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秦侩陷害岳飞,欧阳修陷害狄青致死,为什么感觉少有人提呢?

秋天的红叶882


说起北宋名将狄青,他的出名程度确实不如岳飞。

我觉得,主要原因是虽然他也遭遇了不公,也曾被人陷害,但是他并不像岳飞那样,被抓进监狱,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狄青最后其实是郁闷而死。

可能他含冤的程度并不如岳飞,故事也不如岳飞精彩,因此,人们更愿意谈论岳飞,而忘却了狄青。

但是我要说的是,狄青的故事同样精彩,同时,通过狄青的遭遇,也可以了解到北宋时期“重文轻武”政策对政局的影响。

狄青的早年生活:为哥哥仗义抵命,却让自己获得了美名

狄青,字汉臣,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出生于河东汾州西河县,也就是今天的山西汾阳县。这个地方自古民风彪悍,因此,狄青从小就练得一身好武艺。

根据野史记载,有一次,他们家乡一个绰号“铁罗汉”的小混混横行乡里,与狄青的哥哥狄素发生了冲突,结果狄素失手把他打进了汾河,淹死了。


打死了人,乡里的里正要将狄素扭送官府。这一幕,恰巧被16岁的狄青看到了。狄青很仗义,他马上站出来说,这人是我打死的,以此来保护哥哥。

这时候,里正就转头去抓狄青。狄青说,你们先别忙,我觉得这个人还没有死。若他真死了,你们再抓我也不迟。于是,狄青拼命摇晃这个混混儿,果然,混混儿吐水数升,活了过来。

由此,狄青名声大噪,人们都觉得狄青是个神人。

或许是因为狄青练武的原因,他变得非常不安分,经常和人打架斗殴。果然,有一次,他被官府抓了,还被带到首都开封审理。史书上并没有说狄青犯了什么案子,但是被抓到首都开封,应该不会是小案子。后来,他被征招到了宋朝军队之中。

狄青刺字从军:从一个阶下囚变成军队士兵

这里,我们要稍微说一下,宋朝军队为什么非常软弱,在与金朝等政权的战斗中,屡战屡败。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宋朝政府瞧不起武将和士兵,所谓“好男不当兵”,因此没人愿意当兵。

宋朝政府只好把很多罪犯招入军队,罪犯压根就没什么作战精神,能活命就不错。因此,宋朝军队毫无战斗力。

罪犯进入军队之后,为了进行区分,必须要在脸上刺字。于是,狄青的脸上也被刺上了字。

狄青进入军队之后,训练异常刻苦,最终从一个普通士兵成为了低级军官。

从士兵到将领:狄青改变了宋朝每战必败的局面

1038年,西夏首领李元昊建立了帝国,公开与宋朝决裂,随后就开始攻打北宋的边界。北宋紧急向西线增兵,狄青终于获得了机会,狄青被任命为延洲(今陕西延安市)驻军营指挥使,成为管辖五百人的军官。

狄青作战勇敢,于是受到了陕西经略副使范仲淹和韩琦青睐。军队中已经很久没有出现作战英勇的将帅了,两个人非常高兴。


范仲淹还特意送给了他一部《左传》(可能是想让他学关于),告诫他,将帅不知古今,不过是匹夫之勇。狄青于是潜心读书,熟悉了兵法。

随后,狄青的职位如火箭般开始上升,先后做到了泾原招讨副使,并加授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和团练使的头衔,后者可是禁军的职位,带领两三万人。由此可见,狄青已经快做到了武将最高的职位了。

后来,北宋又跟辽朝进行谈判,为了安定北方,狄青又被调往河北真定路,任副都部署、经略招讨副使,负责河北的防区。

狄青官职飞速的上升,遭到了文官系统的嫉妒和反对。尤其是你作为一个脸上刺字的罪犯,竟然做到那么高的职位,这是违反了“重文轻武”的祖宗之法的。

狄青官职太高,遭到文官们的反对:以赵匡胤的故事说服宋仁宗

尤其是先前欣赏他的韩琦,此时也开始对他轻蔑了起来,甚至产生了矛盾。有一次,韩琦设宴请官员们喝酒,宴会中有一个叫“白牡丹”的官妓直接管狄青叫“斑儿”,意思就是脸上刺字的人。狄青当天没有说什么。

结果,转天启狄青就把这个“白牡丹”用鞭子抽了一顿,韩琦大怒。于是,找了个机会,发现狄青手下的将领克扣军饷,就将其斩首,任狄青如何求情,都不为所动。


虽然文官们上书弹劾狄青,但是宋仁宗偏偏信任他,因此,狄青的官职继续往上升。狄青又纷纷平定了广源蛮族的反叛,打了北宋难得的大胜仗。

宋仁宗想让狄青进入枢密院担任枢密使,这就相当于国防部长了,可以掌管全国的军队。此前,枢密使一般都是文臣担任,宋仁宗这一回想任用武将。

结果,宋仁宗这一想法立即遭到反对,曾经支持狄青的宰相庞籍率先对仁宗说,想当初,太祖皇帝赵匡胤手下的大将慕容延钊和曹彬消灭南唐,都没有获得枢密使的职位,狄青的功劳怎么能和他们相比。

最终,庞籍说动了仁宗,仁宗决定通过封赏狄青的两个儿子来答谢狄青。不过,后来事情还是出现了转机。这个转机并不是仁宗意识到狄青的价值,而是文官之间的权力斗争。

有一个参知政事梁适上书支持狄青做枢密使,其目的是排挤现任的枢密使高若讷。按照宋朝的惯例,如果现在宰相出缺,顶上去的官员应该是枢密使,其次才能轮到自己。可是,如果狄青当了枢密使,他是武将,朝廷不可能会让他当宰相。于是,梁适可以扫清前面的障碍。

果然,他说服了仁宗,仁宗任命狄青当了枢密使。这应该是狄青人生的巅峰时期。

狄青从人生巅峰跌落,欧阳修并没陷害他,而是受到当时观念的影响

但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狄青遭到了整个文人集团的反对,文官们还经常拿他脸上的字取笑。

很多官员捕风捉影,陷害狄青。比如,知制诰刘敞跟仁宗说,他发现狄青家夜晚经常发出奇光,这个景象和当年朱温篡唐一摸一样。


其实,是那天晚上官府不让百姓家点蜡烛,以此防止火灾。结果,狄家管家忘了告诉狄青这事,狄青一家晚上在家中烧纸祭奠亲人。

类似的谣言还说了很多,逐渐的,仁宗也开始有点嘀咕了。

到了嘉祐元年(1056年)夏天,仁宗病重,招来翰林学士欧阳修等人商议皇位问题,不知怎么又说到了狄青。

有人说,欧阳修陷害狄青。其实并不是这样,欧阳修只是受那个时候观念的影响,反对狄青做枢密使而已。

欧阳修说,武臣掌握朝廷的机密和军情,这难道是国家之利么?即使狄青本人没有恶意,但是如果被军人们拥戴,他不是就要反叛么?

这完全是以赵匡胤陈桥兵变进行告诫。欧阳修是历史学家,对于历史非常了解。因此,仁宗被欧阳修说动了,开始想罢黜狄青。

宰相文彦博建议仁宗,索性给狄青宰相官衔,安排他到地方上赋闲。仁宗同意了。狄青知道后,前来喊冤,文彦博直接就告诉他,皇上罢免你,没有其它理由,就是朝廷怀疑你。狄青听后,大吃一惊,惊恐得连退几步。

这与岳飞“莫须有”的罪名何其相像。

后来狄青来到陈州任地方长官,但也只是个挂名,并无实权。仁宗还对他不放心,每个月两次专门派宦官前来探问,其实就是监视。

狄青每天处在惊恐之中,结果在陈州不到半年就去世了,终年50岁。

狄青就这样,在宋朝的制度之下,成为了一个悲剧。


兮兮说事儿


相比秦桧案中的岳飞被害,为什么很少有人说狄青被害与欧阳修的关系呢?

1.岳飞家喻户晓的知名度大

北伐统一天下是万民心愿,符合历史潮流,岳飞正是抓住这个民心来扬名立万的。不过一将成名万骨枯。不能轻言战事。

这就是岳飞的历史价值。同时也造就了岳飞家喻户晓的大名。

2.狄青知名度多大?

3.秦桧位高权重,且不得民心。很快就倒霉了。

他不仅是主和派,他还是操办人,还参与了岳飞案,这就意味着他要承担责任。何况秦桧权倾朝野,当时位极人臣。

4.欧阳修名声显赫,而且提拔了两个重要人物,祖上欧阳修名声也好。

5.何况欧阳修当时没有内忧外患,狄青案没有涉及民族大义。

总之是人遇事,事遇人。事件性质不同,人物影响力大小也不同。


用户72902096647




答: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欧阳修弹劾狄青,致使狄青失势,狄青最终也因此郁郁而终,这是铁一般的事实。

但最早拿欧阳修陷害狄青与秦桧陷害岳飞相提并论的,应该是清人昭梿。

昭梿在所著的《啸亭杂录》中说:“欧阳公(欧阳修) 露章劾之(狄青),至恐其有他心,岂人臣为国爱借人才之道? 狄公(狄青) 终以忧愤而卒。其后贼桧(指秦桧) 得以诬陷武穆(指岳飞) 者,亦袭(欧阳修) 故智也。”

但是,有些书认为,欧阳修之所以弹劾狄青,不是害狄青,而是为了保护狄青。

比如,《宋史.欧阳修传》是这样记载的:“修(欧阳修) 请出之(指狄青) 于外,以保其终。”

《续资治通鉴》也载:“(欧阳修) 欲乞罢青(狄青) 枢务,任以一州,既以保全之,亦为国家消未萌之患。”

欧阳修弹劾狄青的奏章有:《论狄青札子》和《论水灾疏》、《论水灾疏灾之二》。

明人茅坤评《论狄青札子》时,称赞欧阳修“言人所难言,见人所不见,只缘宋承五代之后,欧公不得不为过虑,然亦回护狄公”。

但是,现在我们读欧阳修这三份奏疏,通篇都是极尽污蔑陷害之词,很难看得出有什么“回护”之意。

不说别的,单拿一句“亦为国家消未萌之患”来说,这“国家未萌之患”,分明就是诬陷狄青有篡位野心啊。

篡位,那可是十恶不赦、株连九族的大罪,欧阳修把这顶骇人听闻的大帽子往狄青身上戴,不管别人怎么说,反正我是看不出有什么“回护”之意的。

狄青被扣上这样一顶大帽子,当然会被吓得半死了。

而当宋仁宗看了欧阳修的奏疏,迅速罢免了狄青枢密使之职,贬到陈州任州判。

狄青的心理压力就更加大了——皇帝这么做,摆明了就是相信了欧阳修的话,怀疑自己有篡位野心了嘛。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狄青郁郁而终了。

不用说,就是被吓死的。

那么,后世为什么少人提欧阳修这个害人的行径呢?

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欧阳修与狄青并无私人恩怨,他是在著《新五代史》过程中,触目惊心于唐末五代各藩镇的拥兵自重、威胁中央,见惯了朱温、李嗣源、石敬瑭、刘知远、郭威以及赵匡胤之类的上位方式,他要求罢免狄青的枢密使之职,是从国家安全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具有一定正义性的。

二、欧阳修主观上并非要置狄青于死地,而是想削减狄青的权势,不让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闹剧重现。所以,茅坤等人才会说欧阳修削减狄青的权势,是“爱护”狄青,避免他居功自傲,走上篡位的罪恶道路。

三、狄青是死于杀人于无形的软刀子,血腥味不浓,引起关注度不高。

我们再来看看臭名昭著的秦桧。

秦桧陷害岳飞,一方面是要报答金人对他的不杀之恩,另一方面是和金人在做一笔肮脏的交易——“杀(岳)飞始得和议”,即是在落实和贯彻其一贯的投降路线。

还有,秦桧陷害岳飞,施行了残暴的“拉胁”酷刑,还斩杀了张宪、岳云,流放岳家上上下下男女老少,刀光血影,朝野震慑,影响力巨大。

所以,秦桧陷害岳飞、欧阳修陷害狄青,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补一句,明末袁崇焕赴双岛悍然行凶、残暴杀死边将毛文龙,倒有秦桧杀岳有几分相似。


覃仕勇说史


提问者可能是张冠李戴了!排挤掉狄青的是文彦博,论名气还真比不了欧阳修。欧阳修的来头大了去,虽然仕途坎坷,但他在文学上的成就登峰造极,其造诣用空前绝后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另外欧阳修是个刚正不阿,且心胸豁达的人,这也是其一生不怎么得志的重要原因。所以说,下三烂的事情他真做不出来。而且,欧阳修特别赏识狄青,也给了他很高的赞许:臣伏见兵兴以来,所得边将,惟狄青、种世衡二人,其忠勇材武,不可与张亢、滕宗谅一例待之。


文彦博为人怎么样且不说,但肯定会在皇帝面前混的很开。在《三侠五义》或是《白眉大侠》两部小说中,文彦博出场的次数虽然不多,但都是以积极正面的形象示人。小说毕竟不能完全代表真实的历史,宋仁宗算的上是一位有道名君,历史对他也有不错的评价。但在对待狄青这件事上却表现的心胸狭隘,也是很大的败笔,甚至成为其人生的一个污点。

文彦博当时的官职为同平章事,与官居枢密使的狄青官位差不多。文彦博之所以容不下狄青,是因为宋朝文臣骨子里自带三分的优越感,很是瞧不起善武寡文领兵打仗的将军。一介武夫怎么也能和养尊处优的文人平起平坐呢,这就是文彦博耿耿于怀的关键点。于是他在仁宗面前搬出了太祖的事迹,仁宗听了又冒出了冷汉。

在这里我们很容易想起唐玄宗时期的奸相李林甫,李林甫在宰相的位置上混了长达17年,这在历朝历代是绝无仅有的事情。当时的三镇节度使王忠嗣战功显赫,深受玄宗的器重。在唐代很是讲究“出将入相”,李林甫怕自己手中的权利落到王忠嗣手中,于是编织了许多罪名陷害王忠嗣。结果昏昏欲睡的唐玄宗听信谗言,准备杀掉王忠嗣,幸亏大将哥舒翰求情,王忠嗣被贬外地,不久郁郁而终。

狄青与王忠嗣的命运结局很相似,但文彦博与李林甫和秦桧又有本质的区别。文彦博排挤狄青的目的是在奉迎宋仁宗,李林甫陷害王忠嗣完全是出于一己之私,秦桧杀害岳飞是为了达到投敌叛国。所以说,文彦博并没有秦桧一样的险恶用心,自然也不会被世人所唾弃。

另一方面,狄青和岳飞的历史作用也不相同,虽然一生建功无数,但与岳飞并不在一个级别。首先狄青平定的是叛乱,当时李元昊建立的西夏国并没有得到宋朝的承认,宋朝一直视其为臣民。后来李元昊起兵反宋,宋朝视其为内乱,狄青不负众望,把李元昊打的向宋称臣。同样宋朝派狄青向西南用兵也视作为平定内乱。而岳飞进行的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反侵略战争,最终被秦桧陷害致死关乎到了国家的生死存亡,同时也是整个民族的悲哀,老百姓自然对其恨之入骨。


所以,题目提到的秦桧陷害岳飞和欧阳修(文彦博)陷害狄青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是非曲直老百姓看的很清楚,狄青之死是宋仁宗的责任。宋朝的皇帝最忌惮的就是武将建功,仁宗皇帝用的下作手段不外乎五代后期的光荣传统,文彦博只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秦桧杀害岳飞完全由其一手操纵,并积极实施,目的是完成金国下达的任务,赵构只是无奈的接受罢了。而老百姓最痛恨的就是卖国求荣,秦桧自然也就成了千古罪人。


国史春秋


“欧阳修陷害狄青致死”这个说法不全对,狄青抑郁而死,是因受到当时文官集团的排挤,但文官集团并没有置他于死地的想法,只想把他调出京师。然而,以欧阳修的政坛和文坛地位,在诋毁狄青一事上有着“领头羊”的主导作用。

狄青出身贫寒低微,少时因代兄受过,被刺字于面,而且文化程度低,虽然勇于冲锋陷阵,屡立战功,但也难免遭到文官的鄙视和排挤。

众所周知,宋代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朝廷一直都有着“恐武症”,生怕“黄袍加身”之类的篡位事件随时发生。因而如何防范武将是所有文官及最高统治集团的核心价值观。看着狄青这个出身低、文化低的武将在短短十余年间一跃成为枢密使,得到皇帝的宠爱,文官集团作为辅助最高统治集团的主要力量,必然对狄青越来越鄙视和反感。

或许,这种鄙视和反感带有妒忌成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能干的始终比不过能说的,一个不懂官场险恶的武官又怎能斗得过一群有心陷害的文官。

欧阳修上疏诋毁狄青,字里行间多有蔑视和不敬,是因无法摆脱当时“恐武症”的束缚。政治集团之间非友即敌,各派无时无刻不在斗争之中,并非你“人畜无害”就能安然无恙,因而正与邪、对与错很难下定论。


倚斋听风雨


事实上,狄青的倒台并不是欧阳修一个人在起作用,而是整个北宋文官集团都在排斥武将的后果。众所周知,宋代是文人的天堂,文官的地位高得前所未有。同时,宋朝还开创了以文制武的惯例。久而久之,朝中得势的文官们形成了庞大的集团,而北宋名将欧阳修也只是其中一份子。

狄青是北宋中期少有的名将,他虽然是囚徒出身,但却从普通士卒的位置做到了副枢密使的高位。这是因为他不仅在宋夏战争中功勋卓著,与骁勇的党项铁骑周旋多年,而且还平定了越南的侬智高叛乱。因此,战功显赫的狄青深受宋仁宗的重视。



不过,生活在重文轻武的宋代也是狄青最大的不幸。由于他从普通士卒做到了副枢密使,进入了政治核心,所以为文官集团所不容。武将狄青最终遭陷害并被排挤出朝廷,晚年郁郁而终。在这一系列悲剧的酝酿及演变过程中,文官集团中欧阳修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

堂堂的北宋名臣欧阳修曾在给宋仁宗的《上仁宗乞罢狄青枢密之任》、《上仁宗论水灾》、《上仁宗论水灾》中三次构陷狄青的罪名,对其极尽污蔑和陷害。另外,文彦博、韩琦等文官也是多次弹劾狄青。文彦博还以宋太祖“陈桥兵变”为例子,暗指狄青这个人掌兵太久,将来难以控制。

听到众多谗言的宋仁宗因此逐渐疏远了狄青,还找借口罢去了狄青的副枢密使职务,把他发配到陈州,严密控制起来。此后,狄青便再未返回朝廷,最终抑郁而终。

众所周知,“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在北宋的政坛和文坛上均有重大建树。然而就是这样一代文臣,却前后三次诋毁狄青,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啊。对于欧阳修、文彦博等人陷害狄青一事,早已是公论。不过,这与秦桧陷害岳飞的性质又有不同。欧阳修等人陷害岳飞只是在党争中打压他,并把他排挤出政坛核心而已,这在宋代司空见惯。而奸臣秦桧是在金国压境的大背景下,为了苟和而构陷岳飞的死罪,全然不顾“靖康之难”的仇恨。



历史的荒野


这个就是典型的气死人不偿命!狄青是被气死的,虽然欧阳修是主谋,是欧阳修设计把狄青贬官在家的,但是狄青郁郁寡欢郁闷气死则是在其被贬官好久之后了,这与秦桧陷害岳飞导致岳飞被押到清风亭处斩是完全的两码事。

其次,陷害狄青并不是欧阳修一个人的事。这是一个团伙性作案。当时的时政朝局是为宋朝权臣范仲淹搭档狄青武将,狄青是给范仲淹当小弟的,范仲淹升官发达的时候他也跟着升官发达,范仲淹的政敌设计陷害范仲淹的时候狄青也跟着一损俱损。所以呢,欧阳修的主要目的是干范仲淹,狄青是躺枪背锅的。

第三,狄青死得早,风头被岳飞盖过。狄青是北宋时候的名将,他虽然带兵守御边疆可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不差,这辽国跟西夏都没有直接威胁到宋朝内地百姓的安全;而岳飞是在北宋灭亡时候挺身而出挽救宋朝于危难之中的,当时的宋朝内地百姓都是家破人亡匆忙逃难的,因此对岳飞的形象自然会记得更清楚。

第四,好与不好全凭文人一支笔。欧阳修等人是文人,他们很擅长玩这种文字游戏。比如,在野史里把狄青塑造成奸臣形象,这个在《杨家将》里就有,杨家将的最早剧情是把狄青设计成公报私仇处处跟杨家为难的人,这直接混淆了狄青的人设。


优己


欧阳修“陷害”狄青的事还值得商榷,狄青在泾原路抗击西夏立有战功,因受泾原路军事长官张亢挪用公款的牵连,被朝廷追责调查,欧阳修此时还出面替狄青说话,认为宋与西夏开战以来,狄青是涌现出来的少有的名将,其忠心耿耿,不会和张亢等人同流合污。


狄青后来平定南方侬智高叛乱,宋仁宗打算擢升狄青为枢密使,成为最高军事长官,宰相庞籍坚决反对。庞籍的反对是出于对狄青的保护,他认为从各方面来讲狄青还不足以担当此任,大宋的开国众勋太祖也只不过重赏财物,皇帝一旦破坏先例,狄青很容易成为他人的攻击对象。庞籍还认为狄青士兵出身,做了枢密副使已经顶了很大压力,如果再升为枢密正使,那帮文官肚皮不都要气炸了,庞籍是爱护狄青,实在不希望狄青因一夜暴名而遭到文官的嫉恨,被动地卷入政治斗争,毕竟狄青是纯粹的武人,没有政客的花花肠子。

可是仁宗头脑发热,偏偏还是执著地让狄青当上了枢密使,表面上仁宗是对狄青军事能力的肯定和宠爱,但实际上是将狄青推下了强敌环绕的陷阱,仁宗是好心办了坏事。在战场上穷凶极恶的敌人对狄青构成的威胁远不及大宋官场上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白面书生,他们是群体行为,而不是个别攻讦。


这都得怪大宋的治国政策具有浓烈的文官政治色彩,重视文官,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在宋朝皇权的“纵容”下,文官集团压制自己之外的武将集团,从一切可能之处阻止武将对核心权力的染指,杜绝让武将得势,维持文臣团队的既得利益。

所以狄青从此就如同一只温水中的青蛙,文官集团掌握的社会主流舆论开始环绕在狄青身边成为“温水”,随着舆论一波接一波的“加热”,狄青抑郁焦虑,惶恐不安。

社会上一会儿传言狄青家的狗头上生角,一会儿谣传狄青家夜里出现光怪,又有传闻狄青身穿鲜黄色的袍子,甚至狄青家着火,有人问救火的有没有看到身穿鲜黄色衣服的狄青跑出来,鲜黄色可是皇帝的专利啊。大家似乎都看到过狄青的“异状”,心照不宣地认为狄青的怪事和历代开国皇帝的那些“异状”相似,只是一时半会没有抓到“反状”。


欧阳修只是点明了朝廷内外,庙堂上下的共识,他上书《论狄青扎子》,他曾经救过狄青,这次也无意伤害狄青,他肯定了狄青的功劳,也没有强调狄青的过失和缺点,但欧阳修提出难免狄青的部下不会拥戴其犯上作乱,欧阳修建议一个保护狄青的办法,让其外派居官调离京畿,朝廷也得以缓冲。

一波“加热”后再来一波,欧阳修再上《论水灾疏》,从水灾讲起朝政的得失,最后点到狄青问题,提到皇储问题,提醒仁宗赵家的皇位恐被他人染指。


此时文彦博又加入了欧阳修的队伍,他们都有君子的雅誉,都不是陷害忠良的奸人,相信他们都对事不对人,他们只是让仁宗及时将威胁宋王朝的一切隐忧扼杀在摇篮里,朝廷是不怀疑狄青,但有必要怀疑狄青的部下有可能造反。这里还有一段对话,仁宗坚持说“狄青是忠臣”,文彦博反驳道“太祖难道不是周世宗的忠臣吗?”,仁宗哑口无言,他怎么再反驳呢,他的祖先也是军头掌兵出身篡了别人的朝代。

嘉祐元年八月,狄青被勉去枢密使,被贬陈州,到任后朝廷每隔两月就派人“探望”他,是一种监视,更是一种压力,狄青每次都害怕被赐死,不到半年便焦虑过度而死,终年四十九岁。狄青的死是仁宗不明就里无意中的伤害,是大宋文官集团的“杰作”,是朝堂政治攻讦的结果,是被舆论“温水”“煮”死的,不是欧阳修等少数人的作用,也不是在具体哪个人的政治私利推动下导致的结果。


是非公道自在人心,欧阳修的作为自然会得到公正的评价。八十几年后,高宗和秦桧等人陷害岳飞,于前者相比其性质不一样,后者其中包涵着家国仇恨,民族大义。虽然都是武将功高累累受到裁制,前者是群体行为,甚至包括庶民百姓,你找不到一个具体负责的,是体制悲剧,但后者在国家存亡,民族危在旦夕之际,个别人为了自己的政治私利自毁长城,这更能使历代史官不惜笔墨和老百姓刻骨铭心。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看遍山川


梁适为参知政事,想高升一级当宰相,但是按照资历,枢密使与参知政事虽然同位执政,但是枢密使地位更高,如果宰相位空缺,正常递补的应该是枢密使。此时的枢密使是高若讷,所以梁想搞掉高。而狄青作为武人,即便担任枢密使,也不可能递补宰相。所以梁极力推荐狄青担任枢密使。结果就是高被寻了个错处罢了枢密使,和后来的狄青一样,都是政治斗争的结果,但是他的结局比狄青差远了,狄青是善罢,升了宰相衔,出知的是陈州。高就惨了,不仅没有名义上的升职,连通常宰执罢职的待遇都没有。而且原先枢密使罢职是由外制翰林学士草诏,从高这变为了内制中书舍人草诏,生生降了一个等级。你说狄青冤,高冤不冤?

狄青出任枢密使,当时庞籍他们就反对,认为恩重,对比一下曹彬,灭南唐多大的功劳,太祖怎么赏的,给钱拉倒,枢密使都没给,狄青击败侬智高一广西土蛮,不过是保卫疆土,你跟曹彬灭国之功比?!你现在就这么赏,以后建功怎么赏?遑论狄青出身的西军里还有一票比狄青功勋亮眼的主儿,怎么安抚?!狄青自己也是拎不清的,还恨上人庞籍了,这是你得罪的起的?

一、水洛城帮着韩琦咬范仲淹(狄青的恩主)还亲自下场折辱刘沪,董士廉,要不是董士廉机智大吼一嗓子“狄青,你来呀,砍了老子,老子的位置就给你了”把狄青吓住,这两位就直接就被狄青砍了..

二、好男儿二三事对对对,就是那句“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被多少人骂成宋朝重文轻武的铁证事实呢,焦用挪用军饷还是自己下属告状,按律当斩的,当时贝州兵变刚被韩琦按下来,正在严打,你狄青颠颠儿过去给这么一个人说话,找事呢!庆历几位大佬,你狄青本事啊,能得罪的一个没落下...


无心念昔


如果题主去问欧阳修,他肯定会很惊讶:“我明明是为了狄青好,怎么到你嘴里就成立陷害呢?”



嘉祐元年(1056年),京师发大水,狄青避水将家搬到相国寺,在佛殿上居住。狄青毕竟是个武人,不知道相国寺的地位,这是皇家寺庙,狄青却在大雄宝殿上活动,“行止殿上”,被认为很不恭敬,便遭到很多文官诬告,说他有谋反之心。

《续资治通鉴》记载了欧阳修的态度:“臣观枢密使狄青,出自行伍,遂掌枢密。三四年间虽未见过失,而不幸有得军情之名。武臣掌国机密而得军情,岂是国家之利!欲乞罢青枢务,任以一州,既以保全之,亦为国家消未萌之患。”于是朝廷便免去狄青枢密使之职,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衔(这是离任丞相的待遇),离京出判陈州(今河南淮阳)。


欧阳修是一个老实人,他说出了为什么那么多文官要弹劾狄青的三大原因:一是狄青为行伍出身却掌握枢密大权。也就是说,行伍出身的狄青不能当枢密使(国防部长)。二是狄青太了解军情和太得人心,尽管他任职三四年且都没出现过什么差错。三是武臣掌管军事,这对国家来说是最大的危险。

欧阳修

是的,这就是北宋士大夫的普世观:武将不能有权,有权就会造反,到时候不是改朝换代就是失败身死,所以为了赵家,为了武将,还是让偶们文人来掌权吧,文人是不会造反滴!

西夏人的手下败将韩琦,因为自己是进士,是文官,就可以无视西夏克星狄青,公然叫嚣: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为好儿,此岂得为好儿耶?以细故杀狄青旧部焦用。

很强大的逻辑是不是,但是不管现代人信不信,赵家和士大夫是信的,于是狄青就成了“莫须有”的第一个著名受害者。你有可能造反,那么你就去凉快地方呆着去吧。结果第二年狄青就在愤懑、忧郁中离世。

所以,欧阳修请贬狄青事件,实际上是北宋的政治正确导致的,谁让赵家自己就是武夫篡国,得国不正呢?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赵匡胤从后周大将摇身一变北宋开国皇帝

因此,赵匡胤一上台就采取了“杯酒释兵权”的手段,以高官厚禄为条件,削去藩镇重将的兵权,派文官指挥军队。还加紧完善确立选官制度即科举制,使宋朝形成文官治国的政治体制。这一“重文轻武”的政策,虽然有效地削除了武人专权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却形成了鄙视、猜忌武人的风气。狄青被攻击,也正是这一国策所造成的。



和岳飞冤案不同,狄青受到了士大夫普遍的攻击。狄青在皇祐四年(1052)被提升为枢密副使时,便遭到了御史中丞王举正、左司谏贾黯及御史韩贽等人的强烈反对,谏官多次对狄青发难,称其家“狗生角,且数有光怪”,就差没说他就是下一个赵匡胤了。及至狄青平定广南,将被升任枢密使,遭到宰相庞籍等人的坚决反对和蔑视,被呼为“赤枢”。在文彦博请罢狄青时,宋仁宗说“狄青是忠臣”,文彦博立即反驳“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

宋仁宗任命狄青为一向由文官担任的枢密使,实际上也体现了其政治上不够成熟的一面,白白葬送一代名将

而不得不说的是,欧阳修在狄青没当枢密使之前,是坚定的挺狄派,多次为狄青说话。狄青有点什么过失,都有欧阳修为其转寰的影子。

例如庆历三年公使钱案,范仲淹带头力保,欧阳修帮忙说情:“臣伏见国家兵兴以来五六年,所得边将,惟狄青、种世衡二人而已……臣料青本武人,不知法律,纵有使过公用钱,必非故意偷谩,不过失于检点,致误侵使而已……况如青者无三两人,可惜因些小公用钱,于此要人之际,自将青等为贼拘囚,使贼闻之,以为得计……其狄青纵有干连,仍乞特与免勘。”


庆历四年水洛城案,欧阳修依然为狄青说情:“近闻狄青与刘沪等争水洛城事,枷送沪等德顺军。窃以边将不和,用兵大患。况狄青、刘沪等皆是可惜之人,事体须要两全,利害最难处置……国家近年,边兵屡败,常患大将无权。今若沮狄青而释刘沪,则不惟於青之意不足,兼缘边诸将皆挫其威。”

直到至和三年狄青被诬陷谋反,欧阳修依然试图保全他,建议外放狄青,以避开流言中心,“若青之忠孝出处如一,事权既去,流议渐消,则其诚节可明,可以永保终始。”

可以说欧阳修和其他攻击狄青的士大夫还是不同的,他对有用的武将还是持保护态度,只是狄青当枢密使,突破了士大夫的底线,众议汹汹,有可能性命难保,欧阳修才提出将其外贬,所谓两权相害取其轻耳。所以,欧阳修与秦桧有本质的区别。


要说害死狄青的凶手,实际上不是欧阳修,而是文彦博

至于狄青病死,则既不是欧阳修本意,也不是欧阳修能够预料的,他应该是想着等风头过去还可以让狄青起复(陈州离开封不远)。但其他人不这么想,势要斩草除根。狄青被罢后,朝中“每月两遣中使抚问”,实则仍是一种不信任的表现,狄青“惊疑终日”,不到半年便死去了,史书记载“此文彦博之谋”,可见用心实在狠毒。


分享到:


相關文章: