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軍:漢字中的絢爛星象

王立軍:漢字中的絢爛星象

漢字中的絢爛星象

文 / 王立軍 張翼飛

王立軍:漢字中的絢爛星象

中國是世界上產生天文學最早的國家之一。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曾說:“三代(夏商周)以上,人人皆知天文。”(《日知錄》)這話雖然有些誇張,但遠古時期我們的先民對天文的重視,確實是不爭的事實。早在殷商甲骨卜辭中,就有不少關於天文方面的記載;甲骨文的一些字形結構本身,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天文在先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王立軍:漢字中的絢爛星象

甲骨文日 甲骨文日 金文日 小篆日

王立軍:漢字中的絢爛星象

甲骨文月 甲骨文月 金文月 小篆月

在所有天體中,與人類關係最為密切的莫過於日、月了。先民在造字時,通過象形的方式描摹出日、月的形象。許慎在解釋什麼是象形字時,舉的例字就是“日”和“月”,說明這兩個字是典型的象形字。“日”在甲骨文中,有的很像圓圓的太陽的樣子。有時看起來好像是方形的,甚至跟現在的方塊漢字相差不大,這主要是由於甲骨非常堅硬,圓形的東西很難刻寫,不得已只好刻成方形的了。而月的甲骨文字形,則體現了月亮以缺月為常態的典型特徵,也使得月亮和太陽這兩種形體相似的物體得以明確區分。

王立軍:漢字中的絢爛星象

王立軍:漢字中的絢爛星象

甲骨文星 甲骨文星 金文星 小篆星

除日、月外,古人對星星也有細緻的觀察和深刻的認識。“星”字在甲骨文中也是個象形字,象是多個像小太陽一樣的東西聚集在一起,這就是天上閃爍的群星。在較晚一些的甲骨文中,“星”字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了聲符“生”,從而由象形字演變成了形聲字。《說文》解釋“星”字說:“萬物之精,上為列星。”認為星是世間萬物在天上所對應的精魂,其中的“列星”就是漫天分佈的群星。

古人十分重視星星的組合,常常根據臨近的幾顆星星的組合形狀,來劃定天上的星宿並給它們命名,如古代天文學中的“二十八宿”,東西南北各有七宿,每七宿想象成一種動物,稱為“東方蒼龍、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商代有一條甲骨卜辭記載說:“有新大星併火。”意思是說,有一顆新發現的大星與“火”星並行,說明當時人們對天上群星的分佈已瞭如指掌,這樣才有可能在繁星閃耀的天上發現新出現的星星。這裡所說的“火”,就是《詩經·豳風·七月》“七月流火”中的“火”,又稱大火星、火星,但它並不是今天所說的行星的火星,屬於東方蒼龍七宿的心宿二,亦即天蠍座裡最亮的一顆恆星。由於它屬於紅巨星,會放出火紅色的光亮,所以古人稱為火。“七月流火”是指大火星在夏曆(也就是現在的農曆)七月時向西偏移,預示著暑熱即將消退。在曆法還不太完善的古代,人們常常通過日月星辰運行的位置,觀察氣象的變化,確定農時,指導生產。《詩經·豳風·七月》中的“七月流火”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現在常有人用“七月流火”表示七月的天氣熱得像有火在流動一樣,其實是一種誤解。

王立軍:漢字中的絢爛星象

王立軍:漢字中的絢爛星象

金文參 說文或體參 小篆參

杜甫有詩云:“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其中“參(shēn)”、“商”也是兩個著名的星宿:參宿和商宿。參宿包含了獵戶座的七顆主要亮星,我國古代的認星歌訣《西步天歌》明確描繪了參宿的組成:“參宿七星明燭宵,兩肩兩足三為腰”。特別是中間的三顆星,均勻地排成一條直線,亮度相仿,特徵極其鮮明,成為參宿的代表,在西方天文學中,就把它們比作獵戶座的腰帶。古人造字時,抓住了參宿中三顆星相連這一典型特徵。金文中的參,上面的三個圓圈表示三顆星,但這三顆星不是泛指多,而是指實際數量。每顆星下各有一條短線,將三者緊密連接在一起,表示這三顆星是一個整體;下面右邊的構件是“人”,左邊的三點表示星星所發出的光芒,或者是強調星星的數量;整個字就像參宿的三顆星高懸於人的頭頂之上,光芒四射。由於參宿主要以三顆星作代表,所以“參”字後來又作“叄”字,表示數目字三。那麼,杜甫為什麼用參星和商星比喻親人難以相見呢?因為商星就是前面所說的大火星,它是早晨最亮的星星,故又稱晨星。參星一般在晚上出現,後半夜消失;而商星一般在黎明時出現。參星和商星此出彼沒,不會同時出現在天空中,所以古人便以“參”和“商”連用,比喻親友相隔千里難以相見,或彼此對立不相和睦的狀況。

王立軍:漢字中的絢爛星象

王立軍:漢字中的絢爛星象

甲骨文鬥 金文鬥 秦簡鬥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另一個非常重要的星宿是北斗星。北斗星由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七星組成,古人把這七星聯繫起來,想象成舀酒的鬥形,因而命名為“鬥”。“鬥”字甲骨文、金文,正像長柄的勺子之形。北斗七星中,天樞、天璇、天璣、天權四顆星連在一起組成鬥身,玉衡、開陽、搖光三顆星連在一起組成斗的柄。位於鬥身前端的天璇、天樞二星連成的直線,正好指向北極星,而北極星是北方的標誌,所以古人常常利用北斗星來辨方向。隨著四季的變化,人們會覺得北斗星在圍繞著北極星轉動,其中鬥身的前端始終指向北極星,而斗柄則在不同季節指向不同的方向。於是,北斗星也成為人們辨別季節變化的重要參照,早在戰國時期的《鶡冠子》中,就有“斗柄指東,天下皆春;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北,天下皆冬”的說法。

王立軍:漢字中的絢爛星象

王立軍:漢字中的絢爛星象

甲骨文虹 小篆虹

當然,由於生產力水平的限制,古人對一些天象的認識並不像今天這樣科學,這在漢字形體中也有忠實的反映。如“彩虹”的“虹”字的義符是蟲,在今天看來,彩虹和蟲子根本扯不上什麼關係,古人為什麼會將二者聯繫起來呢?原來,在古人眼中,虹是有生命的,它長著兩個腦袋,會吸溪流山澗中的水。甲骨文中的“虹”,是一個象形字,中間的兩道弧線就是虹的主體,兩端就像虹的兩個頭。關於虹有兩首、能夠吸水的說法,文獻中多有記載。例如,商代甲骨卜辭:“亦有出虹自北,飲於河。”《山海經》:“虹虹在其北,各有兩首。”《漢書》:“虹下屬宮中,飲井水,水泉竭。”連宋代科學家沈括也非常相信這種說法,他在《夢溪筆談》中說:“世傳虹能入溪澗飲水,信然。”漢代專門解釋事物命名來源的著作《釋名》,也是根據這種傳說來解釋虹的別名的:“虹,又曰蝃蝀(dì dōng),其見每於日在西而見於東,啜飲東方之水氣也。”《釋名》認為,虹之所以又叫蝃蝀,是因為它能啜吸東方的水氣,“蝃蝀”就是“啜東”。由於把虹看做有生命的動物,所以把“啜東”二字改成了帶“蟲”旁的“蝃蝀”。直到現在,人們還用“虹吸”一詞表示一種特殊的引水方法,即,用一根彎曲的管將水從一個容器吸到另一個容器中,其形象很像甲骨文的樣子。古人不但認為虹有生命,而且還認為它有性別,籠統地說都叫虹,細分的話,雄的叫虹,雌的叫蜺。後來,“蜺”字的義符換成了“雨”,寫作“霓”,而“虹”字的義符則一直沒有改變。

王立軍:漢字中的絢爛星象

甲骨文暈 甲骨文暈 小篆暈

古代還有“白虹貫日”的說法,意為白色的長虹穿日而過。古人認為人間有不平凡的事,就會引起這種天象的變化。如《戰國策·魏策四》:“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昔者荊軻慕燕丹之義,白虹貫日,太子畏之。”聶政刺韓傀,荊軻刺秦王,這樣重大的事件驚動了上天,使天上出現了白色長虹穿日而過的奇異現象。其實,所謂的“白虹貫日”,並不是虹。虹的產生,是由於聚集在大氣中的水滴折射陽光而產生的,所以虹出現的位置總是與太陽的位置相反,虹不可能貫日,也不會是白色的。白色且能夠貫日的是一種出現在太陽周圍的特殊的光圈,叫做暈。“暈”字甲骨文,正像日暈的形狀。現在的漫畫作者有時會在人物的頭上畫一個圈,表示這個人物暈頭轉向,這和甲骨文“暈”字的寫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其實,頭暈的“暈”就是從日暈的“暈”引申分化而來的。日有暈,月也有暈,古諺雲:“日暈雨,月暈風。”孟浩然的詩句雲:“太虛生月暈,舟子知天風。”正因為暈和天氣變化存在密切的聯繫,古人便用“白虹貫日”比喻即將發生異常的事情。“暈”字到小篆中就已變成了形聲字,從日軍聲。“軍”字從車從包省,含有以車包圍之意,所以《說文》說:“軍,圜圍也。”“暈”字以“軍”為聲符,實際上也運用了“軍”的“圜圍”的意義。巧合的是,古人認為,日暈和兩軍之間的戰爭勝負也有一定聯繫。如《史記·天官書》中說,兩軍對陣時發生日暈,如果日暈大小厚薄相同,表示兩軍勢均力敵;某方肥厚長大,預示該方有獲勝的希望;某方薄而短小,該方可能會失敗。這種說法雖說很玄,但也並非全無道理。現代氣象學認為,日暈的厚薄與風向有一定的關係,風一般會從日暈厚的一方吹向日暈薄的一方,而日暈又常常預示著下雨,日暈薄的一方進軍時是迎著風雨的,戰士視線受影響,進攻的速度和威力也會大打折扣;相反,日暈厚的一方順風而進,威猛有加,獲勝的幾率必然增加。可見,古人打仗時常常夜觀天象,確實是有一定道理的。

王立軍:漢字中的絢爛星象

文章來源:《漢字的文化解讀》,商務印書館

-------------------------------------

文章作者

王立軍,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師大文學院黨委書記。

王立軍:漢字中的絢爛星象

-----------------------------------------

欄目主持人

董京塵,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古代漢語專業博士生

王立軍:漢字中的絢爛星象

-----------------------------------------

特別鳴謝

書院中國文化發展基金會

敦和基金會

-----------------------------------------

專欄畫家:黃亭穎

章黃國學

師承國學大師章太炎、黃侃先生

王立軍:漢字中的絢爛星象

北京師範大學章太炎黃侃學術研究中心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古代漢語研究所

微信ID:zhanghuangguoxu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