡自行覓食,而士兵就是就著乾肉和母馬的馬奶充飢,這就大大的降低了對後勤補給的依賴,並有效的提高了機動靈活的戰鬥力。

蒙古野戰騎兵縱隊因行軍、迂迴、穿插、突襲等戰術,所以對戰馬的要求很高,在長途奔襲的作戰中,耐力再好的蒙古馬也吃不消,所以每個騎兵連通常都有四五匹備用戰馬,以備緊需時使用。

武器裝備:

一支蒙古騎兵軍隊裡,重騎兵大約佔40%輕騎兵60%,重騎兵主要用於突擊,在必要時也參與近身戰鬥。

在第二次西征時,(公元前1235年一公元前1242年)蒙古重騎兵最常見的鎧甲是扎甲,也有穿鎖子甲和皮革護甲的。

扎甲本身可以抵禦刀劍劈砍以及以及弓箭和其他投擲武器的進攻,但是刀劍能砍斷固定甲片的皮筋,連續多次劈砍可能導致鐵甲片的崩裂。

同時期的歐洲重裝騎士一般全身(包括頭部)披戴鎖子甲,對劈砍防禦較好,但對穿刺防護較弱,重量與扎甲差不多,不過在拉絲技術成熟後,鎖甲的成本也大大的降低了,比扎甲更容易製作也很經濟實惠,也方便維護和儲存。

輕騎兵在蒙古騎兵中的作用非常的重要,他們可以遠距離搭弓箭擊、誘敵、警戒、迂迴包抄甚至近戰,他們的主要打擊手段就是密集放箭。

輕騎兵一般只戴圓型頭盔,身體和馬匹的護甲很少。

輕騎兵使用的蒙古複合反曲弓(弓背由木材、牛角和肌腱製成)的性能比歐洲當時最好的英國長弓(榆木或柴杉木製成)還優越,蒙古弓拉力至少166磅,有效射程320米,英國長弓分別為80磅和230米。

蒙古重騎兵和輕騎兵使用的近戰武器是彎刀和長矛,輔助使用手斧和鐵骨朵。

彎刀是北亞遊牧民族普遍使用的武器,阿拉伯地區早期使用直劍,受蒙古和突厥的影響也演變成了彎刀。

彎刀刀背厚,刀身窄而長,有很好的曲度,更符合力學理論,彎刀接觸敵人身體會沿著刀刃的曲面滑動,可以造成更大的傷口創面,不會砍入身體而撥不出,劈到鎧甲不會輕易的震飛,因此可以連續的劈砍。

歐洲騎兵的直劍多用於衝鋒剌擊,如果被刺中可以造成很大的傷害,但因直劍不便於劈砍,而且易被反震折斷。

輕騎兵還攜帶一種帶鉤的矛或槍,可以用鉤把敵人拉下馬。

由於槍頭有鉤,剌入敵人身體不會太深,容易撥出。

歐洲騎兵的衝鋒武器是長槍,長而且重,對步兵和騎士很致命,但長槍是一次性衝鋒的武器,衝鋒後會折斷,近戰纏鬥並無作用,對擁有僕從軍的敵人那隻能是炮灰,對靈活作戰的蒙古騎兵也不實用,這也是為什麼歐洲騎兵打不過蒙古騎兵的主要原因。

以上就是蒙古騎兵為什麼百戰不敗的主要原因。


與風互語


成吉思汗是中國古代史上蒙古族出身的偉大皇帝,軍事家,戰略家。他和子孫們征服四十多個國家,七百二十多個民族,建立一個橫跨亞歐的蒙古大帝國。成吉思汗制定的法律成為世界規則,西方世界非常崇拜成吉思汗的文治武功,稱他為世界之王,對世界產生深遠影響。

成吉思汗軍隊人數並不多,但戰鬥力強悍,蒙古人生活在苦寒之地,性格堅韌,吃苦耐勞,從小生活在馬背上,善騎射,是冷兵器時代最好的土兵。成吉思汗把蒙古士兵組成九十五個千戶,千戶下設百戶,十戶。軍隊由子侄親言控制,組織嚴密。

蒙古軍隊以騎兵為主,每個士兵三匹馬快速機動,日行八十里,二戰時德國機械化部隊才達到這個速度。蒙古軍隊後勤保障簡單,士兵用牛膀胱帶奶粉和牛肉乾,喝馬奶營養豐富。士兵可在馬上吃飯休息,再一個可就近搶掠。蒙古軍隊比較重視科技力量,用漢人工匠建立世界上最早的炮兵部隊。軍隊中配備強弩攻城車,回回炮無堅不摧。

蒙古軍隊還建立完善的驛站,傳遞信息相當快潔,保證軍隊調動靈活。在戰術指揮上,蒙古將領有高超的指揮藝術。蒙古軍隊善於迂迴作戰,誘敵深入,從不正面同敵人交鋒。遇到敵人正面進攻,蒙古軍隊騎馬逃走,回身用箭射擊敵人,等敵人發覺上當,士兵已被殲滅大部分,蒙古軍隊再回身聚殲殘敵,屢試不爽。

蒙古軍隊還有個戰術是屠城,如果一個城市不抵抗投降可以倖免,如果抵抗,城破之後除了工匠以外全部處死。因此很多城市聽說蒙古大戰來到後皆望風而降。事實上,蒙古軍隊並不是百戰百勝的,攻打西夏用二十年時間,成吉思汗命也搭上了,滅金用了24年時間,滅南宋用了四十多年,攻印度損失三萬軍隊。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孫取得成功再於沒有碰到一個強大對手,如果在秦皇漢武,唐宗,康熙時代不可能取得成功。







關東俠客


成吉思汗的部隊最遠打到了歐洲多瑙河附近,巔峰時期幾乎佔領了整個歐亞大陸,這不是靠文明和商業的滲透達成的,完全是靠武力的征服,而且從歷史上的記載看,成吉思汗的征服過程是非常殘酷的,這種殘酷也是成吉思汗鐵騎百戰百勝的原因,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

第一,成吉思汗的部隊是不用考慮後勤的。當時中原王朝打仗首先就要從全國調集糧草保證後勤,所謂的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後勤能支撐多遠,中原王朝的部隊就能打多遠。但是成吉思汗的部隊不需要後勤,一個人三匹馬,後勤全部依靠就地搶劫,實行的是以戰養戰的策略,沒有後勤限制是成吉思汗部隊可以無限擴張的基礎。

第二,成吉思汗部隊在擴張過程中實行屠城策略。一般的部隊在佔領一個地區以後,要分派適當的武力維持佔領地的治安,保證部隊走後佔領地不會叛變成為部隊的後顧之憂。但是成吉思汗實行屠城策略,他佔領一個地方以後,會把當地的男人全部殺光,這樣就保證自己部隊前進時,後方的佔領地不用分派武力維持治安,也不怕他們反叛。因為屠城了就沒有所謂的後方,所以成吉思汗很少的部隊就可以不斷推進,不用擔心自己被截了後路。


第三,蒙古人本身的武力就很強大。作為草原民族,蒙古人從日常生活練起,幾乎天生就是戰士,但是一直因為內部分裂不能形成戰鬥力。成吉思汗的出現讓蒙古人實現了團結,本身爆棚的戰鬥力可以外放,馬上就對世界形成了威脅。

第四,蒙古人的武器很先進,史載蒙古人天才地發明射程很遠的弓箭,還在戰爭中大規模的使用火炮來攻打城市,這在當年可以說在技術上是有壓倒性優勢的。


綜上所述,面對一幫不用擔心後勤,不擔心後方叛變,武力強大,武器先進的殺人魔王,一般人連反抗的念頭都不會有,所以成吉思汗的部隊才能百戰百勝


西山講歷史


成吉思汗是蒙古民族傑出的軍事家,他征戰終生,統一了蒙古,征服了半個世界,創立了蒙古帝國。

第一、成吉思汗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天才。

第二,蒙古民族民風彪悍,團結,吃苦耐勞,蒙古士兵從孩提時就練就了鋼鐵般的意志。

第三,成吉思汗的軍事思想是非常先進的。

第四,建軍要則:知人善任,勇於納諫。

成吉思汗創造了卓有成效的戰略戰術,豐富了軍事科學史的寶庫。


語文360


對於蒙古帝國和成吉思汗,我想先問一句,他們給人類帶來了什麼有益東西,值得多數國人談及似乎還津津樂道?

對此我絲毫不以為然,我認為這根本不值得去表旌,相反這是人類歷史上的大劫難。理由如下:

一,蒙古鐵騎所謂的征服,皆師出無名,屬於亂徵亂伐,蒙古鐵騎所到之處,如蝗蟲過地,寸草難生。一路的屠城殺戮,光中原人口從1200萬減少了一半,四川由於抵抗被殺人口接近90%,而歐洲2500萬減少了三分之一,蒙古鐵騎所到之處,只做三件事,屠城,搶掠和姦殺,對女人幾乎全部是先奸後殺,男人一個不留,據歷史學家統計,元朝統治中國的幾十年人口減少了7000萬。

二,生產力嚴重倒退。蒙古征服中原後,將種糧的良田全部種草放牧,若不是耶律楚材,中原根本不堪設想。

所以元朝的建立完全是在對文明的毀滅基礎上建立的。甚至從反人類看,成吉思汗,可以堪比1萬個希特勒,所以我們不要再為這樣一個暴君歌功頌德了。


麗象開圖


成吉思汗這個人被毛主席評為“一代天驕”“優秀的軍事家”,毛主席稱讚他帶兵打仗的精神,說明成吉思汗這個人在指揮打仗方面還是有點東西的。但是以戰爭的角度來看,成吉思汗是屬於侵略者,個人不是很喜歡這位“侵略家”。為什麼成吉思汗的蒙古軍隊那麼牛X呢?其實成吉思汗的戰爭謀略只佔一點點原因,畢竟他的子孫後來跟著他的夙願繼續侵略討伐,軍隊也是無人能擋的存在。總結一下他們很猛的原因:

1、成吉思汗心狠手辣,想要有野心,必須要狠,曾經還對自己親兄弟下死手。而且成吉思汗還有戰爭策略,是優秀的領導家。

2、蒙古軍隊自身優勢,耐寒,耐餓。在那個混亂年代,其他地區的人能吃飽就不錯了,可人家蒙古地區天天牛羊肉不斷,身體素質自然強的不行。

3、當時中原人主食吃的都是大豆高粱小米等粗糧澱粉和碳水化合物,蒙古人都是肉類為主,身材高大,體質很好,而且戰爭的時候肉類食品便於攜帶,風乾壓縮即可,而其他地區的人在戰爭的時候還要大車小車拉糧食。出兵速度就差人家一大截。

4、蒙古人本就是遊牧民族,打到哪裡哪裡就是家,戰後恢復速度簡直快的不行。為下次侵略又做好準備了。所以蒙古人走到哪佔到哪,侵略就像過家家。

5、畢竟馬背上的民族,騎馬射箭從孃胎剛出來就接觸,戰爭啟蒙早於其他地區的人。

6、當時的蒙古人沒有“家”的觀念,走到哪就是哪,在哪都能住下來,所以遠征再遠也不怕回不了家。就因為這樣所以才能侵略地球近四分之一的土地。




鐵頭阿童木777


成吉思汗領導的蒙古騎兵,堪稱冷兵器史上最強大的軍隊,橫掃西亞歐洲,飲馬多瑙河幾乎將整個歐亞大陸囊括版圖之內,造就人類史上最精銳騎兵;筆者認為,成吉思汗所率領蒙古騎兵能夠崛起,能夠所向披靡,能夠百戰百勝,並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

翻開我國曆史,大家就會發現,整個北方的遊牧民族都在中原政權的打壓之中,秦漢遠征匈奴,盛唐打裂突厥,期間的曾經強盛一時的柔然,鮮卑要麼被迫西征,要麼融入中原;只有蒙古族是個例外,蒙古族崛起時期,正是漢王朝軍事最羸弱的兩宋,先後與西夏、契丹、金朝打的難解難分,北宋聯金滅遼後,蒙古聯宋滅金,坐收漁翁之利,從此在蒙古高原正式崛起,逐漸強大。

那麼當蒙古族在大漠高原崛起時,歐洲又是什麼情況呢?

歐洲的局面比中國中原地區還有混亂,當時歐洲各國正處於互相鬥爭的黑暗的中世紀時期,外敵入侵時無法形成統一戰線來防禦外敵,歐洲軍隊武器裝備和戰術水平遠低於蒙古騎兵;蒙古騎兵崛起的地區性和世界性的格局使其佔盡了天時和地利。

蒙古騎兵為何這麼厲害呢?筆者認為,原因是多方面的,蒙古族是崇武的民族,求勝慾望強烈,單兵作戰能力強,蒙古又出現了千年不遇軍事統帥,周圍格局對其十分有利等等眾多原因;筆者在本篇文章,試圖從軍事戰略戰術,後勤保障,情報系統等幾個方面來闡述蒙古騎兵為何戰鬥力這麼強。

先進的戰略戰術,要想在戰爭中取得勝利,先進的戰略、戰術是必不可少的先決條件,蒙古騎兵從小在與狼鬥爭中,逐漸摸索出自己的一套軍事理念,戰略戰術種類非常繁多,其機動靈活的作戰方法,令敵人眼花繚亂;他們在瞭解敵情前提下,遠程奔襲,兩翼迂迴,切斷援助,孤立敵人,縱深突破,設伏殲滅,冬季作戰,夏季休整等策略。

<strong>

他們擅長“大迂迴”策略,突然的“閃電戰”等戰略;蒙古騎兵在戰鬥中主要戰術有:弓箭手密集射擊,詐敗誘敵追使敵軍落入蒙古騎兵包圍圈並被全殲,包抄合圍戰術,開口戰術防止敵人背水一戰死而後生等戰術。

以上講得太籠統,筆者舉個例子,歐洲重裝甲騎兵使用的重劍和長矛的殺傷力,要遠大於蒙古馬刀、長矛或狼牙棒,歐洲騎兵戰馬也比蒙古馬高大;這時候蒙古騎兵避免與歐洲重騎兵短兵相接,觀察戰場形勢,是否有利於作戰,發揮蒙古騎兵高超的戰略和戰術。

而此時,歐洲重騎兵戰略、戰術十分落後,兩軍對壘時,歐洲重騎兵常常排出整齊隊列,保持嚴密的陣型穩步向前推進;面對這種情況,蒙古輕騎兵前鋒部隊會突然從敵軍重騎兵排列的巨大空隙中高速衝出,同時投射長矛或者射出弓箭,幾次往復後,就打亂重騎兵陣型,一旦隊形混亂,重騎兵優勢發揮不出來,必然軍心動搖,必然會撤退。

面對敵軍後退時,蒙古一小部分騎兵從後面不停騷擾敵軍,施行“敵退我擾”策略,當歐洲重騎兵追來時,蒙古騎兵又施以冷箭,當用弓箭將敵人殺傷過半時,才與敵人短兵相見,而此時早已埋伏在遠處的蒙古騎兵,迅速變成包圍圈,近距離對敵軍進行砍殺,蒙古騎兵就是靠這種戰法血染多瑙河,殲滅七萬歐洲最精銳匈牙利大軍,幾乎將歐洲有生力量徹底消滅。

務食於敵,以戰養戰的軍事後勤,蒙古騎兵後勤採取“務食於敵,以戰養戰”等方式,這徹底改變了我國傳統的“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後勤補給方式,這就減少了驛站、屯田等不必要的軍事消耗;相比之下,歐洲騎兵或漢王朝軍隊是後勤能供給多遠,軍隊才能打多遠,而蒙古騎兵完全沒有後勤之憂,我們來看看,他們是怎樣解決後勤問題的。

蒙古騎兵同時帶3-4匹蒙古馬,其中一隻是母馬,可以給士兵提供馬奶喝,必要的時候可以生喝馬血,補充能量,少量的馬血並不會影響馬的健康和戰鬥力;蒙古馬忍耐力極強,能夠連續作戰多日不需要休息,或者休息片刻,就能迅速恢復體力;蒙古馬耐粗飼,耐嚴寒,不需要專門的飼餵,更不需要攜帶飼料和草料,一旦遇到水草豐盛的地方,蒙古馬也會迅速復原體力,充滿戰鬥力。

蒙古騎兵也跟蒙古馬一樣,他們攜帶牛肉乾,這種牛肉乾類似於現代軍用的壓縮食品,含有豐富營養和高能量,一小塊牛肉乾,就能作一鍋牛肉湯;蒙古騎兵作戰和休息甚至睡覺都在馬背上,這就造成了機動性非常強,成吉思汗遠征歐洲時,蒙古騎兵能夠在作戰的情況下,每天推進80公里,遠超於同期歐洲重騎兵(每天40公里)。

屠城策略,不僅極大的威懾了敵軍,使很多民族未戰即降,將當地男人全部屠殺殆盡後,使蒙古騎兵不用再派重兵把守,利用少量士兵就能維持治安,也不用擔心所佔領地區會反抗,斷了自己後路;從而使大部隊繼續前行,而無後顧之憂,每佔領一個城市後,將掠奪物資作為軍備物資,真正地做到了以戰養戰。

蒙古騎兵發達的情報系統,蒙古騎兵的情報系統非常發達,成吉思汗創建了“箭一樣的傳令兵”作為通信聯絡方式和指揮系統,蒙古騎兵遠征之前要進行詳細戰略偵察,依靠這樣“傳令兵”能將幾千公里之外戰況及時、準確地傳遞給戰爭的指揮者,遠在千里之外的蒙古將帥掌握詳實情況後才能派出軍隊,實施快速機動,千里戰略迂迴。

除了傳令兵外,蒙古統帥還利用商人,或者往敵國派遣間諜,來了解情報;在忽必烈時期,在蒙古將領之間使用的是八思巴文,這種文字即使被截獲也不用擔心洩密,這種文字是有聲調的,只有懂蒙古語讀出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類似於二戰時期“風語者”密碼。

成吉思汗領導的蒙古騎兵能夠百戰百勝,這與成吉思汗、拔都、旭烈兀、忽必烈等軍事統帥高超的戰略指揮藝術,發達的情報系統,相對完善的後勤制度都有很大關係,蒙古騎兵能夠遠征萬里,實施遠程突襲,戰略迂迴及後勤保障,都與橫空出世的蒙古馬是分不開的;筆者認為,蒙古之所以能夠橫掃天下,中原和歐洲很弱,這就佔據了天時和地利,成吉思汗和蒙古馬的出現使蒙古騎兵不勝都難。


資深人士說文史


蒙古人種的特徵以及多年來養成的習慣成就了蒙古騎兵的輝煌。

由於人口數量有限,因此蒙古人每次發動戰役的準備工作相當充足。這期間還穿插著間諜情報活動。甚至有小股部隊執行暗殺任務。蒙古人還十分注重工程器械的生產和使用。尤其是箭簇的生產成本和時間。大量的箭矢使用,可以成功地減少了騎兵部隊之間的敵我碰撞。蒙古人將騎射技術發揮到淋漓盡致,甚至可以下滑至馬腹,仍能向敵人射出致命一箭!

戰術上,除了將俘虜作為打頭陣來擾亂敵軍秩序外,最主要的就是蒙古人根本沒有戰術可言。靈活的機動性,使得蒙古人隨時可以保持對局部戰局人數上的優勢。當另一批敵軍姍姍到達的時候,蒙古人又像風一樣消失的無影無蹤。大量的斥候將戰局信息準確帶回,蒙古人能夠從容應對戰局一切的變化。更加合理地安排己方陣營。

當蒙古人第一次將火藥帶入到中東地區的時候,一度引起對手的高度恐慌。但蒙古人又帶回來了遠程拋石機(回回炮),在第三次西征時時候,回回炮結合火藥震天雷,將守城部隊炸的肝膽俱裂。

戰爭動員蒙古人也很有一套。公平的征服承諾,讓每一位騎手身後都有足夠的財富豢養一群奴隸來照顧自己的家人,家庭成員都會引以為傲。政治宣傳工作,就是每一個戰死沙場的騎士都會相聚騰格里,得到永生。這就意味著蒙古人將視死如歸視為騎士最崇高的信仰。

平原地區常常是蒙古人誘敵聚殲的最佳選擇。這種高機動,高能箭矢大量覆蓋,有點閃電戰的感覺。而且這種箭雨即便是兩軍騎手對攻的時候仍能夠保持一定的數量級,還非常精準。就算敵軍中再健碩的騎手,在身中一定數量的箭矢後,也很快喪失戰鬥力!而這樣的騎手一般往往都是己方陣營中的精神支柱。

蒙古人簡單粗暴飲食習慣,使得供給變得更加簡單,即便是長途跋涉,也能夠以驚人的速度和毅力突然出現在對手面前。耐力極強的蒙古馬,是蒙古人凱旋而歸的最大功臣。蒙古人愛馬和飲酒一樣,都是最成功騎手最重要的標誌!


美國GE


成吉思汗的鐵騎真能夠百戰百勝?

這個問題是建立在野戰的基礎上的,而且也就是在成吉思汗的率領下,才取得了百戰百勝的戰績。

主要原因是三個:

1. 成吉思汗的大兵團作戰指揮藝術已經爐火純青。

在西征花刺子模的作戰中,成吉思汗採取分割包圍、圍城打援各種精妙的戰術,使得40萬花刺子模強軍顧頭不顧尾,最終不是被消滅,就是被迫投降。

2. 蒙古鐵騎以軍功論英雄,士氣一直都十分充足。

蒙古軍隊沒有任何文官可以插手,士兵都以軍功晉級,而且搶掠別國別民族的土地和財富,搶多少就可以得多少,可謂精神物質上雙豐收,這讓他們打仗的勁頭非常足。

3. 蒙古鐵騎作戰十分驍勇,而且大多數將領都有勇有謀。

蒙古騎兵,從小到大都在一種亢奮的戰鬥氛圍之中,一人雙馬,騎射雙絕都是基本功。所有將領也都是從普通的士兵開始煅煉的,都擁有卓越的指揮藝術,作戰來去如風,進退自如,同時也能利用先進的火炮技術進行攻城戰。

但成吉思汗死後,蒙古鐵騎曾數次敗於在金朝完顏陳和尚和南宋堅城之下,也沒有了百戰百勝的神話。

1229年,蒙古開國四傑之一的赤老溫率領八千蒙古精銳鐵騎攻打大昌原(甘肅慶陽)。金國完顏陳和尚率領四百人的“忠孝軍”大敗對手。

1230年,蒙古鐵騎在衛州又被完顏陳和尚率三千忠孝軍擊敗。

1259年,在進攻南宋時,蒙古鐵騎屢攻不下釣魚城,蒙哥被南宋投石車擊中身亡。

在歐洲,蒙古鐵騎也並不是戰無不勝。

1260年9月3日,在決定全體伊斯蘭命運的艾因賈魯特之戰中,馬穆魯克軍隊在殘烈的肉搏死中,使用釘錘和重型騎矛壓制對手,使怯的不花的2萬蒙古軍隊全軍覆滅。


關注東西縱橫彈,每天聽一段東西方最前沿的發展趨勢或一段最值得思考的歷史。


東西縱橫彈


成吉思汗,蒙古族乞顏部人。大蒙古國可汗,是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的傑出政治家、軍事家和戰略家。他的一生都在征戰,開始是統一了蒙古草原的分散部落,然後進攻金朝,西夏,進攻撒馬爾罕,派軍西征,幾乎征服了半個歐亞大陸,建立了橫跨歐亞大陸的大蒙古帝國。成吉思汗在征服戰爭中,除了早期十三翼之戰失敗以外,其他大小戰役幾乎沒有敗績,保持全勝記錄,即使是十三翼之戰失敗,最後也因為扎木合部下的叛變而導致成吉思汗在整個與扎木合的戰爭中取得最終勝利。而成吉思汗能夠百戰百勝的原因有很多:

1、成吉思汗從小生活艱苦,由於他的個人身世,自小由於父親被殺,在草原上動亂,漂泊,受人欺壓的環境上磨練出了他堅毅,勇敢,謹慎的性格。當時在金朝統治下的蒙古草原各部落之間各自混戰獨立,使得他在亂戰中對領兵打仗有了更多的領悟。

2、蒙古遊牧民族人員的身體素質較好,在草原上生活,以放牧為生的蒙古人能夠得到更好的馬匹,蒙古士兵從孩提時就熟練騎馬,對於騎射,圍獵十分嫻熟,與參軍之後經過訓練的其他騎兵在單兵作戰能力上有天壤之別。

3、成吉思汗把在戰爭中已經實行的千戶制進一步完善和制度化,創立了軍政合一的千戶制,建立了一個層層隸屬、指揮靈活、便於統治、能征善戰的軍政組織。

4、在冷兵器時代,騎兵對步兵具有先天的優勢,其機動性好,衝擊力強,再配合上弓箭,作為遠程殺傷力最強的武器,訓練有素的蒙古騎兵戰鬥力更上一個臺階。加上在與宋,金作戰的過程中,學習了漢人的先進攻城器械製造技術,以及火器,使得在西征歐洲的過程中,戰鬥力更強。

總的來說,成吉思汗的鐵騎之所以能夠百戰百勝,主要歸功於成吉思汗個人優秀的軍事指揮才能,以及蒙古鐵騎在人力,馬力上明顯更優秀的單兵作戰能力,兼具其吸收了中原地區先進的技術,使得戰鬥力進一步增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