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湛江人以前會把海鮮當肥料,這是為什麼?

侃侃電影賞析


湛江以前的海鮮,為什麼餓得沒飯吃,寧願當肥料,也沒人吃,這原因就是因為。。

首先,你要明白究竟以上說的是什麼海鮮。。。餓得沒飯吃也不吃的海鮮,主要是帶殼類的,例如,貝類,或蟹類,蝦姑類。。。而不是魚類。。。

魚類,什麼時候都有市場,只是貴與便宜。窮人家,一樣沒錢買魚吃。

不什麼帶殼類的海鮮,沒人吃。。。要知道,對於現在,帶殼類的海鮮才叫海,才貴,為什麼當時沒人吃。。。

要明白這點,這裡就要說一個物種了,那就是豬。你要研究海鮮沒人吃,先要研究那時候的人是怎樣吃豬的。。。

以前的豬,最便宜的是骨頭。。。。現在呢,最貴的是豬骨頭。。。。現在買排骨,如果你挑肉多的,呵呵,只能說你和豬差不多。。

以前人買豬肉,最喜歡買肥肉,或半肥半瘦的。。。。。。。

其實說這麼多,我都不知道我在說什麼,我想說,你們這些,就豬。。。。。

為什麼以前的人不吃帶殼的海鮮,因為,肚子裡,沒油水。。。吃那些海鮮,沒油水消化,一吃就拉。。。。。

其實說來說去就是,以前的人,吃帶殼類的海,越吃越餓,越吃越拉。。。。所以,寧願去撿野菜,也不吃海鮮。。

你想想,肚子本來就餓,吃海鮮,越吃越餓,還越吃越拉,拉得肚子裡都沒油水。

所以,為什麼以前人不吃海鮮。因為,海鮮,吃不飽人,越吃越餓。


沈先生7928



外地人看了這個問題,可能覺得奇怪,但在湛江是真實事件。據長輩們說,以前物質匱乏的時候,湛江人的確“窮得只剩下海鮮”了。因為海鮮大多帶殼帶刺,困難時期,大家要填飽肚子,白米飯和肥豬肉最合適。有些海鮮剝一堆殼吃不到什麼有油水的肉,人可能都餓暈過去了。

我爸說,那個時間,湛江淺海的海鮮真多,一網下去,幾千斤的蝦姑啊!現在的話就賺翻了,但當時的生產隊的人卻很不高興,因為蝦姑殼硬肉少,吃起來很麻煩,雖然我們現在覺得蝦姑肉質鮮美,但那時肚子都填不飽,沒人在乎口味的。

就這樣,撈了幾千斤蝦姑,不能扔,也不吃,拿來幹嘛?就跟人畜的糞便混在一起,埋到甘蔗地裡沃肥,效果還特別好。跟蝦姑一樣淪為肥料的,還有我們現在經常吃的剝皮、流潺、撈牛等魚。

到了90年代,以蝦姑為首的“肥料海鮮”才登上湛江人的餐桌,現在酒樓的蝦姑可以賣到三四十元一斤,有膏的更貴。那些肥料魚也要十幾二十元一斤。蝦姑白灼、椒鹽,小海魚煲湯或是油焗,就能做一臺體面的菜了,鮮美無比,當肥料真是太可惜了!


湛江縱橫哥




管仲曾有云“衣食足而自然界,倉稟實而知榮辱”,舌尖上的中國導演曾經在“圓桌派”中提到過,中國到現在是很少有真正的美食家的。真正的美食家需要幾代人的培養,當人們吃不飽飯的時候,能夠填飽肚子就是一種就是每日的心頭之累,偶爾吃頓好的就算是玉盤珍饈。



這裡可以簡單的對美食家、老饕、吃貨做一個簡單的描述:

美食家 :居須有竹 食須有肉

老饕:寧可居無竹 不可食無肉

吃貨:竹子?能吃不ヽ(^0^)ノ


美食家:吃一筷子,停一停

老饕:吃一筷子,皺皺眉,把盤子推開

吃貨:吃一筷子,再吃一筷子,再吃一筷子,再吃一筷子、、、



現在大多數的生活環境已經得到了改善,從年輕到年長、錢包越來越鼓,很多人是從吃貨進化成為了老饕,但是距離真正的美食家卻有一道更大的鴻溝等待去逾越。以前把海鮮當成肥料、下你在將海鮮端上餐桌,也就是這個發展了。如果你覺得我說的有道理,請點擊關注,多多交流,謝謝啦!


用戶96938200199


那個年代,我也經歷,不是不吃而是不給吃,全是集體的東西。


用戶6005233639525


扒皮魚從前是不人看,當肥料,去種樹,現在是,是,是,六十紙,是紙沒是錢了,從前是沒用網,只用一條短褲,是滿載而歸,吃到流屎才此手,聽說現在是海龍王把一切收回去了,到2025年才放出,也不知道是真或是假,湛江人期待的好日子應該沒遠了,難怪現在多少人燒香拜佛,是神也感動了,迴歸大自然也有規律的,白天作夢,是啥意思。


用戶75565015832李尊


小時候也是住海邊的,那時三餐地瓜,只有居民戶口才有供應米肉。海產很豐富,但有季節性,秋季最多,出海的船上沒有冰藏條件,出個海幾個月,有些魚都不新鮮了。好的魚擺灘子賣,肉多點魚成擔買回家蒸了曬乾春冬季當鹹菜吃,再差點的兩個去處,要麼醬油廠做醬油,要麼扔茅坑裡做肥料。


九流功夫


這有什麼奇怪的?豐產唄!以前的捕魚的方式和工具肯定沒有現在這麼發達,交通運輸和保鮮技術也是大不如現在,人心也不如當今那麼物慾橫流。那海鮮便是如同當今各類豐收的農作物,賣不出去便倒河裡路邊,留在地裡當肥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