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大學:小市集背後藏著“大買賣”

春光明媚的日子裡,在上海市延安路市中心的東華大學校園周圍,熱鬧的“環東華時尚週”又開始了。在一週時間裡,東華大學這所以紡織、設計為主要特色的學校通過T臺展示、畢業設計晚會等形式向公眾宣告當下大學生眼中的“時尚元素”。

瞭解這次時尚週,更多的人是通過這一週活躍在東華校園裡的“小攤販”。這些主打“設計”主題“小販”,吸引了東華延安路校區、松江校區周邊的居民、大學生,可能前一天晚上你在T臺上看中的某件服飾、某個飾品,第二天就可以在這裡找到“原版”。

這是一個已經辦了10屆的東華大學創意市集,由學校團委、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學生會等共同主辦。在這裡,這所學校設計專業或者熱愛設計的大學生,可以把自己設計的創意作品拿出來面向社會銷售、展示。

有很多當年在創意市集上賣服裝的同學,後來自己開了工作室,做自己的設計師服裝品牌;有一個景德鎮陶瓷大學的學生,連續3年慕名來東華擺攤,如今自己創業開了一家設計師陶瓷首飾、茶具店鋪;信息學院的學生,每年都會自己設計製作一些胸針、頭花拿來賣,掙的錢全都用來做公益。

“很多十幾、二十塊錢的東西,有少量超過百元的東西。生意雖小,買賣不小。”東華大學團委書記沈潔看著創意市集從一個個小小的“後備箱”地攤,成長為一個個逐步發展定製需求的大攤位,看著同學們把產品從線下賣到了線上,“現在最高的攤位,一天可以實現超過1200元的盈利”。

與上海的其他高校相比,東華大學獨具特色。這所學校雙創氛圍濃厚,100名畢業生中有大約3名學生會選擇畢業後直接創業,而那些畢業後給大公司打工的學生,多年後也有很多會選擇成立自己的設計師工作室。如今市面上比較知名的高端設計師品牌,如素然、之禾等,都是由東華大學校友創辦的。

“我們的學生,設計能力強、動手能力強,但在市場開拓能力、市場洞察能力方面,有所欠缺。”沈潔說,東華大學團委曾對在校大學生做過調研,結果顯示,學生特別需要一個可以集中展示作品的、有聲譽的平臺,“學生沒錢支付外面展覽的展位費,但學生的作品的確值得公眾為之付費”。

如今,創意市集還吸引了同濟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理工大學、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中國美術學院、浙江理工大學、景德鎮陶瓷大學的學生前來參與、展示、銷售,學生們除了可以把自己的作品拿到時尚週展示,還可以通過創意市集直接銷售產品,形成一個完整的閉環。

鳥人皮具創始人嚴克,就是一個從創意市集走出來的創業者。這個90後女生,在大學時代就有了製作手工皮具打發時間的習慣。她的皮具作品,當時在校園裡引起過不小的轟動。創意市集上,她的攤位每天可以達到2000~3000元的銷售額。

漸漸地,嚴克開始集聚了她的個人粉絲,有時候經常會有同學找她定製個性皮具,詢問的人多了,嚴克也開始思索,是否將這一份手藝變成一種更直觀的展現模式,讓更多的人瞭解皮具,欣賞、分享她的作品。後來,在學校老師的推薦下,她入駐位於上海市靜安區的大悅城夢創空間。

正在學校讀研的環境設計專業學生周勝凱,則入駐到了校園裡的尚創匯空間。他給自己的公司取名“東鄰”,專門設計製作創意玩具手辦、建築模型、畢業設計模型等。他的小公司,如今已經可以做到每月5萬元的營業額。

最開始的時候,周勝凱是創意市集的工作人員,今年,他帶著自己的作品擺起了地攤。“以前都是幾十塊錢的小東西好賣,現在我發現,定製產品越來越受同學們歡迎”。周勝凱的定製畢業設計模型,售價在一兩千元左右,算是創意市集上的高端產品,但他的淘寶小店開業僅兩週,已經接到了很多來自學生的“大單”,“現在的學生跟以前不一樣,他們願意多花一些錢買定製產品”。

好幾次創意市集參加下來,周勝凱發現,學生對畢業設計模型的需求旺盛,“經常有人在市集上找合適的3D打印技術,但我們學校只有一臺最基礎的3D打印機,學生們需要更高端的設備”。

“東鄰”現有兩臺工業級的3D打印機和一臺激光切割機,利用離校園近的便利,它能接到很多來自校園口耳相傳的訂單,“如果不是創意市集上的展示機會,恐怕知名度不會那麼高”。

沈潔介紹,創意市集現在攤子越做越大,從最開始要老師邀請學生參加,變成現在各路學生主動報名參加,最近兩年,創意市集都要從超過70個報名項目中,遴選出40~50個給予參展機會,“團委會盡可能多地給學生提供展示才華的機會,這也是學校育人工作的一個重要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