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終於把陶瓷品種分清了。(九)

前邊用了兩期的篇幅,給大家詳細地介紹了灑藍釉及其幾種升級版。


看完了,終於把陶瓷品種分清了。(九)


清康熙 灑藍釉大碗

觀復博物館藏


灑藍釉最大的特色,就是它的獨特吹釉方法。瓷器表面的的那層釉子,在沒燒造之前是液態的,像水一樣,所以經常誇一件瓷器時會說這件東西釉水真棒。入窯燒造之後,附著在瓷胎上的釉子就會凝固變硬。起到降低瓷器吸水率和美化的作用。

給瓷胎上釉有很多方法,《陶冶圖說》記載:“上釉之法,古代製作長方、稜角的琢器用刷釉法。大小圓器及渾圓琢器用蘸釉法。今小圓器,仍於缸內蘸釉。”灑藍釉比較特殊,為了追求個性的視覺效果,採用的是吹釉的方法。也是《陶冶圖說》裡記載:“截徑過寸竹筒,長七寸,口蒙細紗,蘸釉吹之。吹之數遍,視坯之大小與釉之等類而定,多則十七八遍,少則三四遍。”


看完了,終於把陶瓷品種分清了。(九)


吹釉


除了灑藍釉採用這種方法,清代還有另外一些瓷器品種也是用竹管吹上去的。今天就給大家介紹其中的兩種。

【吹紅釉】


《南窯筆記》裡說:“吹青、吹紅二種本朝所出。”這個本朝指的是康熙朝。“吹青”咱們前邊說過,就是指灑藍釉。過去人一直認為灑藍就是康熙時期創燒的,之前都沒有。因為宣德灑藍器幾乎不見,反而康熙時期大量燒造。這個誤會直到近幾十年才被更正。那麼“吹紅”又為何物呢?

吹紅首先顏色肯定是紅的,這是毋庸置疑的,第二它是吹釉。符合這兩點的瓷器並不是一種,所以至今對於吹紅釉的認知仍莫衷一是。馮先銘先生在《中國陶瓷》一書裡認為:“吹紅即指豇豆紅”。


看完了,終於把陶瓷品種分清了。(九)


清康熙 豇豆紅萊菔瓶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除此以外還有人認為吹紅釉是下邊這種瓷器。


看完了,終於把陶瓷品種分清了。(九)


清康熙 吹紅釉筆筒

觀復博物館藏


我個人更同意這一種觀點。因為這種瓷器審美看起來更接近前面說過的灑藍,也就是吹青。斑斑駁駁,星星點點,一個是藍的,一個是紅的,《南窯筆記》將兩者並列,似乎才更合理一些。不過說豇豆紅是吹紅,也不無道理,只要是利用吹釉方法,還是紅色的瓷器,都可以歸為廣義的“吹紅”。

看完了,終於把陶瓷品種分清了。(九)



看完了,終於把陶瓷品種分清了。(九)


清康熙 吹紅地五彩和合二仙棒槌瓶

觀復博物館藏


咱們說的這種吹紅釉,實際上就是礬紅的一個變種。礬紅又可稱為“鐵紅”,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鐵,屬於低溫瓷器品種。在高溫紅釉燒造困難的時候,經常拿來作為替代。因為低溫鐵紅燒造相對容易,成本低廉。礬紅大部分都是用筆去描繪,當做一種彩料被運用,五彩裡的紅色就是它。


看完了,終於把陶瓷品種分清了。(九)


清光緒 灑藍礬紅彩魚紋棒槌瓶

觀復博物館藏


吹紅顯然不是再用筆去描繪,而是和吹青一樣,用竹管蒙上紗布,蘸著礬紅料往燒好的白瓷胎上去吹。與吹青審美一致,但工藝用料略有不同。吹青是高溫鈷藍,一次入窯燒成。吹紅是低溫鐵紅,需要二次入窯燒成。但燒好了看著就跟姐妹倆似的,只是顏色的不同。一冷色調,一暖色調,就像倆人的性格有所差異似的。最關鍵的一點,這種吹紅在康熙之前沒有燒造過,目前看到的絕大部分都是康熙時期的作品,這一點也非常符合《南窯筆記》裡“吹紅本朝所出”的記載。

【桃花洞】


“桃花洞”聽著就是一個文學名稱,如果沒見過實物,雲裡霧裡絕對是不知所云。


看完了,終於把陶瓷品種分清了。(九)


清乾隆 桃花洞觀音瓶

觀復博物館藏


這就是所謂的桃花洞。乾隆時期創燒,由於審美過於超前,在當時很難被大眾所接受,曇花一現,很快就消失了。中國陶瓷史上,這類斑塊裝飾的瓷器出現過多次,每次都是後勁不足,比如兩晉時期越窯裡的青釉點彩,唐代長沙窯裡的釉下彩繪、唐三彩,宋代的影青點褐斑,元代的鈞窯紫斑、龍泉窯的飛青瓷,還有清代的虎皮三彩等等,流行的時間都不長。


看完了,終於把陶瓷品種分清了。(九)


北宋 影青點褐斑臥狗

觀復博物館藏



看完了,終於把陶瓷品種分清了。(九)


元代 龍泉窯飛青瓷鬲式三足爐

觀復博物館藏


桃花洞和吹青、吹紅工藝方法類似,也是用竹管吹上的。只不過吹的顏色更加豐富,黃色、藍色、藍色、粉紅色。一冷一暖相互調和。這種審美放到今天都仍不過時,不得不為幾百年前工匠的大膽創造所讚歎。

觀覆文物攝影:觀復胡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