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助人熱線,她一“連”18年

閱讀提示:2001年“袁阿姨熱線”開通以來,接聽10餘萬人次的電話,讓98人停止實施犯罪;令102人放棄了輕生的念頭;讓129個家庭得到了挽救……這一組組數字的背後,凝聚了袁梅芳18年助人不倦的心血與汗水。


一條助人熱線,她一“連”18年


一次悲痛的過往,“袁阿姨熱線”誕生

1996年,對於袁梅芳來說,是痛徹心扉的一年。那一年,她視若珍寶的兒子永遠離她而去,她一度陷入痛苦無法自拔。2001年的一天,她想起有人說過,“為他人服務是化解痛苦最好的方法。”在這句話的啟發下,她通過電臺,將自家的電話公佈出去, “袁阿姨熱線”由此誕生,這一年,她52歲。

“袁阿姨熱線”定位為心理諮詢、情感解困、答疑解惑、排憂解難。為了更好地為他人服務,袁梅芳到大學潛心學習心理學,僅用了半年時間就取得了“心理諮詢師”證書。

溫暖的細語、貼心的關懷……“袁阿姨熱線”的受歡迎程度讓袁梅芳始料不及。最忙的時候,她一天要連續接15個小時的電話,每個電話的接聽時間短則半個小時,長則三四個小時,有時候生病都要不斷線地“陪聊”幾個小時,這對於年過半百的她來說,不可謂不辛苦,可袁梅芳卻樂在其中。“我幫助了別人,讓別人減少痛苦,同時我也從他們身上學會坦誠和包容。”袁梅芳說。

18年來,為了幫助更多的人,袁梅芳幾乎全年無休,她卻說她“不忘初心,幫助別人就是快樂自己”,特別是逢年過節,曾受過幫助的人打來電話或發來短信表達祝賀,那一瞬間,她覺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用壞八部電話,她打開萬千陌生人心扉

18年,“袁阿姨熱線”始終熱度不退。袁梅芳說,這得益於她的溝通技巧:對求助者,袁梅芳因人而異地做思想工作,對女性她感同身受,對男性她換位思考,對小孩她關懷慈愛,對長者她敬重有加,“我把他們當親人,這樣就好說話了。”

外地青年小陳因為戀愛問題,心生怨恨,他打電話給袁梅芳:“袁阿姨,我實在不能忍受她拋棄我,我要報復。”袁梅芳一聽就覺得事有蹊蹺,“這孩子莫不是要去殺人?!”她心急如焚,生怕小陳做傻事,就天天打電話勸解他,還多次寫信勸他放下心結,不要做犯法的事。頑固的小陳卻聽不進去,為了幫助他,袁梅芳電話加書信不斷,還向武漢的心理專家尋求過幫助。皇天不負有心人,小陳終於卸下思想包袱,給袁梅芳打來電話:“袁阿姨,我想通了,您放心,我不會去她們家報復的,她們家人安全了,我現在準備去外地打工了。”這通電話,讓緊張了三個月的袁梅芳徹底放鬆下來,她忍不住哭了起來,“太好了,太好了,你好好努力,以後的生活一定會更好的。”為了鼓勵小陳,本就沒什麼積蓄的袁梅芳硬是給小陳寄去了幾百元的路費。

“袁阿姨熱線”是袁梅芳破解求助者困難的平臺,而自己家則成了求助者溫暖的港灣,18年來,袁梅芳接待了1萬多人的上門求助,大家都說:“到了袁阿姨家就跟到了自己家一樣,什麼煩惱都沒有了。”

一位經常給袁梅芳打電話的女士因為離異,一時想不開就買來安眠藥自殺,她喝了藥後給袁梅芳打電話:“袁阿姨,你以後再也聽不到我的聲音了。”聯想到以前的談話內容,袁梅芳意識到情況不對,立刻打了120,還馬上找人跟自己一起趕去這位女士的家中,及時把她送往醫院救治。該女士康復出院後,袁梅芳將她帶回自己家中,悉心照顧了她一個星期,天天陪她說話開導她,終於使這位女士打開心結,投入新生活。

獲得榮譽無數,她致力培養接班人

18年來,袁梅芳獲得榮譽無數, “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百名公益事業新聞人物獎”“全國百名志願者創新獎”“湖北省十大女傑”“荊楚楷模”……一個個響亮的榮譽背後是袁梅芳18年如一日的堅持和付出。

然而隨著年歲漸長,袁梅芳的身體有些不能支撐她高強度的工作。2006年,為了讓愛心延續下去,袁梅芳在報紙上登出招募“袁阿姨熱線”志願者的廣告,不少熱心市民積極加入。袁梅芳挑選了8名有一定心理諮詢知識的志願者組成團隊。多年來,她帶著她的團隊,足跡踏遍了荊門的各個角落,他們每年都共同出錢購買小收音機、水果、麵包等物品,為需要幫助的人們送去溫暖的問候。18年裡,她為了這份幫助出資7萬多元。

掇刀石小學心理健康教師李琴是一名心理健康教師,也是袁阿姨志願者團隊的成員。李琴說,“今天袁阿姨在,我和她一起做,未來哪一天袁阿姨做不了了, 或者袁阿姨不得不退下來的時候,我願意把這份事業繼續做下去,同時我也想像袁阿姨一樣,帶領一批有這樣愛心、有這樣能力的人,一起把這份助人的事業一代一代傳下去。”(記者 胡曉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