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步三峽之五:巴東縴夫

巴東位於鄂西南,是湖北省最西邊的一個縣。巫峽自邊域溪、黃崖窩之下游地段隸屬巴東縣境。現代的巴東,在行政區劃上屬於湖北恩施土家族自治州,這裡也是土家兒女長久聚居的地區。

獨步三峽之五:巴東縴夫

蓄水後的巴東新城。2010年。

1、秋風亭:寇準的傳說

巴東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早在南朝宋景平元年(公元423年)時期,朝庭即在此設置縣制,治理一方水土。掐指一算,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著名的北宋名相寇準曾在巴東任縣令,留下了一座秋風亭,還有上好的口碑。

獨步三峽之五:巴東縴夫

秋風亭位於老城的樣子。2003年。

北宋太平興國五年(公元980年),19歲的寇準通過殿試而高中探花郎,他被委任為巴東縣令。同年秋天,在三峽層林盡染的時節,寇準躊躇滿志地來到了巴東這個偏僻而困頓的峽江小城。他一方面在此減免賦稅勞役,一方面傳播中原地區先進的農耕技術,引導鄉民開墾種植,發展農桑。而寇準在從政取得穩定業績的同時,沒有丟掉自己的才情。他常常在巴東城東南的郊外吟詩作賦,用紙和筆書寫著三峽的社會風物與百姓生活。巴東的百姓自發地捐資建起一座兩層高的精緻小亭,以供寇準在此駐遊作詩。寇準知道後,主動承擔了建亭的費用。他將這座巴東城郊的小亭命名為“秋風亭”,勉勵自己要像三峽的秋風一樣,明察秋毫,清正廉明。

到了南宋,詩人陸游乘船溯游三峽路過巴東時,聞到秋風亭的大名而特地兩次泊舟登亭造訪。陸游寫下兩道《秋風亭》詩。

“江水秋風宋玉悲,長官手自葺茅茨;人生窮達誰能料,蠟淚成堆又一時。”

“寇公壯歲落巴蠻,得意孤亭縹緲間;常依曲欄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遺民雖盡猶能說,老令初來亦愛閒;正使官清貧至骨,未防留客聽潺潺。”

詩作感慨的人生、命運與仕途,對寇準讚賞有加。後來,陸游在那篇流傳更廣的《入蜀記》中再次寫下了秋風亭:稱讚巴東勝景“大勝秭歸,有秋風亭,天下幽奇絕境”。

獨步三峽之五:巴東縴夫

這八個字概括吟頌了寇公。2009年。

初聽秋風之名,給人即有一種清涼、飄逸之感。不錯,三峽蓄水前的秋風亭正好矗立在巴東舊縣城西部邊緣,木石結構,紅柱碧瓦,上下兩層,翹脊飛樑。亭內,小巧別緻,雕龍畫鳳,古色古香。登上木階,上得二樓,推開亭窗,剎時江風拂面,濤聲踴躍,不請自來……

秋風亭,美麗景緻豈只是在橙黃秋色中?

2003年三峽工程二期蓄水期間,秋風亭踞於海拔139米之上,安然無恙。登上亭中仄梯,細看長江對岸山木清晰可辯。院落外,傳來陣陣樓房清除聲,而秋風亭的四周方圓十米,芳草萋萋,蟲鳴蔦飛,一派生氣盎然的田園景象……

2009年4月,瀝瀝細雨中,再見秋風亭。

這是復建的秋風亭,周圍環境遠比舊址空靈。亭的後山上,雲霧繚繞,樓堂館所時隱時現。而亭的正前方,已是波瀾不驚的三峽平湖之水了,幽遠靜謐。

獨步三峽之五:巴東縴夫

復建的秋風亭依然臨著長江,面含秋風。2009年。

當我們漫步於秋風亭與寇公祠時,更多的是對於賢臣良相憂樂天下、濟世濟民情懷的仰視與懷想。

其實,秋風亭無論遷徙到何處,它永遠都是巴東城的守望者。

2、神農溪:從裸體縴夫到彩色縴夫

神農溪是發源於神農架的一條長約60公里的溪流,原名為沿渡河,是長江進入香溪寬谷後在長江北岸的第一條支流。

20世紀80年代中前期,沿渡河只是巴東鄉民眼中一條樸素的水道。鄉民們採用了一種兩頭尖翹、體形狹長的小木船,在沿渡河上穿行。因為船體俏似一瓣豆莢,人們通常將其稱為“碗豆角”。“豌豆角”長約10米,最寬處不過1.5米,船上沒有發動機,上水必須人工拉縴行駛,下水則靠溪水的衝力行舟。沿渡河兩岸最窄處不過五六米,而水淺處不足一米。而溪流中有險灘、長灘、彎灘、淺灘60多處,這船不拉不行。天長日久,沿渡河的縴夫們磨礪出一整套溯水行舟的經驗。他們為了減少阻力,避免溼衣沾身、爛壞襠部,乾脆脫了個赤條條,跳進清涼的溪流中,逆水拉舟。

獨步三峽之五:巴東縴夫

蓄水期間,神農溪上游的縴夫。2003年。

“三尺白布,嗨喲!四兩麻呀,嗬嗨!腳蹬石頭,嗬嗨!手刨沙呀,嗨著!光著身子,嗨喲!往上爬喲,嗨著著……”

2003年6月,神農溪迎來了三峽工程二期蓄水。清淺的溪流驟然變得擁擠,上浮的江水吞沒了龍昌峽下段的奇巖絕壁,回水一直湧到了綿竹峽附近。那些長淺不一的灣灘與危機四伏的礁石全部沒了蹤影,峽谷中空蕩而平穩,告別了長灘急流與跌宕起伏的漂流。

應對蓄水後的旅遊形勢,巴東將神農溪的開發延伸到了上游的神農峽。

新的遊區,但見兩岸青峰依次展現開來。蒼翠,褐黃,流泉,飛瀑。

縴夫們穿上了塑料雨衣,黃綠紅藍,在峽風中飛舞,柔柔的,那般飄逸優美……

獨步三峽之五:巴東縴夫

逆水而上,目的地是神農峽。2009年。

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長江流域,激流險要的深山峽谷河道令無數人望而生畏。自古以來,航船舵主都是一個單傳。哥哥老大接過老舵主的舵把以後,也得到了巴茶姑娘的愛慕;弟弟老二卻暗戀巴茶,鎮上店鋪老闆的女兒對哥哥深情好感,老二內心極度痛苦。無奈之中,老二隻身一個人冒險夜闖航道,獲得了闖灘的秘訣,最後被族人處以火刑,未遂。多年以後,這裡要建水庫了,往事成為老二內心深處一輩子也無法忘卻的回憶。

這是國產電影《男人河》的主要內容。

獨步三峽之五:巴東縴夫

龍船河,《男人河》的主要外景地。1997年。

《男人河》改編自湖北作家葉梅的中篇小說《撒憂的龍船河》,導演鄭克洪系從巴東走出而活躍於國內影視界的知名人物。更重要的是,《男人河》的故事取材於巴東神農溪縴夫,而影片的拍攝就以神農溪為外景地,並招募了大量群眾演員,在龍船河上下上演出一臺原風味的土家風俗大戲。

獨步三峽之五:巴東縴夫

這一對歌手再次在巴東唱起他們的成名曲《縴夫的愛》。2009年。

男人河,正比喻了神農溪。神農溪是一條男人的河流,縴夫們在此棲息、勞動、婚娶、生活、傳種、育子,令這條河流無時不刻地洋溢著血氣與陽剛。男人河裡,駕船的密訣就是“對我來”——駕長駕著碗豆角順江飛流而下,正對著溪流中央那塊突兀的巨石直衝過去,而在就要衝擊到巨石的前幾秒驀地轉向,引領船隻斷然調轉航向,復順水流平安過灘。“對我來”,既是男人河闖灘的絕秘,也是神農溪裡縴夫們豪放智勇的精神原動。

獨步三峽之五:巴東縴夫

老外迷上巴東三峽縴夫節。2009年。

3、譚邦武:三峽航運的活化石

譚邦武,巴東官渡口人。自8歲起被在峽江中闖蕩的爺爺抱上船,從此,他的一生就與川江結緣。16歲,譚邦武少年英氣,跳上木船駕舟闖灘,開始穿行於奉節至宜昌三峽全程峽江。風裡來,雨中去,浪中行,歷練出譚邦武過人的膽識與嫻熟的駕船技術。經過上百次的峽江舟行,聰慧的他熟記住峽江中的每處灘阻,把握了川江在不同季節的水性特徵,不僅借水行船,而且能辨別風聲,借風助力,鼓著白帆,安然穿梭於峽江兩岸。憑著過硬的水上功夫,譚邦武年輕時作了船的駕長。一木船好幾十號人的性命,就這樣交給了他。

獨步三峽之五:巴東縴夫

這張照片拍的是譚邦武十年前在巫峽裡的神氣樣,他時常展示給人來訪者欣賞。2009年。

2008年4月,清明時節,譚邦武精神矍爍地來到官渡口新鎮的江邊。峽江氤氳,老人的眼神中卻沒有任何迷茫。已是四代同堂的他,坐在重孫女送來的木椅上悠然地抽上了葉子菸。這菸袋跟隨譚邦武至少數十年,老人為了使用方便,常常將它插入到頭上的黑布帕中。菸嘴兒露在腦袋上面,直挺挺的,看上去和譚老先生一般突出,煞有個性。

95歲的高齡,體現在譚邦武的身上,僅表現為臉上密細的皺紋。老人神智相當的清晰,眼神明利,舉手投足有條不紊。而87年的水上生涯,在譚邦武的記憶中同樣異常的清晰,老人用敏捷而準確的語言,敘述著當年駕舟闖蕩峽江的傳奇與智勇。

獨步三峽之五:巴東縴夫

巴東港躉船上,面對長江的暢想……2003年。

面對生活了近百年的官渡口與千古峽江,任由風雲際會,水漲水落,譚邦武眼觀耳聽,內心裡早已波瀾不驚。

2014年7月,三峽“活化石”譚邦武因病而逝,享年101歲。“大江龍王仙遊四海,三峽驕子慟容八方”,巴東的鄉親們更願相信譚邦武是駕船入水遠行去了,只不過,這一次,譚邦武與他的白龍舟永遠地化為了遠影孤帆……

未完待續。

圖文作者:陳文([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