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的麻江县仫佬族古民歌调

贵州中南部地区的仫佬族是民族大家庭中历史较悠久的民族之一,目前总人口仅三万多人,主要集中在麻江、凯里、福泉、黄平、都匀、瓮安、平塘等县(市)。其中,麻江县是贵州较大的仫佬族聚居地之一,共有16402仫佬人,占全县总人口的7.4%。仫佬人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因与汉族杂居较早,汉化比较严重,仫佬语近乎要失传。

濒危的麻江县仫佬族古民歌调

一种语言、一种文化

在这个春光明媚的四月,走进麻江县宣威镇基东翁袍村,犹如走进了一个世外桃源。放眼望去,这里的山格外的青,水格外的绿,生机盎然,寨子人家的屋前屋后,干净整洁,一条条崭新的水泥路通向各家各户,一派生机勃勃的新农村景象。

濒危的麻江县仫佬族古民歌调

麻江县宣威镇基东瓮袍地区是贵州省仫佬族主要聚居地,仫佬族文化丰富多彩。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逐渐城镇化的步伐加快,汉文化的不断渗透,使麻江县仫佬族自身的生活方式和原始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改变。目前,在当地会以仫佬族语唱古民歌调的人已不足50名,已传唱千年的仫佬族古民歌调,正面临着消亡的危险。此时,在麻江县文物局局长聂凯华看来,仫佬族古民歌调的传承之路任重道远。

濒危的麻江县仫佬族古民歌调

基东翁袍村

濒危的麻江县仫佬族古民歌调

仫佬族的发展历史

贵州仫佬族历史悠久,是古老的世居民族。过去被称为“木僚”、 “姆姥”、“木佬”……等。后来,在民族识别认定之后,将“木佬”改为“仫佬”并称之为仫佬族。

仫佬族是由古代的“僚人”发展演变而来的,晋人常璩《华阳公志·南中志》中,即有关于“僚人”在云贵高原云岭山脉南沿一带活动的记载。唐宋以后,《岭外代答》、《溪蛮丛笑》等史籍中出现了“僚”、“伶”人们共同体的记述。《天河县志》、《大清一统志》说:“伶人又名僚,俗名姆佬”,可见仫佬与僚、伶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学术界一般认为,仫佬族是从僚、伶中分化出来形成的。历史上并未把仫佬族当成一个民族看待,1953年8月30日经过民族识别,仫佬族才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麻江仫佬原称“木佬”,1992年2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认定为仫佬。仫佬之名最早载于《新元史》的木娄苗,元、明、清时期,史书多以“木佬”、“木娄苗”、“姆佬”等相称。仫佬是典型的南方农耕民族,也是在本地区居住较早的土著民族。据史料记载,仫佬族在麻江居住已有740多的历史。

从汉代开始,仫佬族的先民便从南、北盘江流域向其东北方向迁移,而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已到达东牂牁郡、夜郎郡和西平郡,即今玉屏、黄平、凯里、麻江、贵定、瓮安、福泉、余庆、都匀、独山、水城、大方、平塘、贵阳、龙里等贵州中、南部广大地区。魏晋时期在中原封建社会经济的影响下,社会经济水平逐步得到发展,贵州的僚族人,有一部分大约在东晋初年,迁居四川和其他各地外,留下的居于山谷间的空旷地带,与汉人杂居,从事农业生产,并向中央王朝“输租赋”,接受封建统治,使仫佬族先民的生活发生了重大转折。

到了唐宋时期,是西南民族大流动、大迁徙、大分化的时期。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僚人的分化极为明显,古越人和包括濮僚的后裔逐渐形成一些单一的民族。其中“操侗水语的一部分形成了‘仡伶’、‘抚水蛮’和‘姆佬’”(《贵州古代民族关系史》)。由于民族分化的加剧,各族的居住区域、心里特征、经济生活方面的个性得以突出。到唐宋初期,“木僚”及仡佬、布依、水、毛南及苗等相邻民族已完全自成一体。就在这一时期,在今都匀之西的邦水设立邦州,使仫佬族先民生存了近千年的沉默之地将被确立为这一带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于是邦水成了各族势力争夺的焦点。这在客观上对仫佬族的影响和变化是全方位的,算得上是一场革命。此时,大量的旺族人口集中于此,人口增加的数量引起了质的变化,仫佬族祖先感到田地减少,使得他们的生产和生活资料不足,就产生了向地广人稀的地方重新寻找新的物质基地的想法。这一迁徙的时间,大约起于北宋、止于明清。大部分人逐渐选择了当时人口稀疏、资源富足而环境宽松又顺河而下的麻江、凯里、黄平等区域而行,而剩下没有迁走的当地仫佬人为了维系生存,在填报身份时,大都改换了民族成分。

到了二十世纪,在整个民国时期,由于国民党当时对各少数民族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同化政策,这一时期记载的仫佬族族称,都一律加上了“犭”偏旁作为歧视,记为“狇狫”,他们不准讲仫佬语言,不准妇女穿自己的民族服装,许多风俗在被同化,他们提出所谓“同族同源”,把少数民族看成是“大宗小支”,从根本上否认中国有少数民族的存在。在整个上半个世纪,仫佬族人口相继减少。因此,仫佬族至民国,其心理倾向和生活观念已经改变到“更加汉礼”的阶段。

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才充分肯定了贵州仫佬族的主体地位,尊重仫佬族的民族权利。

濒危的麻江县仫佬族古民歌调

在多元文化夹缝中生存的仫佬族文化

由于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动荡,贵州仫佬族先民为了生存和发展,始终以顽强的毅力与之抗争,他们多次迁徙、移居,不断寻找属于自己的领土建立家园。只因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形成不了自身的文化统治圈,更不可能封闭自己、断绝与外界交流。在整个流动变迁的过程中,都伴随着与其它民族同生共存。原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只能在多元文化的夹缝中生存。

根据麻江县文物局关于仫佬族文化调查报告记载,贵州仫佬族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大杂居主要体现在,与汉、苗、侗、畲、瑶等民族及革家、西家杂居。而小聚居是指,占仫佬族总人口90%的人群聚居于麻江县宣威镇的基东片区、凯里市的大风洞乡平良片区和麻江县下司镇的瓮港片区,除了这三大片区,其它县(市)的仫佬族人口呈点状分布,其生活方式及文化特征融归于相邻的民族。现在,许多地方仫佬族的民族风情保存不多,只有麻江县宣威镇的基东一带相对保存较好。

濒危的麻江县仫佬族古民歌调

基东、瓮袍地区是贵州省麻江县境内,一个以仫佬族连片聚居的大村寨,95%以上的人都是仫佬族。据基东小学仫佬族传承教师罗锦荣介绍,由于历史的原因,麻江仫佬族长期混杂在其它民族的夹缝之间生存,有的甚至为了保持自己的少数民族身份,改报成了其它民族,如布依、苗族等。同时,也因长期与相邻的汉、苗、布依、畲、瑶等民族杂居在一起生活、劳动,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吸收优秀文化和维系生存发展的本能,渐渐的使其本民族的文化受到一定的影响和退化。如今,仫佬人的日常生活、衣着服饰、文化表象、语言交流、居住环境等都融入了其它民族的文化元素,加之汉化严重,当地很多的年轻人已经不会用仫佬语言交流,许多传统活动在青年人当中也已经失传,其生活方式在日常状态下(非节日期间)很难分辨出它的民族属性,几乎快要失去本民族文化。

过去,仫佬族能歌善舞,民族服饰特色明显,但现在的歌舞与过去大不相同,平时全部着汉装。绝大部分仫佬族人不知本民族的一些风俗习惯。像做保家习俗、打牙习俗、动土习俗、过年习俗等,都受佛教、儒教等强势文化的影响和渗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日益消失之中,亟待抢救。

濒危的麻江县仫佬族古民歌调

学生在学唱仫佬族古民歌

仫佬族文化保护之路,任重道远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主要的生活方式,它承载着民族的积淀和追求,是民族与民族之间区别的符号。

斗转星移,历尽沧桑,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后,贵州仫佬族在生活方式、节日民俗、婚丧习俗、语言、服饰等方面也发生了变异。如今,作为第一母语发挥其功能和作用的仫佬族语言也随着其发展逐渐消逝,甚至能使用仫佬语交流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为了保护和挖掘仫佬族传统文化,基东村中心小学从2014年起,就把仫佬族古民歌调教学列入课堂内容,引导仫佬族学生学习本民族传统文化。然而,在当地会以仫佬语唱古民歌调的人更是为数不多。走访中发现,目前,生活在基东、瓮袍地区的仫佬人几乎已不会用仫佬语进行交流,会以仫佬语唱歌的传承人更是屈指可数,就连唯一一位会讲完整仫佬语的龙姓老人也在2002年去世了。

基东中心小学校长罗锦荣介绍,现在孩子们学唱的这几首仫佬族古歌就是源于这位老人,他是基东、翁袍片区内一个说仫佬话比较完整的老人。因为是家里最小的一个幺儿,从小与祖母生活在一起,祖母一直用仫佬话与他交流,在这个仫佬族语言流失的大环境下,他们一直坚持用仫佬话进行交流和对话,使得仫佬话传承下来,直至老人去世。学校的文尚斌老师就是这位老人的侄子,老人生前就把这个古民歌调传授给他。

濒危的麻江县仫佬族古民歌调

如今,基东小学传唱的仫佬族古歌就是罗锦荣和文尚斌两位老师共同教授的,他们俩是土生土长的仫佬族人,从小生活在仫佬寨,因爱好民族音乐,经常跑去听长辈唱歌,听着听着自己也学会了,虽然老人已经过世了,但歌声却通过代代传唱保留了下来。

罗锦荣说到:目前,在我们当地,仫佬族语言丢失得比较严重,只留下一些比较单一的、基础的,形容生活用具、生活常规动作的词汇,语言词汇量很少,而我们展开的保护工作主要是进行史料整理,根据平时接触的仫佬族语言,进行收集整理,以便更好的对学生进行仫佬话传承,让他们树立起自己的民族意识。下一步,我们将更深层次的去挖掘和研究我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在谈及保护和传承仫佬族文化时,罗锦荣说他们面临着一个很大的困惑。相对全国来说,大部分的仫佬族聚居地、人数、以及现存的史料记载都是以广西的仫佬族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关于贵州麻江县宣威镇基东、翁袍地区仫佬族的研究、现存的文字资料很少,不多见,这对于他们开展研究具有一定的迷惑,比如该往哪个方向入手?在这方面他们比较缺乏相关的经验、需要指引。同时,很多好的想法、好的民族传统活动,也因资金的不足而无法开展。

作为仫佬族元老之一,省级非遗项目仫佬年州级代表性传承人金文仁老人自1993年木佬人认定为仫佬族后,就一直研究本民族的民族文化。据他介绍,在上世纪40至50年代,麻江仫佬族50%全用仫佬语对话,另一部分用汉语交叉对话,到80年代语言基本消失,民族形象也逐步汉化。同时,金文仁老人在自己编著的《建言献策及仫佬族文化》一书中坦言,仫佬族的民族认定过程是有历史依据的。书中记载:从民族认定过程来看,中央早已给我们木佬定了族称,只是我们贵州木佬还未找到历史依据,只强调木佬应为单一民族,最终以实现了愿望。为什么说中央早已给木佬改称为仫佬族?1952年广西自治区把木佬报给中央认定民族族称时,中央研究认为,木佬的木字不代表人们共同体,最后创造了一个“仫”字代替了“木”字,才定名为“仫佬族”。仫字在历史上没有,为了认定一个民族族称,此仫字的解释,当时只说广西,其实贵州木佬、广西木佬文献记载,史称一致,史居母敛县,今南丹、(原地名无存)独山一带。故说贵州木佬认定为“仫佬族”是有历史依据的。

濒危的麻江县仫佬族古民歌调

80岁的仫佬族金文仁老人

目前,在金文仁老人看来,麻江仫佬族文化保护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主要是麻江仫佬族进化太快,反映本民族原有的民族特色不是很突出,仫佬语言在社会上已消失,仫佬文化失传太多,这些需要我们仫佬人配合政府及相关部门去挖掘、去抢救,把历史与现代相结合去创造我们的文化,组织翻译我们的仫佬语言,传继后人。

据贵州民族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贵州仫佬族》一书在对仫佬语现状的记录为:“现在仫佬族人中仅有七十岁以上的少数人会讲本民族语言,由于长期使用汉语交流,很多仫佬语已记不清楚,估计几十年后这种语言将从社会上逐步消失”。在对仫佬族民歌的记录为:“仫佬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有独唱、对唱也有合唱,由于仫佬语言已基本失传,现在仫佬族同胞唱歌,都是用汉语套自己的老曲调唱,所以仫佬曲调普遍流行。”

濒危的麻江县仫佬族古民歌调

理清脉络,真实的记录和传承民族文化

文化传承是民族历史的见证和写照,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源泉。

麻江县基东翁袍地区仫佬族的民族文化流失十分严重,抢救,传承民族文化,已刻不容缓。面对基东翁袍地区仫佬族古歌的传承问题,麻江县文物局局长聂凯华表示,将对仫佬族古歌进行深入调查,理清内容与来源,并真实性地记录仫佬族民族文化和古歌的传承脉胳,为今后传承保护奠定坚实的基础。

麻江县文物局局长聂凯华介绍,之前没把仫佬族古民歌调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项目,是因为在仫佬族语言严重缺失的大环境下,难以找到可以支撑仫佬族古歌发展的历史依据。其次,因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仫佬族文化丢失严重,唯有仫佬年相对保存完好,承载了仫佬族许多历史文化信息,成为仫佬民间技艺传承的重要平台,民族认同感强。通过实地采访调查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结合麻江仫佬族现实状况,我们着重去研究“仫佬年”,并把“仫佬年”打造成仫佬族的文化名片,而对仫佬族古歌的研究却很少。

濒危的麻江县仫佬族古民歌调

针对仫佬族古民歌调的保护工作,聂凯华表示,首先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进行仫佬族古民歌调申报工作。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表发给当地仫佬族人填写,然后再根据他们能够反馈的信息进行更深一步的挖掘。其次,要弄清仫佬族古民歌调的来源、内容,以及它的真实性。最后,才能谈得上保护与传承。聂凯华说:目前,对我们来说,最为头痛的是如何听懂仫佬族的古歌,不能一味听他们说是什么意思就是什么,必须得有相关的资料、传承物来佐证这个古歌存在的合理性,我们必须真实的记录和传承民族文化。通过我们的调查,他们的语言基本上消失了,只会一些简单的词语。为了顺利地开展工作,我们把这次古歌调查的重任放在一位我们刚招进的工作人员身上,他是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专业的研究生,在这方面他接触得比较多,经验丰富,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同时,我们也在尽最大的努力找出当年走访调查中录下仫佬古歌的磁带,想办法进行恢复和抢救,如果找出来能播放,就把播放的古歌与现在基东小学传唱的进行对比,看是否相符,这样才能让人更加信服和接受民族史实,更加有利于仫佬族古民歌调的传承与保护。另外,我们将继续查阅相关资料,看能否从中找出新的发现,同时到其他仫佬生活的地方进行调研、考察,看他们是否有类似的传承物,为仫佬族古民歌调的认证奠定基础。

濒危的麻江县仫佬族古民歌调

麻江县民宗局副局长吴秀义,深入基层,驻村蹬点,实干抓发展、心系群众解难题,长期活动在麻江县基东翁袍地区一带,与当地仫佬族人民融为一体,对当地的仫佬族文化十分了解。在长期的驻村调研工作中给他留下许多难忘的体验,在感受到当地仫佬族传统文化散发的无穷魅力同时,也让他深刻的认识到民族宗教文化的丰富内涵。他建议,在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时,要充分尊重地方的民族文化,民族宗教活动都具有独特的内涵和价值,都应该得到尊重,只有尊重地方民族特有的文化,才能起到保护和传承的意义。(图文/ 刘 景)

濒危的麻江县仫佬族古民歌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