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臺灣版《黑鏡》?

——看完之後家長脊背發涼,孩子痛苦流涕

什麼樣的孩子才算是好孩子?

只要學習好,其他一切都不重要嗎?

如果你不努力學習,就是不孝順、不體諒父母?

大多數人認同的東西就一定是對的嗎?

讀文學、看小說都沒什麼用,醫學、金融、數理化才是最有前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臺灣版《黑鏡》?

——看完之後家長脊背發涼,孩子痛苦流涕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臺灣版《黑鏡》?

第一個故事 《媽媽的遙控器》

主要角色:媽媽、小偉;

殘酷指數:★★★★★

父母離異,母親把一切希望都寄託在兒子小偉身上。有一天她意外得到了一隻遙控器,可以使小偉的時間倒流,學習跟不上、談戀愛、自殘自殺,不論小偉做什麼她都能讓他回到事情發生之前,即使他已經成年,媽媽依舊把控著遙控器……

第二個故事:《貓的孩子》

主要角色:媽媽、阿衍

殘酷指數:★★★

父親出軌、家暴、常年不在家,阿衍心疼母親卻又無能為力,有一天他認識了一個"崩壞"的女孩,並得知了一個秘密。從此阿衍分裂出所謂平行世界中的另一個"自己",每殺一隻貓就能考滿分,讓媽媽高興,讓爸爸驕傲,讓家族裡的人看得起,然而一切都有代價,阿衍走向了更嚴重的崩壞……

第三個故事:《茉莉的最後一天》

主要角色:媽媽、茉莉、可莉

殘酷指數:★★★★

父親是大學教授,母親是美國碩士畢業,姐姐茉莉長得漂亮學習也好,妹妹可莉活潑可愛,這是一個看似完美的中產之家。然而有一天茉莉突然在家中跳樓身亡,媽媽為了找出真相而參加了一項科研活動,可以進入到茉莉生前的記憶中,然而找來找去,她自己卻崩潰了……

第四個故事:《孔雀》

主要角色:媽媽、爸爸、巧藝

殘酷指數:★★★

巧藝家境普通,卻在貴族學校上學,因為虛榮心和融入"集體"的心願,她和一隻孔雀達成交易,每實現一個願望就會自身的某種東西,慾望的大門一開,全家人都沒能倖免……

第五個故事:《必須過動》

主要角色:媽媽、若娃

殘酷指數:★★★★★

這是一個科技升級版的《使女的故事》,階級分化、基因決定論、人性扭曲淪喪,女孩若娃一步步發現了這些醜惡的真相,而她最終發現母親是最殘忍自私的存在……

該劇改編自作家吳曉樂的同名小說,由網飛(Netflix)參投、臺灣公共電視臺製作,不僅在當年的金馬奇幻影展上大放異彩,播出期間也引起了公眾的廣泛討論。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臺灣版《黑鏡》?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臺灣版《黑鏡》?

說到底,從古至今,教育從來都是"大問題"。傳統那些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金榜題目"、"光宗耀祖"的思想暫且不論,現代社會的應試教育和競爭壓力,使得"分數高、讀書好"幾乎成為了所有家長的希望和信條,而這也讓無數的孩子和家長承受了巨大的折磨與痛苦。這部電視劇就著眼於此,從孩子與家長的關係入手,將教育、成長、權力(女性、未成年人)、階級等問題用稍帶科幻的方式展現了出來。如果對故事文本進行概述,

那麼"控制"、"窒息"、"強權"、"異化"、就是最突出的關鍵詞。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臺灣版《黑鏡》?

因為有"愛"、有責任、有血緣關係,所以要方方面面在意,時時刻刻留心,最後就演變為嚴防死守的控制。比如小偉的媽媽不僅安排兒子的作息時間、功課多寡,連畢業旅行也橫加干涉,甚至到孩子必須穿她挑選的衣服,選她心儀的女孩做女朋友;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臺灣版《黑鏡》?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臺灣版《黑鏡》?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臺灣版《黑鏡》?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臺灣版《黑鏡》?

而茉莉的媽媽不僅在家裡各處安裝監控器,時時刻刻監視女兒們的一舉一動,還用手機監督女兒的行蹤。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臺灣版《黑鏡》?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臺灣版《黑鏡》?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臺灣版《黑鏡》?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臺灣版《黑鏡》?

這些對她們而言是付出、是關懷、是擔心、是愛的體現,而對孩子們來說則是私人領域被不斷地侵犯、蠶食,是個體意志的撕扯、崩塌。面對以愛為名的身心控制,孩子們不敢反抗、也無力反抗,隨之而來的就是無處不在的窒息感。比如第一個故事中用水杯中的玩偶比喻現實中的阿偉,一步步努力想要爬到杯子外面,卻總是被拽回到杯底,被水無情地淹沒;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臺灣版《黑鏡》?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臺灣版《黑鏡》?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臺灣版《黑鏡》?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臺灣版《黑鏡》?

又如第三個故事中的茉莉,白天要維持好孩子的形象,只也能在夜晚偷偷哭泣,被發現也只好說是"過敏"。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臺灣版《黑鏡》?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臺灣版《黑鏡》?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臺灣版《黑鏡》?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臺灣版《黑鏡》?

其實不論是從物質還是精神層面,父母和孩子的確處在不對等的位置上,但這並不表示父母就有更多的權力,或者孩子就沒有相應的權力。然而自大偏執的父母往往會濫用"強權",那些早已"窒息"的孩子就會走向"異化"和"崩壞"。比如阿衍拋棄了原本的善良貼心,成為了一個虐貓的殘忍之徒;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臺灣版《黑鏡》?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臺灣版《黑鏡》?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臺灣版《黑鏡》?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臺灣版《黑鏡》?

又如巧藝,格格不入本不是罪,但沉迷於無限膨脹的慾望卻很難再回頭。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臺灣版《黑鏡》?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臺灣版《黑鏡》?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臺灣版《黑鏡》?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臺灣版《黑鏡》?

那到底什麼才是好的教育呢?恐怕沒誰能下一個定論。早在18世紀,西方學者關於教育理念的爭端就已經顯現出來,洛克從新教倫理出發,認為羞恥心是鞭策成人認真對待兒童的最好動力,他們要從各方面監督塑造兒童;而信奉浪漫主義與自然主義的盧梭則對此不以為然,他認為童年是人類最接近自然狀態的人生階段,不應該被成人世界的觀念所汙染,而是要保持與生俱來的純潔、善良、自然與好奇心,而成人只要對此加以引導,

讓這些美德在日後繼續發揚光大。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臺灣版《黑鏡》?

(盧梭的《愛彌兒》是關於兒童教育的專著。)

不論是洛克,還是盧梭,儘管理念不同,但他們都看到了成人對於孩子的重大責任與重要影響。影片中的家長們整天說著"我都是為你好"、"我就靠你了"、"你得讓我有面子",但幾乎從來都不審視自己、批評自己,他們不是過於自信,就是過於自卑,就像太陽能板,不能自己產生熱量,而要吸取別人的,再試著傳導給別人,在這過程中產生的空虛和損耗就已經讓他們手足無措、發狂崩潰。

有些自己也做不到、完不成的事情卻要逼著孩子們去做,這實際上是自私且無理的,不僅剝奪了他人的快樂,也不尊重自己的生命。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臺灣版《黑鏡》?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臺灣版《黑鏡》?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臺灣版《黑鏡》?

因此所有這些可怕的東西其實都是雙向,當孩子們感到窒息,變得崩壞的時候,父母們也同樣感受不到絲毫的快樂,甚至他們也是受害者本身。這也是這部作品較一般教育題材的影視劇更深入的地方。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臺灣版《黑鏡》?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臺灣版《黑鏡》?

縱觀這五個家庭,無論是單親還是正常,母親都是被重點刻畫的對象,她們不只是暴力的實施者,也是暴力的受害者,這些暴力來源於男人、家庭、社會,甚至更大的共同體,總之,該劇對女性地位和現狀也做出了深入的分析,特別是第五個故事,更是將女性的"異化"發展到極致。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臺灣版《黑鏡》?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臺灣版《黑鏡》?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臺灣版《黑鏡》?

同時影片中有不少情節、細節都直指臺灣社會現存的各種隱患,比較明顯的有階級的差異化,第五個故事就不必說了,像第三個故事中茉莉家儼然中產,但實際上卻要很勉強地維持這種階級體面,給女兒的補課費、打車費都是"省吃儉用"出來的,還要面對親朋鄰里的各種暗搓搓的比較。這種中產焦慮實際上也存在如今不少大陸家庭中,諸如此類,值得我們深思。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臺灣版《黑鏡》?

再回到影片的藝術風格,不僅有科幻元素的介入,還有懸疑、甚至恐怖氣氛的營造,在某些時刻音樂和畫面著實會讓人感到壓抑、不適。比如經常出現的面部特寫,無論是阿偉、阿衍這些孩子,還是處在焦慮煩躁中的媽媽們,瞪大的雙眼、似笑非笑的嘴角無疑增添了莫名的恐怖感。因此該劇的風格化明顯,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青春片或教育片,個人覺得更適合十五歲以上人群觀看。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臺灣版《黑鏡》?

可無論如何,我還是想把它推薦給每一位家長。雖然電視劇表現得可能過於極端,但它探討的問題卻和現在的我們息息相關。畢竟,家庭教育才是最為重要的教育,原生家庭對人的一生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