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為文職 終身為強軍

彭城四月,春和景明。空軍勤務學院內,空軍首批聘用軍事經濟類文職人員剛剛結束中期考核,完成了“軍旅人生”的考核首秀。翻開考核單,評定成績讓記者眼前一亮:參訓學員合格率93%,優良率67%,先後有22人被評為訓練標兵,18人被評為業務骨幹。

一個多月前,他們有的是職場經驗豐富的“70後”,有的是初出茅廬的“90後”,有的是“雙一流”高校的高材生,有的是初為人母的年輕媽媽。一個月裡,經過思想政治、軍事訓練、職業素養、崗位業務等方面的加鋼淬火,他們從艱辛中體味“兵之初”的酸甜苦辣。如今,來自五湖四海的他們有了一個統一而正式的名字: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文職人員。

一堂體會交流課——

角色轉變從“心”開始

“成為文職人員是我的一次新生。這絕不僅僅是簡單的工作,更是熾熱的情懷。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讓我感到文職人員名字裡雖然有‘文’,族譜卻姓‘軍’,同樣需要鑄牢軍魂……”

窗外皓月當空,“一朝為文職,終身為強軍”專題黨小組會現場,學員魏宇的一席話道出了自己的切身感悟。

去年3月,在中學任教的魏宇無意間看到林虎將軍去世的消息。“飛將軍”七十騰挪“眼鏡蛇”,古稀之年酬壯志,林虎駕機搏長空的故事令他熱血沸騰。“這輩子要當一名空軍”的念頭縈繞腦海揮之不去,奈何早已錯過入伍年紀,魏宇只好把遺憾深深埋在心底。

空軍招考文職人員的消息一發布,魏宇興奮地看到另一種加入藍天方陣的可能,便毅然報考。經過艱苦努力,他如願穿上“孔雀藍”。

“我們入校第一課就是深刻學習領會習近平強軍思想,讀的第一本書就是《習近平論強軍興軍》,學唱的第一首歌就是《強軍戰歌》。黨史軍史教育讓我明白,作為文職人員,最重要的是從思想深處先‘入伍’,鑄牢軍魂,擺正姿態。”

魏宇的發言引發學員楊佐皓強烈共鳴:“以前總覺得‘家國情懷’這樣宏大的詞彙離自己很遙遠,可出國留學讓我有了不一樣的體會。”回想起在新西蘭求學期間的那些瞬間,楊佐皓至今心緒難平,“個別人為迎合當地主流價值觀而發表荒唐的媚外言論,反倒堅定了我回國報效國家的決心。”

3月份,安排在淮海戰役紀念塔的第一次黨日活動讓楊佐皓對家國情懷有了更深的感悟。

“此次戰役中,全體指戰員冒風雪、涉冰河、架人橋、闖火陣,逐村逐屋激戰、一溝一堡爭奪……英雄的偉大業績與日月爭輝!烈士們的革命精神萬古長青!”楊佐皓筆直站立在紀念塔前,將碑上銘文一字一句誦讀。

一路走過,輕撫著塔下圍廊裡鐫刻著的3萬多烈士名錄,臉龐上早已雨水淚水混雜,腦海中湧現出南開大學老校長張伯苓在民族危亡之際提出的 “愛國三問”:你是中國人嗎?你愛中國嗎?你願意中國好嗎?

濃雲、細雨、冷風,陰沉的天氣讓碑身“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九個鎏金大字更顯莊重肅穆。離開前,楊佐皓轉身向紀念塔敬了一個利落的軍禮。

第三黨小組會現場,學員鄭月秋對自身定位的清醒認知引起了記者的注意。

“文職人員是軍隊人員的重要組成部分,姓‘軍’為戰,擔負著服務保障備戰打仗的重要職責,雖不著戎裝上戰場,卻同樣是一名‘戰鬥員’。幾堂政策法規教育課後,我慢慢掂量出‘文職’在打仗中的分量。”

入職前,鄭月秋就職於某世界知名公司,有著豐富的從業經驗。如何立足崗位把專業優勢轉換為對戰鬥力的貢獻,成為她思慮最多的問題。

“軍隊和地方在財務制度上不盡相同,培訓中專門安排職業素養提升和崗位業務基礎專題授課,幫助我們更好地完成工作銜接。”鄭月秋談到,“唯有不斷強化責任意識,提升業務本領,才能更好地服務強軍、保障打仗。”

“‘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弗能奪也。’培訓通過政治教育強化軍魂意識,幫助文職人員把思想這個‘大者’持穩,讓轉變從‘心’開始,引導他們在未來職業道路上走得更遠更好。”空軍政治工作部兵員與文職人員局局長俞旭龍說。

兩次體能測試——

“藍孔雀”換羽而飛

王超機械地邁著雙腿,耳邊傳來自己沉重的呼吸聲和劇烈的心跳聲,彷彿再多走幾步整個心臟就會跳出來。眼前紅色塑膠跑道儼然像一片無法跨越的火海,白色的分界線交織成一張大網將他牢牢套住。他慢慢停下腳步,雙手撐膝,額前豆大的汗珠接連滾落,抬頭望向遠去的隊伍,心中不免五味雜陳。

三公里摸底測試前,教員問有誰覺得自己跑不下來,在場竟有三分之二的人舉起了手。“能不能單獨跑”“可不可以不計時間”……千奇百怪的疑問頓時像炸了鍋。

“你們是一個整體,掉皮掉肉都不能掉隊!”教員一錘定音,大家只好硬著頭皮站上起跑線。

“當時我剛跑三圈就喘不過氣了,喉嚨裡泛起一股血腥味兒。”摸底測試時的尷尬讓王超記憶猶新。

感受到體能訓練下馬威的還有軍嫂馬寧。作為軍屬,馬寧早知道部隊訓練強度大,可總歸沒有親身體驗過。初到集訓隊,高強度的訓練讓她有些吃不消。仰臥起坐摸底測試的尷尬成績無情打破了她的美好幻覺。

“我是軍屬,可不能在大家面前跌份兒。咋辦?練!”馬寧聯繫同寢室體能基礎薄弱的戰友,碰頭一合計,當即決定組成“補差者聯盟”。

“堅持一下,還有兩個就合格了……”宿舍裡傳來雀躍的聲音,記者聞聲而至,看到一派熱火朝天的訓練場景。

剛開始沒找到科學的方法,只能完成個位數,“聯盟成員”便利用下課時間向教員請教訓練技巧,掌握方法後回到宿舍加班訓練。數量越做越多,動作也越來越規範。中期考核時,馬寧已經可以一口氣完成40個仰臥起坐。

王超也不甘示弱,發誓要摘掉“體能困難戶”的帽子,一有時間就在操場上揮汗如雨、奮力奔跑。

中期考核即將開始。王超踏上朝夕相伴的跑道,信心滿滿。聽到信號槍“砰”的一聲,瞬間同大家一起飛奔出去。可跑到第5圈的時候,曾經熟悉的無力感再次襲來,大腦一片空白,腳步也沉重起來。這時耳邊傳來戰友加油的聲音,王超定定神,想到自己的付出,想到戰友的陪伴,渾身頓時充滿了力量。他調整好呼吸,加大擺臂幅度,努力向著大部隊靠攏。

“王超,加油!”距離終點還有100米,同行的戰友向他大聲喊道。

越過終點線,王超和戰友激動地抱在一起,喜悅的淚水和汗水交錯著,在陽光下顯得越發晶瑩。“倒要倒在終點線,笑要笑到領獎臺,這就是軍人最閃耀的意志品質。”王超興奮地說。

三個養成細節——

“兵味”人生別樣精彩

“嘟——嘟——”集合哨音響起,大家聞令而動,迅速整理著裝到樓前集結。“不錯,只用了一分半。”隊長王子劍看著嚴陣以待的隊伍欣慰地笑了。

時鐘撥回到開訓首夜,兩聲同樣急促的哨音響徹走廊,卻沒能引起學員們多大反應。

“集合點名!”隊長一聲大喊讓呆坐在床上的李萱如夢初醒。寢室內,大家開始手忙腳亂地穿衣服,迷彩褲、體能服……看見哪件穿哪件。總算列隊帶到俱樂部,抬頭看到隊長鐵青的臉,低頭瞥見自己混搭的軍裝,李萱稍稍安定下來的心瞬間又涼了半截。

來之前,李萱以為自己的任務是學財務專業知識,沒料到培訓卻是從作風養成點滴開始:早上六點鐘就要起床,被子要疊成“豆腐塊”,甚至毛巾都要捏出一條稜兒……自己是來當會計的,又不是現役,為什麼要用這麼高的標準來要求?

李萱個人的疑惑,代表著不少學員的心聲。

學院黨委對此卻有不一樣的思量:姓“文”先姓“軍”,文職的每個崗位都和軍隊建設緊密相連,良好的作風養成不僅能夠增強個人素質,更有助於戰鬥力的提升。慢慢地,切身可感的變化讓學員們體味出學院黨委的良苦用心。

代金龍入職前是個地道的“拇指一族”,對他而言,沒有手機的日子簡直是災難。可真當手機不在身邊他才發現,真實世界的美好並不比方寸屏幕展現出來的少,與戰友交談時產生的愉悅、共同訓練後得到的滿足,遠超過掏出手機刷無可刷後的陣陣空虛。

王丹丹一度曾將“年輕人的夜是用來熬的”奉為行為指南,一邊熬著最長的夜,一邊抱怨著萎靡不振的精神。如今規律的作息讓她告別了繁星璀璨的夜空,迎來了六點初升的朝陽,收穫著一整天抖擻的精神。

感觸最深的還數李萱。“走路挺胸抬頭”“見人大方問好”“幹活麻利果斷”,她這樣總結受益頗深的3個養成細節。

曾幾何時,這位“慵懶”姑娘信奉“站著不如坐著,坐著不如躺著”,內向靦腆的個性更是讓她鮮與生人交流。

崗前培訓的歷練讓李萱整個人的氣質都發生了很大轉變。“一次路過軍容鏡,偶然瞥見鏡中挺拔的自己,雖然變黑了也瘦了,但更重要的是變自信了。”李萱興奮地和記者分享,“我發現自己走路時變得抬頭挺胸,手臂開始不由自主地擦褲縫線,做事更果敢專注……自己慢慢培養出了和軍營的默契,頭髮梢裡都冒著‘兵’味兒。我忽然明白,這才是‘軍人’應該有的樣子。”

上圖為空軍勤務學院正在組織文職人員戰術訓練。竇 斌攝

一朝为文职 终身为强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