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馮友蘭:看懂這4重境界,人生才會“開掛”

哲學家馮友蘭:看懂這4重境界,人生才會“開掛”

中國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認為,人做各種事,有各種意義,各種意義合成一個整體,就構成了他的人生境界。

各種不同的人生境界,可以劃分為四個等級:

  1. 自然境界
  2. 功利境界
  3. 道德境界
  4. 天地境界

自然境界

自然境界:就是一個人做事,可能只是順著他的本能或其社會的風俗習慣;

功利境界

功利境界:就是一個人從內心出發,意識到他為自己而做各種事;

道德境界

道德境界:就是一個人可能瞭解到社會的存在,他是社會的一員,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或如儒家所說,他做事是為了“正其義不謀其利”;

天地境界

天地境界:就是一個人可能瞭解到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他就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

這四種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就是現實的芸芸眾生;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應該稱之為人的人。

哲學家馮友蘭:看懂這4重境界,人生才會“開掛”

生活於道德境界的人是賢人,生活於天地境界的人是聖人。成為聖人就是達到作為人的最高成就,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按照馮友蘭先生的理論,人生之境界,實際上應該分為兩種:積極的人生境界和消極的人生境界。

積極的人生境界,就是向著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不斷邁進的人生境界;

消極的人生境界,就是始終在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原地踏步的人生境界。

積極的人生境界,奉獻多於索取;

消極的人生境界,索取多於奉獻。

處於道德境界或天地境界的人,他做的也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於有高度的覺悟,他所做的事對於世界就有不同凡響的意義。積極的人生境界或者說是在“覺悟”狀態下的人生境界,喜閱君認為應有如下的內容和定位:

一是精神境界。人是要有點精神的。人之力莫大於心。思想是軟資源,精神區位是最大的區位優勢。精神家園是人自身生命活動的創造物,在這個精神家園裡,人自由自主地養育自己的精神情感,豐盈自己的精神生命,涵厚自己的精神品格、提升自己的精神品位,引領著生命走向高尚和完美、崇高和神聖。

故精神境界可包括四個方面:一要有理想;二要有信仰;三要守道德;四要講操守。

哲學家馮友蘭:看懂這4重境界,人生才會“開掛”

二是工作境界。工作境界最重要的體現在責任和奉獻上。既要講責任又要講奉獻。工作有責任心,能使平凡的工作變得意義非凡;勇於承擔責任才會被機會垂青;責任心不強,是成功的最大敵人。

如何才叫工作有境界:以追求事業的態度和精神幹工作,以研究學問的態度和精神幹工作,以尋求樂趣的態度和精神幹工作,以堅守陣地的態度和精神幹工作。衡量工作境界,不光看責任,還要講奉獻。奉獻還是索取,為公還是為私,是偉大和平凡、崇高和渺小的分界,也是有無工作境界的“試金石”。

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每個人不斷地從別人那裡獲得生存的條件,也要通過自己的奉獻為別人創造獲得美好生活的條件。利他者利己,助人者自助,為社會奉獻不但是公眾利益的最大化,同時也是自我價值的最大化。

三是社會境界。人是社會的人,人生活在各種社會關係中,無時無刻不與人相處,所以有一個社會境界的問題。要學會感恩。要保持寬容心。要會欣賞別人。要助人成功。

四是生活境界。人生活在社會中,要有平常之心、要持平淡之慾、要做平凡之人,偉大源於普通,神聖孕育於平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