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团实力超群而名气不够,谁的错?

乐团实力超群而名气不够,谁的错? | 乐评

牛小北/摄

文 |顾超

当瑞士罗曼德管弦乐团再次来到中国,他们依然面临着一个问题:很多人并不知道这支乐团的历史,更不了解他们的现在。2016年5月,曾经在中国进行巡演的他们已经被很多乐迷认为是当年舞台上的冷门,如今依旧面临这样的尴尬。

自从创建人恩斯特·安塞美建立这支乐团开始,它就代表着瑞士的声音,并且以多彩又统一的艺术风格著称于世,DECCA唱片为他们录制了一系列极高水准的黑胶,使他们在上世纪中期声名大噪,乐团更以演奏德彪西、拉威尔、斯特拉文斯基等20世纪巨匠作品著称,毫无疑问这是一支擅长展现精妙配器的“法系”乐团。

这次在国家大剧院,乐团选择的曲目包括舒曼的钢琴协奏曲以及马勒的《第六交响曲》。两首德奥作品皆是现任总监、英国人乔纳森·诺特的强项,其在执掌德国班贝格交响乐团期间录制的马勒全集,由于发行量较小而成为了资深乐迷们趋之若鹜的“紧俏货”。而事实上,鉴于乐团稳健统一、无比团结的艺术特点和氛围,乐团历史上也力邀包括沃尔夫冈·萨瓦利什、马列克·雅诺夫斯基在内的德国音乐大师指点多年,因此在德奥音乐领域也积累颇丰。在北京的现场,他们看到了这支乐团无比扎实的技术水准,超强的合奏水平,以及对于德奥音乐的独到解读。

如果说上半场舒曼的钢协如同小试牛刀,作品本身在表现力方面更倾向于内敛含蓄的特质,钢琴家让-弗里德里克·纽伯热可以说完美匹配这种气质。那种毫不做作的表达完全处于对音乐的投入和几乎本能的反应,这位看起来有些天真可爱的钢琴家具有着极强的合作精神,而非是自顾自地炫耀,和乐团的对话如同行云流水,又保持着各自的风格。

下半场的马勒则是近年来少有的神级表演,除了精致炫目的色彩之外,乐团最让人惊叹的还是那种深厚的修养,能够做到响而不炸,收放自如,轻则如鸿毛掠影,重则像无形大象。在诺特紧凑的安排下,马勒的内在逻辑被展示出来,首乐章主题中的动机在末乐章以反向进行回溯,而这种逻辑关系在如今日渐拖沓的自恋式表演大行其道的世风背景下,更显其弥足珍贵。可以明显感觉到,从开场时观众们并不了解这支乐团,到结束后群体起立致敬的热潮,在场的上千名观众被一个名字上颇为陌生的乐团征服了。

如果说马勒的大锤足以吸引来好奇者,国家大剧院的场次可以一票难求,那么之后罗曼德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的演出则略显惨淡,数百人寥寥,让乐团也显露出几分失望。这场音乐会的曲目均为德彪西、斯特拉文斯基的冷门曲目,尽管媒体一再宣传是乐团的拿手绝活,但似乎并没有说服大多数的观众,仅有的一首稍有名望的“小巫师”,也被人解读为拿迪士尼的动画片来做噱头。但事实上,乐团用他们出神入化的演奏水准告诉观众,这绝非是为了娱乐,而是让人们更多了解罗曼德引以为傲的声音。

相比一些城市乐团借助明星总监打知名度,选择保守的传统曲目来博取眼球和上座率的作法,罗曼德确实不算是很聪明,甚至有些固执了。在上海站的演出中,乐团在返场毅然选择了乔治·里盖蒂的《罗马尼亚协奏曲》,把20世纪进行到底。观众们依然如痴如醉,他们开始相信现代作品的魅力。

罗曼德中国之行,在北京和上海迎来了完全不同的票房情况,当然个中原因许多,但这并非是观众的问题,因为他们唯有在现场才能做出自己的比较判断。这对音乐会宣传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指挥独奏不是明星,乐团缺少商业包装,曲目不够有亲和力,是否还有一种艺术的观点,可以带领观众走进音乐厅,而不是一味地去迎合大众口味呢?

- THE END -

近期热门文章

《音乐周报》@你!快来说出你和《音乐周报》的故事…

她几十年如一日,在看似平凡的“钢伴”岗位上不断精进 | 人物

音乐教师有哪些隐性负担? | 争鸣

张国勇:学指挥,我容易吗?

足不出户,跟世界排名前30音乐院校导师直接上课

北京合唱节5月开幕,音乐周报与北京音乐家协会邀全国合唱团晋京展演

订阅2019年《音乐周报》,戳这里!

快收藏!改革开放“40载·40歌”完整版来了

潮·涌 | 改革开放40年之“十大古典音乐事件”

民族管弦乐队座位究竟怎么排?

唱合唱,你的声音“炸”吗?

乐团实力超群而名气不够,谁的错? | 乐评

Q:想订阅《音乐周报》?

A:请进入“音乐周报”微信公众号,点击下拉菜单“订阅报纸”。

A:发这里 [email protected]

Q:想合作?

乐团实力超群而名气不够,谁的错? | 乐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