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結構光和TOF哪個更先進哪個成本高?

范特西yp


要想知道3D結構光和TOF哪個更先進,哪個成本更高,我們就需要了解兩者的技術原理和其中的區別。

3D結構光

3D結構光主要有紅外鏡頭、點陣投影器和泛光感應元件組成。點陣投影器向外投射多個光斑到被測物體上,利用紅外攝像頭來拍攝被測物體的三維光圖像,再由系統完成物體深度信息的計算,最終完成3D建模。

在過去兩年,蘋果、華為、OPPO、小米這幾大廠商先後都在自己的手機上應用了這種3D結構光技術,而且基本都應用於金融級別的人臉識別。

TOF,飛行時間

TOF(英文名為Time of Flight),同樣也是一種深度信息測量方案。TOF實際上算不上是一種鏡頭,其主要由紅外光投射模塊和接收模塊構成。投射模塊向外投射紅外光,紅外光在遇到被測物體後反射,反射光線被接收模塊捕捉。系統通過計算紅外光從發射到被接收的時間,計算出被照物體深度信息,完成3D建模。

目前包括榮耀V20、OPPO R17 Pro等手機都在採用TOF模塊,用於捕捉圖像的景深信息,以完成更好的背景虛化效果。

3D結構光 vs TOF

可以看到,3D結構光雖然在測算上會更準確,但它對環境光的適應能力較差,測算的距離也相對更短,工藝更復雜。而TOF對環境光線的適應能力更強,識別距離達到10m之遠,響應時間也更快,工藝相對更低。不過TOF在識別精度上不如3D結構光,所以目前還達不到金融支付的安全等級。成本方面我們也可以由此判斷,3D結構光由於工藝難度的問題,成本也相對TOF更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