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宇和何帆说的范家小学,真的是教育理念最先进的小学吗?

罗振宇和何帆说的范家小学,真的是教育理念最先进的小学吗?

何帆《变量》最后一部分,提到了第五个变量“重建社群”。这里面,提到了两个小而美的社群例子,让我顿学现世美好。

可是,这两个例子到底是趋势,还是个例?他们真能成为我们这个谁会的变量吗?我们一起看看。

第一个例子,是范家小学。

这是罗振宇专门在2019年跨年演讲中提到的例子。

四川广元山区的范家小学,是一所只有43名小学生、12名老师的学校,学生主体是留守儿童,每个儿童都有一个或悲伤或不太悲伤的故事。

罗振宇和何帆说的范家小学,真的是教育理念最先进的小学吗?

在作者眼里,这群孩子快乐而自信,课堂上他们会集体做水果沙拉,会组织演讲,会有手工画坊,还是小班教学。

可以看出,这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小学。

范家小学孩子们上学的一个个场景,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初中。

我的初中是在小镇上的,跟人们想到的尘土满天、暮气沉沉的校园不同,我们的学校有毛笔课,内容丰富的体育课,唱歌还要考试,人人轮流每天5分钟课前演讲,每周末(住宿学校)都有晚会。

这种晚会没有排练,主持人现场想到哪说到哪,谁想去演谁就去,同学自由组团,没把握的临时排上几分钟上来演。

记得那时我爱看书,自告奋勇上台讲故事,因为故事太长,讲了好久没结束,被班长委婉地请了下去。

罗振宇和何帆说的范家小学,真的是教育理念最先进的小学吗?

这些于我们而言是美好的经历,于外人眼中,可能就是所谓的素质教育。

但是,这些教育并没有让我们在应试教育中竞争力更强。

毕业那年,我们班考上县重点中学的只有二十多人,不到一半。

当然,这些经历有也有好处,主要体现在我们班级群始终有热度,全班每年都要聚一次。生活在同一城市的同学,经常会晒晒聚会照片。

所以,作者看范家小学,也有一种拉远了看的味道。

罗振宇和何帆说的范家小学,真的是教育理念最先进的小学吗?

他毕竟是外来者,没有真正深入到山区的生活里面。一个事物,在外人看来,总比自己看着要美好一些。

这种美好,在学者眼里,就会抽象化,会被片面的拔高。

我很留恋那时候的初中生活——如果伙食再好一些的话。

我很希望孩子在拥有阳光、美术、音乐、体育、艺术的环境中学习。

但我始终觉得,这并不算是素质教育的样本。

我想,未来好的教育,一定有两个特点。

一个特点是,超越应试教育。我总觉得,应试教育是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毕竟阶段,就拿我上的初中来说,她应该从看上去很像素质教育的阶段,过渡到应试教育阶段,最后超越应试教育,达到素质教育。

罗振宇和何帆说的范家小学,真的是教育理念最先进的小学吗?

另一个特点是,多样化教育。教育的标准应该是多元的,不是有美术、有绘画有这个有那个,就是素质教育;没有,只靠题海,就是应试教育。就像《优秀的绵羊》所揭示的,美国的素质教育,也许是另一种类型的应试教育。

第二个例子,北戴河的阿那亚小区

看描写,这个小区,符合我们对美好小区的一切想象,和睦的邻里关系,各种音乐、话剧、美术等社团,街角慵懒的咖啡馆,自由自在的时光……

这当然是真的,可以实现的,可同样是拉远了距离,剥离了人们的一段时光。

罗振宇和何帆说的范家小学,真的是教育理念最先进的小学吗?

什么时光?

为生活而奔波的时光。

在这个小区的人,多数是来寻找生活的北京人。

试想一下,在他们谋生存的地方,奔波于职场、商场的地方,还有时间与邻居打声招呼吗?

当然,这些并不会影响重建社群这个趋势。

人们解决了基本的问题,作为社会动物,就一定会找能跟自己玩到一起的人。

从这个角度讲,也算不上“重建”,因为人本身就是社会动物,都有“组群”的倾向。只不过,随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群”的标准质量要求更高了。

以后的高档小区,只靠美化美化环境,靠搞点西洋式的服务是不行的,总要满足人们的社群需求,才算真高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