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血濺鴛鴦樓把端茶倒水的丫鬟也殺掉是什麼心態?

劉曉亮


“血濺鴛鴦樓”這一幕極為慘烈、血腥,一貫行止有度的武松在此大開殺戒,見人就殺,將張督監府上所有人都殺了個乾乾淨淨,包括在張督監府上做客的張團練和蔣門神,也包括了端茶倒水的丫鬟、下人和張督監的家人等等。此前的武松,即便是受施恩所託要對付蔣門神時,也只是把蔣門神痛打了一頓了事,並沒有砍傷蔣門神,更別說要了蔣門神的性命。為何到了這裡,武松就變得如此殘忍嗜殺,一個都不放過呢?這是什麼心態?

第一種心態:報仇雪恨。

自從武松到了孟州牢城營,就被施恩相中,成為施恩手裡的金牌打手,武松就此陷入了孟州地頭上兩夥黑勢力爭鬥的漩渦中。施恩為首的監獄勢力和張團練、張督監為首的軍方勢力明爭暗鬥,都只為了搶奪“快活林”生意的利益。武松陷入其中,淪為施恩和張團練、張督監之間黑吃黑的工具和犧牲品,為此,張督監等人設計讓武松陷入牢獄之災。倘若張督監等人不想要了武松的命,或許武松也不會星夜返回城裡上演“血濺鴛鴦樓”這血腥的一幕。

武松此刻的心態就是:你要我死,現在我沒死,但你們必須死!在武松眼裡,張督監府上的人都和張督監一樣,該死!

第二種心態:報復洩憤。

武松個性本就非常強勢,做人做事向來主動、強悍,他和林沖是截然相反的個性,林沖一味隱忍、退讓,而武松則是屬於主動進攻的類型。只需看他為哥哥武大郎報仇時的所作所為,從東京回來突然得知哥哥死了,可以說當時的武松手裡一絲一毫的證據和信息都沒有,全靠武松自己在沒有路的地方走出了一條路,從何九叔那裡打開突破口,很快搜集了人證、物證和口供,一旦發覺走正規的法律程序行不通時,武松立即調整思路,先殺了潘金蓮和西門慶,剷除了知縣來自西門慶的壓力和阻力,問題迎刃而解,不但為哥哥報了仇,還沒有丟掉自己的性命,只是刺配孟州作為懲罰。

由此可見,武松對自己向來極度自信,何曾被人像耍猴子似的玩弄於股掌之間。所以,他要報復洩憤,張督監府上所有人都該死,所以,他一個都不留,殺了個乾乾淨淨。

第三種心態:被欺騙後的惱怒。

武松平生最恨欺騙他的人,各位只要看看他為查找哥哥武大郎的死因時,找上何九叔家去,看他跟何九叔說的一番話,便知道武松對敢欺騙他的人會採取什麼手段。書中寫道:酒已數杯,只見武松揭起衣裳,颼地掣出把尖刀來插在桌子上。量酒的都驚得呆了,那裡肯近前看。何九叔面色青黃,不敢抖氣。武松捋起雙袖,握著尖刀,對何九叔道:“小子粗疏,還曉得冤各有頭,債各不主。你休驚怕,只要實說,對我一一說知武大死的緣故,便不干涉你。我若傷了你,不是好漢。倘若有半句兒差錯,我這口刀,立定教你身上添三四百個透明的窟窿!閒言不道,你只直說,我哥哥死的屍首是怎地模樣?”武松道罷,一雙手按住肐膝,兩隻眼睜得圓彪彪地看著。

張督監卻成心作偽欺騙武松,騙得武松還以為得遇明主,一口一個“恩相”地叫著張督監,後來才知道,這不過是張督監一夥下的套,要找個由頭法辦武松,武松事後省悟,頓覺惱怒異常,以他的秉性,豈能饒過張督監一夥?所以,他覺得張督監府上所有人都該死,一個都不能留,殺了個乾乾淨淨。

第四種心態:破罐子破摔。

此前,武松行事極有法度,很會拿捏好其中的分寸。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武松為哥哥武大郎報仇一事。武松通過自己努力,從蛛絲馬跡中查找出哥哥武大郎的死因,蒐集了相關的人證、物證和口供,起初,他想以正常的法律途徑解決,所以老老實實地帶著人證和物證去縣衙告狀,以為知縣能秉公斷案,給哥哥討回一個公道,沒料到被知縣拒絕。這個時候,他只求能為哥哥報仇,不惜抱著必死的決心,下手殺了潘金蓮和西門慶,說實話,此刻武松心裡也不知道這麼做會不會丟了自己的性命。但他這個時候還是想通過法律的途徑解決,因而殺人後主動投案自首,因為他還想有條活路,他也認為有爭取活路的機會和可能性。

但經歷了大鬧飛雲浦之後,武松心態變了,他完全破罐子破摔了,他認為殺一百個也是死,橫豎不過一個“死”字!這是武松當時最真切的心態,所以他會不顧一切報復,見人就殺,管他是不是該死,都殺了再說!


喬鞅


武松其實是一個骨子裡很自卑的人,因為自卑他一直拼命地想表現自己。他出場時得了瘧疾,病怏怏地躺在地上,不被柴大官人待見。宋江只是請他一起喝了一頓酒,說了幾句仰慕他的話,他馬上就覺得得到認可,鐵了跟宋江的心。只要你看得起他,他就願意為你兩肋插刀捨命相報,施恩禮遇他這名階下囚,他馬上幫對方趕走了蔣門神奪回了快活林,而不考慮施恩其實是當地黑社會。張都監表揚了他幾句,他就決定為對方賣命,而沒有看到有個陷阱在等著他。

自卑的陰影一直籠罩著武松,導致他變態的自尊和復仇心理。路過景陽岡時,店家不肯多賣酒給他,看著“三碗不過崗”的招牌,武松言語毫不客氣,硬是喝了十八碗酒。到了崗上,看到官府的榜文,他才相信此處真的有虎,他想回到酒店去,有怕店主笑話“我回去時,須吃他恥笑,不是好漢,難以轉去。”只能硬著頭皮往前走去。路過孔太公莊子時,店主不肯將孔亮預定的酒肉賣他,他覺得輸了面子,於是拳腳相向。這一切都是變態的自尊在作祟,當不被重視時,他就會瘋狂地復仇。所以,他為哥哥報仇時,是脫去潘金蓮的衣服,剖胸掏心再割頭,報復張督監時將鴛鴦樓殺了個乾乾淨淨,連丫鬟都沒有放過。


高速出擊


題主您好,根據您的問題我閱讀了原文,根據原文我覺得武動殺死丫鬟的時候帶著兩種心態。



第一:怒氣滿天,殺紅眼了。

我們知道故事的梗概是武松殺了張都監和蔣門神安排的四個人來殺了武松,結果武松殺了這四個人,思量道:“雖然殺了這四個賊男女,不殺得張都監、張團練、蔣門神,如何出得這口恨氣!”提著朴刀,躊躇了半晌,一個念頭,竟奔回孟州城裡來。

武松是直奔孟州,到晚上血濺鴛鴦樓一刻沒有休息,飯而沒有吃。武松心理大概就一個念頭,不殺了張都監,蔣門神誓不罷休。

我們看到原文有一個很可怕的細節:

劈面門剁著,倒在房前聲喚。武松按住,將去割頭時,刀切不入。武松心疑,就月光下看那刀時,已自都砍缺了。武松道:“可知割不下頭來。”便抽身去廚房下拿取朴刀,丟了缺刀,翻身再入樓下來。

武松這個時候多可怕?刀砍人都砍缺了,武松覺得還不夠,跑到廚房又去拿刀,再次回來殺人,要知道這個時候武松已經把張都監蔣門神殺了,已經報仇雪恨了。等武松殺了最後不相干的兩個婦女才尋思到:“我方才心滿意足,走了罷休。”撇了刀鞘,提了朴刀,出到角門外。

武松一開始在飛雲鋪殺了四個人武松只是熱身。到而殺了夫人,刀都砍缺了,武松簡直殺紅眼了,直達把最後不想幹的兩人殺了才罷休。而兩個丫鬟是在武松熱身和殺張都監和蔣門神之間殺的,像是武松殺人運動過程中遇到的小欄杆,不經意間就跨了過去而已。



第二:武松心理覺得殺人不再是罪大惡極了。

如果你細細數一下武松殺兩個不想幹的倒茶丫鬟前已經殺了7個人,你會發現武松已經是殺人慣犯了。

武松第一個是殺了潘金蓮,第二個是西門慶,這時候武松良心未泯,殺完了人去自首。

然後武松連殺四個人加一個後槽,而且殺後槽和押送他的人武松都說了一句話,大意是你告訴我真相,我就不殺你。但是結果都殺了,而這之前他這話對王婆說了,對蔣門神說了,而且沒有殺王婆和蔣門神。就是說武松殺人還有原則的,不相關的人不殺,不隨便殺人。但是殺到第6,第7個武松殺人已經沒有原則了。底線已經沒有了。

後來武松的行動和想法更是證明了如此。

殺人的時候武松說:“一不做,二不休,殺了一百個,也只一死。”

殺人後武松並沒有自首,而是“若等開門,須吃拿了。不如連夜越城走。”逃跑了。

最後武松不小心被人抓了,更是說:“卻撞在橫死神手裡,死得沒了分曉!早知如此時,不若去孟州府裡首告了,便吃一刀一剮,卻也留得一個清名於世。”

這些都證明了武松對於殺人的想法變了,殺人對武松來說像是他喝酒一樣,喝一碗不過癮了而已,喝多了發生交通事故後被抓了只是覺得還是自首比較好。

最後注:武松殺人丫鬟不是自我保護心理和殺人滅口,武松殺完蔣門神後在牆上寫著:殺人者武松是也”可以證明武松根本不擔心別人知道這些人是武松殺的。


老小哥哥fly


朱元璋在位期間對於官員的貪汙受賄的打擊力度一直很大,相傳當時有官員只要貪汙超過六十兩就得拖出去流放,所以老朱覺得用嚴刑峻法可以從根本上抵制貪汙受賄的現象。但事實上在貪官眼裡,既然貪六十兩也是罰,貪六個億也是罰,怎樣都是罰我何不多貪一點呢,再者說了,我用貪汙的錢去打通關係說不定還有奇效呢。而用明朝時期貪官的例子來描述武松當時的心情是再合適不過的了,既然殺一個是死,殺一百個也是死,何不盡可能的順道多殺一些呢?

武松在幫施恩搶回了快活林並打了蔣門神後,蔣門神就開始了他的報復行動,在夥同張都監、張團練再次將武松陷害入獄後,蔣門神不死心還買通公差並且讓他的兩個不爭氣的徒弟去飛雲浦解決武松,結果這四人太菜,均被武松秒殺。

當武松得知張都監等人的狠心後,就氣勢洶洶的去了鴛鴦樓找他們算賬。在進入院子後,武松先找到了一個無辜的馬伕,確認了三人喝酒的地方,然後手起一刀將其砍殺,我們姑且可以理解為他怕馬伕大喊大叫引起人的注意,這個暫且不論。接著他跑到了廚房,看到了兩個丫鬟,咔咔,倆姑娘死於非命。再往上武松就出現在了鴛鴦樓上並手刃了三個仇人。嚴格意義來講此時武松的報仇行動就結束了,但恰好張都監的兩個親隨在這個時候又上了樓,武松此時內心就有了邏輯文史姨開頭說的那種想法,結果這二位小哥,再加上後來的玉蘭以及張都監夫人,還有兩個小丫鬟都被殺了。

吃飽喝足後,武松寫下了自己的名字,然後臨走前在院內又殺了三個無辜婦女,這事才算完了。

所以,鴛鴦樓的那一夜是武松身上抹不掉的黑點。

當然我們可以從玉蘭這個人物身上分析出一些糾結的點。首先武松在去張都監那裡時本有機會和玉蘭成親,但捉賊的那一夜他正是在玉蘭的指引下才被當作賊抓了起來,那麼玉蘭究竟是不是和張都監是一夥的呢,這個施公沒有明說,但我們大致能有兩個猜測。一是玉蘭著實看到了黑影,並且她並不知道這個張都監的詭異,於是就很無辜的被動的陷害了武松;二是玉蘭也是和張都監一夥的。以施公對女性的“天生惡意”來看,後者的可能性會更大些,所以這樣一來張都監府內的所有人便都是陷害武松的幫兇了,那麼要塑造武松有仇必報的形象,把這些人都殺了也無所謂。

從劇情角度來講,武松在行兇之後就開始逃亡,此時的他是純粹的逃犯身份,想要拜託追捕就只有落草這條路可走,可以說這也是武松的一個質的轉變,因此施公安排武松濫殺無辜,可很好理解了。


所以武松也不算好漢了。


邏輯文史游


說起來武松在血濺鴛鴦樓之前行事也是張馳有度,頗有分寸,即使幫他哥報仇也是有勇有謀。他從蛛絲馬跡中分析出武大郎的死因,又蒐集了相關的人證、物證,想著去衙門告狀,後來因為被知縣拒絕,不得已才自己前去報仇。殺了西門慶和潘金蓮之後還去投案自首,因為這時候的他對官府還報有希望,總想著堂堂正正的在陽光下做人。

要說到武松在鴛鴦樓時為何失了分寸大開殺戒,我想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吧:

被欺騙後,對官府徹底失望,不殺不足以解恨。

武松為施恩抱打不平,醉打蔣門神幫施恩奪回了快活林,之後武松沒事就在快活林幫施恩看看場子,沒事喝點小酒打點小拳過得卻也逍遙快活,他壓根兒就不知道這蔣門神還有靠山。

那個張都監本是個老奸巨滑之人,他把武松請到了州城,好吃好喝招待著,恩遇有加,還要把那個漂亮丫環玉蘭許給武松為妻。武松哪知道張都監所做的這一切都只是在做戲,還以為他是真的賞識自己,千里馬終於遇到了伯樂,焉能不喜。這時的武松還是一熱血青年,誰對他好他就會加倍對別人好,知遇之恩定當厚報。

所以,那天晚上武松正在月下舞棒,聽得牆外有人喊捉賊,武松根本沒多想就跑出去幫忙,沒想到被當做賊人抓了。不僅被抓了,還在他房裡搜出了金銀細軟拿到了賊髒,他知道自己被人坑了卻百口莫辯。

於是武松再次被髮配恩州牢城,可光發配還不算完,押送的公人還想在飛雲浦結果了武松,結果反被武松給殺了。至此武松才徹底明白這一切都是蔣門神和張都監的奸計,他被人矇騙至此,一腔悲憤無處發洩,不殺不足以解恨。

殺紅了眼之後索性破罐破摔。

於是武松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一定要回去出了這口惡氣。所以他不僅不逃反倒又回到了孟州城,潛進了張都監家中,此時他的心中只有恨,恨張都監的陰險和欺騙,把他玩弄於股掌之間,估計是連帶著把張都監家裡的人也都恨上了。

剛開始或許武松還留有三分理智,但殺戒大開之後,就控制不了自己,也不想控制索性破罐破摔了。武松那時心想,殺一人也是死罪,殺一百人也是一樣,殺紅眼了之後男女老少一個不留,直殺得血濺畫樓,屍橫燈影。

官府之中盡是張都監之流,這時的武松已經對官府徹底失望了,不再想著能夠通過官府來解決問題,只有殺人才能平復他心中的怒火。他報了仇之後蘸血在牆上寫下一行字:殺人者,打虎武松也!然後就逃出城外,直奔十字坡投奔張青和孫二孃去了。

武松是《水滸傳》裡我比較喜歡的一個人物,熱血青年,胸懷坦蕩,行事果斷,敢做敢當,唯一的一個汙點可能也就是在鴛鴦樓一戰中大開殺戒,令許多無辜的人也喪命在了他的手中。


瘋小鳥


血濺鴛鴦樓也許是武松一生當中唯一的一個汙點,畢竟在這次大家都理解的反擊當中,他卻殺死了太多無辜的人,在水滸傳武松的整整一生當中,這也許是武松唯一能被人挑出的“不良記錄”!如果沒有血濺鴛鴦樓所發生的濫殺無辜,武松甚至可以稱得上是水滸傳當中底子最乾淨的人,雖有殺人記錄,但他所殺的人都是該死的人!

可是武松就非要破這個戒嗎?在筆者看來,這個戒恐怕非破不可,因為在血濺鴛鴦樓之前,武松真真的被逼到了絕路上!



相信在血濺鴛鴦樓發生之前,即便武松遭人陷害重新被髮配外地,他的心態依舊是坦然的,這也與他的性格有著緊密的聯繫,在武松的個性當中,只要生活可以過的去,他不在乎自己會過什麼樣的苦日子,更何況他已經了無牽掛。

早年誤傷他人,即便在柴進的府中飽受冷遇他也選擇了隱忍。

為哥哥報仇,怒殺西門慶等人後,身懷絕技的他完全可以選擇跑路,但卻選擇了自首甘願被刺配外地。

甚至隨後被張都監設計陷害,武松被迫屈打成招之後,也沒有選擇更進一步的反抗,而是繼續服從被髮配的結局。



可見在武松的概念裡,只要能活下來即便遭遇不好的日子和境界,自己也能夠選擇接受,可偏偏當他來到飛雲浦上的時候,他才明白一個問題,擺在他面前的只有兩條路,一是活下去,二是反殺張都監全家,因為張都監已經做好了讓他死的準備!武松根本沒有第三條路可走。

所以只有反殺張都監全家和蔣門神本人,才能確保自己事後不會遭到更進一步的報復,在飛雲浦成功殺死所有刺客脫身之後,單純的跑路只能解決一時的問題,徹底滅掉張都監和蔣門神才是上策,可在隨後血洗鴛鴦樓的過程中,武松為何又毫不猶豫的將那些僕人也一同殺死呢?也許在武松的眼裡,他們雖然是無法改變自己命運的小人物,但卻也間接成為了現害自己的幫兇。



因為當武松入住張都監的家裡時,張都監就早已設下了那個偷盜的圈套,而在這一過程中,他身邊的僕人甚至包括陪伴武松的玉蘭,都成了整個圈套的助手,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他們都在陷害武松這一環節貢獻出了自己的一份力,在已經被逼到懸崖邊的武松的眼裡,他們都是需要被清除的目標,更何況武松的一忍再忍,換來的卻是最終的殺戮,在被逼到絕境之下,武松也喪失了所有的理性,一場全方位的大屠殺就此發生!


遼寧資深球迷


這首先於當時的歷史大背景有關。

在朝庭裡,一人犯了重罪就要誅連九族,那管什麼無辜有辜,統統殺掉。

在地方實行連坐法,一人犯法左鄰右舍街坊鄰里都要跟著吃官司。

皇帝老兒都如此不分青紅皂白,不管有辜無辜,更別說一條行走江湖的好漢,也就認為你是他家的奴才,就跟你家主子是一丘之貉,更別說武松在張都監家被擒便是一夥奴才們乾的事情,所以在武松心目中,張都監家的奴才早就不是無辜之人了。

第二、武松並沒有濫殺無辜,只殺闖進殺人現場的丫鬟使女,這沒辦法,如果你講什麼仁義道德婦人之仁,那一但有人叫起來,把張府上下人等都驚動了,那事情就不好辦了,武松還怎麼殺張都監報仇?所以殺那些人是實際需要,被殺的也不要怨誰,只怪自個兒運氣不對撞上了,這就是血腥的江湖。


王金海170657262追求


當時的武松內心充滿了怨恨,也充滿了復仇的快感,所以那時候在他的眼裡,凡是張都監的人都曾陷害過自己,都該死。


我們可以先看看事情的經過:

話說武松殺了西門慶和潘金蓮後被髮配到了孟州,其實武松在被髮配到孟州後還曾想過要好好的過日子,但是天性耿直的他很快就為施恩奪回快活林而得罪了蔣門神以及蔣門神的後臺張團練和張都監,於是三人便謀劃著要除掉武松。

先是張都監將武松請到府上,好吃好喝得伺候,還準備將府中的養娘玉蘭嫁給他,武松突然蒙受張都監如此大恩,自然感激涕零,興奮之中的武松做著忘掉過去,成家立業的美夢,然而這一切也終究只是夢罷了,後來玉蘭騙武松到後花園,武松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落入張都監等人的圈套成為“賊人”並再次被髮配。 在押送途中,張都監等人安排人手密謀除掉他,但被武松一刀一個的解決了,回想起事情的種種經過,被人陷害的滋味著實不好受,於是武松提刀便返回伺機報仇,然後就有了後來的血濺鴛鴦樓。


其實武松血濺鴛鴦樓雖然報了仇,但他也確實殺了很多無辜之人,在鴛鴦樓裡,他前前後後殺了15個人,除了張都監,張團練和蔣門神三個主謀外,與他有仇的只剩下兩個曾捉拿武松的張都監的隨從,還有曾經的未婚妻玉蘭,而他們其實也罪不致死,他們本就是下人,主人的命令他們也得服從,他們本身是沒想過要害死武松的。

所以武松在鴛鴦樓裡濫殺無辜也成了他的一大黑點。記得原著中他殺了三個主謀和兩個參與害他的隨從後,說過這麼一句話:“一不做,二不休,殺了一百個,也只是這一死。”

這句話就表明了,這已經不是單純的報仇,而是單方面的屠殺,後來他殺完人後又說了一句:“我方才心滿意足,走了罷休!”這說明他後面殺人只是單純為了滿足自己殺人的快感,其實他自己心裡清楚,仇人就張都監等三人,其他的人實在不該死。


所以武松殺死這些人就是極度憤怒的情況下殺紅了眼,收不住刀而濫殺所致。


鹹魚閒聊


這個問題其實涉及到自我保護意識的養成。

武松殺掉鴛鴦樓內的十五個人,首先是出於報復殺人,同時是出於逃難安全需要的殺人滅口。

這是自我保護意識與復仇心態使然。既達到復仇目的又保證自已能夠儘可能為自已安全逃離險境爭取到更多的時間。

至於為何殺掉為自已端茶倒水的丫頭,同樣是為了滅口。再則,武松是一個光明正大,心懷正義,嫉惡如仇的人,對這女子真心相待,換來的卻是參予合謀相害自已的結果,所以會對這樣的人深惡痛絕,會有一種被騙取真誠的受愚弄之感!殺掉這丫頭,既是為了滅口又是出於解恨的雙重心態。

這是武松機警的自我保護意識和嫉惡如仇的綜合素質心態反映。


風從東方來163590821


跟韓信問路斬樵夫一個原理,帕走漏消息,務了殺不到仇家,所以要殺丫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