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终于把陶瓷品种分清了。(九)

前边用了两期的篇幅,给大家详细地介绍了洒蓝釉及其几种升级版。


看完了,终于把陶瓷品种分清了。(九)


清康熙 洒蓝釉大碗

观复博物馆藏


洒蓝釉最大的特色,就是它的独特吹釉方法。瓷器表面的的那层釉子,在没烧造之前是液态的,像水一样,所以经常夸一件瓷器时会说这件东西釉水真棒。入窑烧造之后,附着在瓷胎上的釉子就会凝固变硬。起到降低瓷器吸水率和美化的作用。

给瓷胎上釉有很多方法,《陶冶图说》记载:“上釉之法,古代制作长方、棱角的琢器用刷釉法。大小圆器及浑圆琢器用蘸釉法。今小圆器,仍于缸内蘸釉。”洒蓝釉比较特殊,为了追求个性的视觉效果,采用的是吹釉的方法。也是《陶冶图说》里记载:“截径过寸竹筒,长七寸,口蒙细纱,蘸釉吹之。吹之数遍,视坯之大小与釉之等类而定,多则十七八遍,少则三四遍。”


看完了,终于把陶瓷品种分清了。(九)


吹釉


除了洒蓝釉采用这种方法,清代还有另外一些瓷器品种也是用竹管吹上去的。今天就给大家介绍其中的两种。

【吹红釉】


《南窑笔记》里说:“吹青、吹红二种本朝所出。”这个本朝指的是康熙朝。“吹青”咱们前边说过,就是指洒蓝釉。过去人一直认为洒蓝就是康熙时期创烧的,之前都没有。因为宣德洒蓝器几乎不见,反而康熙时期大量烧造。这个误会直到近几十年才被更正。那么“吹红”又为何物呢?

吹红首先颜色肯定是红的,这是毋庸置疑的,第二它是吹釉。符合这两点的瓷器并不是一种,所以至今对于吹红釉的认知仍莫衷一是。冯先铭先生在《中国陶瓷》一书里认为:“吹红即指豇豆红”。


看完了,终于把陶瓷品种分清了。(九)


清康熙 豇豆红莱菔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除此以外还有人认为吹红釉是下边这种瓷器。


看完了,终于把陶瓷品种分清了。(九)


清康熙 吹红釉笔筒

观复博物馆藏


我个人更同意这一种观点。因为这种瓷器审美看起来更接近前面说过的洒蓝,也就是吹青。斑斑驳驳,星星点点,一个是蓝的,一个是红的,《南窑笔记》将两者并列,似乎才更合理一些。不过说豇豆红是吹红,也不无道理,只要是利用吹釉方法,还是红色的瓷器,都可以归为广义的“吹红”。

看完了,终于把陶瓷品种分清了。(九)



看完了,终于把陶瓷品种分清了。(九)


清康熙 吹红地五彩和合二仙棒槌瓶

观复博物馆藏


咱们说的这种吹红釉,实际上就是矾红的一个变种。矾红又可称为“铁红”,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铁,属于低温瓷器品种。在高温红釉烧造困难的时候,经常拿来作为替代。因为低温铁红烧造相对容易,成本低廉。矾红大部分都是用笔去描绘,当做一种彩料被运用,五彩里的红色就是它。


看完了,终于把陶瓷品种分清了。(九)


清光绪 洒蓝矾红彩鱼纹棒槌瓶

观复博物馆藏


吹红显然不是再用笔去描绘,而是和吹青一样,用竹管蒙上纱布,蘸着矾红料往烧好的白瓷胎上去吹。与吹青审美一致,但工艺用料略有不同。吹青是高温钴蓝,一次入窑烧成。吹红是低温铁红,需要二次入窑烧成。但烧好了看着就跟姐妹俩似的,只是颜色的不同。一冷色调,一暖色调,就像俩人的性格有所差异似的。最关键的一点,这种吹红在康熙之前没有烧造过,目前看到的绝大部分都是康熙时期的作品,这一点也非常符合《南窑笔记》里“吹红本朝所出”的记载。

【桃花洞】


“桃花洞”听着就是一个文学名称,如果没见过实物,云里雾里绝对是不知所云。


看完了,终于把陶瓷品种分清了。(九)


清乾隆 桃花洞观音瓶

观复博物馆藏


这就是所谓的桃花洞。乾隆时期创烧,由于审美过于超前,在当时很难被大众所接受,昙花一现,很快就消失了。中国陶瓷史上,这类斑块装饰的瓷器出现过多次,每次都是后劲不足,比如两晋时期越窑里的青釉点彩,唐代长沙窑里的釉下彩绘、唐三彩,宋代的影青点褐斑,元代的钧窑紫斑、龙泉窑的飞青瓷,还有清代的虎皮三彩等等,流行的时间都不长。


看完了,终于把陶瓷品种分清了。(九)


北宋 影青点褐斑卧狗

观复博物馆藏



看完了,终于把陶瓷品种分清了。(九)


元代 龙泉窑飞青瓷鬲式三足炉

观复博物馆藏


桃花洞和吹青、吹红工艺方法类似,也是用竹管吹上的。只不过吹的颜色更加丰富,黄色、蓝色、蓝色、粉红色。一冷一暖相互调和。这种审美放到今天都仍不过时,不得不为几百年前工匠的大胆创造所赞叹。

观复文物摄影:观复胡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