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and“唯心论”

“存在”and“唯心论”

在上节课程中,我们同大家讨论了笛卡尔的哲学观点,

对自我的存在、上帝的存在和物质性东西的存在进行过简单的证明,

也顺带提到了“灵与肉”的关系问题。

你更愿意将自己看作是一个灵魂的存在,

还是一个肉身的存在,这其实是个关系到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问题。

“存在”and“唯心论”

我们在高中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候便会面对这样的问题:

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更为根本的东西?主张物质第一性的,我们称之为唯物主义;主张意识第一性的,我们称之为唯心主义;像笛卡尔那样主张两者共同具有第一性的,我们称之为“二元论”。

“二元论”会遭遇什么样的难题,我们在上节课程中已经提过了,

在这节课我们要来考察一下“一元论”的观点,尤其是“唯心论”的观点。

当我们在说“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一性”的时候,

我们在说的其实是“什么东西是这个世界最根本的东西,是先有物质还是先有意识”

在哲学的术语体系中,我们用真实的存在来指称这种根本性的东西,世界的终极本性

这个问题说得有些大了,我们换一个比较简单的起点来讨论这个问题:

什么是最真实的东西

如果是从常识出发,这个问题就很容易回答,

你手里的手机,穿着的衣服,眼睛看得见的这双手,或胖或瘦的身体,这些可感可见的东西就是最真实的东西。

这甚至不需要多加解释,存不存在看一看摸一摸还不知道吗?

这样的观点其实不难反驳,

如果我们承认人的感觉并不总是靠得住的,会有错觉和幻觉,那我们刚刚所说的那些会不会只是幻觉呢?

想来你也听说过著名的思想实验——缸中之脑,把一个人的脑子放进一个盛满营养液的器皿中,通过各种管子维持生命,再用计算机模拟各种感觉信号输入进去,这个脑子能不能发现自己只是一个脑子而不是一个完整的人?似乎不那么容易。

“存在”and“唯心论”

“虚拟现实”这个词汇大家也不陌生,体验过虚拟实景游戏的听众就更能体会了,人的感官是多么容易被欺骗。骗过了视觉和听觉,只需要再用机械装置提供各种运动来欺骗前庭觉,人完全可以沉浸在虚拟现实之中。

就像是电影《头号玩家》那样,如果人的感官不是太好欺骗的话,这部电影所设定的世界难免要出问题。

既然感觉不可靠,那你可能会说了:

电子、原子、基因等等构成事物的微观结构就是最真实的东西,是它们构成了万事万物。大家可以简单地想象一下,手里的手机、自己的身体、街上的汽车,包括空气和脚下的地球,都变成了极细小的球体,一团团聚在一起聚成各种形状。

这些细小的球体就是最真实的存在,它们构成了花花世界的万事万物。

世界的本性就是这些微粒吗?

如果是的话,它们是怎么样聚成不同的团构成不同的物质的?

难道说存在着某种结合的规则?

既然微粒受到规则的控制,莫非这种规则才是最真实的存在?

这个规则是由什么东西制定的,又是由什么来执行的呢?

按照我们前面几讲的思路,似乎不去诉诸上帝是没法解决这个问题的。

在此,我们就不重复了。

“存在”and“唯心论”

我们接着来想想,人会不会就是最真实的东西呢?难道我们自身还不能证实自身的真实?

就像笛卡尔那样,“我思故我在”啊。

我们有思想,会记忆,懂逻辑,有个非物质的灵魂。

除此之外,我们还有可感可见的肉体,肉体是由原子、电子之类的微粒构成的。

先不管笛卡尔“二元论”的困境,物质的肉体和非物质的灵魂,一加一构成人,两边都占了,不管哪个是真实的,人不都是真实的吗?

还真不是,要像笛卡尔那样把人分为灵魂和肉体,再把二者都当作真实的东西,我们就不得不面对二元论的难题。

在哲学中,

回答什么是“最真实的东西”其实就是回答“什么是最根本的东西”,

这是本体论的研究范畴。

除了前面提到的“一元论”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笛卡尔的“二元论”之外,哲学家们还有其他的本体论形式。

但为了避免我们的课程落入冗长的哲学史追溯,就不去一一盘点了。

后面的时间,我们聊一点大家不是很熟悉的 “唯心论”。

历史上伟大的哲学家,好些是“唯心论”阵营中的。

唯心论是想象力与严密论证的结合,一种被世界为什么必定是这个样子的天才论证所支持和构造的世界观

“存在”and“唯心论”

要展开这个话题,我们来聊聊三位德国哲学家。

第一位是

伊曼努尔·康德,他一生都生活在德国哥尼斯堡,生活极度规律,以至于邻居会用他出门散步的时间来对表。

康德认为,我们所认识的一切必须基于经验,离开我们的经验,就不会有时间、空间、对象这回事,但这些东西的存在并不依赖于我们心灵,它们只是自然地存在着。

我们并非仅仅生活在一个世界里,而是生活在两个世界里

一个是运用知性能力搭建起来的知识世界,另一个是关乎实际生活领域的生活世界,分立而对等。

当我们专注于知识的时候,我们通过知性概念来理解世界;当我们涉及实际生活时,我们并不总是凭借我们对世界的理解,而是依照自己的意图、信念、原则去行事。吸烟有害健康,这是人尽皆知的知识,但还是有人选择抽烟;运动有利于身体健康,这也是人尽皆知的知识,但做个肥宅还是很快乐。

就像康德自己说的,他一生的使命是“为知识划界,给信仰留出地盘”

,在康德向我们展示的图景中,科学与宗教并不相互抵触,我们可以接受科学对自然规律做出的全部解释,我们也可以在这样的条件下信仰上帝,赞颂神性,遵循心中的道德律去生活。

又或者说,我们能够在信仰上帝的条件下,依然接受人类是进化而来的这一知识,因为前者关乎生活实际,后者只是知识。

第二位唯心论哲学家阿图尔·叔本华的名字大家也不陌生,他在美学方面有极高的造诣。

他自认为是康德忠实的学生,脾气极坏,看不起同时代的绝大多数人。

叔本华是悲观论者,认为生活从总体上说是无趣和没有目的的

与康德将两个世界都看作理性世界不同,叔本华将两个世界都看作是非理性的,他将知识的世界看作一个幻觉的世界,真实的东西是那些内在于我们的、让我们拥有欲望和激情,并驱使着我们去行动的东西。

这种东西狂暴而没有任何目的,这就是叔本华唯意志论中的“意志”,因为意志的驱使,人生就只是一出荒谬疯狂的闹剧。

对于这样的人生要怎么去过呢?

叔本华给出的答案是:要从意志的力量中解脱出来,通过审美,鉴赏文学、艺术和音乐,或是像宗教信徒那样对欲望的节制。

“存在”and“唯心论”

除了康德和叔本华之外,还有一位著名的德国唯心论者也为我们熟知,那就是黑格尔

在黑格尔的辩证法看来,我们的世界处在不断冲突之中,一种无所不包的精神通过我们所有人和历史展开它自身。

世界就是一种精神,一种试图理解自身的宇宙意识。这样说恐怕会有许多人一头雾水,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来说。作为世界的一部分的我们会有疑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样的问题同样也属于作为整体的世界本身,整个世界、整个宇宙也在寻求自我理解,“作为世界的我是什么?”是不断流逝的时光?是不断拓展的空间?是空间与时间的结合?得出答案,再否定答案,进一步达到否定之否定。

世界本身就是一个人格化的整体的精神,不断否定、寻求理解。对于黑格尔而言,科学、道德领域和宗教活动都是精神朝着自我理解的方向运动的方式,人类在寻求对世界的理解的同时,也为世界

精神提供了对其自身的理解。

无论如何,唯心论认为,决定世界的是我们的观念,世界上最本质的东西是“心灵”。

“存在”and“唯心论”

好了,以上就是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

本体论问题是哲学中极难的问题,恐怕也是最让人们远离哲学的问题。

泰勒斯仰望星空不看脚下,结果跌落枯井遭到女佣嘲笑。

对哲学的嘲弄常常是因为哲学的不切实际,在康德所说的两个世界中,我们大部分人都见风使舵一样地来回跳跃,“懂得许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便是出于这样的缘故,我们很少会理性地审视客观知识和自我原则的区分。

叔本华的悲观情有可原,并非世界只能是非理性的世界,

而是我们中的大部分人生了“知识焦虑”的病却又习惯于非理性的生活方式,受着意志驱使,沉溺其中。

观万物之生,学为人之道

听更多有关职场哲学的内容,

在追求梦想的路上,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