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劇《都挺好》:一個人的家庭養育環境,決定了ta的人生底色

心理學從不高深,它就隱藏在你生活中的雞毛蒜皮裡,不管你發現沒有,它時時處處在你身邊。就像榮格所言:潛意識正在操控你的人生,而你卻將其稱為“命運”。

熱劇《都挺好》:一個人的家庭養育環境,決定了ta的人生底色

電視劇《都挺好》之所以能引發那麼大的轟動和共鳴,歸根到底,還是因為大家在電視劇裡看到了現實,看到了人性,也看到了美好。人性總是相通的。蘇家三兄妹的性格特徵和成長曆程也淋漓盡致的體現出了"家庭"這個社會最小單位的喜怒哀樂。

從家庭教育的角度來說,明成和明玉兩兄妹是成長過程,是兩部截然不同的成長史,兩個人成年後的走向也因此而截然相反。同一個家庭,因為不同的教養方式,產生了性格、命運完全不同的孩子,這的確是一件令人玩味的事情。家庭教育無小事。我們嘗試從這部熱播的電視劇為切入點,看看家庭中的教養模式對一個人的影響和塑形作用到底有多大。

熱劇《都挺好》:一個人的家庭養育環境,決定了ta的人生底色

1. 從小缺愛和被溺愛長大兩種教養方式,看似不同,本質上並無區別,是錯誤教育的正反兩面。

每個人都渴望被愛,可以說,對愛和理解的渴望,是不分年齡、種族、國籍的人類的終極渴望。所以,不被愛的人是可悲的,其命運是悲慘的。就像《都挺好》裡面的明玉,從小飽受母親的區別對待,她的養育環境,多體會到冷漠、不公、屈辱、嫌棄,卻很少體會到被愛的溫暖。

然而,電視劇裡的明玉是幸運的,她雖然在家庭中缺失了關愛,但是卻在十幾歲的時候遇上了自己人生的貴人——她的師傅兼老闆蒙總,他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明玉心中的殘缺感。蒙總不但給了明玉心靈上的關愛,更幫她指引了人生的方向。所以,在電視劇裡的明玉,雖然有安全感不足、性格倔強等一些現象,卻在大體上卻是正常的,不影響"正常功能"使用的。

藝術作品來源於生活,但高於生活。畢竟藝術作品為了戲劇衝突以及輿論導向的需要,需要做出一些藝術的加工。在《都挺好》的原著裡,明玉要遠比電視劇的"腹黑"的多。

現實生活中,像明玉這樣幸運的人並不多,大多數在缺愛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成年後會顯現出如膽小、懦弱、自卑、暴躁等一系列明顯的人格缺陷,而一個人的人格健康(心理健康)和ta的社會成就是直接相關的。可以說,沒有健全的人格,還可以有很高的成就,這幾乎是不太可能的。

缺愛撫養的危害性很容易理解,但是"愛"這件事,對其濃度要求最為苛刻。給的少了不行,給的過多或者給的方式不恰當,同樣不行。

熱劇《都挺好》:一個人的家庭養育環境,決定了ta的人生底色

明玉的二哥蘇明成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是備受偏愛的,成年後他啃老,工作能力和人際能力都有限,從心理層面,他是一個未長大的巨嬰。

同樣,蘇明成這個角色在演員的二次創作中也被賦予了更多的人性光芒,而且在結局時還被"洗白"了。這樣做的目的,大概是比較符合中國人傳統的價值觀。

但是脫離電視劇,回到現實生活中,又有幾個被父母無原則溺愛長大的孩子會有特別好的結局呢?大部分被溺愛長大的孩子,要麼走向蘇明成舅舅的方向,成為一隻永不滿足的白眼狼,要麼則走向心理脆弱、眼高手低的"廢物"。

中國自古流傳的名言"慈母多敗兒",絕不是空穴來風。

不管是漠視、缺愛還是包辦、溺愛,這兩種家庭教育的模式都不是正確的教育方式,它們只是家庭教育模式的兩極而已,沒有孰優孰劣,沒有哪一種傷害性更小。它們對於孩子的成長,都是不利的,都具有傷害性。

一個人內心的坑洞有時可能需要用一輩子的時間去修復和彌補。最好的結果是像明玉那樣,有足夠的金錢傍身(物質基礎的滿足),天降一個優質暖男做為愛人對她包容療愈(親密關係的二次修復),除此之外,還收到了來自父親遲來的道歉,完成和父母的和解——實際上是完成了自己和自己的和解。

這幾乎是完美結局。但是真實情況是,可能很多人終其一生都在療愈自己童年的傷,如果不經學習和自我成長,可能一輩子都在同一塊西瓜皮上反覆跌倒,一輩子都跳不出自己的爛泥坑,更可怕的是,ta做這一切掙扎都無用且毫無意識。"受到潛意識的支配,但自己卻誤以為那是命運"。終其一生,都在無意識的掙扎中尋找缺失的安全感,終其一生,也無法建立高質量的親密關係,終其一生,都既得不到愛,也不會愛。

這樣的人間慘劇絕不是危言聳聽。即使優秀如蘇明玉,也會感慨:她恨極了母親,一直想證明給母親看她是錯的,但是卻不知不覺將自己活成了母親的樣子,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家族養育模式是會世代傳承的,"活成自己最討厭的人"絕不是偶然現象。父母的影響就像烙印,即使在子女身上改頭換面,貌似完全不同,但實質上仍然難以擺脫精神內核的影響。比如說,一個小時候被父母經常打罵長大的孩子,很可能長大後要麼也成為和父母一樣暴戾的父母,要麼成為貌似溫和,從不打罵孩子的父母。但即使是後者,如果ta的表現不是因為自身成長的足夠完善,而是出於對自己曾經遭遇的投射和厭惡,那麼ta的這種"做"出來的溫和,從本質上說也不是真正的溫和,只是形式上的溫和。ta的孩子,可能會因為ta對自己的投射,而被溺愛,走向另一個極端。

熱劇《都挺好》:一個人的家庭養育環境,決定了ta的人生底色

2. 談原生家庭,到底有什麼意義

從某種角度來說,人是最被動的,因為在自然界的所有生物裡,人類的幼崽,大概是最弱小的動物。不但需要比其他動物漫長的多的孕期,而且,比起剛出生幾分鐘就能獨自站立的小牛犢,小馬駒,人類的幼崽弱小到只要沒人照料就會馬上結束生命。

可以說,人類從來到世界上的那一刻起,就是脆弱的、無力的。正因為這樣,所以人是最依賴養育者的,這種依賴,具有天然的屬性。一般來說,養育者都是自己的父母。

現在很流行講"原生家庭",但是我們需要搞清楚講原生家庭的意義何在?很多人把自己的問題統統歸責於原生家庭,怨恨自己的父母,並歸因自己的不幸皆是因為父母的"禍害"。還有一部分人,無視原生家庭的錯誤養育方式,一味地強調"天下無不是之父母",不斷的強調父母是愛自己的,父母是沒錯的。

這兩種方式,都脫離了講"原生家庭"的初心和意義。是對"原生家庭"意義的兩種兩極化的曲解。

講原生家庭,需要談幾個方面的問題。

① 談原生家庭的意義何在

原生家庭的撫養方式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哪怕是有某些基因的遺傳,但是基因表達上面,仍然需要仰仗原生家庭給予的環境才能得以實現。換句話說,即使是同一顆種子,在不同的土壤發育,其後天的發育水平也是大相徑庭。

這就是為什麼要強調原生家庭的原因,強調原生家庭的意義,不在於追溯和討伐,而在於警示和反思,目的,是為了切斷家庭教育模式世代相傳的鏈條,打破重複迭代的魔咒,讓自己獲得療愈。並在此基礎上,嘗試改變,用正確的方式教養下一代。

錯誤的撫養方式,源於錯誤的認知和理念。人類是習得性的動物,我們的行為、認知都是源於後天的習得。這也就是為什麼民間會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要強調階級的固化,而是告訴我們,一個人,如果不能通過成長,走出原有家庭的影響,便很難打破原有家庭生態的侷限。

人的一生,會遇到很多重要的人,有很多次學習的機會,學校的老師,親密的摯友,公司的領導,依戀的愛人….他們都有可能成為影響我們、改寫我們人生軌跡,讓我們見識並習得更多知識的人。但是,我們生命最初的底色,則是由原生家庭決定的。

一個人的人格形成有其固定的窗口期,一般而言,6歲之前一個人的基本人格就奠定了基礎,而依戀關係的建立,則是在更小的年齡,從出生到3歲之前建立的。這一點,也同樣是強調原生家庭的原因。

作為一個全新生命的養育者,父母的責任實在是太重大了。如果不能以恰當的養育方式撫養孩子,給到孩子充分的、無條件的愛、尊重和理解、善意,那麼孩子的"底色"就會受到影響,而這種影響,是終生的。後天即使不斷修復,也擦不掉生命最初留下的疤痕,最多隻能是讓"傷"變得不再疼而已。就像釘在門框上的釘子,拔掉了,釘子眼還在,而且永遠無法復原。

所以,談論原生家庭,既不是為了討伐,也不是為了製造焦慮,恫嚇父母,而是為了讓有傷的人療愈,並將正確的撫養方式帶給下一代。

你無法選擇父母,但是可以選擇成為什麼樣的父母。

熱劇《都挺好》:一個人的家庭養育環境,決定了ta的人生底色

② 我們的一生都在等待父母的一句"對不起",父母的一生都在等待我們的一句"謝謝你"。

無論父母使用了什麼樣錯誤的方式,甚至是使用了打罵、羞辱等野蠻的撫養方式,但是幾乎沒有哪個父母的初心,不是愛自己的孩子。

愛孩子(幼崽),是動物的本能,有高級智慧的人類,也不會例外。愛,就是希望你好,所以,這是愛的初心。但是初心≠方式。同樣,傷害感≠傷害

被傷害感是一種感覺。人的本能是"傷害優先原則",即高興、愉悅的事和帶給我們傷害感的事同時發生,我們往往記住的是被傷害的事。所以,在我們的記憶系統裡,"被傷害"的不一定是事件,而是感受,讓我們多年未愈的傷口,正是當年的"傷害感"

但是感受往往受到自己的主觀的影響,包括認知,情緒等等。也就是說,主觀的被傷害感,不一定是真的傷害。舉個例子:我的一個朋友,她對媽媽對幼年自己的忽視敷衍耿耿於懷,這些年,她一直感覺自己是不被愛的,是被媽媽冷淡忽視的,在她的成長過程中,她認為她受到了媽媽太多的冷落和傷害。比如說,她小時候發生過一件事。她媽媽要去醫院看一個病人,她也想跟著一起去,又哭又鬧,結果媽媽很不耐煩的推開她,還罵了她,說她麻煩,然後丟下她自己去了。這件事讓她記憶深刻,她感覺自己受到了嚴重的傷害。

她會產生被傷害的感覺,尤其是深刻的"被遺棄感",這並不奇怪。媽媽簡單粗暴的方式,的確很容易給孩子造成這樣的感受。但是,媽媽不帶她一起去,初心是什麼?是真的如她所想的那樣:嫌棄她,討厭她嗎?

她成年後曾向媽媽求證,媽媽的回答是醫院又不是什麼好地方,那麼多細菌,不想帶你去,但是你又一直鬧,我又著急走,於是就罵了你幾句。

她的被傷害感是真實的,那是她真實的感受。但是同樣,媽媽的初心也是真實的,包裹在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下的,是怕孩子被醫院的細菌感染的初心。而並不是她以為的那樣出於對她的厭惡和嫌棄。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我們每個人多少都有一些"受害者"的心理,尤其是在幼年和童年沒有得到恰當的愛的人,這種心態會更加明顯。其實這種心態也是一種典型的防禦心理——當我把自己當成受害者,而自己痛苦的原因怨恨到別人身上時,自己的感覺就會好一些。

所以,如果我們能夠足夠成長,人格更加完善,就會逐漸從曾經深刻的"被傷害感"中走出來,而去鏈接到真實的,來自父母的初心。

我們的一生都在等待父母的一句"對不起",父母的一生都在等待我們的一句"謝謝你"。有的時候,我們和父母之間"相愛相殺",都是來自於我們沒有真正的讀懂對方。

熱劇《都挺好》:一個人的家庭養育環境,決定了ta的人生底色

③ 只有面對真實,才能獲得真正的療愈。

與怨恨"父母皆禍害"相反,還有的人,一輩子都活在自欺欺人的"謊言"當中。他們不肯面對父母不恰當的養育方式帶給自己的傷害感,閉上眼睛堅持說父母是對的,天下沒有無不是之父母。

他們否認真實,但是自己也傷痕累累。當面對自己的下一代時,他們也會照搬曾經父母的模式,告訴孩子"天下無不是之父母"、"棍棒底下出孝子",重複上一輩錯誤的養育方式。

然而真相是:一個沒有得到充分的愛的人,是沒辦法愛別人的;一個心靈上從未獲得真正滿足的人,是無法給予別人無條件的愛的;一個連自己都不能接納,無法面對自己真實的醜陋的人,是無法全面的接納孩子的;一個自己內心還空空如也的"病人",是無法流淌出愛的乳汁哺育別人的。

曾奇峰在一本書中做序,曾說過這樣一段話:"中國人的防禦特點,其中之一是'一種感情對另一種情感'——你專注於一種情感,而回避另一種","這個防禦機制在我們群體中的具體表現之一,就是過度呈現和提倡孩子對父母的愛,而忽略甚至否認孩子因為各種原因而產生的對父母的恨","這使得假裝孝順的偽君子可以大行其道,而敢於直麵人性負面的人難以生存。"

所以,如果無法鏈接真實,承認曾經的父母雖然年齡已經是一個成人,身份上也成為了父母,但是他們的心智其實並未真正成熟。而他們的養育方式,也有很多是和初心違背,會帶給我們傷害性體驗的,我們就無法獲得真正的療愈

。這一點,同樣適用於我們自己。

這麼說可能很多人不認可,因為他們自認為自己非常強大,也很正確,對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確的,英明的。但這恰恰是可悲之處,如果一個人不能看到真實的自己,不能直面自己人格上的未成長部分,固執的認為自己全是對的,缺少自省精神,這本身就是一種對真實的恐懼。

很多父母修理完孩子,自己也很痛苦,但因為在潛意識裡不能面對真實的自己,他們會下意識的告訴自己:孩子太難管了,太不聽話了,所以我才打ta,罵ta。事實真相是,父母自己身上還遍體鱗傷,沒有修復,所以,孩子的任何風吹草地都會激惹到自己,讓自己無法自控。

只有當你承認和麵對真實的自己,接受自己其實也沒有得到過很充分的愛,所以才對給出孩子的愛很"無能"時,真正的療愈和成長才剛開始,親子關係的緊張也才剛開始緩和。

承認自己並未得到恰當的撫育,和承認父母的初心,並不矛盾。父母愛我們,但是ta的教育方式不一定是最恰當的。

熱劇《都挺好》:一個人的家庭養育環境,決定了ta的人生底色

3. 和父母和解,和自己和解,和人生和解

《都挺好》中的蘇明玉最終完成了這樣的和解,在劇終時,她看到了曾經自己幻想中的媽媽愛自己,呵護自己的畫面,那個畫面也許永遠不會成為事實,因為時光無法倒流,養育也無法重來。但是這並不妨礙曾經"傷痕累累"的蘇明玉完成和自己內心的和解,完成和人生的和解。

蘇明成也是一樣,他從小受到母親的偏心和溺愛,這種看似豐厚的愛,實際上並沒有給到他人格的完善和內心的豐盈。無論父母有多愛孩子,但是孩子的路都必須由ta自己走。妄圖繞過的每一個坎坷,妄圖少走的每一步彎路,到最後,都會以更加慘烈的方式一一奉還。就像蘇明成一樣,作為一個心理巨嬰的他,需要面對現實的鞭笞,重新啟程,實現自我的成長和完善。這其實,也是另外一種內涵的和解。

有人說,我恨父母,我無法完成和他們的和解,這樣可以嗎?答案是,可以,但是最好能和解。與父母和解的最終意義不在於和父母這個具化的人的和解,而在於和自己的"傷害感"和解,和自己內心的和解,最終,和自己人生的和解。

恨若沒有充分表達,愛便沒有釋放的空間。但若一輩子只生活在恨裡,或者屏蔽、無視曾經的傷害,這樣的人生同樣無法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成長。

只有拉近和真實的距離,才有可能誠實的面對自己,接納自己真實的傷、痛,療愈自己,成長自己。

世間從來沒有理想的父母,每一個做父母的人,都帶著自己程度不同的"傷"來到孩子面前,無論初心如何,他們都無法做到毫無傷害。而創傷本身也不是一個"壞"詞,因為沒有任何一個孩子可以生活在密封的無菌箱裡,相反,從某種意義上講,人的任何一次成長都不能離開痛苦的體驗。

人是最脆弱被動的,但是同時,人也是最幸運的。因為生而為人,最偉大的人權就是擁有選擇權,固然,每個人都沒辦法選擇原生家庭,選擇自己的父母,也無法避免傷害,但是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的人生。和原生家庭和解,實現人的格完善和自我成長,就是其中一種選擇。這個選擇不僅意味著寬恕別人,更意味著放過自己。

生而為人,即使錯過了最佳的養育期,你依然可以選擇自我養育。給自己恰當的愛、充分的接納、足夠的尊重和理解,你可以自己滋養自己。等自己的內心豐盈之後,還可以將更多的愛給予別人,包括曾經"傷害"過我們的父母,滋養他們內在的小孩,成為"父母的父母"。

人生是一場旅程,怎麼走,你說了算。

熱劇《都挺好》:一個人的家庭養育環境,決定了ta的人生底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