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愛不是控制,而是成全

畢淑敏曾說過:真正的愛不是控制,而是成全。

那些出於情感綁架的付出或許早已偏離了愛的本質。

真正的愛,應該是心甘情願的給予,是不計回報的付出。

一個聰明的女人懂得,寧當拙婦,不當怨婦。

不用付出感去綁架孩子和伴侶,而是做自己認為值得的事,享受給予的快樂和心安,這樣的女人才會幸福。

真正的愛不是控制,而是成全

母親過度的付出感

是扼殺親子關係的元兇

這幾天, papi醬的一段視頻,引發8090後的集體共鳴。

她說:

“每次父母用‘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父母砸鍋賣鐵為了你’這種‘付出感’來綁架孩子。

孩子收到的不是感動,而是會覺得父母過得不好都是因為我,從而產生負罪感和愧疚感。”

真正的愛不是控制,而是成全

短短几分鐘的視頻,一時間獲得了35萬的點贊,戳到了無數年輕人的痛處。

因為在生活中,我們也常常聽到這樣的話:

“我把最好的都留給你,你得聽我的話,否則就是不孝順”

“生你養你,我吃了多少苦、遭了多少罪,你怎麼這麼不知道體諒我”

“為了你,為了這個家庭,我放棄了自己喜歡的事業,你可不能對不起我”

有多少“中國式父母”常常打著愛的名義,把情感全部寄託在孩子身上。

不敢讓孩子受到傷害,不願讓孩子遠離身邊,彷彿只有子女乖乖聽話,父母的生命價值才能得到體現。

實際上,父母的過度在意和依賴,對子女來說,是壓力和綁架。

戴著鐐銬的愛,讓子女失去生命原本的色彩。

教育專家說:

以親情“綁架”來平衡自己的付出感,久而久之,孩子不敢再接受有價碼的愛,不斷壓抑自己的需求,造成親子關係疏遠。

所謂父母子女一場,不過是一場彼此陪伴的遠行。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聰明的父母懂得給孩子營造充滿愛的家庭氛圍,給予孩子成長的空間和選擇的自由。

潛移默化地讓孩子感知到父母的付出和不易,才是愛的最好表達。

真正的愛不是控制,而是成全

自我犧牲式的付出

是兩性關係疏遠的導火索

塗磊曾說過:千萬不要和自己的愛人去比,誰愛誰多幾分,愛不能比較,多了是債,少了是怨。

電影《無問西東》裡的劉淑芬和許伯常,兩人原本深深相愛,也許下婚約。

真正的愛不是控制,而是成全

劉淑芬拿出自己的工資供許伯常讀書,可是上大學後的許伯常漸漸感到兩人精神層面存在的差距,想要悔婚。

而劉覺得自己付出了感情和金錢,拒絕悔婚,甚至到學校以死相逼,許為了保全顏面,這才勉強娶了劉。

在許老師看來,我都委屈自己娶了你,就是對你付出的最好回報。

所以婚後,雖然兩人同住一個屋簷,但許從來沒碰過劉,甚至連碗筷都要分開用。

真正的愛不是控制,而是成全

而劉以為只要自己包攬家務,為對方傾盡所有,就能喚醒許老師冷漠的心,兩個人的感情就能“死灰復燃”。

卻沒想到“自我犧牲”式的付出得到的是許老師變本加厲的冷漠和疏遠。

想到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曾寫的一段話:

當一個玩道德自戀的時候,哪怕只是站在一個針尖上,都可以因為「我道德,我有理,我是對的,我是好的」而產生滿滿的自戀。

其實,劉早知道許老師對自己已經失去了愛情,卻還在用“自戀”式的道德綁架他。

而自我感動的持續付出得不到珍重,又讓劉心有不甘。

於是,便產生了求而不得的恨,結果兩人陷入互相折磨、互相傷害的惡性循環。

作者李雪在《走出劇情》一書中這樣解釋家庭主婦“自我犧牲”式的付出:

“當妻子說想吃蘋果,丈夫立刻呼應,開心地把蘋果遞來,這就是親密。

如果妻子覺得有義務為家人付出,像一道程序那樣,每天為丈夫、孩子削好蘋果,並要求他們必須吃。

這樣的過程沒有親密,反而變成一種要求,結果是削一輩子蘋果,也不會創造出幸福的感覺。”

在很多女性的觀念裡,只要我不斷付出,辛苦去照顧這個家,他就能感激我,這樣就能讓婚姻長久。

可實際上,當一個人在關係中不斷犧牲自己、辛苦付出,就會用“我這麼辛苦,你應該更加對我好”補償心理去要求另一方。

結果,一方付出越多,她的怨氣就越重。而另一方受情感回饋的綁架,漸漸覺得疲倦。

時間久了,雙方都感到窒息,婚姻只能是舉步維艱。

愛,不是強制給予,而應該是另一方的欣然接受。

最好的愛情沒有犧牲感和壓迫感,而是兩個人以愛的名義,甘之如飴地享受親情的給予與回應。


真正的愛不是控制,而是成全

真正的付出不是控制和索取

而應該是自我享受

心理學家說:那些過度強調付出感的人,潛在的含義就是索取和控制。

他們對自己的伴侶會說,我為你付出這麼多,你還不愛我,這就是索取。

他們對自己的孩子,經常會說,我為你付出那麼多,你不聽我的,這就是控制。

可如果愛一個人,只是為了索取和控制,那就是失去了愛的意義,而變成一種明碼標價的情感勒索。

喜歡是通過佔有來滿足自己,而愛應該是發自內心的成全。

小時候看《神鵰俠侶》,沉迷於郭襄對楊過的愛。這份愛或許是出於崇拜、出於迷戀,然而情不知所起,卻一往而深。

雖然郭襄心知肚明楊過自始自終喜歡的都是小龍女,可她還是深深地愛著楊過。

她會在自己的生日許下心願,祈求上天讓他和他的小龍女相會。

或許有人覺得郭襄很傻,但真正愛上一個人,大抵就是看到他幸福,自己才是最快樂的吧。

知乎上有個提問:什麼是愛?愛一個人是什麼感覺?

網友@馬力回答:

愛一個人就是,同樣擁有驕傲的內心,卻願意將自己放的很低。

看過《爸爸去哪兒3》,很多網友被冉瑩穎實力圈粉,更欽佩這位“才女”為家庭和另一半的默默犧牲和付出。

原本是對外經貿大學經濟系的高材生的冉瑩穎,憑藉才華和實力成為央視財經頻道的主持人。

正當事業風生水起時,她卻選擇迴歸家庭。

真正的愛不是控制,而是成全

為了讓丈夫鄒市明安心參加比賽,冉瑩穎毅然決然地放棄自己喜歡的事業,選擇成全丈夫、教育孩子。

丈夫參加比賽,她全程陪護,也會在場下吶喊助威,有人說她是“拳王背後的女人”。

採訪中她說:“為自己喜歡的人付出,我心甘情願。”而鄒市明也多次在綜藝節目中表示自己對於妻子心甘情願付出的感謝。

有人說:

當我們愛上一個人的時候,往往會去做很多一廂情願的事。

一次次的努力,一次次的付出,換來對方一個微笑,一聲謝謝,都覺得格外滿足。

一個內心豐盈的人,不會去計較得失,也不去權衡付出與收穫的分量。

而是選擇成全愛人,產生一種發自內心的喜悅;是讓我愛的人開心,我就會更加快樂的自我享受。

龍應臺曾寫過:愛,不是過度保護、不是控制,而是尊重與平等、愛與自由。

真正的愛,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浮誇的舉動,只有在點滴中讓對方感受到心生歡喜的照顧。

因為我愛你,我願意盡我所能照顧你,不會讓“付出感”成為綁架你成長自由的枷鎖。

因為我愛你,我願意好好經營這個家,但不會讓“犧牲感”成為束縛我們婚姻的牢籠。

家庭中的愛,只有帶著包容和體諒去經營,才能把婚姻變成最浪漫的事。

付出感越弱的人,才越容易收穫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