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記憶:改革開放四十年 大同大公交華麗蛻變見證城市變遷


城市記憶:改革開放四十年 大同大公交華麗蛻變見證城市變遷


從大通道柴油車到新能源公交車,從僅有13輛老舊客車,到現在的1076臺公交車,從2條公交線路到現在的57條,從人工售票到手機支付……改革開放40年,大同公交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公共交通的發展,也成為大同城市發展的一個縮影。

售票員轉崗駕駛員 見證大同公交發展

馮建花是一名土生土長的大同人,小時候總是乘坐公交車去奶奶家,每次看見公交司機和售票員都覺得特別神氣,夢想著自己長大以後也能開上公交車。2002年,馮建花的夢想終於變成了現實,她成了大同公交公司的一名售票員。


城市記憶:改革開放四十年 大同大公交華麗蛻變見證城市變遷


雖然實現了自己的夢想,但是售票工作遠比想象中的辛苦,那時候必須提前半個小時到崗,第一項工作就是每天早晨清洗車廂,給水箱加水,加完水著車升溫後才開始一天的工作。

“那會車況條件不足,車窗密封也不好,到冬天的時候,車內和車外差不多是一個溫度,基本上就是帶著手套口罩售票。上下班高峰期的時候,乘客比較多,有時候人們上不來擠不上的時候,有時候就會出現那種‘掉門’的現象,那也是經常出現的。”馮建花向記者回憶說。


城市記憶:改革開放四十年 大同大公交華麗蛻變見證城市變遷


那時候的大同公交還是實行人工售票,根據路程的遠近進行分段計價,分別有五毛、一塊、一塊5毛、兩塊的票價。乘客上車後,售票員要根據乘客報的站點迅速計算出這段路程的票價、撕票、找錢,有時候錢找不開,還得先讓乘客等一會,等零錢多了,再把錢找給乘客。一天的工作結束後,售票員要到票務室交票,清點這一天的票據和金錢。那個時候的票板如今也變成了老物件,珍藏在老一代售票員的記憶裡。

馮建花告訴記者,那時候雖然辛苦,但是卻也有很多的樂趣,“在售票過程中,偶爾會遇到逃跑的事情,有時候乘客多,我們要根據乘客的特點提醒他們買票,所以我們售票員既要算路程票價又要盯對乘客,就練就了算票價、撕票盯對乘客就在短短的幾秒內完成,這也就成了我們工作中的樂趣和自豪的事情”。

隨著大同公交車實行無人售票模式後,公交售票員這一崗位就逐漸的退出了歷史舞臺。馮建花雖然離開了熟悉的崗位,但是她走進駕校後,轉崗成為了手握方向盤的公交女駕駛員。


城市記憶:改革開放四十年 大同大公交華麗蛻變見證城市變遷


現在的馮建花是大同1路公交車的一名駕駛員,從刷卡支付到手機支付,馮建花見證了大同公交智能化、人性化的發展,特別是今年大同公交推廣手機支付時,面對不會使用的乘客時,馮建花會有其他公交駕駛員一樣,耐心的指導乘客如何使用、如何刷二維碼,讓乘客能夠更方便、更快捷的乘坐公交車。

在工作中,馮建花都嚴格要求自己,把每一次出車計劃當成一次新的挑戰,讓每一位乘客都能有一種溫馨、溫暖和安全的感覺。

從大通道到新能源 大同公交“變形記”

1993年,劉俊成為了一名大同6路公交駕駛員,現如今的他仍然堅守的公交第一線,由他經手的公交車輛已經更換有5次了,回想起駕駛大通道的經歷,劉俊非常感慨,“我駕駛的第一輛大同公交車是大通道,方向盤特別沉,沒助力,掛擋,離合器一腳丫子下去,踩不動。掛擋也是沉得,都是體力活,每天開完整個胳膊疼的。每到冬天,就要早早去熱車,必須先拿那個搖棒搖,先把它搖的機油比較稀了,然後再加水,加完水這才可以打馬達。那時公交車前風擋是一個比較薄的鐵皮,冬天冷夏天熱,和現在的車沒法比。冬天開車的時候,車外颳大風,車內刮小風”。


城市記憶:改革開放四十年 大同大公交華麗蛻變見證城市變遷


儘管當初的駕駛環境比較艱苦,但他感到十分自豪,而更令劉俊感到自豪的是,大同公交一直跟隨著時代向前發展,從“大通道”柴油車,到傳統汽油車,再到如今的新能源公交車,在公交車的發展歷史上,不僅給“公交人”創造了更好的工作環境,同時也改善了市民的乘車環境。


城市記憶:改革開放四十年 大同大公交華麗蛻變見證城市變遷


如今,大同市公交總公司運營的1076部公交車中,全部已經告別了傳統的燃油車輛,採用清潔能源和新能源。新能源車、混合動力和純電動車已經佔到了34.5%。純電動公交車的車身不僅統一成“大同藍”,外觀也更加高端大氣。每當聽到外地遊客稱讚大同公交車真漂亮時,劉俊心裡感到美滋滋的,因為他知道,大同公交車已經成為城市一張靚麗的名片。

更新換代優服務 民生公交幸福出行

在售票員母親的影響下,從小在公交車上玩耍的馮冰,長大後成為了一名大同公交4路車的駕駛員,已經在公共交通駕駛員崗位上工作了27年的他,由於兢兢業業的工作態度,爭創一流的工作表現,使他成為單位先進、全國勞模、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城市記憶:改革開放四十年 大同大公交華麗蛻變見證城市變遷


“這麼多年來,作為大同公交發展的見證者。我從第一次登上公交車到現在,也看到了我們公司四十年來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從設備特別陳舊的老式公交,到現在有空調,有無級變速的新能源公交車,這是我都想都不敢想的,我們公交也為咱們大同藍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馮冰激動的向記者訴說著大同公交的發展歷程。

“你好,歡迎乘車”、“請慢走”這是乘坐過馮冰駕駛的4路公交車的乘客們常常聽到的,因為從大同站始發,到了旅遊旺季,都會有來自外地的遊客乘車,為了更好的服務乘客,幫助乘客準確找到景點,馮冰利用休息時間認真學習了有關雲岡石窟、懸空寺等景點的歷史文化和經典故事,並將這些故事準確無誤的講給乘客聽,同時還把沿線的商店、工廠、景點等分佈情況和公交乘換樞紐編成順口溜,應用到口頭報站中,在這十平米的車廂內為美麗的大同宣講,讓遊客們親身感受到大同人的熱情好客。


城市記憶:改革開放四十年 大同大公交華麗蛻變見證城市變遷


在他的影響下,現在大同公交的每一位駕駛員都會用一個微笑和一句親切的問候來感動這每一個乘客,為大家營造一個親切溫馨的乘車環境。

2018年,馮冰被推選為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我作為一名基層代表,就要發揮好基層群眾優勢,把黨的聲音傳遞下去,把群眾呼聲反映上去,全國人大代表肩負人民的重託,責任重大,使命光榮。”馮冰覺得自己肩上的責任更重了,在大同公交黨委的支持下,馮冰於今年4月份成立了“馮冰工作室”並開通了一條“馮冰熱線”。對外接受群眾的建議、意見和諮詢等,對內開展司乘服務培訓,幫助更多的市民。


城市記憶:改革開放四十年 大同大公交華麗蛻變見證城市變遷


6月3日上午10點35分,市民詹先生打來熱線,稱大約10點25分分左右乘坐15路公交車,在半途中下車,不小心把郵件遺失在車上,希望通過“馮冰工作室”熱線尋找。馮冰接到電話後及時和智能調度聯繫,通過這位下車乘客的時間,推敲出自編號900公交車,並通過智能調度網絡與15號駕駛員郭曉陽取得聯繫。司機聽到指令後,把車停靠在路邊,走到車廂的後面座位找到乘客的快遞郵件,最後乘客在“馮冰工作室”認領了自己丟失的郵件。

7月7日大同公交15路車駕駛員王治撿了一個手提袋,裡面有一件老式軍裝,幾枚勳章和一本軍人證。可是幾天過後,還沒有人認領。於是通過“馮冰工作室”平臺發表了關於老軍人姚先生失物招領的信息,但是卻一直無人認領,隨後“馮冰工作室”的人員走訪了民政局等地也無此人信息。因為老人從上海參的軍,“馮冰工作室”的小編通過微信群裡的“全國公交大家庭”與上海一名微信名“上海巴士通”取得聯繫。於是這位未曾相識的公交人積極地幫助聯繫上海媒體,通過上海交通廣播電臺播出。當天姚先生聽到電臺節目就聯繫上海廣播臺,至此姚先生在大同丟失軍裝找到了。


城市記憶:改革開放四十年 大同大公交華麗蛻變見證城市變遷


工作室成立至今,已從公眾平臺發佈信息146條,接收熱線求助149條,及時幫助乘客找到遺失物品數件。

馮冰用“方便、快捷、舒適、溫馨”四個詞來形容這些年來大同公交車的變化。“方便、快捷”是指公交車的車型的變化,性能越來越好,公交輻射的範圍也越來越廣;“舒適、溫馨”是指乘客乘坐公交車更安全,公交服務越來越好。

改革開放40年以來,大同公交在不斷改善硬件配套設施的同時,在軟件設施上也變得更數字化和智能化,從過去趕車、擠車,到如今主幹線路平均間隔5分鐘的高頻次發車,科學設置公交站點、優化行車路線、掃碼乘車等等,讓市民的日常出行變得更加便捷與便利。

如今,大同公交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他們將立足城市公共交通服務,以轉型促發展,積極推進城鄉公交一體化,利用雲平臺和大數據,實現城市公交智能化、信息化,實現公共交通科學調度。未來的大同公交一定是綠色、低碳、環保和節能的,也一定會以新的理念和姿態給廣大市民提供更加優質、舒適、便捷、安全的服務。

從過去的人工售票到現在的自助投幣、刷卡、手機支付;從鐵質站牌,到電子燈箱站牌;從大通道柴油車到天然氣車,再到現在的純電動公交車……這些變化不僅彰顯著大同公交的智能化和人性化,更見證了改革開放40年來,大同這座歷史文化古都的崛起和繁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