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團實力超群而名氣不夠,誰的錯?

乐团实力超群而名气不够,谁的错? | 乐评

牛小北/攝

文 |顧超

當瑞士羅曼德管弦樂團再次來到中國,他們依然面臨著一個問題:很多人並不知道這支樂團的歷史,更不瞭解他們的現在。2016年5月,曾經在中國進行巡演的他們已經被很多樂迷認為是當年舞臺上的冷門,如今依舊面臨這樣的尷尬。

自從創建人恩斯特·安塞美建立這支樂團開始,它就代表著瑞士的聲音,並且以多彩又統一的藝術風格著稱於世,DECCA唱片為他們錄製了一系列極高水準的黑膠,使他們在上世紀中期聲名大噪,樂團更以演奏德彪西、拉威爾、斯特拉文斯基等20世紀巨匠作品著稱,毫無疑問這是一支擅長展現精妙配器的“法系”樂團。

這次在國家大劇院,樂團選擇的曲目包括舒曼的鋼琴協奏曲以及馬勒的《第六交響曲》。兩首德奧作品皆是現任總監、英國人喬納森·諾特的強項,其在執掌德國班貝格交響樂團期間錄製的馬勒全集,由於發行量較小而成為了資深樂迷們趨之若鶩的“緊俏貨”。而事實上,鑑於樂團穩健統一、無比團結的藝術特點和氛圍,樂團歷史上也力邀包括沃爾夫岡·薩瓦利什、馬列克·雅諾夫斯基在內的德國音樂大師指點多年,因此在德奧音樂領域也積累頗豐。在北京的現場,他們看到了這支樂團無比紮實的技術水準,超強的合奏水平,以及對於德奧音樂的獨到解讀。

如果說上半場舒曼的鋼協如同小試牛刀,作品本身在表現力方面更傾向於內斂含蓄的特質,鋼琴家讓-弗裡德里克·紐伯熱可以說完美匹配這種氣質。那種毫不做作的表達完全處於對音樂的投入和幾乎本能的反應,這位看起來有些天真可愛的鋼琴傢俱有著極強的合作精神,而非是自顧自地炫耀,和樂團的對話如同行雲流水,又保持著各自的風格。

下半場的馬勒則是近年來少有的神級表演,除了精緻炫目的色彩之外,樂團最讓人驚歎的還是那種深厚的修養,能夠做到響而不炸,收放自如,輕則如鴻毛掠影,重則像無形大象。在諾特緊湊的安排下,馬勒的內在邏輯被展示出來,首樂章主題中的動機在末樂章以反向進行回溯,而這種邏輯關係在如今日漸拖沓的自戀式表演大行其道的世風背景下,更顯其彌足珍貴。可以明顯感覺到,從開場時觀眾們並不瞭解這支樂團,到結束後群體起立致敬的熱潮,在場的上千名觀眾被一個名字上頗為陌生的樂團征服了。

如果說馬勒的大錘足以吸引來好奇者,國家大劇院的場次可以一票難求,那麼之後羅曼德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的演出則略顯慘淡,數百人寥寥,讓樂團也顯露出幾分失望。這場音樂會的曲目均為德彪西、斯特拉文斯基的冷門曲目,儘管媒體一再宣傳是樂團的拿手絕活,但似乎並沒有說服大多數的觀眾,僅有的一首稍有名望的“小巫師”,也被人解讀為拿迪士尼的動畫片來做噱頭。但事實上,樂團用他們出神入化的演奏水準告訴觀眾,這絕非是為了娛樂,而是讓人們更多瞭解羅曼德引以為傲的聲音。

相比一些城市樂團藉助明星總監打知名度,選擇保守的傳統曲目來博取眼球和上座率的作法,羅曼德確實不算是很聰明,甚至有些固執了。在上海站的演出中,樂團在返場毅然選擇了喬治·裡蓋蒂的《羅馬尼亞協奏曲》,把20世紀進行到底。觀眾們依然如痴如醉,他們開始相信現代作品的魅力。

羅曼德中國之行,在北京和上海迎來了完全不同的票房情況,當然箇中原因許多,但這並非是觀眾的問題,因為他們唯有在現場才能做出自己的比較判斷。這對音樂會宣傳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指揮獨奏不是明星,樂團缺少商業包裝,曲目不夠有親和力,是否還有一種藝術的觀點,可以帶領觀眾走進音樂廳,而不是一味地去迎合大眾口味呢?

- THE END -

近期熱門文章

《音樂週報》@你!快來說出你和《音樂週報》的故事…

她幾十年如一日,在看似平凡的“鋼伴”崗位上不斷精進 | 人物

音樂教師有哪些隱性負擔? | 爭鳴

張國勇:學指揮,我容易嗎?

足不出戶,跟世界排名前30音樂院校導師直接上課

北京合唱節5月開幕,音樂週報與北京音樂家協會邀全國合唱團晉京展演

訂閱2019年《音樂週報》,戳這裡!

快收藏!改革開放“40載·40歌”完整版來了

潮·湧 | 改革開放40年之“十大古典音樂事件”

民族管絃樂隊座位究竟怎麼排?

唱合唱,你的聲音“炸”嗎?

乐团实力超群而名气不够,谁的错? | 乐评

Q:想訂閱《音樂週報》?

A:請進入“音樂週報”微信公眾號,點擊下拉菜單“訂閱報紙”。

A:發這裡 [email protected]

Q:想合作?

乐团实力超群而名气不够,谁的错? | 乐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