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丨人均GDP連續8年居全省第二 揭祕湘潭的“幸福密碼”

編者按: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70年風雨兼程,70年砥礪奮進,我們的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勤勞勇敢的湘潭人也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了一項項輝煌的成績,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湘潭日報即日起開設“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專欄,集中推出系列報道,展現湘潭70年來的滄桑鉅變,展示湘潭人民70年來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奮鬥精神,營造共慶祖國華誕、共享偉大榮光、共鑄復興偉業的濃厚氛圍。敬請關注。

湖南日報記者徐榮 蔣睿 見習記者 肖暢 通訊員 曾佰龍

省統計局日前公佈的數據顯示,2018年湘潭市人均GDP達75609元,連續8年緊跟省會長沙,位居全省第二位,群眾的幸福感持續增強。這座城市的“幸福密碼”究竟是什麼?湘潭人用實際行動做出了回答:湘潭人口不多,但家底殷實;地域不廣,但區位優越;總量不大,但發展潛力巨大。

人口不多,殷實“家底”這樣奮鬥出來

4月5日,湘潭縣青山橋鎮皮鞋皮具特色產業園內,12萬雙女鞋正在加緊趕製,不久將運往深圳鹽田港,發往英國。這個特色產業園每年生產皮鞋約800萬雙,年產值7.6億元,安置近5000人就業,其中大部分是青山橋鎮返鄉農民工。過去這裡因為貧窮,人們常用“青山不青,石鼓不響”來調侃,如今不僅青山青了,發展的鑼鼓也敲得正響。

青山橋鎮返鄉農民工彭湘文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過去兩口子在外地打工,除去花銷,存不了幾個錢。去年,他和妻子辭職回鄉,在青山橋工業園內的皮鞋廠上班,兩人月工資加起來有9000元,加上在家種田的收入,兩人一年可以攢下10萬元。青山橋鎮經濟發展辦公室主任肖武軒說:“產業園還安置了89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和14名殘疾人,能保證人均月工資3000元以上。”

讓城鎮居民和鄉村居民的“錢袋子”都鼓起來,湘潭走的是產業帶動的路子。近3年,湘潭市探索出了“龍頭企業+農業產業園區+貧困戶”和“市場主體+基地+貧困戶”等模式,總投資148.4億元的十大現代農業示範園已經初具規模,如今園內春花燦爛,其吸納就業、促進農民增收的“溢出”效應已經凸顯。統計顯示,2018年湘潭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6866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08元,位居全省第三。

地域不廣,卻是中部“超級版塊”重要成員

“地域不廣,但區位最優”。湘潭市只有5000平方公里土地,286萬常住人口,人均GDP的排名卻連續8年全省第二,一個關鍵的因素是“四兩撥千斤”的區位優勢。

4月7日,湘潭祥順碼頭,湘鋼生產的5000噸優質鋼裝船出發,順湘江、入洞庭、出海港,運往沙特海水淡化存儲罐項目工地……憑藉通江達海的交通區位優勢和政策“東風”,湘潭市約有近80家企業與中東、東盟等地區建立了貿易往來。

“一帶一路”連接激活了“金湘潭”的黃金水運,而長株潭一體化則全面激活了湘潭的區位優勢。在長株潭一體化融城進程中,湘潭的區位優勢更加凸顯,提出了城市“北進、西拓、東優、南聯、中強”的中長期發展戰略,將“北進中強”戰略作為近期實施重點,其中“北進”即對接長沙,主要沿湘江風光帶“中線”,潭州大道、伏林大道等城際快速通道“西線”,芙蓉大道“東線”,實行三線北進,加快融城發展。

湘潭還是全省率先進入“三鐵時代”的城市之一,長株潭城市間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高鐵、高速、城際鐵路、城際幹道、城際公交等紛至沓來。為完成對接,湘潭完成了九華大道、昭雲大道、板霞路、武廣高鐵株洲站到滬昆高鐵韶山站連接線等一批城際幹道建設;火車站南廣場、滬昆北站、長株潭城際鐵路站場投入使用。

前不久,中央媒體對我省長株潭一體化進行了集中採訪報道,稱長株潭城市群是我國中部崛起的“超級版塊”。湘潭作為其中重要一員,“半小時交通圈”的交通地域優勢已經形成,產業圈、科創圈、生活圈、生態圈正借勢融合。

總量不大,卻能使二三產業齊頭並進

“我對他們說,這批600米的採煤機電纜是公司最新研發的產品,如果使用年限達不到一年以上,替代不了進口,我們不要錢,20多萬元的損失由公司負責。”4月8日,華菱線纜副總工程師謝剛回憶起不久前的一次競標,仍表現出十足的底氣。這種自信,來自於企業的轉型。

華菱線纜是湘潭企業開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新舊動能轉換的縮影。聚沙成塔,聚水成涓,眾多企業的共同作用,帶來的是全市產業結構的優化。2017年,湘潭被列入國家首批產業轉型示範區後,產業轉型升級的步伐明顯加快。2018年,湘潭市裝備製造業產值達800億元,汽車產業產值達600億元,軍民融合產業產值達420億元,形成了和長沙、株洲優勢互補的“1+4”(智能裝備製造業和汽車及零部件、食品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特色產業集群。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湘潭的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工作、湘潭市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作先後入圍國家激勵支持名單,湘潭產業轉型升級經驗獲得國務院表揚,向全國推廣。

二產業做強,三產業做優。湘潭花了近40年時間,使得二三產業並駕齊驅,老工業基地有了新的“增長極”。湘潭市發改委三產辦主任劉朝暉說:“從1978年算起,全市經濟總量增長196倍,其中第三產業體量增長364倍;一二三產業結構佔比由過去的二一三升級為二三一,正向三二一推進。”今年底,湘潭力爭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超1100億元,在GDP中的佔比達48%。

>>返回湘潭在線首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