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限施壓”能讓美國實現外交目標嗎?

譯文原刊載於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海外智庫觀點要覽》第48期

作者 阿里安·塔巴塔拜 蘭德公司政治學者、哥倫比亞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研究員

參考消息網4月9日報道2019年2月28日,期盼已久的美朝領導人第二次會晤在開始後不久就無果而終,美朝雙方沒能達成令對方感到滿意的協議。兩國領導人都試圖讓對方做出重大讓步:特朗普尋求朝鮮的無核化,朝鮮最高領導人則希望先減輕對朝制裁。為了讓對手回到談判桌前,特朗普政府採取了“極限施壓”策略:通過嚴厲制裁和戰爭威脅以迫使對手改變其行為。目前來看,特朗普的外交基本上圍繞“極限施壓”在運轉。

不論對朋友還是敵人,特朗普都在施加壓力。過去兩年中,這一策略看上去給他帶來了不少成果。例如,重新談判北美自貿協議,達成在特朗普看來更符合美國利益的新條約;又如,和中國持續地進行貿易談判。然而,在朝核問題和伊核問題(這兩個問題令核不擴散原則面臨巨大挑戰)上,“極限施壓”策略暗藏風險。

就伊核問題來說,“極限施壓”意味著退出2015年達成的伊核協議,重新對伊朗實施制裁,並且對伊朗施加更強大的輿論壓力。就朝核問題來說,“極限施壓”導致美朝緊張局勢急劇升級,使美朝一度瀕臨戰爭邊緣。但是,具體來看,美國對伊朗和朝鮮的極限施壓有所不同。在過去幾個月中,美伊緊張局勢不斷升級,美國敦促其盟國支持退出伊核協議。而美朝關係卻有所緩和。從短期來看,這兩種措施都未必有效。從中期看,這種策略可能有害,會讓美國除了採取軍事手段之外別無他法。

以美國的伊朗政策為例。2018年5月,特朗普宣佈美國退出伊核多邊協議。這一協議自2016年生效以來,成功抑制了伊朗的核項目。在2012年到2015年的談判中,伊朗已經同意限制部分核開發行為,這促成了伊核協議的簽署。但是,特朗普認為伊核協議是不充分的,並且拒絕了歐洲提出的在伊核協議基礎上處理其他問題的提議。所謂的“其他問題”包括伊朗的導彈項目、伊朗在地區事務中的行為,以及伊朗核項目在該協議中的核心條款到期後的未來發展情況。

特朗普政府開始重新對伊朗施加制裁。和之前幾屆政府相比,特朗普時期的白宮以及國會議員們在一系列國內外論壇上對伊朗進行了更為嚴苛的批評。美國試圖在12個領域改變伊朗的行為,這些領域涵蓋廣泛,從核導項目到伊朗的地區政策。同樣是“極限施壓”,朝鮮面臨的壓力太小,而伊朗面臨的壓力過大,以至於伊朗根本無法和美國進行談判。

“極限施壓”策略的範圍十分廣泛,幾乎包含了外交、安全政策的方方面面,也包含了一些除非讓對手實現政權更迭、否則根本無法達成的目標。此外,這套政策的打擊面也太廣。比如,美國對伊朗的制裁影響了很多伊朗平民,包括病人、兒童、學生等,導致這些人無法在國外就醫或上學。目前,伊朗人似乎已經決定等待特朗普任期的結束。在這之前,除非伊朗對未來兩年美國國內政治的發展趨勢有更清晰的認識,否則不準備重返談判桌。

一個成功的施壓策略必須具備幾項條件。第一,必須有清晰且可實現的目標,這樣才能落到實處,必須避免不現實的目標。第二,必須向對手傳遞清晰的信號,或是展現自身通過對話實現目標的能力,同時也要向對手明確自己的紅線所在。第三,必須平衡獎懲。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施壓策略必須要經過一段時間才可以奏效。換句話說,勿求速勝。(李博冉摘譯,歸泳濤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