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的教育沒耐心,經常會孩子發脾氣,這是不是有心理疾病?

千金女人閣金爺


很多人總是抱怨:自己對教育孩子沒有一點耐心,總是會忍不住地對孩子發脾氣。只要孩子稍微調皮一些,就忍不住會對孩子大聲呵斥,甚至大發雷霆,可是對孩子發完脾氣之後,做父母的心裡又感覺非常對不起孩子,深深的自責自己怎麼就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有些人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心理出現了問題。絕大多數父母都有這樣的心理,尤其那些愛對自己孩子發脾氣的媽媽更是懷有這樣的心理。其實,天下哪有媽媽不愛自己的孩子,每一位媽媽都想對自己的孩子好,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暴脾氣。

很多人都認為,自己對孩子發脾氣是因為自己不夠有耐心,所以才會常常對孩子大發雷霆,讓孩子受委屈。其實,真正導致媽媽愛發脾氣的,並不是做家長的心理有問題,也不是育兒觀念有問題,而是夫妻之間的關係出了問題。


有人說,有了家庭,有了孩子之後,親子關係最為重要。於是,很多父母工作之餘降對孩子的關注多於對另一半,這會逐漸導致夫妻關係變得緊張脆弱。其實,這世間最親密的關係,不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而是夫妻關係。

很多父母尤其是母親,在有了孩子之後,常常會認為自己的孩子就是這是世界上最在乎、最親密的人。但在現實生活中,夫妻之間的關係其實是遠遠重於親子關係的。如果夫妻二人相敬如賓、互相體諒,不僅家庭氛圍和諧溫馨,也會給孩子營造一種溫暖平靜的家庭氛圍,孩子在毫無壓力和恐懼的環境裡成長,其性情自然懂事乖巧、性格溫良;如果夫妻關係非常緊張甚至一見面就劍拔弩張,親子關係自然好不到哪裡去,甚至會變得非常糟糕。試想一下一個整天和丈夫關係緊張的母親,如何能控制好自己不亂髮脾氣呢?有些夫妻之間認為吵架避開孩子就可以,這樣大人的事情就不會影響到孩子,但是夫妻之間強壓制住的心中怒火無處發洩,自然多半會轉嫁給孩子身上。所以,夫妻雙方任何一方要想心平氣和的管教孩子,就必須要先處理好夫妻關係,只要擁有了互敬互愛的夫妻關係,才不會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情緒失控。


幼教手記


其實這是許多家長的通病。經常對孩子發脾氣的不止你一個。我上次寫了一篇關於中國父母都在“自殺式”地陪孩子寫作業,大家的熱烈討論狀況,就可見一駁:到了晚上,整棟樓都聽到咆哮聲,那是來自陪娃寫作業的父母。

容易對孩子忍不住發脾氣,這不是有心理疾病,而是因為我們不懂教育。我們不足夠了解孩子。

可能許多家長會覺得,支撐一個家已經很累,工作和生活壓力巨大,上有老,下有小,每天上班回來還要做飯做家務,還要輔導孩子寫作業,實在沒有時間精力應付孩子的其它無理要求。因此,遇到調皮搗蛋的行為就火冒三丈。要是白天在外面受了氣,在家裡孩子也被孩子惹毛的話,就更加壓抑不住自己的脾氣了。所以,更別說花時間去好好陪伴孩子了。

但是我們要知道,繼續這樣下去,只會引起惡性循環。孩子脾氣變壞,做事沒耐心,成績也變差。家長越是脾氣暴躁,孩子行為越是惡劣;家長越是不管,孩子就越是會更調皮搗蛋以引起父母的關注。

所以,我們要知道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做,做父母的都是無師自通,但是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問題,就及時地去學習和調整。不要讓這種狀況持續下去。孩子,畢竟是孩子,學習初始階段,大人可能認為很無聊很簡單的事,孩子需要一點點艱難地學起。需要家長的陪伴和鼓勵。如果家長沒有耐心,或者完全沒有時間管孩子,完全放養的話,那可能真的是什麼狀況都會發生。

我也試過,有段時間也是很忙,連陪孩子的時候都沒有。孩子脾氣暴躁得很,不願意上學,在同學身上畫畫,把自己弄受傷,把家裡弄得亂七八糟……

在班主任頻頻反饋情況的時候,我發現是自己真的疏忽孩子了。決定每天晚上後兩個小時是親子時間,只陪孩子。不工作不看手機。對孩子耐心,不吼不叫,溫柔地慢慢地說。

狀況才漸漸改善了一些。

教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仍然需要花費時間精力去做。不然即便你再成功,賺再多錢,如果孩子教育不好,也是人生最大的失敗。


琉璃巧育兒


我想對大部分父母來說,對孩子發脾氣,並不是心理有問題。

而是我們從來沒有學過育兒知識和技巧,碰到養娃這麼棘手的問題,當然會手足無措,把脾氣發洩在孩子身上啦。

如果我們能學習一些兒童發展心理學相關的知識,再學習一些情緒管理的方法,對孩子發脾氣的情況一定會明顯減少。

給大家舉個例子,很多媽媽都問我,一歲的孩子經常扔東西,怎麼辦?

首先,扔東西是這個階段的孩子學習的一種方式。扔不同的東西,會發出不同的聲音。有些東西摔不破,有些一摔就破,這對孩子來說,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學習過程,我們要理解他。

其次,我們希望孩子不要見什麼都扔,這就需要給孩子建立規則。

告訴孩子什麼可以扔,比如軟球,小枕頭。在孩子扔其他東西時,明確告訴他不可以。同時跟上後果,比如扔玩具,就沒收玩具一天的使用權,這樣孩子就只會扔我們允許他扔的東西。

最後,如何管住自己,不對孩子發脾氣呢?一來,我們要知道孩子的能力範圍,孩子不是小大人,不可能我們提什麼要求,他都做的到。所以要抱有合理的期待。

其次,發過脾氣後,可以寫情緒日記,把發脾氣的過程寫下來。這樣能增強我們的覺察能力。

最後的最後,養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別給自己太大的壓力。

小樣媽學習育兒這3年時間,對小樣越來越包容,辦法越來越多,脾氣也越來越好了。

如果你有任何育兒問題,歡迎關注我,我們一起想辦法。




媽媽沒時間


不要這麼想自己,生而為人都有情緒失控的時候,也不要太氣餒,只要我們能看到自己的問題就還有挽救的機會。看看這下面小夥伴們的回答相信你就能知道並不只是你一個有這樣的情況,大多數的父母都會遇到這種對孩子失去耐心或大吼大叫的時候,這是在教育路上我們會遇到的一件很正常的事。

我自己平時在面對孩子調皮不聽話時也很容易情緒失控,火一下竄上來時就忍不住怒吼孩子了,但有一次在看到孩子用同樣的方式回應我時我深深地明白到問題的嚴重性,孩子會模仿和學習我傳達給他的言行,而很顯然的是這種言行方式是不正確的,所以後來我開始學著轉變對待孩子的態度,也儘量控制自己的情緒,即使真的很不高興的時候也盡力耐心地去和孩子溝通,同時也告訴孩子自己的感受,讓他明白雖然我可能並沒有對他發火但卻是真的生氣了,這樣孩子能知道你的認真(嚴肅)程度從而也會認真地去聽你說的話。


怎樣才能更有耐心地去對待孩子,我個人覺得意識到痛點很有必要,也就是至少你要知道和清楚這樣對待孩子的不良後果是什麼,對你自己,對孩子以及你們的親子關係會有什麼樣的影響,當你能意識和看到這樣做的長期惡性影響時才能痛下決心去控制自己的情緒,因為父母都是愛孩子的,做任何事的前提都希望是對孩子好,如果知道自己這樣做的結果反而是傷害孩子就會清醒了,不會陷入自我覺得是對孩子好的陷進裡。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Nicer個人成長


這不是心理疾病,而是情緒管理及溝通交流的能力有待提高。

1.不良影響

這種環境不利於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例如,孩子易形成暴躁或怯懦的性格,親子關係、學業成績、同伴關係等方面將受到不良影響;同時,也影響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

因此,家長需要做出一定的努力,來改變這種不利的狀態。

2.管理不良情緒,解決實際問題

若不良情緒因孩子而產生,就朝孩子發脾氣,那麼這也只會是將自己的不良情緒得以宣洩,並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反而更加糟糕。所以,家長需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例如,先冷靜幾分鐘或改變對事情的認知態度,然後,再針對實際問題進行解決,這才是最重要的。

3.掌握溝通技巧,加強溝通交流,增進親子關係

家長需要掌握與該年齡段孩子進行溝通交流的方法與技巧,例如,移情、傾聽、尊重等。在日常生活中,主動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增進彼此之間的感情。如此以來,孩子也敢表達自己的想法,遇到問題,雙方可進行及時有效的溝通,使問題得以解決。

我是享育,專業醫生團隊為您解答育兒問題。

享育


有關對孩子教育沒耐心,經常會對孩子發脾氣,這是不是有心理疾病的話題。其實作為家長如果不向孩子發脾氣,那才是不正常。但是如何發脾氣確是要有幾分的說道。

首先,不要向孩子發真脾氣。向孩子發脾氣其實是為了發出警示的效果,如果發真脾氣就會造成適得其反的效果,還會導致與孩子之間逐漸隔閡加深的現象。

其次,注意孩子的積極性拓展。如果發了脾氣要適當的來調節氛圍,使得警示孩子之後還能夠進一步的拓展孩子對生活的積極性。人本就是智慧的載體,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更應該較多的運用傳承與激發智慧的方式進行。

總之,對孩子的教育急不得,只能一步一個腳印的走下去,俗話:“車到山前必有路,水到渠成的道理”。

當然作為家長不著急是不可能的,隨著生活的快節奏,在生活與工作上就已經顯得極其的疲憊了,如果在匹配上不聽話不懂事的孩子攪和,那不發脾氣都是天理難容。就是因為我們知道這一切即為事實,那麼就更要耐下性子來教育好孩子。如果真傷了孩子的內心,那麼最終傷害最深的就是自己了,同時也為孩子的命運埋下了波折的定時炸彈。


零點智慧


先肯定的說,不是心理疾病。第一,從認知方面子女也是個體,他們的做事方式不會與我們相同,我們可能無法控制別人,但孩子是自己的,總能控制吧。於是,控制慾望和孩子個體性格之間就產生了差異。第二,我們成人有個普遍認知,我們的經驗豐富,足可以指導孩子的學習,成長等等。本著對孩子負責的態度,讓他少走彎路,就好意的要去指導。自然又會產生矛盾。其實這些話也是寫給我自己的,我也會從良母瞬間變身成惡魔,呵呵。我們作為家長,還是要多學習兒童心理學,青少年心理學,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等等相關知識。大自然允許我們無證上崗,我們自己也得對得起父母這個稱號呀!


祺玉1


不是。發脾氣有很多原因,重點不是在孩子,需要把不開心的因素列出來一個個去解決。很多時候不是孩子讓我們生氣,而是因為其他事情生氣遷怒到孩子身上,自己沒有把負面情緒梳理好而直接傾瀉到孩子身上。

不開心的因素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

1、和原生家庭在一起不和睦。

2、和配偶的關係不好。

3、對自己不滿:不喜歡自己的工作?不夠自立?

如果以上都解決好的話,應該就能收穫放鬆和愛,繼而也能進一步去愛和接納孩子了。

世界很大,容得下不完美的我們。


不完美MOM


親身經歷,其實是我們不瞭解孩子現在的水平,給他過高的期望而已。

我也曾認為我家娃一歲的時候就什麼都懂了,也曾因為他兩歲只會數數卻不識數而急躁,更因為和他同齡孩子已經能正確拿畫筆,而他連個圓都不畫而氣憤。

實際上,每個孩子的成長軌跡都不是特定的,我們沒辦法要求他按照自己猜測的節奏來。

孩子已經很努力很盡力了。

最後給大家發個圖,笑過之後引人深思。

媽媽水深嗎?

不深。

要不是鼻子長,今天就掛在這裡了。

你認為很簡單,孩子卻是在拼命學拼命做。


育兒慢時光


對別人缺乏耐心,亂髮脾氣,尤其是初為人父母,對自己的孩子沒有耐心、發脾氣,這是典型的自我情緒本能反應,只能說是情商不夠,缺乏理性,而不能隨便扣心理疾病的帽子。

大多數初為人父母者都是這麼過來的,孩子們的反應往往是出其不意,意想不到,給父母以措手不及,讓人抓狂。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也是需要父母們認清情況,做出應對,而不是情緒的宣洩。情緒的宣洩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反而顯得自己好像是個沒長大的孩子,還怎麼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呢?

我們都是從孩子過來的,應該知道小孩兒的無知和莽撞,但我們是大人了,當出現問題時,正是需要我們想方設法去解決問題的時候,而這個時候亂髮脾氣,無異於在迴避問題,放棄教育,這可是自己的孩子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