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環遊記》&《入殮師》:直面死亡,我們才能更從容地活著

文|花鎮諮詢師·馮嘉和

有小夥伴在之前的文章裡面留言,想看關於“死亡教育”的文章,於是,就有了這一篇文章。

在生活中,良性的死亡文化和死亡教育,是有利於讓人們懂得更好地生活的。

關於“死亡”的文化數不勝數。

有人從小就從神話故事裡面瞭解死亡;

也有影視作品中身披黑色斗篷手持鐮刀的死神形象;

也有泰戈爾“生如夏花,死如秋葉”的詩意;

也有人去西藏看天葬去直面葬禮。

電影上,也有很多和死亡相關的影片。

而今天分享的,也是我很喜歡的一部,於2017年上映的皮克斯動畫電影《尋夢環遊記》。

1

死後的世界,不是陰曹地府,而是五彩繽紛

影片的靈感源於墨西哥的亡靈節,這個節日和中國的清明節相似,是一個紀念先人的日子。

據說電影引入中國時有一個小插曲,因為《尋夢環遊記》涉及到了“亡靈”的主題,可能無法引入國內。

但因為廣電的朋友在看得時候也都感動得不得了,所以順利搬上了內地的大銀幕。

與很多文化相似,電影《尋夢環遊記》的世界裡面,認為人死後,會在另一個世界繼續活著。

有所不同的是,這個死後的世界,並不如陰曹地府那樣陰森恐怖,到處都是酷刑,而是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

《尋夢環遊記》&《入殮師》:直面死亡,我們才能更從容地活著

會有歌唱比賽、有派對、有演唱會等豐富的活動。

在這樣的背景設定之下,死亡並沒有顯得那麼慘烈。

影片以一種溫和的方式,邀請觀眾們一起去探討生存與死亡。

2

真正的死亡,是被人忘記

《尋夢環遊記》的世界中,人是會“死兩次”的。

第一次,是我們常說的“去世”,靈魂從活人的世界去到了亡靈的世界;

第二次,是亡靈完全被活人遺忘的時候,影片中把這個稱之為“終極死亡”。

影片中,主人公米格穿越到了亡靈的世界,無意中遇到了自己的曾曾祖父埃克托,剛開始兩人並沒有相認。

因為在現實中,米格的家人都認為埃克托是一個拋妻棄子的混蛋,大家決定“遺忘”這個人。

但隨著故事的展開,大家才發現了真相— —埃克托是被人陷害致死的。

儘管如此,因為埃克托的離去,使得曾曾祖母的一生受盡了辛苦。

覺得自己受到了音樂的詛咒,堅決反對家裡有任何人去碰音樂。

祖母表示無法原諒埃克托。

《尋夢環遊記》&《入殮師》:直面死亡,我們才能更從容地活著

此時,小男孩米格站出來為曾曾祖父說話— —

“你可以不原諒他,但我們不應該忘記他。”

“有些人死了,但他還活著。”

— —在生活中,我們不難看到這種情況,某一首歌、某一張照片、某一種品格、某一種信念。

這些可能是由已故的人留下來的東西,但依然能夠不斷地影響著活著的人。

正如剛過去的4.1,也是張國榮離世的第16個年頭。

因為有了歌迷、影迷的懷念,使得張國榮的會給人一種依然距離人們很近的感覺。

在這裡,《尋夢環遊記》為人們展現了它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一個人怎樣度過一生,是更加有意義的呢— —

答案是:

去世後,能夠讓人們願意記住TA。

3

思考死亡,從而瞭解自己該怎樣生活

死亡,是存在主義心理學裡面十分關注的一個重要命題。

一個經典的理念是“向死而生”,意思是,人們通過面對死亡、思考死亡,從而去了解自己應該如何生活。

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 —假如你的生命只剩下最後1天,那麼你會如何度過?

因為在面對“死亡”這個終極問題時,可以幫助人們去更加深刻地思考,到底什麼是對自己重要的,什麼是沒有那麼重要的。

曾經以為哲學家提出這樣的觀點— —所謂生活,就是不斷“死去”的過程。

當你步入初中後,小學的你就“死去”了,當步入社會後,學生時代的你就“死去”了,步入中年後,年輕的你就“死去”了。

如果換一種通俗的說法,在這裡,其實這位哲學家想強調的是,人生其實是一個不斷面對“失去”與“告別”的過程。

死亡是一個重大的“失去”,它使人失去了全部。

但在平時生活中,我們也必須面對很多“失去”與“告別”。

這是生命中重要且無法避免的議題。

有些人一直活在過去;

有些人無法認真過好現在的生活;

有些人無法對未來產生嚮往和追求。

這都是因為自己無法好好與過去告別,無法真正面對自己曾經失去的東西。

4

學會告別

只有和過去無法改變的事情好好告別,人才能夠往前走。

提到告別,不得不提另外一部和死亡相關的電影《入殮師》,這也是我非常喜歡的一部電影。

影片的主角小林的工作是入殮師,就是為死者的屍體進行化妝、打扮,讓死者看起來像活在的樣子,再讓親友與死者告別。

藉著入殮師這個獨特的視角,電影為人們呈現了各種各樣“告別”的情景。

同時,讓觀眾們看到,當人結束了一生,無論那是這樣的一生,這都是值得尊重的。

《尋夢環遊記》&《入殮師》:直面死亡,我們才能更從容地活著

在心理學上來看,告別的一個重要過程是“哀悼”。

注意,這裡提的“哀悼”不是指沉浸在悲傷中無法自拔。

而是允許自己為了美好的事情的消逝,好好地難過、好好地哭泣。

這也是為什麼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文化、任何一個民族,都肯定會有葬禮的存在。

因為葬禮就是人們告別的一個重大儀式,沒有告別,活著的人就難以真正去面向未來。

同時,告別也並非一蹴而就的事情,正如為什麼會有中國的清明節、也有墨西哥的亡靈節。

因為除了告別以外,人們同樣需要一些時間和儀式,去回味過去——回味那些失去的人和事。

其實也是在思考,我們到底想要什麼樣的生活,到底什麼才是重要的。

正如《入殮師》裡面的一句臺詞——

死亡像是一扇門,它不是終結,而是超越,引領人們走向下一程。

《尋夢環遊記》&《入殮師》:直面死亡,我們才能更從容地活著

因此,不必忌諱談論死亡,因為它會讓你成長。

《尋夢環遊記》&《入殮師》:直面死亡,我們才能更從容地活著

作者 | 馮嘉和

後現代取向心理諮詢師

婚姻家庭諮詢師

完形療法導師

為你讀出感情中不易被看到的故事。

排版 | Thelm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