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時髦首相到“脫歐女人”,特雷莎•梅都經歷了些什麼?

從時髦首相到“脫歐女人”,特雷莎•梅都經歷了些什麼?

為了趕在4月12日前為英國“脫歐”延期“續命”,英國首相特雷莎·梅這兩天仍在與歐盟大佬們軟磨硬泡,馬不停蹄地和法國總統馬克龍及德國總理默克爾會面。接過脫歐爛攤子僅僅2年的時間,這位當年“豔絕歐洲政壇”的時尚達人不得不變身征戰沙場的“鐵女人”,不僅在政壇屢屢受挫,還越來越糟時尚界嫌棄。

“她不再是那個時髦精了”

2016年6月,英國公投決定脫歐。同年7月,梅就任英國首相。一時間,“豔絕歐洲政壇”“穿著豹紋貓跟鞋的時髦精”等好評層出不窮,各路媒體馬屁拍得震天響。上臺不到一年,美國時尚雜誌《VOGUE》就專門解讀過梅的時尚“武器庫”:豹紋貓跟鞋、鑲鑽樂福鞋、平底繫帶鞋、滑面過膝長筒靴……而這一切都要歸功於她那一雙“逆天大長腿”和“完美腳踝”,這使這些鞋子在她腳上顯得如此耀眼。同為女性領導人,德國總理默克爾萬年不變的髮型和同樣款式不同顏色的商務外套根本入不了時尚評論家的眼。

說到梅的時尚品味,不得不提她的項鍊,在英國時尚人士的眼中,梅的項鍊是她用得最得心應手的“神奇寶貝”,既能在她需要說服議員的時候給予強力加持,還能在脫歐協議屢次被否時成功轉移外界注意力。梅最喜歡的項鍊是一條來自英國品牌阿曼達·維克利的銀色鎖鏈狀項鍊,價值245英鎊,梅曾戴著它出席正式場合超過30次,包括第一次在唐寧街發表講話。由於職位所限,各式各樣的項鍊成了她為數不多的可以展示自我的窗口。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自上臺以來,梅遇到的困難越大,她的項鍊就會越重。現在脫歐這個節骨眼上,梅每天在辦公室穿的那怎麼能叫衣服呢,必須得是“戰袍”才行,她戴的“石頭”越大,才越能有震撼的效果。

然而,此一時彼一時,更何況是極其喜新厭舊的時尚圈,梅的“石頭”因為脫歐悲劇遭到了厭棄,英國《每日郵報》甚至說,“她不再是那個時髦精了。”梅曾經將7塊表面凹凸不平的“巨型”銀塊用棉線串成項鍊,被網友一頓狂噴,一個推特用戶說,“鍍了銀的大糞堆,剛好配屎一樣的脫歐協議。”還有人懷疑這些石頭莫不是有什麼特殊的治療作用。按照目前的情況來看,梅可能得把巨石陣做成項鍊戴在脖子上才行。

“政治太亂,還是看她穿啥吧”

與其關注令人眼花繚亂的各種脫歐協議,英國老百姓似乎更八卦梅今天穿什麼出門。英國《衛報》報道稱,“梅政府的風格是極致混亂,想知道英國什麼時候脫歐或許看梅穿什麼更容易點。”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的消費心理學專家帕特里克說,梅在今年3月出席英聯邦紀念日活動時戴了雙淺黃褐色的皮手套,代表著“保護”。確實,在脫歐一線與歐盟官員談判周旋、回國後還要安撫滿腹牢騷的黨內成員,活在全世界注視之下的梅一刻都不能鬆懈,留給鏡頭的永遠是靜默而倔強的眼神,但百密一疏的,是她那件海軍藍色的無領夾棉外套。據英國《獨立報》報道,這件衣服像是塗了一層膠水一樣粘在她身上,去教堂禮拜穿、去布魯塞爾穿、去議會質詢時還穿,“顯然,梅把這件已經走形褪色的衣服當作她的幸運外套。”但是,一個把“睡袋一樣皺的外套”穿在身上的首相如何能讓人相信她?這一切都指向一個問題,梅現在成了個失敗者。

這時候,英國人又想起了德國總理默克爾。《獨立報》稱,看看人家默克爾,從不換髮型、從不戴首飾、從不穿裙子,出門之前,不同顏色相同款式的外套加一條黑色的褲子,搞定!因為默克爾的腦子裡想的都是國家大事,根本沒時間去關心穿什麼。也有聲音為她辯護:梅不是默克爾,也不是撒切爾。但就憑她接下脫歐這個爛攤子,沒有人有資格指責她。

活下來已是她最大的成就

“我可能是一個自視甚高的人。”梅曾這樣評價自己。上臺之初,梅以一個實幹派女政治家的形象,一路高喊著“實現人民脫歐意願”。然而兩年後,她只能無奈承認,當個和事佬,真難!

英國廣播公司(BBC)特意將9日特雷莎·梅與默克爾的會見與去年12月時兩人的會見進行了對比:彼時,默克爾早早地等候在梅的車前,在梅下車的第一時間迎了上去;而這一次,梅下車後獨自走進大樓,才碰到趕來迎接的默克爾,兩人一同再次走出大樓,向記者揮手致意。BBC報道稱:“沒有人來迎接前來談‘脫歐’的首相。”

但是,梅在英國議會下院屢戰屢挫,卻屢挫屢戰。今年1月,下議院首次對“脫歐”協議進行投票,就創造了“史上最大票差”——否決票比贊成票多出了整整230票。這一天,梅罕見地“拋棄”了她的誇張大項鍊,而是選擇了一條中規中矩的珍珠項鍊。而在議會第二次對“脫歐”協議進行投票時,梅似乎恢復了她一貫的風格:紅色外套配一條灰色的超大號項鍊——當然,這依然未能幫助她改變投票結果。

“時尚達人”的形象在褪色,但“鐵女人”的風格不改。如今,63歲的特雷莎·梅雖然常常面帶疲憊,但與其“甩鍋”的前任卡梅倫相比,還是贏得了不少同情分。有評論稱,梅就像《星際迷航》中的隊長,帶領大家做了一次虛幻的“脫歐歷險”,最後可能沒有任何成果,但“活下來已是她最大的成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