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and“唯心論”

“存在”and“唯心論”

在上節課程中,我們同大家討論了笛卡爾的哲學觀點,

對自我的存在、上帝的存在和物質性東西的存在進行過簡單的證明,

也順帶提到了“靈與肉”的關係問題。

你更願意將自己看作是一個靈魂的存在,

還是一個肉身的存在,這其實是個關係到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問題。

“存在”and“唯心論”

我們在高中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時候便會面對這樣的問題:

物質和意識,哪個是更為根本的東西?主張物質第一性的,我們稱之為唯物主義;主張意識第一性的,我們稱之為唯心主義;像笛卡爾那樣主張兩者共同具有第一性的,我們稱之為“二元論”。

“二元論”會遭遇什麼樣的難題,我們在上節課程中已經提過了,

在這節課我們要來考察一下“一元論”的觀點,尤其是“唯心論”的觀點。

當我們在說“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一性”的時候,

我們在說的其實是“什麼東西是這個世界最根本的東西,是先有物質還是先有意識”

在哲學的術語體系中,我們用真實的存在來指稱這種根本性的東西,世界的終極本性

這個問題說得有些大了,我們換一個比較簡單的起點來討論這個問題:

什麼是最真實的東西

如果是從常識出發,這個問題就很容易回答,

你手裡的手機,穿著的衣服,眼睛看得見的這雙手,或胖或瘦的身體,這些可感可見的東西就是最真實的東西。

這甚至不需要多加解釋,存不存在看一看摸一摸還不知道嗎?

這樣的觀點其實不難反駁,

如果我們承認人的感覺並不總是靠得住的,會有錯覺和幻覺,那我們剛剛所說的那些會不會只是幻覺呢?

想來你也聽說過著名的思想實驗——缸中之腦,把一個人的腦子放進一個盛滿營養液的器皿中,通過各種管子維持生命,再用計算機模擬各種感覺信號輸入進去,這個腦子能不能發現自己只是一個腦子而不是一個完整的人?似乎不那麼容易。

“存在”and“唯心論”

“虛擬現實”這個詞彙大家也不陌生,體驗過虛擬實景遊戲的聽眾就更能體會了,人的感官是多麼容易被欺騙。騙過了視覺和聽覺,只需要再用機械裝置提供各種運動來欺騙前庭覺,人完全可以沉浸在虛擬現實之中。

就像是電影《頭號玩家》那樣,如果人的感官不是太好欺騙的話,這部電影所設定的世界難免要出問題。

既然感覺不可靠,那你可能會說了:

電子、原子、基因等等構成事物的微觀結構就是最真實的東西,是它們構成了萬事萬物。大家可以簡單地想象一下,手裡的手機、自己的身體、街上的汽車,包括空氣和腳下的地球,都變成了極細小的球體,一團團聚在一起聚成各種形狀。

這些細小的球體就是最真實的存在,它們構成了花花世界的萬事萬物。

世界的本性就是這些微粒嗎?

如果是的話,它們是怎麼樣聚成不同的團構成不同的物質的?

難道說存在著某種結合的規則?

既然微粒受到規則的控制,莫非這種規則才是最真實的存在?

這個規則是由什麼東西制定的,又是由什麼來執行的呢?

按照我們前面幾講的思路,似乎不去訴諸上帝是沒法解決這個問題的。

在此,我們就不重複了。

“存在”and“唯心論”

我們接著來想想,人會不會就是最真實的東西呢?難道我們自身還不能證實自身的真實?

就像笛卡爾那樣,“我思故我在”啊。

我們有思想,會記憶,懂邏輯,有個非物質的靈魂。

除此之外,我們還有可感可見的肉體,肉體是由原子、電子之類的微粒構成的。

先不管笛卡爾“二元論”的困境,物質的肉體和非物質的靈魂,一加一構成人,兩邊都佔了,不管哪個是真實的,人不都是真實的嗎?

還真不是,要像笛卡爾那樣把人分為靈魂和肉體,再把二者都當作真實的東西,我們就不得不面對二元論的難題。

在哲學中,

回答什麼是“最真實的東西”其實就是回答“什麼是最根本的東西”,

這是本體論的研究範疇。

除了前面提到的“一元論”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笛卡爾的“二元論”之外,哲學家們還有其他的本體論形式。

但為了避免我們的課程落入冗長的哲學史追溯,就不去一一盤點了。

後面的時間,我們聊一點大家不是很熟悉的 “唯心論”。

歷史上偉大的哲學家,好些是“唯心論”陣營中的。

唯心論是想象力與嚴密論證的結合,一種被世界為什麼必定是這個樣子的天才論證所支持和構造的世界觀

“存在”and“唯心論”

要展開這個話題,我們來聊聊三位德國哲學家。

第一位是

伊曼努爾·康德,他一生都生活在德國哥尼斯堡,生活極度規律,以至於鄰居會用他出門散步的時間來對錶。

康德認為,我們所認識的一切必須基於經驗,離開我們的經驗,就不會有時間、空間、對象這回事,但這些東西的存在並不依賴於我們心靈,它們只是自然地存在著。

我們並非僅僅生活在一個世界裡,而是生活在兩個世界裡

一個是運用知性能力搭建起來的知識世界,另一個是關乎實際生活領域的生活世界,分立而對等。

當我們專注於知識的時候,我們通過知性概念來理解世界;當我們涉及實際生活時,我們並不總是憑藉我們對世界的理解,而是依照自己的意圖、信念、原則去行事。吸菸有害健康,這是人盡皆知的知識,但還是有人選擇抽菸;運動有利於身體健康,這也是人盡皆知的知識,但做個肥宅還是很快樂。

就像康德自己說的,他一生的使命是“為知識劃界,給信仰留出地盤”

,在康德向我們展示的圖景中,科學與宗教並不相互牴觸,我們可以接受科學對自然規律做出的全部解釋,我們也可以在這樣的條件下信仰上帝,讚頌神性,遵循心中的道德律去生活。

又或者說,我們能夠在信仰上帝的條件下,依然接受人類是進化而來的這一知識,因為前者關乎生活實際,後者只是知識。

第二位唯心論哲學家阿圖爾·叔本華的名字大家也不陌生,他在美學方面有極高的造詣。

他自認為是康德忠實的學生,脾氣極壞,看不起同時代的絕大多數人。

叔本華是悲觀論者,認為生活從總體上說是無趣和沒有目的的

與康德將兩個世界都看作理性世界不同,叔本華將兩個世界都看作是非理性的,他將知識的世界看作一個幻覺的世界,真實的東西是那些內在於我們的、讓我們擁有慾望和激情,並驅使著我們去行動的東西。

這種東西狂暴而沒有任何目的,這就是叔本華唯意志論中的“意志”,因為意志的驅使,人生就只是一出荒謬瘋狂的鬧劇。

對於這樣的人生要怎麼去過呢?

叔本華給出的答案是:要從意志的力量中解脫出來,通過審美,鑑賞文學、藝術和音樂,或是像宗教信徒那樣對慾望的節制。

“存在”and“唯心論”

除了康德和叔本華之外,還有一位著名的德國唯心論者也為我們熟知,那就是黑格爾

在黑格爾的辯證法看來,我們的世界處在不斷衝突之中,一種無所不包的精神通過我們所有人和歷史展開它自身。

世界就是一種精神,一種試圖理解自身的宇宙意識。這樣說恐怕會有許多人一頭霧水,或許我們可以這樣來說。作為世界的一部分的我們會有疑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這樣的問題同樣也屬於作為整體的世界本身,整個世界、整個宇宙也在尋求自我理解,“作為世界的我是什麼?”是不斷流逝的時光?是不斷拓展的空間?是空間與時間的結合?得出答案,再否定答案,進一步達到否定之否定。

世界本身就是一個人格化的整體的精神,不斷否定、尋求理解。對於黑格爾而言,科學、道德領域和宗教活動都是精神朝著自我理解的方向運動的方式,人類在尋求對世界的理解的同時,也為世界

精神提供了對其自身的理解。

無論如何,唯心論認為,決定世界的是我們的觀念,世界上最本質的東西是“心靈”。

“存在”and“唯心論”

好了,以上就是本次課程的主要內容。

本體論問題是哲學中極難的問題,恐怕也是最讓人們遠離哲學的問題。

泰勒斯仰望星空不看腳下,結果跌落枯井遭到女傭嘲笑。

對哲學的嘲弄常常是因為哲學的不切實際,在康德所說的兩個世界中,我們大部分人都見風使舵一樣地來回跳躍,“懂得許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便是出於這樣的緣故,我們很少會理性地審視客觀知識和自我原則的區分。

叔本華的悲觀情有可原,並非世界只能是非理性的世界,

而是我們中的大部分人生了“知識焦慮”的病卻又習慣於非理性的生活方式,受著意志驅使,沉溺其中。

觀萬物之生,學為人之道

聽更多有關職場哲學的內容,

在追求夢想的路上,讓你成為更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