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有些地方的農村現在出現大量栽種樹木而不種植糧食作物的現象你怎麼看?

志華840


現在很多農戶良田裡不種莊稼,改成種樹,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

稍微分析一下,就知道答案了。

農民種地是為了什麼?可能有專家說,是為了糧食安全。這是大道理,農民的樸素認識裡面,這高度達不到,但也知道手裡有糧,心裡不慌。

實際上,農民種糧的如意算盤是,不用再花錢買糧食,多餘的可以賣掉取得一定的收入。但是,現在種子貴、化肥貴、澆地貴、農藥貴,農民種地如果不考慮人工也不掙錢。如果這樣費勁費時費力的勞作,還不掙錢,那還有什麼種田積極性。

如果有其他的門路,農民自然不會種莊稼了。比如,過去的幾十年裡,農民外出打工,形成了浩浩蕩蕩的農民工大軍,因為打工掙得錢,遠遠高於種莊稼。這是最樸素的機會成本比較,選擇打工的收益高於種地,機會成本低。

同樣,如果栽樹的收益高於種莊稼,那麼農民就會選擇栽樹。與種地比較起來,栽樹容易的多,不用經常管理、施肥、打藥、翻地、澆水,也不用到時候收割,比種糧食簡單多了。種上樹後,可以長時間不用管,而且慢慢長成材後,收益也就上來了。這也是老百姓講的種樹就是“綠色銀行”,種樹掙錢有保證。

那麼,過去為什麼種樹的少呢?原來村集體有規定,良田不允許種樹,因為影響糧食作物生長。如果種樹,可以在田埂地壟上種,而且不能影響他人。這樣,過去很少人在地裡種樹。

現在,田裡面種樹的硬性規定,有所放鬆,特別是有些地方,在大田裡面種植高價值的苗木花卉、特種林材、中草藥等,讓人以為也可以在良田裡面隨意種樹了。同時,外出打工的少了,種糧不如種樹,因此在不少的良田裡面就種起樹來了,目的還是為了增加收入。

農村種什麼養什麼,應因地制宜,以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有機融合,形成新六產,比如宜糧則糧、宜樹則樹、宜菜則菜、宜果則果,宜養殖則養殖、宜加工則加工、宜流通則流通,這樣才能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

————————————————————

請朋友關注我的頭條號,謝謝朋友支持!


老夫子話三農


特級腦殘措施,中國是農業大國,就算要轉型也不能放棄農業,糧食也是戰略儲備物資的一種,戰略物資依賴進口,只有傻子或瘋子才會做出的舉措,中國還遠沒到全球稱霸地步,不可能把國土以外的某個地區制定作為糧食供應基地,專家們是不是吃三鹿奶粉長大的,在說三鹿奶粉堵是你們下面,又沒堵你們腦子,怎麼腦子還不靈光了,農業和工業是一個國家的基礎,部分土地退耕華林我不反對,但是你把農民都忽悠進城打工,農田誰來耕種呢?種地也要有技術的,不像你們專家上下嘴唇一碰就能出糧食,當下一代進城打工,再下一代連耕地是什麼都不知道了,在說國外的糧食不可能是無限期穩定供應,也會有天災人禍不可預測的事發生,到時候苦的又是民眾,專家不是世襲的,受苦的會有你們子女一份,到那時罵的最狠不是我們,是你的子女們,因你的短視造成他們無臉見人


瑞蚨和尚


而在過去的這幾年裡,“植樹熱”現象出現在農村。大家都在忙著種樹,甚至莊稼地也不再種植農作物。都由種樹來替代。

有經驗的老農有的說:誰敢種地?多種多賠、少種少賠、不種不賠,農民有什麼辦法?有的說:栽上樹不種糧食可以打工,樹賣多賣少增加收入就可以。還有的說:因為進口糧食太多了,在國內種糧不掙錢,所以才有栽樹。

人們喜歡種植經濟林、核桃、胡椒等等。它們易於管理,利潤相對也高很多,有的地區對種植特定品種的樹木還有相應的獎勵和補貼政策。

種植這些樹真的能致富嗎?植樹不是為了致富,而是不喜歡讓土地閒置。農村土地被遺棄的現象非常嚴重,到處都是。其中許多都很平坦,肥沃的土地上都長滿了雜草。農民說到底對土地有感情,不忍心看其荒廢至此,而種樹比讓它們長雜草好。也許幾年後還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眾所周知,種植莊稼就是靠天吃飯,不僅沒利潤,還可能賠錢。而種樹不用澆水施肥那麼麻煩,幾年後還可能獲得更高的收益,所以植樹肯定比種糧更有利可圖。

目前,核桃、胡椒和香椿的價格都不錯。如果產出穩定,它不一定不能賺錢。但是無論如何,這比種植農作物要好。希望國家早日能解決這個棘手的問題吧。





瓊海溜公社


對於這個問題我的感受還是比較深的,因為我們村的地現在基本都拿來種樹了,包括我家也是。

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現在在農村小家小戶的種植糧食是很難賺到錢的,又辛苦還不如種樹,我們那邊一般都是種桉樹和松樹,前者生長速度快,不需要管理,後者雖然長得慢但是也比較好管理,而且價格還不錯;

二、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像我們村除了過年過節,平時是看不到四十歲以下的青壯年在家的),年紀大的老人也幹不動了,沒法種糧食,只能種樹,管理簡單又能賣錢;

三、農村大部分地都是私有化的,種糧食效益不好,很多人留著荒,又擔心政府收回去重新分配,為了佔地都種上了樹,我們村很多人都這樣,有錢後馬上砍樹蓋房子在那裡。

以上幾點就是為什麼很多農村都種樹而不種糧食的重要原因,不過我還是比較懷念小時候跟著長輩去種地的日子的,一到春耕時節田裡就成了我們的遊樂場,相信很多在農村長大的朋友都有這樣的回憶!






大路媳婦


近來由於種糧沒效益,不少農民放棄了種地,從事其它產業或者打工掙錢去了,因此不少土地被撂荒。如何讓撂荒的土地恢復功能,改善土質,美化環境,產生效益,農業部門和相關專家提出了組織農民種樹的辦法,於是,全國各地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面積植樹造林熱潮。

與種糧比較,種樹可以改變植被環境,樹木可以吸收空氣當中的汙染顆粒,防止沙塵暴,防止水土流失,改變土壤微細結構與內環境,減少地下水過度開採,增加地下水儲備。這不難看出是從改善華北地區缺水和霧霾汙染的嚴重局面出發,從生態環境改善上著手展開的一種非常有益探索和嘗試。

我國木材市場的需求量很大,長期對大興安嶺等有限的原始森林資源過度採伐,早就應該進行補充種植。尤其是速生林的補充,一次性餐筷和造紙用量太大,應該合理適度給予必要的補充種植,從而提高森林覆蓋率。

想一想,廣袤的大地,植被在無限寬闊的人造森林當中,人們都生活在森林公園裡面,該是多麼愜意,令人心曠神怡的事情。

當我們開車行進在由森林包繞的高速公路上,能看到大雁飛翔,彩蝶飛舞,聽到鳥兒鳴唱。如果森林當中還有涓涓的小溪靜淌,該是多麼樣的美妙。

有了這樣的森林植被和生存環境改變,可能氣候變暖就會逆轉,這無疑是針對地球變暖開出來的一劑良方。

溫度下降,雨水增多,我們可以漫步在森林之中,體味著雨滴從樹葉上滴落下來,打在我們的髮梢,滴在面頰,體味細細的雨滴緩緩流淌的感覺,該會是多麼的一種浪漫溫情。

如果趕上假日,我們漫步在林間小路上,或沿著小路自由自在的奔跑,呼吸著森林氧吧中的清新香甜的空氣,心清氣爽,那可是多年我們嚮往的美好生活。

還可以自制捕捉野生動物的工具,到森林裡面狩獵,喝著啤酒,啃著香腸,耐心的蹲下來,把守據點,等著獵物的出現。

突然想起來,森林多了,山裡面的野生動物肯定會出沒到森林中來。人造森林必然為野生動物的生物鏈恢復提供良好場地,這裡必定會給它們創造出最合適的空間,它們會在這奢侈的環境當中生長繁殖。要學習好野生動物保護法,不損害法定保護動物。自制狩獵工具要注意安全,不能觸及法律,非法持有槍支彈藥。還要做好防止野生動物出沒傷人和襲擊家禽。狩獵應該騎著馬,還要牽著韁繩馳騁,身後還有幾條速度與激情迸發的獵狗跟隨。要煉出搭弓射箭防身健體的本領。只要想上那麼一想,也都很開心的。

時間久了,把森林給後代留下來,那時候的森林裡面,會有很多很多的野生植物,即使是平原的人造大森林,是不是也會有野生人參生長?如果有,挖出那麼幾棵出來,就能裝滿孩子們的小籮筐。森林裡的野生果樹,結出來的果實又脆又挑。如果長期在森林裡生存,只吃野果,沒有食鹽攝取,會不會就像電影《白毛女》中的喜兒一樣,也要長出白白的頭髮來?到時候,我們的孩子,我們的後代,就要在前人植下的森林當中,探索大自然中森林的奧妙,他們就有從小與森林融合在一起的機會,真的讓人憧憬。

如果這些森林在由於地殼變化,被覆蓋在深深的地底下,一萬年後是不是就會變成一個個大大的煤田或者油礦?我們後代是不是也會學著我們樣子來這裡勘探採礦。

種樹也要講究科學,有的樹不能密植,比如楊樹過度密植就容易生病,腐爛。哪些樹木不能兼植,哪些樹木需要防風,哪些需要防水防蟲害,都要事先做好相關知識的普及瞭解和掌握。種樹還要藉助於科技,如飛播,飛管等。

孩子們還能看到,在課外讀物中說到的,啄木鳥醫生給森林裡患病的大樹治病的情景。看到佈滿了像湖水中盪漾的漣漪一樣,密織著的螺紋,一張張大大的蜘蛛網。能看到神話裡的大大的蜘蛛王。想一想,就知道孩子們的心,還有他們的思緒,早已飛到很遠很高的地方去了。那裡就是他們的樂園,那裡有孩子們的詩,有孩子們的遠方。

有一點需要特別特別注意,一年四季都要注意防火。尤其冬春季節,更要注意生命財產安全的教育與防範,不能每年都發生的森林火災,讓災害不斷的吞沒消防戰士的,最崇高的,最珍貴的生命,烈士的血不能白流。

按法律合同,土地承包權,經營權交給了農民,那麼農民有自主選擇種植權利。種什麼有效益,種什麼划算,都由農民自己決定。打工外出的農民種上樹木,不需要過多耽誤時間去管理土地,可以安下心來從事自己新選擇的職業,既能做出新成績,也能減少花在土地上的人工成本。而且,植樹後等上一些歲月,樹木成材了,再賣上一個好價錢,該是一件多麼美妙的事情。

儘管如此,我還是友好的,善意的,特別想提醒一句,農民種地,什麼時候也不要忘記了種點糧食。


雨軒聽到雨聲聲


這種現象不足為奇,農民的職業就是種植、栽植、農養殖,在農資價格一漲再漲,種糧已虧本的情況下,農民搞栽植,也是本職工作。象我們家鄉(渭北早原區)從一九九九年退耕至今,幾乎無人種糧,大面積的花椒樹、柿子樹,讓我們這裡發生了質的變化,一市斤優質花椒賣四、五十元、一斤柿餅賣二、三十元,一畝地種糧在我們這不過五、六百斤,也就是五、六百元,不頂一棵十年生的大花椒樹賣溼椒。說一句掏心窩子的話,不管是從事那個行業的人,沒有人嫌錢多咬手,也沒一個人會持續走一條走不下去的路,會弔死在一根繩上,農民也不例外,當今經濟社會,那個饃大抓那個,因此在種糧賠錢的情況下,農民大量栽樹不足為怪。





益凡逢順


我是山東農民.家裡承包有20畝地...大概瞭解點農村的現狀.首先現在糧食價格不高.其次就是現在我們這是工業鎮.工作很好找.且工資都不低.青壯年的工資都在5000以上.給工廠看60歲的人工資都在3000左右.。現在農民種地都是機械化.每家每戶三畝五畝地又不可能自己買機器種.人工又種不了..這樣就需要顧村裡的播種機.旋耕機.收割機.這一套下來每畝地機械成本就需要將近400塊錢..還需要化肥種子農藥等等.....每畝產糧食六七百斤.每年兩季就是一千三四百斤糧食.算了算還不如工資多(此處可以腦補農民為什麼不種地)


Post-80s農夫


種樹管理沒麻煩,又不是一年一收,需十年一收。這樣在外打工無顧之憂,就是過年過節,帶全家出遊,也不用想著家中事,有老人在家打個電話,搞搞視穎,全部掌握。

栽樹不務農,不務收入。又省去很多環節。又不務在外打工。如有政策變化,來家把樹賣了既可,不用打嘴仗,運用自如。

土地流轉出去,當前看有很多弊端,不給錢的,少給錢的,吵架的,鬧的很多不愉快,本來是好亊,而變成矛盾,本來是朋友而變成敵對。栽樹後這些沒有了。

栽樹後:,地產還屬自己管理,一切正常。對那些髒髒:汙汙的顛皮不用煩心,例如很多流轉出去的地,地價提高他不提,要地不給,轉地戶受真苦很多,種不了栽上樹,永沒這些費心力之亊。


老侯


對於這個問題本人是農村戶口對這方面有所瞭解

在農村農田大量種樹第一是:農村種田地勞動力不足導致慌廢,在家的都是老年人已經沒多少勞力去種植。隨著在外工作條件變好,在外工作的收入也超出在家種植收入。還有國家的退耕還林的的政策,農村種植的樹木都是有國家補貼,既然田地不種了不可能慌著長野草,在家年紀大種植樹木還是有能力管理的,至少不像種田I地那麼繁忙跟累。

還有就是都捨不得田地荒廢,都會種樹來標記來屬於自己的田地,因為荒廢的田地很快長雜草樹木沒幾年就很難找的出屬於自己的那田地。種上樹木可以作為標記等樹木長大還能賣錢也可以自用做傢俱都是不錯的。所以很多農村不種田地都會把自家的田地種植樹木。

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分的田地不夠聚集幾塊田地相差很遠也不便於種糧食來回打理都會種上樹。現在農村都是買袋裝糧食,都不靠自己種植糧食為主。所以荒廢田地都會種植樹木。


鮮果晴天


我有一同學,早年種十來畝水稻,供兩孩子讀大學,欠債七八萬。為了還債,增加收入,把房前園後的荒坡改造後,種上樹。六年後,一百五十棵樹,平均一千一棵出售,一下子還清了所有債務。現在把一半多水田也種上了樹。種樹,前兩年除施肥,除草外。後幾年基本不須太多管理,賣時,買家來挖,省事人輕。收入比種水稻強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