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秦儈陷害岳飛,歐陽修陷害狄青致死,為什麼感覺少有人提呢?

秋天的紅葉882


說起北宋名將狄青,他的出名程度確實不如岳飛。

我覺得,主要原因是雖然他也遭遇了不公,也曾被人陷害,但是他並不像岳飛那樣,被抓進監獄,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死。狄青最後其實是鬱悶而死。

可能他含冤的程度並不如岳飛,故事也不如岳飛精彩,因此,人們更願意談論岳飛,而忘卻了狄青。

但是我要說的是,狄青的故事同樣精彩,同時,通過狄青的遭遇,也可以瞭解到北宋時期“重文輕武”政策對政局的影響。

狄青的早年生活:為哥哥仗義抵命,卻讓自己獲得了美名

狄青,字漢臣,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出生於河東汾州西河縣,也就是今天的山西汾陽縣。這個地方自古民風彪悍,因此,狄青從小就練得一身好武藝。

根據野史記載,有一次,他們家鄉一個綽號“鐵羅漢”的小混混橫行鄉里,與狄青的哥哥狄素髮生了衝突,結果狄素失手把他打進了汾河,淹死了。


打死了人,鄉里的里正要將狄素扭送官府。這一幕,恰巧被16歲的狄青看到了。狄青很仗義,他馬上站出來說,這人是我打死的,以此來保護哥哥。

這時候,里正就轉頭去抓狄青。狄青說,你們先別忙,我覺得這個人還沒有死。若他真死了,你們再抓我也不遲。於是,狄青拼命搖晃這個混混兒,果然,混混兒吐水數升,活了過來。

由此,狄青名聲大噪,人們都覺得狄青是個神人。

或許是因為狄青練武的原因,他變得非常不安分,經常和人打架鬥毆。果然,有一次,他被官府抓了,還被帶到首都開封審理。史書上並沒有說狄青犯了什麼案子,但是被抓到首都開封,應該不會是小案子。後來,他被徵招到了宋朝軍隊之中。

狄青刺字從軍:從一個階下囚變成軍隊士兵

這裡,我們要稍微說一下,宋朝軍隊為什麼非常軟弱,在與金朝等政權的戰鬥中,屢戰屢敗。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宋朝政府瞧不起武將和士兵,所謂“好男不當兵”,因此沒人願意當兵。

宋朝政府只好把很多罪犯招入軍隊,罪犯壓根就沒什麼作戰精神,能活命就不錯。因此,宋朝軍隊毫無戰鬥力。

罪犯進入軍隊之後,為了進行區分,必須要在臉上刺字。於是,狄青的臉上也被刺上了字。

狄青進入軍隊之後,訓練異常刻苦,最終從一個普通士兵成為了低級軍官。

從士兵到將領:狄青改變了宋朝每戰必敗的局面

1038年,西夏首領李元昊建立了帝國,公開與宋朝決裂,隨後就開始攻打北宋的邊界。北宋緊急向西線增兵,狄青終於獲得了機會,狄青被任命為延洲(今陝西延安市)駐軍營指揮使,成為管轄五百人的軍官。

狄青作戰勇敢,於是受到了陝西經略副使范仲淹和韓琦青睞。軍隊中已經很久沒有出現作戰英勇的將帥了,兩個人非常高興。


范仲淹還特意送給了他一部《左傳》(可能是想讓他學關於),告誡他,將帥不知古今,不過是匹夫之勇。狄青於是潛心讀書,熟悉了兵法。

隨後,狄青的職位如火箭般開始上升,先後做到了涇原招討副使,並加授捧日天武四廂都指揮使和團練使的頭銜,後者可是禁軍的職位,帶領兩三萬人。由此可見,狄青已經快做到了武將最高的職位了。

後來,北宋又跟遼朝進行談判,為了安定北方,狄青又被調往河北真定路,任副都部署、經略招討副使,負責河北的防區。

狄青官職飛速的上升,遭到了文官系統的嫉妒和反對。尤其是你作為一個臉上刺字的罪犯,竟然做到那麼高的職位,這是違反了“重文輕武”的祖宗之法的。

狄青官職太高,遭到文官們的反對:以趙匡胤的故事說服宋仁宗

尤其是先前欣賞他的韓琦,此時也開始對他輕蔑了起來,甚至產生了矛盾。有一次,韓琦設宴請官員們喝酒,宴會中有一個叫“白牡丹”的官妓直接管狄青叫“斑兒”,意思就是臉上刺字的人。狄青當天沒有說什麼。

結果,轉天啟狄青就把這個“白牡丹”用鞭子抽了一頓,韓琦大怒。於是,找了個機會,發現狄青手下的將領剋扣軍餉,就將其斬首,任狄青如何求情,都不為所動。


雖然文官們上書彈劾狄青,但是宋仁宗偏偏信任他,因此,狄青的官職繼續往上升。狄青又紛紛平定了廣源蠻族的反叛,打了北宋難得的大勝仗。

宋仁宗想讓狄青進入樞密院擔任樞密使,這就相當於國防部長了,可以掌管全國的軍隊。此前,樞密使一般都是文臣擔任,宋仁宗這一回想任用武將。

結果,宋仁宗這一想法立即遭到反對,曾經支持狄青的宰相龐籍率先對仁宗說,想當初,太祖皇帝趙匡胤手下的大將慕容延釗和曹彬消滅南唐,都沒有獲得樞密使的職位,狄青的功勞怎麼能和他們相比。

最終,龐籍說動了仁宗,仁宗決定通過封賞狄青的兩個兒子來答謝狄青。不過,後來事情還是出現了轉機。這個轉機並不是仁宗意識到狄青的價值,而是文官之間的權力鬥爭。

有一個參知政事梁適上書支持狄青做樞密使,其目的是排擠現任的樞密使高若訥。按照宋朝的慣例,如果現在宰相出缺,頂上去的官員應該是樞密使,其次才能輪到自己。可是,如果狄青當了樞密使,他是武將,朝廷不可能會讓他當宰相。於是,梁適可以掃清前面的障礙。

果然,他說服了仁宗,仁宗任命狄青當了樞密使。這應該是狄青人生的巔峰時期。

狄青從人生巔峰跌落,歐陽修並沒陷害他,而是受到當時觀念的影響

但是,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狄青遭到了整個文人集團的反對,文官們還經常拿他臉上的字取笑。

很多官員捕風捉影,陷害狄青。比如,知制誥劉敞跟仁宗說,他發現狄青家夜晚經常發出奇光,這個景象和當年朱溫篡唐一摸一樣。


其實,是那天晚上官府不讓百姓家點蠟燭,以此防止火災。結果,狄家管家忘了告訴狄青這事,狄青一家晚上在家中燒紙祭奠親人。

類似的謠言還說了很多,逐漸的,仁宗也開始有點嘀咕了。

到了嘉祐元年(1056年)夏天,仁宗病重,招來翰林學士歐陽修等人商議皇位問題,不知怎麼又說到了狄青。

有人說,歐陽修陷害狄青。其實並不是這樣,歐陽修只是受那個時候觀念的影響,反對狄青做樞密使而已。

歐陽修說,武臣掌握朝廷的機密和軍情,這難道是國家之利麼?即使狄青本人沒有惡意,但是如果被軍人們擁戴,他不是就要反叛麼?

這完全是以趙匡胤陳橋兵變進行告誡。歐陽修是歷史學家,對於歷史非常瞭解。因此,仁宗被歐陽修說動了,開始想罷黜狄青。

宰相文彥博建議仁宗,索性給狄青宰相官銜,安排他到地方上賦閒。仁宗同意了。狄青知道後,前來喊冤,文彥博直接就告訴他,皇上罷免你,沒有其它理由,就是朝廷懷疑你。狄青聽後,大吃一驚,驚恐得連退幾步。

這與岳飛“莫須有”的罪名何其相像。

後來狄青來到陳州任地方長官,但也只是個掛名,並無實權。仁宗還對他不放心,每個月兩次專門派宦官前來探問,其實就是監視。

狄青每天處在驚恐之中,結果在陳州不到半年就去世了,終年50歲。

狄青就這樣,在宋朝的制度之下,成為了一個悲劇。


兮兮說事兒


相比秦檜案中的岳飛被害,為什麼很少有人說狄青被害與歐陽修的關係呢?

1.岳飛家喻戶曉的知名度大

北伐統一天下是萬民心願,符合歷史潮流,岳飛正是抓住這個民心來揚名立萬的。不過一將成名萬骨枯。不能輕言戰事。

這就是岳飛的歷史價值。同時也造就了岳飛家喻戶曉的大名。

2.狄青知名度多大?

3.秦檜位高權重,且不得民心。很快就倒黴了。

他不僅是主和派,他還是操辦人,還參與了岳飛案,這就意味著他要承擔責任。何況秦檜權傾朝野,當時位極人臣。

4.歐陽修名聲顯赫,而且提拔了兩個重要人物,祖上歐陽修名聲也好。

5.何況歐陽修當時沒有內憂外患,狄青案沒有涉及民族大義。

總之是人遇事,事遇人。事件性質不同,人物影響力大小也不同。


用戶72902096647




答: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歐陽修彈劾狄青,致使狄青失勢,狄青最終也因此鬱鬱而終,這是鐵一般的事實。

但最早拿歐陽修陷害狄青與秦檜陷害岳飛相提並論的,應該是清人昭槤。

昭槤在所著的《嘯亭雜錄》中說:“歐陽公(歐陽修) 露章劾之(狄青),至恐其有他心,豈人臣為國愛借人才之道? 狄公(狄青) 終以憂憤而卒。其後賊檜(指秦檜) 得以誣陷武穆(指岳飛) 者,亦襲(歐陽修) 故智也。”

但是,有些書認為,歐陽修之所以彈劾狄青,不是害狄青,而是為了保護狄青。

比如,《宋史.歐陽修傳》是這樣記載的:“修(歐陽修) 請出之(指狄青) 於外,以保其終。”

《續資治通鑑》也載:“(歐陽修) 欲乞罷青(狄青) 樞務,任以一州,既以保全之,亦為國家消未萌之患。”

歐陽修彈劾狄青的奏章有:《論狄青札子》和《論水災疏》、《論水災疏災之二》。

明人茅坤評《論狄青札子》時,稱讚歐陽修“言人所難言,見人所不見,只緣宋承五代之後,歐公不得不為過慮,然亦迴護狄公”。

但是,現在我們讀歐陽修這三份奏疏,通篇都是極盡汙衊陷害之詞,很難看得出有什麼“迴護”之意。

不說別的,單拿一句“亦為國家消未萌之患”來說,這“國家未萌之患”,分明就是誣陷狄青有篡位野心啊。

篡位,那可是十惡不赦、株連九族的大罪,歐陽修把這頂駭人聽聞的大帽子往狄青身上戴,不管別人怎麼說,反正我是看不出有什麼“迴護”之意的。

狄青被扣上這樣一頂大帽子,當然會被嚇得半死了。

而當宋仁宗看了歐陽修的奏疏,迅速罷免了狄青樞密使之職,貶到陳州任州判。

狄青的心理壓力就更加大了——皇帝這麼做,擺明了就是相信了歐陽修的話,懷疑自己有篡位野心了嘛。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狄青鬱鬱而終了。

不用說,就是被嚇死的。

那麼,後世為什麼少人提歐陽修這個害人的行徑呢?

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歐陽修與狄青並無私人恩怨,他是在著《新五代史》過程中,觸目驚心於唐末五代各藩鎮的擁兵自重、威脅中央,見慣了朱溫、李嗣源、石敬瑭、劉知遠、郭威以及趙匡胤之類的上位方式,他要求罷免狄青的樞密使之職,是從國家安全的角度上考慮問題,具有一定正義性的。

二、歐陽修主觀上並非要置狄青於死地,而是想削減狄青的權勢,不讓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鬧劇重現。所以,茅坤等人才會說歐陽修削減狄青的權勢,是“愛護”狄青,避免他居功自傲,走上篡位的罪惡道路。

三、狄青是死於殺人於無形的軟刀子,血腥味不濃,引起關注度不高。

我們再來看看臭名昭著的秦檜。

秦檜陷害岳飛,一方面是要報答金人對他的不殺之恩,另一方面是和金人在做一筆骯髒的交易——“殺(嶽)飛始得和議”,即是在落實和貫徹其一貫的投降路線。

還有,秦檜陷害岳飛,施行了殘暴的“拉脅”酷刑,還斬殺了張憲、岳雲,流放岳家上上下下男女老少,刀光血影,朝野震懾,影響力巨大。

所以,秦檜陷害岳飛、歐陽修陷害狄青,二者不可同日而語。

補一句,明末袁崇煥赴雙島悍然行兇、殘暴殺死邊將毛文龍,倒有秦檜殺嶽有幾分相似。


覃仕勇說史


提問者可能是張冠李戴了!排擠掉狄青的是文彥博,論名氣還真比不了歐陽修。歐陽修的來頭大了去,雖然仕途坎坷,但他在文學上的成就登峰造極,其造詣用空前絕後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另外歐陽修是個剛正不阿,且心胸豁達的人,這也是其一生不怎麼得志的重要原因。所以說,下三爛的事情他真做不出來。而且,歐陽修特別賞識狄青,也給了他很高的讚許:臣伏見兵興以來,所得邊將,惟狄青、種世衡二人,其忠勇材武,不可與張亢、滕宗諒一例待之。


文彥博為人怎麼樣且不說,但肯定會在皇帝面前混的很開。在《三俠五義》或是《白眉大俠》兩部小說中,文彥博出場的次數雖然不多,但都是以積極正面的形象示人。小說畢竟不能完全代表真實的歷史,宋仁宗算的上是一位有道名君,歷史對他也有不錯的評價。但在對待狄青這件事上卻表現的心胸狹隘,也是很大的敗筆,甚至成為其人生的一個汙點。

文彥博當時的官職為同平章事,與官居樞密使的狄青官位差不多。文彥博之所以容不下狄青,是因為宋朝文臣骨子裡自帶三分的優越感,很是瞧不起善武寡文領兵打仗的將軍。一介武夫怎麼也能和養尊處優的文人平起平坐呢,這就是文彥博耿耿於懷的關鍵點。於是他在仁宗面前搬出了太祖的事蹟,仁宗聽了又冒出了冷漢。

在這裡我們很容易想起唐玄宗時期的奸相李林甫,李林甫在宰相的位置上混了長達17年,這在歷朝歷代是絕無僅有的事情。當時的三鎮節度使王忠嗣戰功顯赫,深受玄宗的器重。在唐代很是講究“出將入相”,李林甫怕自己手中的權利落到王忠嗣手中,於是編織了許多罪名陷害王忠嗣。結果昏昏欲睡的唐玄宗聽信讒言,準備殺掉王忠嗣,幸虧大將哥舒翰求情,王忠嗣被貶外地,不久鬱鬱而終。

狄青與王忠嗣的命運結局很相似,但文彥博與李林甫和秦檜又有本質的區別。文彥博排擠狄青的目的是在奉迎宋仁宗,李林甫陷害王忠嗣完全是出於一己之私,秦檜殺害岳飛是為了達到投敵叛國。所以說,文彥博並沒有秦檜一樣的險惡用心,自然也不會被世人所唾棄。

另一方面,狄青和岳飛的歷史作用也不相同,雖然一生建功無數,但與岳飛並不在一個級別。首先狄青平定的是叛亂,當時李元昊建立的西夏國並沒有得到宋朝的承認,宋朝一直視其為臣民。後來李元昊起兵反宋,宋朝視其為內亂,狄青不負眾望,把李元昊打的向宋稱臣。同樣宋朝派狄青向西南用兵也視作為平定內亂。而岳飛進行的是一場曠日持久的反侵略戰爭,最終被秦檜陷害致死關乎到了國家的生死存亡,同時也是整個民族的悲哀,老百姓自然對其恨之入骨。


所以,題目提到的秦檜陷害岳飛和歐陽修(文彥博)陷害狄青是性質完全不同的兩回事。是非曲直老百姓看的很清楚,狄青之死是宋仁宗的責任。宋朝的皇帝最忌憚的就是武將建功,仁宗皇帝用的下作手段不外乎五代後期的光榮傳統,文彥博只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而秦檜殺害岳飛完全由其一手操縱,並積極實施,目的是完成金國下達的任務,趙構只是無奈的接受罷了。而老百姓最痛恨的就是賣國求榮,秦檜自然也就成了千古罪人。


國史春秋


“歐陽修陷害狄青致死”這個說法不全對,狄青抑鬱而死,是因受到當時文官集團的排擠,但文官集團並沒有置他於死地的想法,只想把他調出京師。然而,以歐陽修的政壇和文壇地位,在詆譭狄青一事上有著“領頭羊”的主導作用。

狄青出身貧寒低微,少時因代兄受過,被刺字於面,而且文化程度低,雖然勇於衝鋒陷陣,屢立戰功,但也難免遭到文官的鄙視和排擠。

眾所周知,宋代是一個重文輕武的朝代,朝廷一直都有著“恐武症”,生怕“黃袍加身”之類的篡位事件隨時發生。因而如何防範武將是所有文官及最高統治集團的核心價值觀。看著狄青這個出身低、文化低的武將在短短十餘年間一躍成為樞密使,得到皇帝的寵愛,文官集團作為輔助最高統治集團的主要力量,必然對狄青越來越鄙視和反感。

或許,這種鄙視和反感帶有妒忌成分,“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能幹的始終比不過能說的,一個不懂官場險惡的武官又怎能鬥得過一群有心陷害的文官。

歐陽修上疏詆譭狄青,字裡行間多有蔑視和不敬,是因無法擺脫當時“恐武症”的束縛。政治集團之間非友即敵,各派無時無刻不在鬥爭之中,並非你“人畜無害”就能安然無恙,因而正與邪、對與錯很難下定論。


倚齋聽風雨


事實上,狄青的倒臺並不是歐陽修一個人在起作用,而是整個北宋文官集團都在排斥武將的後果。眾所周知,宋代是文人的天堂,文官的地位高得前所未有。同時,宋朝還開創了以文制武的慣例。久而久之,朝中得勢的文官們形成了龐大的集團,而北宋名將歐陽修也只是其中一份子。

狄青是北宋中期少有的名將,他雖然是囚徒出身,但卻從普通士卒的位置做到了副樞密使的高位。這是因為他不僅在宋夏戰爭中功勳卓著,與驍勇的党項鐵騎周旋多年,而且還平定了越南的儂智高叛亂。因此,戰功顯赫的狄青深受宋仁宗的重視。



不過,生活在重文輕武的宋代也是狄青最大的不幸。由於他從普通士卒做到了副樞密使,進入了政治核心,所以為文官集團所不容。武將狄青最終遭陷害並被排擠出朝廷,晚年鬱鬱而終。在這一系列悲劇的醞釀及演變過程中,文官集團中歐陽修扮演了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

堂堂的北宋名臣歐陽修曾在給宋仁宗的《上仁宗乞罷狄青樞密之任》、《上仁宗論水災》、《上仁宗論水災》中三次構陷狄青的罪名,對其極盡汙衊和陷害。另外,文彥博、韓琦等文官也是多次彈劾狄青。文彥博還以宋太祖“陳橋兵變”為例子,暗指狄青這個人掌兵太久,將來難以控制。

聽到眾多讒言的宋仁宗因此逐漸疏遠了狄青,還找藉口罷去了狄青的副樞密使職務,把他發配到陳州,嚴密控制起來。此後,狄青便再未返回朝廷,最終抑鬱而終。

眾所周知,“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在北宋的政壇和文壇上均有重大建樹。然而就是這樣一代文臣,卻前後三次詆譭狄青,實在是令人匪夷所思啊。對於歐陽修、文彥博等人陷害狄青一事,早已是公論。不過,這與秦檜陷害岳飛的性質又有不同。歐陽修等人陷害岳飛只是在黨爭中打壓他,並把他排擠出政壇核心而已,這在宋代司空見慣。而奸臣秦檜是在金國壓境的大背景下,為了苟和而構陷岳飛的死罪,全然不顧“靖康之難”的仇恨。



歷史的荒野


這個就是典型的氣死人不償命!狄青是被氣死的,雖然歐陽修是主謀,是歐陽修設計把狄青貶官在家的,但是狄青鬱鬱寡歡鬱悶氣死則是在其被貶官好久之後了,這與秦檜陷害岳飛導致岳飛被押到清風亭處斬是完全的兩碼事。

其次,陷害狄青並不是歐陽修一個人的事。這是一個團伙性作案。當時的時政朝局是為宋朝權臣范仲淹搭檔狄青武將,狄青是給范仲淹當小弟的,范仲淹升官發達的時候他也跟著升官發達,范仲淹的政敵設計陷害范仲淹的時候狄青也跟著一損俱損。所以呢,歐陽修的主要目的是幹范仲淹,狄青是躺槍背鍋的。

第三,狄青死得早,風頭被岳飛蓋過。狄青是北宋時候的名將,他雖然帶兵守禦邊疆可是當時的社會環境不差,這遼國跟西夏都沒有直接威脅到宋朝內地百姓的安全;而岳飛是在北宋滅亡時候挺身而出挽救宋朝於危難之中的,當時的宋朝內地百姓都是家破人亡匆忙逃難的,因此對岳飛的形象自然會記得更清楚。

第四,好與不好全憑文人一支筆。歐陽修等人是文人,他們很擅長玩這種文字遊戲。比如,在野史裡把狄青塑造成奸臣形象,這個在《楊家將》裡就有,楊家將的最早劇情是把狄青設計成公報私仇處處跟楊家為難的人,這直接混淆了狄青的人設。


優己


歐陽修“陷害”狄青的事還值得商榷,狄青在涇原路抗擊西夏立有戰功,因受涇原路軍事長官張亢挪用公款的牽連,被朝廷追責調查,歐陽修此時還出面替狄青說話,認為宋與西夏開戰以來,狄青是湧現出來的少有的名將,其忠心耿耿,不會和張亢等人同流合汙。


狄青後來平定南方儂智高叛亂,宋仁宗打算擢升狄青為樞密使,成為最高軍事長官,宰相龐籍堅決反對。龐籍的反對是出於對狄青的保護,他認為從各方面來講狄青還不足以擔當此任,大宋的開國眾勳太祖也只不過重賞財物,皇帝一旦破壞先例,狄青很容易成為他人的攻擊對象。龐籍還認為狄青士兵出身,做了樞密副使已經頂了很大壓力,如果再升為樞密正使,那幫文官肚皮不都要氣炸了,龐籍是愛護狄青,實在不希望狄青因一夜暴名而遭到文官的嫉恨,被動地捲入政治鬥爭,畢竟狄青是純粹的武人,沒有政客的花花腸子。

可是仁宗頭腦發熱,偏偏還是執著地讓狄青當上了樞密使,表面上仁宗是對狄青軍事能力的肯定和寵愛,但實際上是將狄青推下了強敵環繞的陷阱,仁宗是好心辦了壞事。在戰場上窮兇極惡的敵人對狄青構成的威脅遠不及大宋官場上那些手無縛雞之力的白面書生,他們是群體行為,而不是個別攻訐。


這都得怪大宋的治國政策具有濃烈的文官政治色彩,重視文官,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在宋朝皇權的“縱容”下,文官集團壓制自己之外的武將集團,從一切可能之處阻止武將對核心權力的染指,杜絕讓武將得勢,維持文臣團隊的既得利益。

所以狄青從此就如同一隻溫水中的青蛙,文官集團掌握的社會主流輿論開始環繞在狄青身邊成為“溫水”,隨著輿論一波接一波的“加熱”,狄青抑鬱焦慮,惶恐不安。

社會上一會兒傳言狄青家的狗頭上生角,一會兒謠傳狄青家夜裡出現光怪,又有傳聞狄青身穿鮮黃色的袍子,甚至狄青家著火,有人問救火的有沒有看到身穿鮮黃色衣服的狄青跑出來,鮮黃色可是皇帝的專利啊。大家似乎都看到過狄青的“異狀”,心照不宣地認為狄青的怪事和歷代開國皇帝的那些“異狀”相似,只是一時半會沒有抓到“反狀”。


歐陽修只是點明瞭朝廷內外,廟堂上下的共識,他上書《論狄青扎子》,他曾經救過狄青,這次也無意傷害狄青,他肯定了狄青的功勞,也沒有強調狄青的過失和缺點,但歐陽修提出難免狄青的部下不會擁戴其犯上作亂,歐陽修建議一個保護狄青的辦法,讓其外派居官調離京畿,朝廷也得以緩衝。

一波“加熱”後再來一波,歐陽修再上《論水災疏》,從水災講起朝政的得失,最後點到狄青問題,提到皇儲問題,提醒仁宗趙家的皇位恐被他人染指。


此時文彥博又加入了歐陽修的隊伍,他們都有君子的雅譽,都不是陷害忠良的奸人,相信他們都對事不對人,他們只是讓仁宗及時將威脅宋王朝的一切隱憂扼殺在搖籃裡,朝廷是不懷疑狄青,但有必要懷疑狄青的部下有可能造反。這裡還有一段對話,仁宗堅持說“狄青是忠臣”,文彥博反駁道“太祖難道不是周世宗的忠臣嗎?”,仁宗啞口無言,他怎麼再反駁呢,他的祖先也是軍頭掌兵出身篡了別人的朝代。

嘉祐元年八月,狄青被勉去樞密使,被貶陳州,到任後朝廷每隔兩月就派人“探望”他,是一種監視,更是一種壓力,狄青每次都害怕被賜死,不到半年便焦慮過度而死,終年四十九歲。狄青的死是仁宗不明就裡無意中的傷害,是大宋文官集團的“傑作”,是朝堂政治攻訐的結果,是被輿論“溫水”“煮”死的,不是歐陽修等少數人的作用,也不是在具體哪個人的政治私利推動下導致的結果。


是非公道自在人心,歐陽修的作為自然會得到公正的評價。八十幾年後,高宗和秦檜等人陷害岳飛,於前者相比其性質不一樣,後者其中包涵著家國仇恨,民族大義。雖然都是武將功高累累受到裁製,前者是群體行為,甚至包括庶民百姓,你找不到一個具體負責的,是體制悲劇,但後者在國家存亡,民族危在旦夕之際,個別人為了自己的政治私利自毀長城,這更能使歷代史官不惜筆墨和老百姓刻骨銘心。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


看遍山川


梁適為參知政事,想高升一級當宰相,但是按照資歷,樞密使與參知政事雖然同位執政,但是樞密使地位更高,如果宰相位空缺,正常遞補的應該是樞密使。此時的樞密使是高若訥,所以梁想搞掉高。而狄青作為武人,即便擔任樞密使,也不可能遞補宰相。所以梁極力推薦狄青擔任樞密使。結果就是高被尋了個錯處罷了樞密使,和後來的狄青一樣,都是政治鬥爭的結果,但是他的結局比狄青差遠了,狄青是善罷,升了宰相銜,出知的是陳州。高就慘了,不僅沒有名義上的升職,連通常宰執罷職的待遇都沒有。而且原先樞密使罷職是由外製翰林學士草詔,從高這變為了內製中書舍人草詔,生生降了一個等級。你說狄青冤,高冤不冤?

狄青出任樞密使,當時龐籍他們就反對,認為恩重,對比一下曹彬,滅南唐多大的功勞,太祖怎麼賞的,給錢拉倒,樞密使都沒給,狄青擊敗儂智高一廣西土蠻,不過是保衛疆土,你跟曹彬滅國之功比?!你現在就這麼賞,以後建功怎麼賞?遑論狄青出身的西軍裡還有一票比狄青功勳亮眼的主兒,怎麼安撫?!狄青自己也是拎不清的,還恨上人龐籍了,這是你得罪的起的?

一、水洛城幫著韓琦咬范仲淹(狄青的恩主)還親自下場折辱劉滬,董士廉,要不是董士廉機智大吼一嗓子“狄青,你來呀,砍了老子,老子的位置就給你了”把狄青嚇住,這兩位就直接就被狄青砍了..

二、好男兒二三事對對對,就是那句“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出者乃好兒”被多少人罵成宋朝重文輕武的鐵證事實呢,焦用挪用軍餉還是自己下屬告狀,按律當斬的,當時貝州兵變剛被韓琦按下來,正在嚴打,你狄青顛顛兒過去給這麼一個人說話,找事呢!慶曆幾位大佬,你狄青本事啊,能得罪的一個沒落下...


無心念昔


如果題主去問歐陽修,他肯定會很驚訝:“我明明是為了狄青好,怎麼到你嘴裡就成立陷害呢?”



嘉祐元年(1056年),京師發大水,狄青避水將家搬到相國寺,在佛殿上居住。狄青畢竟是個武人,不知道相國寺的地位,這是皇家寺廟,狄青卻在大雄寶殿上活動,“行止殿上”,被認為很不恭敬,便遭到很多文官誣告,說他有謀反之心。

《續資治通鑑》記載了歐陽修的態度:“臣觀樞密使狄青,出自行伍,遂掌樞密。三四年間雖未見過失,而不幸有得軍情之名。武臣掌國機密而得軍情,豈是國家之利!欲乞罷青樞務,任以一州,既以保全之,亦為國家消未萌之患。”於是朝廷便免去狄青樞密使之職,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之銜(這是離任丞相的待遇),離京出判陳州(今河南淮陽)。


歐陽修是一個老實人,他說出了為什麼那麼多文官要彈劾狄青的三大原因:一是狄青為行伍出身卻掌握樞密大權。也就是說,行伍出身的狄青不能當樞密使(國防部長)。二是狄青太瞭解軍情和太得人心,儘管他任職三四年且都沒出現過什麼差錯。三是武臣掌管軍事,這對國家來說是最大的危險。

歐陽修

是的,這就是北宋士大夫的普世觀:武將不能有權,有權就會造反,到時候不是改朝換代就是失敗身死,所以為了趙家,為了武將,還是讓偶們文人來掌權吧,文人是不會造反滴!

西夏人的手下敗將韓琦,因為自己是進士,是文官,就可以無視西夏剋星狄青,公然叫囂: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出者為好兒,此豈得為好兒耶?以細故殺狄青舊部焦用。

很強大的邏輯是不是,但是不管現代人信不信,趙家和士大夫是信的,於是狄青就成了“莫須有”的第一個著名受害者。你有可能造反,那麼你就去涼快地方待著去吧。結果第二年狄青就在憤懣、憂鬱中離世。

所以,歐陽修請貶狄青事件,實際上是北宋的政治正確導致的,誰讓趙家自己就是武夫篡國,得國不正呢?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趙匡胤從後周大將搖身一變北宋開國皇帝

因此,趙匡胤一上臺就採取了“杯酒釋兵權”的手段,以高官厚祿為條件,削去藩鎮重將的兵權,派文官指揮軍隊。還加緊完善確立選官制度即科舉制,使宋朝形成文官治國的政治體制。這一“重文輕武”的政策,雖然有效地削除了武人專權而加強了中央集權,但卻形成了鄙視、猜忌武人的風氣。狄青被攻擊,也正是這一國策所造成的。



和岳飛冤案不同,狄青受到了士大夫普遍的攻擊。狄青在皇祐四年(1052)被提升為樞密副使時,便遭到了御史中丞王舉正、左司諫賈黯及御史韓贄等人的強烈反對,諫官多次對狄青發難,稱其家“狗生角,且數有光怪”,就差沒說他就是下一個趙匡胤了。及至狄青平定廣南,將被升任樞密使,遭到宰相龐籍等人的堅決反對和蔑視,被呼為“赤樞”。在文彥博請罷狄青時,宋仁宗說“狄青是忠臣”,文彥博立即反駁“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

宋仁宗任命狄青為一向由文官擔任的樞密使,實際上也體現了其政治上不夠成熟的一面,白白葬送一代名將

而不得不說的是,歐陽修在狄青沒當樞密使之前,是堅定的挺狄派,多次為狄青說話。狄青有點什麼過失,都有歐陽修為其轉寰的影子。

例如慶曆三年公使錢案,范仲淹帶頭力保,歐陽修幫忙說情:“臣伏見國家兵興以來五六年,所得邊將,惟狄青、種世衡二人而已……臣料青本武人,不知法律,縱有使過公用錢,必非故意偷謾,不過失於檢點,致誤侵使而已……況如青者無三兩人,可惜因些小公用錢,於此要人之際,自將青等為賊拘囚,使賊聞之,以為得計……其狄青縱有干連,仍乞特與免勘。”


慶曆四年水洛城案,歐陽修依然為狄青說情:“近聞狄青與劉滬等爭水洛城事,枷送滬等德順軍。竊以邊將不和,用兵大患。況狄青、劉滬等皆是可惜之人,事體須要兩全,利害最難處置……國家近年,邊兵屢敗,常患大將無權。今若沮狄青而釋劉滬,則不惟於青之意不足,兼緣邊諸將皆挫其威。”

直到至和三年狄青被誣陷謀反,歐陽修依然試圖保全他,建議外放狄青,以避開流言中心,“若青之忠孝出處如一,事權既去,流議漸消,則其誠節可明,可以永保終始。”

可以說歐陽修和其他攻擊狄青的士大夫還是不同的,他對有用的武將還是持保護態度,只是狄青當樞密使,突破了士大夫的底線,眾議洶洶,有可能性命難保,歐陽修才提出將其外貶,所謂兩權相害取其輕耳。所以,歐陽修與秦檜有本質的區別。


要說害死狄青的兇手,實際上不是歐陽修,而是文彥博

至於狄青病死,則既不是歐陽修本意,也不是歐陽修能夠預料的,他應該是想著等風頭過去還可以讓狄青起復(陳州離開封不遠)。但其他人不這麼想,勢要斬草除根。狄青被罷後,朝中“每月兩遣中使撫問”,實則仍是一種不信任的表現,狄青“驚疑終日”,不到半年便死去了,史書記載“此文彥博之謀”,可見用心實在狠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