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改革:線下"5+2"、線上"7X24",居民辦事,隨時有人

“彈性工作制”、每週線下“5+2”工作、線上“7X24”小時不打烊……今年,基層街道改革和便民服務創新是工作重點,不少基層街道和社區紛紛出臺措施,為民眾提供優質公共服務。記者調查發現,種種改革和創新措施的確方便了居民辦事,同時,有些層面也需進一步優化提升。

基层改革:线下

改造一新的東辛房街道綜合窗口,居民在窗口辦事。

發力:線下“5+2”,線上“7X24”小時不打烊

下午2點,門頭溝區東辛房街道政務服務中心開始熱鬧了起來。64歲的胡大爺從十多里地之外乘車趕來,他想讓街道綜合窗口的工作人員幫他選一款輔具。“我是重度殘疾人,腿腳不便,又不會用電腦,之前都是他們給我幫忙跑相關手續,今天過來是想確定好購買的輔具。”胡大爺說,相比於以前,他感覺如今在街道辦事效率更高,工作人員的服務態度也更好了。

經過前期裝修改造和人員培訓,今年3月1日開始,全新的東辛房街道政務服務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如今,街道將一層585平方米的空間改造後全部對居民開放,主要分為了綜合窗口、接待中心、接訴中心、會議室等功能區。而最大的便民服務變化,就體現在線下現場的“5+2”綜合窗口和線上“7X24”小時接訴中心。

走進東辛房政務服務中心,一樓右手邊便是4個綜合窗口,居民前來辦事,會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稍微等待或者前往窗口辦理。“前臺綜合受理、後臺集中辦理、窗口統一出件。當天能辦的,很快就能辦好;需要我們給居民跑腿辦手續的,將交給後臺工作人員去集中辦理。”東辛房街道辦事處副主任荊菁說。

與之前不一樣,如今每個窗口的工作人員都經過了“全能”培訓,居民想要辦諸如社保、計生、民政、證明等事宜,可以在任何一個窗口“通辦”。“13個大項220個小項的相關業務服務,在任何一個綜合窗口都可以辦理。不僅如此,我們還實行‘5+2’工作模式——在不增加現有工作量的前提下,合理安排班次,週末上班的人員在下一週工作日可調休一天。”荊菁說,如今居民不用再在工作日期間請假前來辦事。即使是週六日,都有工作人員現場受理居民需求。

而在綜合窗口的另一端,一層約10平方米的接訴中心,如今也開始推行“7X24”工作模式。這意味著,即使是夜深人靜,接訴中心也有人坐在電腦前值班。“我們成立了‘接訴即辦’值班工作組,負責實現12345熱線工作的無縫對接。除白天正常工作時間有3名工作人員專門負責該工作外,夜晚一共有18名幹部負責輪崗值班。”東辛房街道辦事處社區辦主任張大偉說,每天的夜間及節假日期間,都會確保1名工作人員專門負責案件處置工作。而就在前兩天深夜11點多,還接到有居民反映“汽車充電難”的問題。由於是深夜,他們不便打擾,只有第二天早上再給居民回覆過去,給予耐心解釋和處理。

基层改革:线下

工作人員耐心傾聽並解答居民遇到的問題。

靈活:輪流留下值班,“彈性工作制”拉近距離

12位工作人員,每兩人一組。每週一到週五下午五點半到八點期間,以及週六的“朝九晚六”,都會有一組人員留在居委會值班。這項旨在方便居民辦事的“彈性工作制”,已在石景山八寶山街道玉泉西里中社區率先試點了約兩年時間。且作為一種制度,於2018年在全區進行了推廣。

對玉泉西里中社區主任楊燕頻而言,起初接納這種全新的彈性工作制並沒有太大難度。事實上,被選中作為試點前,“主動彈性”早已成了大夥兒工作的常態。“我們是新建商品房小區,上班族多,為了‘就著’年輕人的時間,讓大家熱絡起來,社區開展活動都儘量安排在節假日或休息日。原本我們加班就多,‘彈性’的程度比較完備。所以街道也是考慮到這一點,相當於把我們在做的活兒,落實成一種正常的工作了。”

即使跟以往工作“一脈相承”,但有了具體制度後,不可否認大家身上的擔子更重了。楊燕頻介紹,理論上“彈性工作制”並不是要求工作人員加班,每週仍是40個小時的正常工作時間。“如果超出40個小時,應該安排倒休。比如前一天在下午五點半到八點期間值班了,第二天一早是可以倒休的。週六值班一天的話,下週也可以倒休一天。”她邊說邊拿出一份三月份的考勤表格,“倒休的話,在考勤裡登記就可以了。”

然而記者發現,整個三月份沒有人登記倒休。這意味著平日下班後的2.5小時以及週六的一整天,都被12位工作人員輪流奉獻出來。“不是我們不願意倒休,實在是第二天上午往往都有事。”楊燕頻坦言,居委會的活兒紛繁複雜,活動、表演、各部門任務、工作推進會……員工有各自負責的口徑,需要同步跟進。

雖然尚未專門統計過在非常規工作期間內的“彈性”時段接待了多少居民、解決了多少問題,但楊燕頻感覺“確實比較多”,這也是大夥兒即便辛苦,卻仍願意堅持的一大原因。“像我們主動把活動都放在週末和節假日,為的是形成社區影響力凝聚力,對居委會自治是有輔助作用的。再一個,年輕人會特別認可我們的工作。”

她憶起去年一個週六,有位小夥子趴著窗戶向居委會里張望。楊燕頻熱情地招呼他進來,瞭解到他是外地來京住戶,為給家中生病住院的老人進行異地醫保報銷,想開一份居住證明。由於手續齊全,小夥子很快拿到了材料。“他連連稱謝,說你們週六還上班,好辛苦啊,非要出去給我們買水果,讓我好歹給勸住,最後千恩萬謝地走了。”楊燕頻感慨,彈性工作制最大的意義就在這一點,“不說別的,以後有什麼事情居委會去敲門,這戶居民肯定開得特別快。一件事情就能拉近我們和居民之間的距離,增加信任度和認可度。”

探討:關注居委會壓力,關鍵要效率和質量

當然,在推進街道改革和便民服務創新的同時,也有一些空間需要完善和提升。

東辛房街道實行“不打烊”便民服務後,人手緊張成為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目前來看,線上接訴中心的業務量、現實中基層工作的強度都相對較大,但是現有人手還是比較緊張的。”東辛房社區辦主任張大偉說,下一步可能結合街道改革增加一些工作人員。

而在石景山八寶山街道玉泉西里中社區,楊燕頻發現彈性工作制存在繼續完善的空間。在她看來,“彈性”本身是為了更方便服務居民,應以最高效便捷的方式來進行。“各個社區有自己的特點。比如老舊小區,特別是原來整建制單位退休的那種居住人群,每天上班沒時間到居委會的人特別少,是不是就沒必要讓工作人員‘固定’在座位上?”她期待下一步能給每個社區配備公用手機,號碼向居民公佈,保證24小時隨時有人接聽。“其實現在也在用類似手段,社區的各種黨員群、志願者群、藝術團群等,大家可以在裡面隨時求助,是一種網絡預約的方法。”此外,雖然在全心全意改進工作方式,楊燕頻並不希望讓大夥兒產生“居委會是萬能的”這種認識。“那樣我們會壓力非常大,有些事情還是要允許居委會說,我不行。”

“北京一些區推行的街道、社區基層改革和便民創新服務,方向是很正確的,也讓人看到為人民服務的決心和擔當。”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說,歐美國家的現代行政服務也強調在基層著手、向社區下沉。同時他認為,在機制創新的過程中,如果過分依靠調整工作時間、或在時間上拉長來提供服務,長久來看,將不利於公務員、老百姓的法制和規範觀念養成。“法律規定的該幾點鐘上班和下班,公務員就要在那個時間段內提供優質的公共服務,老百姓也應該在那個時間內去辦事。”

竹立家建議,推行基層改革和便民服務創新,重點應是遵循法制化、規範化,要在規定時間內要效率和質量。對於實踐中出現的難題,各級部門也要主動擔當,及時完善提升,讓改革創新和便民服務迸發出更大能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